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钠及其化合物 2023届高考化学知识点专练(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57:05
文档

钠及其化合物 2023届高考化学知识点专练(含解析)

钠及其化合物一、选择题(共22题)1.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A.Na2CO3溶液(Na2SO4),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B.NaHCO3溶液(Na2CO3),应通入过量的CO2气体C.Na2O2粉末(Na2O),将混合物在氧气中加热D.Na2CO3溶液(NaHCO3),选用适量的NaOH溶液2.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苏打可用于生产玻璃,也可用来除去物品表面的油污B.过氧化钠可用于食品、羽毛和织物等的漂白C
推荐度:
导读钠及其化合物一、选择题(共22题)1.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A.Na2CO3溶液(Na2SO4),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B.NaHCO3溶液(Na2CO3),应通入过量的CO2气体C.Na2O2粉末(Na2O),将混合物在氧气中加热D.Na2CO3溶液(NaHCO3),选用适量的NaOH溶液2.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苏打可用于生产玻璃,也可用来除去物品表面的油污B.过氧化钠可用于食品、羽毛和织物等的漂白C
钠及其化合物

一、选择题(共22题)

1.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Na2CO3溶液(Na2SO4),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

B.NaHCO3溶液(Na2CO3),应通入过量的CO2气体

C.Na2O2 粉末(Na2O),将混合物在氧气中加热

D.Na2CO3溶液(NaHCO3),选用适量的NaOH溶液

2.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苏打可用于生产玻璃,也可用来除去物品表面的油污

B.过氧化钠可用于食品、羽毛和织物等的漂白

C.医用酒精、次氯酸钠等消毒液均可以将病毒氧化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D.使用含有氯化钠的融雪剂会加快桥梁的腐蚀

3.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改变,不会引起产物的种类改变的是(  )

A.Na和O2          B.NaOH和CO2

C.Na2O2和CO2      D.NaHCO3和Ca(OH)2

4.某溶液中含有HCO、SO、CO、CH3COO-4种阴离子。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O2固体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假设溶液体积无变化)(  )

A.CH3COO-     B.SO

C.CO     D.HCO

5.下列实验能成功的是(  )

①用灼烧法鉴别Na2CO3固体和NaHCO3固体 

②用观察法区别Na2O粉末和Na2O2粉末 

③用AlCl3溶液鉴别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 

④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A.全部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滴有酚酞的NaHCO3溶液呈浅红色,微热后红色加深,是因为NaHCO3分解生成了Na2CO3

B.钠保存在煤油中,是因为煤油不与钠发生反应,钠比煤油密度大,煤油可以使钠隔绝空气和水蒸气

C.用洁净的玻璃管向包有Na2O2的脱脂棉吹气,脱脂棉燃烧,说明CO2、H2O与Na2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产物是Na2CO3,原因是钠与氧气生成的Na2O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7.把任意比的NaHCO3和Na2O2的混合物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关于混合物加热前后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热前后一样多     B.加热前消耗的多

C.加热后消耗的多     D.当Na2O2适量时才会一样多

8.向由Na2O2、Na2CO3、NaHCO3、NaCl中某几种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将生成的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一部分;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有气体放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中一定不含Na2CO3、NaCl

B.混合物中一定含有Na2O2、NaHCO3

C.无法确定混合物中是否含有NaHCO3

D.混合物中一定不含Na2O2、NaCl

9.一定温度下,w g下列物质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与过量的Na2O2完全反应,过氧化钠固体增重w g,符合此要求的是(  )

①H2  ②CO ③CO和H2 ④HCOOCH3 ⑤HOOC-COOH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将0.4 g NaOH和1.06 g Na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 mol·L-1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

11.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选项陈述Ⅰ

陈述Ⅱ

判断
A碳酸钠溶液可用于治疗胃病Na2CO3可与盐酸反应

Ⅰ对,Ⅱ对,有

B向Na2O2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色

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Ⅰ对,Ⅱ错,无

C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以隔绝空气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会生成过氧化钠Ⅰ对,Ⅱ对,有

D过氧化钠可用于航天员的供氧剂Na2O2能和CO2、H2O反应生成O2

Ⅰ对,Ⅱ对,有

1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a2O2能与水反应,所以Na2O2可以作气体的干燥剂

B.钠可以从AgNO3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银

C.钠能与水反应,所以钠着火不能用水灭火,要用泡沫灭火器

D.Na2O、Na2O2、NaOH和NaHCO3均是强电解质

13.观察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一同学将一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表面潮湿白色固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钠发生了氧化反应    B.②变白色是因为生成了氢氧化钠

C.③发生物理变化    D.④生成了碳酸氢钠

14.研究金属钠的性质,实验如下:

实验装置实验方案
液体a

现象
蒸馏水I.钠浮在水面,剧烈反应,有少量白雾

0.1 mol·L-1盐酸

II.钠浮在液面,反应比Ⅰ剧烈,有白雾产生

浓盐酸III.钠浮在液面,反应比Ⅰ缓慢,产生大量白雾,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I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 + 2H+ === 2Na+ + H2↑

B.对比I、II、III可知,随着c(H+) 增大,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

C.实验I、II、III均有白雾产生,说明Na与水或酸反应均放出大量热

D.推测III中浓盐酸的c(Cl-)以及生成的NaCl固体对反应剧烈程度有影响

15.为了使宇航员在飞船中得到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生存环境,一般在飞船内安装盛有Na2O2或K2O2颗粒的装置,它的用途是产生氧气。下列关于Na2O2或K2O2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是1∶1

②K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等量氧气时,需水和CO2的质量相等

③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等量氧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④Na2O2的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原理相同

⑤Na2O2与SO2反应生成Na2SO3 和O2

⑥Na2O2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Na2O2是碱性氧化物

⑦K2O2与水反应,K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⑧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2O与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1:2

B.足量Cl2、O2分别和两份等质量的Na反应,前者得到电子多

C.胃酸过多可用服用碳酸钠

D.钠投入水中会熔成小球,并四处游动,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并生成氧气

17.已知A、B、C、D为短周期内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元素,X、Y、M、N 分别是由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甲、乙为B、C两种元素对应的单质且摩尔质量相同。若X与Y的摩尔质量也相同,Y 与乙均为淡黄色固体上述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省略),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AC.X、Y 中都只存在离子健     D.相对分子质量:M>N,沸点M >N

1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
A观察Na与H2O反应的现象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B证明Na2O2与CO2是放热反应

Na2O2用棉花包裹,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棉花燃烧说明是放热反应

C检验NaHCO3与Na2CO3溶液

用小试管分别取少量溶液,然后滴加澄清石灰水
D检验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SO4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再滴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19.铷是一种碱金属元素,下列对铷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推断正确的是 ( )

①铷的熔点比钾的高②碳酸铷的水溶液呈碱性③氢氧化铷的碱性比氢氧化钠强④铷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氧化铷⑤铷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铜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0.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几位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锂单质化学性质与钠类似,活泼性比钠略弱。它的密度为0.534g/cm3,锂元素的焰色为紫红色,将绿豆大的锂投入水中,下列实验现象合理的有(    )

①锂沉入水中②锂浮在水面上③水中有大量气泡④反应后在水中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变红⑤反应剧烈,发出紫红色火焰⑥锂四处游动

A.②③    B.①③    C.②③⑤    D.②④⑤⑥

21.NaH是有机合成中用途很广泛的物质。已知NaH遇水蒸气剧烈反应,某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制备Na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全漏斗的作用是“液封”

B.装置A中的试剂是稀和粗锌

C.装置B中的试剂是NaOH溶液

D.实验开始后先点燃C处酒精灯,再启动A中反应

22.用干燥洁净的铂丝蘸取某试样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试样一定是钠的化合物    B.该试样一定含有钠元素

C.该试样一定是金属钠    D.不能确定该试样中是否含有钠元素

二、非选择题(共8题)

23.某小组在实验室中探究金属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如图所示装置及药品制取CO2。打开弹簧夹,制取CO2。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CO2,产生的气流应依次通过盛有_________的洗气瓶(填试剂名称)。反应结束后,关闭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表:

步骤现象
将一小块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充分反应,放置冷却

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底部有黑色固体产生,瓶壁上有白色物质产生
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过滤滤纸上留下黑色固体,滤液为无色溶液
①为检验集气瓶瓶壁上白色物质的成分,取适量滤液于2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1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据此推断,白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标号)。

A.Na2O                B.Na2O2 C.NaOH            D.Na2CO3

②为检验黑色固体的成分,将其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据此推断黑色固体是________________。

③本实验中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Na2O2可用作漂白剂和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

(1)某学习小组发现:在盛有Na2O2的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固体完全溶解,并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当气泡消失后,向其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将试管轻轻振荡,红色很快褪去;此时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又有气泡产生。

①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__________,红色褪去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入M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2O2有强氧化性,H2具有还原性,有同学猜想Na2O2与H2能反应。为了验证此猜想,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

步骤1:按上图组装仪器(图中夹持仪器省略),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

步骤2:打开K1、K2,产生的氢气流经装有Na2O2的硬质玻璃管,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现象。

步骤3:检验H2的纯度后,开始加热,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Na2O2开始熔化,淡黄色的粉末变成了白色固体,干燥管内硫酸铜未变蓝色。

步骤4:反应后撤去酒精灯,待硬质玻璃管冷却后关闭K1。

①添加稀盐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必须检验氢气纯度的原因是________。

③设置装置D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④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若能反应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5.启普发生器是荷兰科学家设计的实验室气体发生装置,由图中漏斗1和容器2两部分构成;现借助启普发生器及相关装置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备日用化学品——NH4Cl和Na2CO3。回答相关问题:

(NaHCO3的制备)

反应原理:NH3+NaCl+CO2+H2O=NH4Cl+NaHCO3↓

反应装置:

(1)启普发生器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如果上述装置中导管被堵塞,启普发生器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2)仪器3中盛装的试剂是___;已知常温,NaCl的溶解度为35.9g,仪器4中含氨的饱和食盐水的配制方法是将20.0mL浓氨水与8.0gNaCl混合振荡过滤,试推测过滤除去的物质为___。

(3)观察仪器4中CO2流速的方法是___,仪器5中试剂的作用是___。

(4)反应结束后,对仪器4进行冷却并趁冷过滤其中的悬浊液,“趁冷”的目的是___。

(Na2CO3的制备)

(5)将(4)所得固体转移至蒸发皿中加热得到Na2CO3;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NaHCO3固体已分解完全___。

(NH4Cl的制备)

(6)向(4)所得母液中加入两种物质并降温,NH4Cl会逐步结晶析出,所加物质的名称是___,过滤NH4Cl晶体后的滤液可以再次循环使用。

26.工业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完成下列填空:

(1)粗盐水加入沉淀剂A、B除杂质(沉淀剂A于石灰窑厂),写出A、B的化学式;A_______B_______

(2)实验室提纯粗盐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

(3)工业生产纯碱工艺流程中,碳酸化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碳酸化时没有析出碳酸钠晶体,其原因是_______。

(4)碳酸化后过滤,滤液D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 (填写化学式),检验这一成分的阴离子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

(5)氨碱法流程中氨是循环使用的,为此,滤液D加入石灰水产生氨。加石灰水后所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滤液D加石灰水前先要加热,原因是_______。

(6)产品纯碱中含有碳酸氢钠。如果用加热分解的方法测定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可表示为:_______ (注明你的表达式中所用的有关符号的含义)。

27.某校化学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如下图Ⅰ~Ⅳ所示。

(1)只根据图Ⅰ、Ⅱ所示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________(填装置序号)。

(2)图Ⅲ、Ⅳ所示实验均能鉴别这两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实验Ⅲ相比,实验Ⅳ的优点是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Ⅳ比Ⅲ复杂

B.Ⅳ比Ⅲ安全

C.Ⅳ比Ⅲ操作简便

D.Ⅳ可以做到用一套装置同时进行两个对比实验,而Ⅲ不行

(3)若用实验Ⅳ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则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8.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其中甲、乙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B为常见液态化合物,A为淡黄色固体, F、G所含元素相同且均为氯化物,G遇KSCN溶液显红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_________ 。

(2)反应①~⑤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3)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空气中将C溶液滴入F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9.甲、乙两位同学各称取质量为m g的碳酸钠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样品,并用下图所示仪器测定样品的组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想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是氧气的体积,则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按实验先后流程用①②等表示)。

甲同学读取实验数据时应冷却至室温、__________和眼睛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

(2)乙同学想通过仪器的连接顺序①②实验测得的数据是____________ __ ,按他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的碳酸钠含量_____________ (填“偏低”、“偏高”、“准确”)。

(3)为了测得准确的实验数据,请你将乙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每种仪器只准使用一次),写出各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ABC…等表示)。

(4)按(3)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若测得实验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分别是w1 g和w2 g,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于受到仪器的局限,(3)的改进装置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过碳酸钠( Na2CO4)是一种很好的供氧剂,其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CO4+4HCl=4NaCl+2CO2 +O2+2H2O.市售过碳酸钠一般都含有碳酸钠,为测定某过碳酸钠样品(只含Na2CO4和Na2CO3)的纯度,某化学兴趣小组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实施:

方案一:[样品]操作①,[样品m1g][溶液]操作③,[固体]操作①,[固体m2g]

(1)操作①和③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 

(2)上述操作中,使用到玻璃棒的有_________ (填操作序号)。

(3)请简述操作③的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按下图安装好实验装置,Q为一塑料气袋,随意取适量样品于其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稀盐酸滴入气袋中至充分反应。

(4)为测定反应生成气体的总体积,滴稀盐酸前必须关闭__________,打开__________(填“K1”、“K2”或“K3”)。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上述反应停止后,使K1、K3处于关闭状态,K2处于打开状态,再缓缓打开Kl。 B中装的固体试剂是___________ ,为何要缓缓打开K1?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时,量筒I中有xmL水,量筒Ⅱ中收集到了ymL气体,则样品中过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 。

1答案:A

解析:Na2CO3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除去碳酸钠中的硫酸钠不能用氢氧化钡,故A错误。

2解析:选D。常用于生产玻璃的是碳酸钠,A错误;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因而具有漂白性,但不可用于漂白食品,B错误;医用酒精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而消毒,并非是将病毒氧化,C错误;氯化钠溶液可以充当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使桥梁形成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从而加速腐蚀,D正确。

3答案:C

解析:Na和O2 常温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故A错误;NaOH和CO2,二氧化碳过量生成碳酸氢钠、二氧化碳少量生成碳酸钠,故B错误;Na2O2和CO2 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故C正确;NaHCO3和Ca(OH)2,当碳酸氢钠过量时生成碳酸钙和碳酸钠、当碳酸氢钠少量时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D错误。

4答案:A

解析:选A。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HCO+OH-===CO+H2O,HCO浓度减小,CO浓度增大;SO具有还原性,被Na2O2氧化,浓度减小,CH3COO-浓度几乎不变。

5答案:D

解析:①NaHCO3固体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气体,而碳酸钠稳定,受热不分解,故用灼烧法鉴别Na2CO3固体和NaHCO3固体,正确;②Na2O粉末是白色固体,Na2O2粉末是淡黄色固体,二者的颜色不同,故用观察法区别Na2O粉末和Na2O2粉末,正确;③AlCl3与Na2CO3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沉淀和气体,AlCl3与NaOH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现象不同,可鉴别;④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均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错误。故正确的是①②③;选项D符合题意。

6解析:选A。A项,对NaHCO3溶液微热,HCO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碱性增强。

7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运用守恒解题,可以不看反应前后,只看与盐酸反应的最终产物,因为最终产物均为NaCl,而Na+的质量在加热前后不变,即Na+的物质的量一定,所以n(Cl-)=n(Na+),又因为Cl-来自于盐酸,所以消耗盐酸一样多,答案选A。

8答案:B

解析: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该气体可以是氧气或者是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种,将放出的气体通过过量的NaOH 溶液后,气体体积有所减少,说明气体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物质中一定含有过氧化钠,还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至少一种,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加热,也有气体放出,故一定含有碳酸氢钠,Na2CO3、NaCl,故A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混合物中一定有Na2CO3、、NaHCO3,故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混合物中一定有NaHCO3,故C错误;D、由上述分析可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Na2CO2,可能含有NaCl,故D错误;故选B。

9答案:D

解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O2点燃,CO2 、2CO2 +2Na2O2=2Na2CO3 +O2可知相当于发生了反应CO+Na2O2 =Na2CO3 ,即过氧化钠增重的质量与原CO气体的质量相等。同理氢气燃烧后通入过氧化钠,增重的质量为氢气本身的质量,相当于发生了反应H2+Na2O2=2NaOH,根据题意,物质若能改写成(CO)m(H 2)n 的形式,就符合题意,答案选D。

10解析:选C。滴加盐酸先发生反应:OH-+H+===H2O,再发生反应:CO+H+===HCO,最后发生反应:HCO+H+===CO2↑+H2O;因n(OH-)=n(CO)=0.01 mol,故加入0.02 mol HCl后开始有气体生成,故C正确。

11.D【解析】A.治疗胃酸过多要用NaHCO3而不是Na2CO3,碳酸钠的碱性较强,不能用来中和胃酸,故A错误;

B.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向Na2O2的水溶液中滴酚酞先变红色后为无色,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

C. 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生成的是氧化钠,陈述错误,故C错误;

D.Na2O2能和CO2和H2O反应生成O2,可用于航天员的供氧,陈述正确,存在因果关系,故D正确.

答案选D。

12.D【解析】A.Na2O2与水反应放出氧气,Na2O2不能作气体(氧气除外)的干燥剂,故A错误;

B.钠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钠不能从AgNO3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银,故B错误;

C.钠能与水反应,所以钠着火不能用水灭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要用沙子盖灭,故C错误;

D.Na2O、Na2O2、NaOH和NaHCO3在溶于水时能完全电离,都是强电解质,故D正确;

选D。

13.D【解析】A.①中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钠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②变白色是因为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易潮解,③是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潮解,发生物理变化,故C正确;

D.金属钠在空气中最终生成碳酸钠,④生成了碳酸钠,故D错误;

答案选D。

14.B【解析】A.实验Ⅱ中金属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为金属钠失去电子生成Na+,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因盐酸中阳离子以H+占大多数,故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需要写成H+形式,选项中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A正确;

B.从三个反应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随着盐酸浓度的升高,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在浓盐酸的溶液中Na的反应并不是很剧烈,说明随着c(H+) 增大,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当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程度会随之减弱,B错误;

C.Na与水反应放热,可以将溶液中的水分子或氯化氢分子蒸出到空气中,空气温度较低使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形成白雾或HCl溶在空气中的水蒸气中形成白雾,C正确;

D.反应Ⅲ中盐酸浓度较高,反应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为NaCl,反应Ⅲ的反应剧烈程度比反应Ⅰ缓慢,说明溶液中Cl-浓度和生成的NaCl都会对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一定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15.A【解析】①Na2O2中含有Na+、O22-,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是1∶2,故①错误;

②K2O2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 K2O2+2H2O=4KOH+ O2↑,K2O2与CO2反应的方程式是2K2O2+2CO2=2K2CO3+O2↑,产生等量氧气时,需水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质量不相等,故②错误; 

③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生成1mol氧气转移2mol电子,产生等量氧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故③正确;

④Na2O2能漂白是因为Na2O2具有氧化性,SO2有漂白性是因为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漂白原理不相同,故④错误;

⑤Na2O2具有氧化性、SO2具有还原性,Na2O2与SO2反应生成Na2SO4,故⑤错误;

⑥Na2O2能与酸反应生成盐、水、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故⑥错误;

⑦K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氧气,K2O2中氧元素由-1升高为0、由-1降低为-2,所以K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⑦正确;

⑧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蓝,Na2O2具有氧化性,所以石蕊褪色,故⑧正确;

③⑦⑧正确,选A;

16.A【解析】A. Na2O中阳离子是Na+、阴离子是O2-, Na2O2中阳离子是Na+、阴离子是O22-,个数比均为1:2,A正确;

B. Na与Cl2、O2分别反应时产物中钠的化合价都是+1价,则等质量的Na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样多,B错误;

C. 碳酸钠碱性较强,一般不用来治疗胃酸过多,可以用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碳酸钙等物质,C错误;

D. 钠投入水中会熔成小球,并四处游动,只能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并生成气体,不能说明是氧气,D错误。

答案选A。

17.B【解析】Y 与乙均为淡黄色固体,乙为单质,Y为二元化合物,所以乙为S,Y为Na2O2,甲单质的摩尔质量与S相同,均为32g/mol,甲应为O2,且Y(Na2O2)能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O2),符合题意;氧气可以和M反应生成S单质,且X与氢离子反应生成M,所以M为H2S,则N为H2O;根据已知物质可知四种元素有H、O、Na、S,所以X为Na2S;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所以A为H元素、B为O元素、C为S元素、D为Na。

A.根据分析可知原子序数AB.氢离子核外不含电子,所以半径最小,Na+和O2-电子层结构相同,但氧离子核电荷数更小半径更大,S2-有3层电子,半径最大,所以离子半径:H+C.Y为Na2O2,除了离子键,还有氧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故C错误;

D.虽然H2S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H2O,但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沸点更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8.B【解析】A.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去表面煤油,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Na与H2O反应的现象,故A错误;

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Na2O2用棉花包裹,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棉花燃烧,说明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导致棉花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而燃烧,故B正确;

C.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性的碳酸钙,现象相同,所以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故C错误;

D.若NaCl溶液中混有硫酸氢钠,滴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也会产生沉淀,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9.B【解析】①碱金属是金属晶体,熔沸点与原子半径有关,原子半径越小熔沸点越高,铷的熔点比钾的低,故①错误;

②碳酸铷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呈碱性,故②正确;

③铷的金属性比钠强,所以氢氧化铷的碱性比氢氧化钠强,故③正确;

④铷的金属性比钠强,根据钠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为过氧化钠,可以推断铷在氧气中燃烧主要产物不是氧化铷,故④错误;

⑤铷的金属性比钠强,铷和盐溶液混合,铷先与水反应,铷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铜,故⑤正确;

综上所述,对铷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推断正确的是②③⑤,选B。

20.A【解析】锂的密度比水小,因此锂浮在水上,故①错误;②正确;锂和水反应生成LiOH和H2,溶液中能产生大量气泡,故③正确;生成的LiO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④错误;锂和水反应相对平缓,放出的热量并不能使锂融化,且生成的H2并不能推动锂四处游动,故⑤⑥错误;答案选A。

21.A【解析】A.加入液体后,部分液体存于漏斗上部弯管中起液封作用,避免氢气从漏斗中逸出,故A正确;

B.具有强氧化性,与Zn反应不生成氢气,故B错误;

C.B是干燥氢气的装置,B中试剂应该为浓硫酸,故C错误;

D.先启动A中反应,利用生成的氢气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防止钠与氧气反应,后点燃C处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A。

22.B【解析】A.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和元素的存在形态无关,可能是含钠化合物,也可能是单质,故A错误;

B.焰色反应的性质是元素的性质,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则一定含有钠元素,故B正确;

C.只要含有钠元素焰色反应就呈黄色,不一定是钠单质,故C错误;

D.只要含有钠元素焰色反应就呈黄色,所以能确定该试样中是否含有钠元素,故D错误;

答案选B。

23.(1)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产生的气体使干燥管内液面降低,与碳酸钙脱离接触,反应停止;生成的硫酸钙微溶,附着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2)①D②碳(C)③4Na+3CO22Na2CO3+C    

【解析】(1)根据发生的反应分析,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中,还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两种杂质,除去氯化氢用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水蒸气用浓硫酸;反应结束后,关闭弹簧夹,产生的气体不能逸出,使干燥管里压强增大,干燥管内盐酸液面下降,与碳酸钙脱离接触,反应停止;若使用硫酸,生成的硫酸钙为微溶物,会附着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进行。故答案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产生的气体使干燥管内液面降低,与碳酸钙脱离接触,反应停止;生成的硫酸钙微溶,附着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

(2)①向一支试管中滴加1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是碱性物质,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说明能跟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推出该物质为碳酸钠,故选D;

②黑色固体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故黑色固体是C;

③由以上分析可知,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碳,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为4Na+3CO22Na2CO3+C。

24(1)①反应生成了碱(NaOH);反应生成的H2O2具有漂白作用②2H2O22H2O+O2↑(2)①长颈漏斗;吸收氢气中的杂质气体(水蒸气、氯化氢等) ②防止空气与氢气混合加热爆炸③检验有无水生成④Na2O2+H22NaOH    

【解析】(1)①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溶液变红;红色褪去的可能原因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的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能氧化有色物质;

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①分析装置图和实验步骤可知,盛盐酸的仪器为长颈漏斗;B装置是吸收氢气中的杂质气体,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等;

②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混有空气易点燃发生爆炸,验纯防止空气与氢气混合加热爆炸;

③D装置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C影响实验验证;

④实验现象分析可知过氧化钠变为白色固体,硫酸铜不变蓝色证明无水生成,证明氢气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O2+H22NaOH。

25.(1)CaCO3+2H+=Ca2++H2O+CO2↑;漏斗l中酸液面升高,容器2中酸液而下降(2)饱和NaHCO3;NaCl(3)仪器4中导管口逸出气泡的快慢;吸收NH3(4)减小NaHCO3溶解度以提高产率(5)用一干冷玻璃片靠近蒸发皿上方,如果玻璃片上没有水珠则NaHCO3分解完全(6)氨气和氯化钠    

【解析】利用启普发生器制取CO2,制得的CO2中含有HCl等杂质,利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HCl,CO2再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氨气可能会逸出,利用稀硫酸吸收氨气。

 (1)启普发生器中要产生CO2,通过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则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a2++H2O+CO2↑,如果上述装置中导管被堵塞,则启普发生器中气体压强增大,则漏斗l中酸液面升高,容器2中酸液而下降;

(2)仪器3用于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气体,则需用饱和NaHCO3;20.0mL浓氨水与8.0gNaCl混合配制溶液,已知NaCl的溶解度为35.9g,则假设20.0mL浓氨水近似20水,能溶解的氯化钠约7.2g,故混合液中未溶解的是NaCl,故过滤除去的物质为NaCl;

(3)CO2从液体中逸出时会产生气泡,故观察仪器4中CO2流速的方法是观察仪器4中导管口逸出气泡的快慢,仪器5位于整套装置的末尾,主要用于尾气处理,其中的硫酸会吸收NH3;

(4)本实验目的是制备NaHCO3,它是可溶性固体,故减少NaHCO3在水中溶解的量能提高产量,因此“趁冷”过滤的目的是减小NaHCO3溶解度以提高产率;

(5)碳酸氢钠固体分解时有水蒸气产生,故要设计简单实验证明NaHCO3固体已分解完全,可用一干冷玻璃片靠近蒸发皿上方,如果玻璃片上没有水珠则NaHCO3分解完全;

(6)过滤出碳酸氢钠所得母液中含Na+、HCO3-、Cl-和NH4+,假如想提取NH4Cl,则需增大Cl-和NH4+的浓度,故可通入NH3和加入NaCl,NH3·H2O和HCO3-反应,则Cl-和NH4+的浓度增大,经降温,会逐步结晶析出NH4Cl。

26.(1)Ca(OH)2或CaO;Na2CO3(2)溶解、过滤、蒸发、过滤(3)有晶体析出(或出现浑浊);碳酸钠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大(4)NH4Cl;取样,加酸化,加银,有白色沉淀,该阴离子是氯离子(5)NH4++OH-NH3↑+H2O;防止加石灰水时产生碳酸钙沉淀(6)    

【解析】(1)沉淀剂A源于石灰窑,说明其是生石灰或熟石灰;粗盐中的镁离子和钙离子一般用碳酸钠除去,多余的CO32-可以用盐酸除去,故答案为:Ca(OH)2或CaO;Na2CO3;

(2)实验室提纯粗盐的整个操作过程为:取样、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冷却结晶、过滤、烘干几步,故答案为:溶解、过滤、蒸发、过滤;

(3)纯碱生产中碳酸化时,由于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观察到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故答案为:有晶体析出(或出现浑浊);碳酸钠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大;

(4)根据操作过程,碳酸化后溶液中主要是NH4Cl;检验其中的氯离子时,取样,加酸化的银,有白色沉淀,该阴离子是氯离子,故答案为:NH4Cl;取样,加酸化,加银,有白色沉淀,该阴离子是氯离子;

(5)滤液中主要含有的是氯化铵,和石灰水反应时:NH4++OH-NH3↑+H2O;由于滤液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碳酸氢钠,因此加石灰水前先加热,是为防止加石灰水时产生碳酸钙沉淀,故答案为:NH4++OH-NH3↑+H2O;防止加石灰水时产生碳酸钙沉淀;

(6)假设加热前纯碱的质量为m1,加热后的质量为m2,加热损失的质量为:m1-m2,则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84(m1-m2)/31;故纯碱中含有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27解析:(1)图Ⅰ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无论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均可以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与澄清石灰水作用变浑浊,故不可以;图Ⅱ可以鉴别,因为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量不同,可根据气球膨胀程度来判断。

(2)图Ⅲ、Ⅳ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实验Ⅳ的优点是可同时做对比实验。

(3)试管B装入碳酸氢钠,试管A装入碳酸钠,这样直接加热的碳酸钠,温度高,不分解,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间接加热的碳酸氢钠分解,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表明了碳酸氢钠很不稳定。

答案:(1)Ⅱ (2)2NaHCO3Na2CO3+H2O+CO2↑,CO2+Ca(OH)2===CaCO3↓+H2O D

(3)NaHCO3

28答案:(1)Na2O2(2)①②⑤;

(3)4Fe(OH)2+O2+2H2O=4Fe(OH)3;

2Na+2H2O=2Na++2OH-+H2↑;

(4)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解析:B为常见液态化合物,B为水,A为淡黄色固体,A为过氧化钠,F、G所含元素相同且均为氯化物,G遇KSCN溶液显红色,G为FeCl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C为氢氧化钠、乙为氧气;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E为氢氧化铁;D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D为氢氧化亚铁;

(1)A是Na2O2

(2)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①~⑤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①②⑤。

(3)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甲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4)在空气中将C溶液滴入F溶液中,先生成白色氢氧化亚铁,后氢氧化亚铁被氧气氧化为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29答案:(1)①⑦⑥④或①②⑥④;调节④⑥液面高度相同

(2)二氧化碳的质量;偏高

(3)A→H→G→B→C→F→E或A→F→E→B→C→H→G(B、C可交换)

(4)

(5)装置中二氧化碳不能全部被碱石灰吸收。

30答案:(1)称量  蒸发结晶 (2)②③

(3)得到的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到大量晶体析出,停止加热靠余热蒸发剩余的水分得到氯化钠固体

(4)K1、K2 ;K3 平衡分液漏斗上下的压强使顺利流下

(5)碱石灰 让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充分被b中碱石灰吸收,使量筒内收集到纯净的氧气

(6)

解析:样品称量可以得到样品质量为m1g,加入稀盐酸溶解后,过滤得到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蒸发浓缩结、冷却结晶、洗涤、干燥得到氯化钠,称量得到固体氯化钠的质量为m2g。

(1)操作①为称量固体质量,操作③为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故答案为:称量;蒸发结晶;

(2)固体溶解需要玻璃搅拌加速溶解,溶液中得到溶质固体需要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结晶,过程中需要玻璃棒搅拌,受热均匀,上述操作中,使用到玻璃棒的有②③,故答案为:②③;

(3)溶液中得到溶质固体的方法是加热蒸发结晶析出,具体操作为:得到的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到大量晶体析出,停止加热靠余热蒸发剩余的水分得到氯化钠固体,故答案为:得到的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到大量晶体析出,停止加热靠余热蒸发剩余的水分得到氯化钠固体;

(4)反应产生的CO2、O2使气球变大,将广口瓶中气体排出,水进入量筒Ⅰ中,所以量筒Ⅰ中水的体积即为产生的CO2、O2的体积,所以滴稀H2SO4前必须关闭K1、K2打开K3,为使分液漏斗内液体顺利流下,应是分液漏斗内外压强相等,所以导管a的作用是平衡分液漏斗上下的压强使顺利流下,故答案为:K1、K2;K3; 平衡分液漏斗上下的压强使顺利流下;

(5)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量筒Ⅱ中排出液态的体积为氧气体积,缓缓打开K1,让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充分被b中碱石灰吸收,使量筒内收集到纯净的氧气,故答案为:碱石灰;让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充分被b中碱石灰吸收,使量筒内收集到纯净的氧气;

(6)量筒I中有xmL水,则CO2、O2的总体积为xmL,量筒Ⅱ中收集到了ymL气体,则O2总体积为y mL,则反应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生成的二氧化碳为2y mL,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为(x-y-2y)=(x-3y) mL,生成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2y:(x-3y),则Na2CO4与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y:(x-3y),故样品中过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故答案为:。

文档

钠及其化合物 2023届高考化学知识点专练(含解析)

钠及其化合物一、选择题(共22题)1.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A.Na2CO3溶液(Na2SO4),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B.NaHCO3溶液(Na2CO3),应通入过量的CO2气体C.Na2O2粉末(Na2O),将混合物在氧气中加热D.Na2CO3溶液(NaHCO3),选用适量的NaOH溶液2.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苏打可用于生产玻璃,也可用来除去物品表面的油污B.过氧化钠可用于食品、羽毛和织物等的漂白C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