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名称:漳州沿海大通道BII标 日期: 年 月 日 编号:
交底项目 | 混凝土挡墙施工技术交底 | 交底人 | |
交底内容: 混凝土挡墙施工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路基防护与支档现浇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施工质量标准施工。 一、工程概况 本线路位于福建龙海市东南部沿海,路线沿太武山绕行,沿线穿越的地貌单元有构造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冲海积平原地貌、冲海积一阶地地貌、风积一级阶地地貌及丘陵残坡积台地地貌。本段挡墙桩号为K18+700-K18+985全长185米。墙身为C20素混凝土仰斜式路堑墙,全段挡墙最高处14米,墙底宽6.85米,设计地基承载力为0.35MPa。 二、施工材料 1、砂、石、水泥必须经试验合格,提供符合设计的配合比。挡土墙墙身及基础采用20号片石砼(20号片石砼中片石含量不得大于25%)。 2、片石:应选择不易风化、无裂缝的硬质块石,其强度及规格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片石的尺寸不应大于所浇筑部位最小宽度的1/3,并不得大于300mm,片石厚度不宜小于150mm。 3、片石表面的石粉、污泥在填充前用水冲刷干净,片石参量占总体积25%。 4、模板应光滑、平整,板体顺直。 三、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基坑开挖应进行详细的测量定位并标出开挖线,坑壁的暴露时间不超过20天,基坑开挖完成后,采用轻便触探仪进行基坑承载力检测,当达到设计的基坑承载力要求时,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若不能达到设计基坑承载力要求,应上报监理工程师,通过变更设计程序,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挡土墙基础 (1)挡土墙的基础,应按设计的要求埋入断面以下足够的深度,对山坡挡土墙,基趾部埋入深度和襟边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前,应做好场地临时排水,对土质基坑应保持干燥,雨天施工坑内积水应随时排除,对受水浸泡的基底土应全部予以清除,并以好土回填(或以砂、砾石夯填)至设计标高。 (2)墙基础直接置于天然地基上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同意后,方可开始砌筑,当有渗透水,应及时排除,在岩体或土质松软、有水地段,应选择旱季分段集中施工。 (3)墙检测采用倾斜地基时,应按设计倾斜挖凿,不得用填补法筑成斜面。 (4)当墙基础设置在岩石的横坡上时,应清除表面风化层,并做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度比不得大于2:1,台阶宽度不应小于0.5m,沿墙长度方向有纵坡时,应沿纵按图纸要求作成台阶。 3、立模:本挡墙模板采用钢模、木模、钢管和木支撑,支撑间距不大于50cm。模板在安装前必须打磨、并刷脱模剂。为保证浇筑过程中不出现位移、爆模等现象,采用对拉镙杆进行模板加固。模板支撑完毕后,在侧模上用红漆做好标高记号,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高度。 4、挡土墙砼浇筑 浇注砼前,应对支架、模板、预埋件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浇注。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浇注砼前,应检查砼的均匀性和坍落度。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砼时,为防止砼离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从高处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以不发生离析为度。 (2)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在串筒的不同高度设多向挡板)。 (3)在串筒出料筒下面,砼堆积高度不宜超过1m。 (5)浇筑:根据片石混凝土设计要求配制C20的混凝土,以保证用量的连续性。混凝土施工前准备充足的片石(不小于15×30cm)堆放在挡墙施工现场边备用。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20—30cm 之间。每层混凝土入模后,用插入式震动棒充分震捣均匀,然后根据混凝土体积25%的掺入量向模板内埋入片石,片石与片石之间的间距控制在30—50mm,片石距模板的距离应控制在15—20㎝左右为宜。当基底座于坚实基础上时,需用水润湿岩再浇筑混凝土;当二次浇筑时,应用高标号水泥砂浆于第一次浇筑顶面上铺设3—5cm高强砂浆作为基础底模,再行施工(第一次浇筑完毕需于顶面处设置接插石,增加的整体性能。 (6)浇注砼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插入下层砼50-100mm;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提出振动棒;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件。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砼密实为止。密实的标志是砼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 (7)砼的浇注应连续进行,如因故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砼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砼的运输、浇注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表的规定,当需要超过时应预留施工缝。 (8)施工缝的位置应在砼浇注之前确定,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 1)应凿除处理层砼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软层,但凿除时,处理层砼须达到下列强度: ①洗凿毛时,须达到0.5Mpa; ②用人工凿除时,须达到2.5Mpa; ③用风动机凿毛时,须达到10Mpa; 2)经凿毛处理的砼面,应用水冲洗干净,在浇注层次砼前,对垂直施工缝宜刷一层水泥净浆,对水平缝宜铺一层厚度为10-20mm的1:2的水泥砂浆。 3)施工缝为斜面时应浇注成或凿成台阶状。 4)施工缝处理后,须待处理层砼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继续浇注砼。需要达到的强度,一般最低为1.2Mpa,当结构物为钢筋砼时,不得低于2.5Mpa。 (7)在浇注过程中或浇注完成时,如砼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注砼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将水排除。继续浇注砼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减少泌水。 (8)结构砼浇注完成后,对砼裸露面应及时进行休整、抹平,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当裸露面面积较大或气候不良时,应加盖防护,但在开始养生前,覆盖物不得接触砼面。 (9)浇注砼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稳固情况,当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10)掺加片石技术要求: 1)片石掺加前应清除表面的杂物、泥土等。 2)片石掺入量一般不超过总圬工体积的25%,施工控制在20%,掺入时不可乱投乱放,石块应分布均匀,净距不小于100mm,距结构侧面和顶面的净距不小于150mm,石块不得接触预埋件,不可直接接触基底、模板。 3)施工完毕及时覆盖养生15天 4、回填 墙身经过验收及强度试验满足设计要求后,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进行墙背透水性材料回填,水平分层填筑压实,分层厚度以不超过15cm为限,用蛙式振动夯夯实,并加强边角处夯实,然后进行压实度检验,直至达到设计要求再进行下一层回填、压实。 5、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注意事项 : (1)应做好施工场地清理工作,场内注意排水畅通。 (2)挡土墙直接置于天然地基上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同意后方可施工;对于软弱基础,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强度时,应改变施工方案。 (3)模板安装时,要保证接缝紧密,板体顺直,整体牢固。防止胀模、漏浆等现象发生。 (4)浇注砼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稳固情况,当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5)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砼时,为防止砼离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从高处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以不发生离析现象。 2)、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在串筒的不同高度设多向挡板)。 (6)施工缝的位置应在砼浇注之前确定,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禁止在衡重台处设施工缝。 (7)设置施工缝时要对砼接触面要进行拉毛或凿毛处理,以利于砼的良好结合。 (8)挡土墙每隔10~15m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宽2㎝,缝内填塞沥青麻絮, (9)墙身在岩土分界线以上部分应分层设计泄水孔,泄水孔间距2~3m。上下交错布置,孔内预埋Φ100的PVC管。 (10)对浇筑后的砼实体要及时养生。 (11)泄水孔设置:墙身按设计图纸设置泄水孔,间距2.5*2.5米,外倾斜5%,梅花形设置, 采用Φ100的PVC管预埋。 (12)注意基坑边坡稳定性,开挖时进行放坡并分级开挖,防止基坑坍塌造成的安全、质量事 故; (13)转运片石时,注意安全,避免被片石砸伤; (14)振捣混凝土的工人必须认真负责,杜绝漏振、过振的情况发生; (15)拆模时,要注意不使模板碰触到混凝土; (16)进行高空作业时,必须检查脚手架的稳定性,并配戴安全帽、安全绳; (17)施工现场用电必须有专人进行管理和使用,并符合安全用电规定; (18)做好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标志、标牌齐备。 6、未尽事宜严格按设计图纸及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四、安全技术交底要点: 安全保证措施 ⑴安全目标 本标段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加强预测和预控,做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实现“人员无重伤以上事故,无重大机械设备事故,无火灾事故”、“员工因工死亡率控制在0,重伤率控制在0.05‰以下,轻伤频率控制在2‰以下”的安全生产目标。对业主制定的针对安全进行考核处罚的规定无条件执行。 ⑵安全保证体系 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领导挂帅,全员参加,安全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对该项目的安全管理,把对施工安全和人员健康作为承包人的重要职责,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生产承包责任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施工安全贯穿施工全过程。 施工时成立工地安全委员会,专职检查工地的施工安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开展安全检查评比竞赛活动,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制定好安全规划,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消灭事故隐患,把不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⑶安全措施 ①开工前必须进行现场调查,根据施工地段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施工中应及时掌握气温、雨雪、风暴、汛情等预报,做好防范工作。 ②施工前应了解施工范围内地下埋设的各种管线、电缆、光缆等情况并与相关部门联系,制定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施工中如发现有危险品及其他可疑物品时,应立即停止施工,报请有关部门处理。 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施工现场应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 ④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应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夜间施工时,现场应设有保证施工安全要求的照明设施。 ⑤施工便道、便桥应设立警示和交通标志,必要时应设专人维护、指挥交通。施工车辆必须遵守道路交通法规。 ⑥施工作业人员,必须遵守本工种的各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人员、进入现场人员必须按规定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由人工配合机械进行辅助作业时,作业人员应注意观察,严禁在机械正在作业的范围内进行辅助作业。 ⑦多台机械同时作业时,各机械之间应注意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施工机械在路基边坡、边沟、基坑边缘、不稳定体(地段)上作业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⑧在靠近结构物处挖土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对于在路基范围内暂时不能迁移的结构物,应留出土台,土台周围应设警示标志。 ⑨结构物基坑开挖,应根据土质、水文和开挖深度等选择安全的边坡坡度或支撑防护,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开挖弃土或坑边材料的堆放不得影响基坑的稳定。沟槽(基坑)开挖深度超过2m时,其边缘上面作业应按高处作业要求进行安全防护并设置警告标志。开挖沟槽(基坑)位于现场通道或居民区附近时,应设置安全护栏。 ⑩作业高度超过1.2m时,应设置脚手架,脚手架应通过专业设计,必须进行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方面的验算。施工过程中,对脚手架应经常检查,发现松动,变形或沉陷应及时加固。 用提升架运送石料时,应有专人指挥操作,严禁超负荷运行。严禁使用提升架载人。临时起吊设备的制作,安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 砌筑作业时,脚手架下不得有人操作及停留,不得重叠作业。砌筑护坡时,严禁在坡面上行走,不得采用从上向下自由滚落的方式运输材料。 喷浆作业时,应密切注意压力表变化,出现异常时,应停机、断电、停风,并及时排除故障。作业区内严禁在喷浆嘴前方站人。 预应力张拉时,预应力张拉设备必须安装牢固,千斤顶近旁严禁站人,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现场。 预制构件安装前,应根据现场条件制定详细的吊装方案,所有起重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关于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规定。 进行爆破工程设计时,应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爆破作业应严格执行现行《爆破安全规程》(GB 6772),确保爆破安全。 暴雨、风雹以及6级大风以上等恶劣天气和不可预见情况下禁止施工。 五、环保措施交底要点: 环境保护措施 ⑴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①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临时用地数量,各种临时设施尽可能设置在公路临时用地范围内或利用荒坡、废弃地解决,施工完成后按有关规定进行造地复耕、绿化处理。施工过程中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农田污染。 ②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严禁取土、挖砂、采石。 ③生活污水和清洗施工机械、设备及工具的废水、废油等有害物质,如果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质、土质,影响人们的引用水源和鱼类的生存、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净化措施处理后,方可排放。 ④不得随意丢弃生产及生活垃圾,垃圾的掩埋或处理,应按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 ⑵噪声、空气污染的防治 ①在居民聚居区或其他噪声敏感建筑物附近施工时,当噪声超过规定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施工活动中对沿线居民的干扰。 ②对施工作业人员,在噪声较大的现场作业时,应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 ③路基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控制扬尘、废气排放等。 ④路基施工堆料、拌和站、材料加工厂等宜设于主要风向的下风处的空旷地区。当无法满足时,应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 ⑶生物保护 ①施工前,应采取相应措施对位于路基范围内的珍稀植物进行保护。 ②施工中严禁随意采摘、破坏野生植物资源及捕猎野生动物。 ③砍伐林木必须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不得随意砍伐。 ④在草、木密集的地区施工时,应遵守护林防火规定。 ⑷文物保护 ①在文物保护区周围进行施工,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严防损毁文物古迹。 ②施工中发现文物时,应暂停施工,保护好现场,并立即报告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研究处理,不得隐瞒不报或私自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