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词: 导学案 高中化学 小组竞学 高效班级管理
内容简介:本文就高中化学如何进行“导学案设计及实施”及“如何组织开展小组竞学”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因而,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优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学案导学"是指在着眼于学生阅读"学案"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此,我校积极探索把"学案导学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在此,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导学案的设计
设计方法:学案的使用是新课程改革后构建高效课堂的捷径。在设计、编制学案的过程中,组内教师认真研究教材、课程标准,相关高考题,练习题,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根据所授课班级的具体情况,通过教师集体备课研究、讨论形成学案。学案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要有导向性、启发性、梯度性、可操作性。
设计结构:学案的编制通常包含三个部分——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课后练习案,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三案均以问题为线索,层层推进、深入课题。预习案为基本知识,配有达标测试,此部分主要留给学生自学,预习之用一般课堂不予讨论。探究案为本节课重难点,是课堂讨论探究的中心。练习案主要用来巩固,梳理本节知识。
设计好导学案务必要努力做到“三常”:“常设计常钻研”,“常设计常修改”,“常设计常补充”。尤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要求教师必须像蜜蜂酿蜜一样,不辞辛苦,不断往返于课堂和知识海洋,从中汲取、储存、输送“蜜”源。只有这样,教师讲课时才能做到左右逢源,条理清晰,游刃有余。学生才能快乐轻松,触类旁通,心神领会,才能真正做到教师的诲人不倦,学生的学而不厌。
二、“导学案” 实施
课前:围绕目标,自主探索
学生在阅读“导学案”以后,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的,知晓学习的重点、学习的主要方法。同时通读教材、文本,了解本节课的大致内容。“导学案”要引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导学案”的问题引导顺序,自行解决“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整理,提出质疑,便于与同学、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此环节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教师做好方法的指导,查阅导学案并给予评价,收集质疑,做到及时了解学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的及时调整,也就是“二次备课”。
课中:小组讨论,精彩展示,小结评价,反思提高
课堂上,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展示预习的成果。对导学案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代表阐述”“小组辩论”等形式交流讨论。在“议”中让学生分享经验、碰撞问题、聚焦疑点,达到重点的强化和疑点的突破,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导学案。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议”而建构知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点拨、追问、启发、质疑、评价等形式,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达标。教师要做到使用“导学案”而不囿于“导学案”。
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的学习,基本达成了学习目标,但需要一个系统地巩固和强化,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需要一个由具体到一般的规律性的归纳,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每节课最后由学生或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进行重点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以加深印象。
课后:解疑纠偏,练习巩固;
围绕课堂目标的达成,课后学生完成练习案,教师要及时公布正确答案,督促学生课后整理笔记,完善学案,进行及时复习。
三、导学案实施评价模式
新的模式下,为了保证导学式教学模式的长期可持续性,合理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魏书生曾说:“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受此启发,我校推出了“小组竞学”高效班级管理模式。
“小组竞学”按照合理分组—小组建设—目标激励—展开竞学—组内分析—阶段评价六个步骤展开。开学初,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每组8人左右,设1—2名组长,每科均有学科组长,负责协调本组各项工作,其余成员都有具体分工。为了让小组成员树立“为小组荣誉而战”的意识,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小组建设,要求大家不仅为自己的学习、生活负责,还要为其他组员负责。班主任要把“权利”下放到小组长,各小组在集全组成员智慧的基础上,制定出翔实的分工表,形成有个性的组名、组训和竞学措施,制成“小组目标卡片”,内容包括:我的大学、赶超目标、自我激励语等。小组间也要制定竞学目标,写下挑战书和应战书。根据一周内学生的学案预习、合作探究、讨论质疑、课堂展示等的得分,每周末由班主任对各小组竞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并且在班级醒目位置张贴各小组及各人的情况。
正是在这种激励机制的带动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新课改的理念。
四、导学实施的几个注意点
1.教师要做好“导学案”的使用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及其它教具辅助教学,要适时、适度、高效。要很好地处理“学案”与“多媒体”的关系。如:导学案中出现的内容多媒体就没有必要再展示了,这样就会出现资源的浪费,同时浪费太多的时间,除非是特别重要的、需要引起学生特别注意的内容,或是方法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取而代之是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台,多线程地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解题思路,使课堂节奏变得紧凑、气氛更加活跃。
2.导学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一节课45分钟,老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展示不能低于30分钟,总结时间应该在5分钟左右。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讲解,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另外在授课模式不必生搬硬套,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学习对象和学生自学能力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变式,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3.学生在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每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每周对于疑难问题要重现、回顾;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陶行曾经说过:“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讲。” "导学式"教学模式切合这种精神,我们化学教师也应该把"导学式"教学科学地运用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导学案的编写使用应关注转化学““学困生” 李道武
高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金双荣 王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