案例名称 | 克和千克(小学数学第四册) | |||||
科目 | 数学 | 教学对象 | 二年级 | |||
课时 | 一课时 | 提供者 | 杨文聪 |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1.学生是8~9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一部分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称重量的经历和体验,但在上新课前,还是有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克和千克。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种策略,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合作在共同讨论中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从中还加入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地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第四册。为本课设计、制作的资源课件。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 |||
设疑自探 |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2质疑: (1)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3)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4) 怎么称物体的重量? | 1.学生听讲 2.(1)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 (2) 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3)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4)学生可自由说 | 通过这样的方式,直接进入新课,并使学生通过提问和质疑产生对新授内容的浓厚兴趣。 | |||
指导自学新知 | 1.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用卡片的方式): 一根牙膏是30克 一袋大米30千克 一袋虾条15克 爸爸的体重65千克 一袋感冒药5克 2.提问:知道什么时候用克(较轻的物体),什么时候用千克(较重的物体)了吧? 3. 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1千克=1000克 4.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秤①教师介绍秤的组成及刻度后,学生探究认秤的方法,并在组际间交流。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强调,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 1.交流搜集的资料 ⑴思考: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学生先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全班交流,学生小结。 2.感知1克和1千克的重量 ⑴探究:1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两袋500克的盐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1)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 (2)完成单位换算练习 4认识生活中的秤 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⑵ 出示弹簧秤,探究认秤的方法。
|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才能牢固,实践才能出真知。 让学生准备一把直尺。 | |||
称量大比拼 | 教师巡回指导,最后点评。 |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在组内合理分工,先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同时填好报告单,最后小组汇报。 | 通过动手称,学习读数,认识刻度。 | |||
全班总结 | 1.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 | 学生自由谈,要求语言精练。 | 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 |||
教学流程图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 ||||||
八、帮助和总结 | ||||||
(一)设计思想: 以落实课程标准为目标,以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完善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出发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下,以学生的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实践为主线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来设计本节课,突出新知识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 (二)设计思路: 1、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首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设疑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自学探究,动手实践验证到总结归纳等基本环节,紧紧围绕学习,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来学习新知识。 2、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总结新的知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3、通过对实物的亲自称量,了解秤的用法,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引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4、设计两道技能演练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巩固、深化过程。 5、通过对开放性问题(如技能演练),拓展创新题的设计,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