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工业重点产业“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全市经济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实现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规划根据《赣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是赣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赣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着力发展壮大高端矿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钨、稀土、氟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和有色冶金、机械制造、轻纺、食品工业、电子信息和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初见端倪。2010年全市GDP突破千亿元,达到1119.45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0.93亿元、增长21%,主营业务收入达1271.18亿元、增长46.86%;利税119亿元、增长50.1%。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呈现典型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产业发展条件日趋完善,全市大开放战略及主攻工业的理念深入人心,思想观念进一步。全社会创新、创业的人文、法制环境逐步改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行政审批程序进一步精简,服务意识日益增强,服务质量和效能显著提高;水电煤保障、污水处理、交通物流、通关等基础设施及条件日趋完善;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土地开发规模和集约效应日益显现。
重点产业发展现状:
(一)钨产业。赣州素有“世界钨都”之美誉,钨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约占全国的39%;其中黑钨矿保有储量约占全国同类矿的70%。现有钨矿企业53家(66本钨采矿许可证)。赣州采选钨矿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年采矿生产能力253万吨,选矿生产能力310万吨。钨冶炼加工方面,赣州拥有25家企业,年产APT7.1万吨、钨粉2.43万吨、钨条1620吨、钨铁6000吨、钨丝32亿米、硬质合金2800吨、其他钨制品3000吨的能力。目前赣州市钨冶炼加工产品在全国占有很大份额,其中:仲钨酸铵70%、钨铁40%、钨粉55%、钨条40%、钨丝10%、硬质合金及高比重合金占8%。2010年,全市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
(二)稀土产业。赣州是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的主产区,被称为“稀土王国”,全市已探明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77.3万吨,保有储量33.6万吨,在国内外同类型矿种中位居第一。全市共有88本离子型稀土采矿许可证,占全国南方离子型稀土采矿许可证总量104本的84.6%,在国家下达的2011年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产品、冶炼分离产品指令性生产计划中,赣州分别占51%和49%。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赣州稀土产业已形成从矿山开采、冶炼、深加工及应用到贸易的完整体系,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相对完善。目前,全市稀土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户数的8.37%,纳税上千万企业22户,占同类工业企业户数的26.8%。全市拥有年回收处理稀土废料能力约5万吨;金属冶炼能力达2.4万吨/年,占全国的60%左右;钕铁硼合金及磁性材料生产能力2万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20%左右;稀土荧光粉生产能力3000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30%左右;稀土陶瓷刀具年生产能力500万把(套),稀土永磁电机、节能灯等应用产品已经投产。2010年全市稀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
(三)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目前,赣州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共有34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户、整车厂5家、零部件厂28家),主导产品为改装汽车(含场地车)、汽车(含叉车、低速货车)变速器和摩托车齿轮、锂离子动力电池。已具备年生产各种改装汽车(含场地车)5000台,汽车变速器80万台(套),汽车(摩托车)齿轮制造1300万件,叉车变速器4万台(套)、汽车同步器160万套、各种拨叉(轴)300万件、精密锻件7000吨的生产能力。
(四)铜铝有色金属产业。规划建设了赣县、龙南、赣州开发区等三个铜铝产业基地,废旧物拆解园区和铜铝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占地约3平方公里,专门开展废旧物的回收拆解。2010年,以铜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55亿元,同比增长46.72%;工业增加值90.93亿元,同比增长14.39%;利税总额48.15亿元,同比增长80.12%。
(五)电子电器产业。赣州现有规模以上电子电器企业81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37家,全市百户重点企业9家。赣州现有电子元器件企业28家,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企业11家,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制造企业34家,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企业3家,LED封装及应用企业2家,绿色照明制造企业有5家,荧光粉企业有1家。2010年,电子电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93亿元,同比增长42.38%;工业增加值25.09亿元,同比增长34.77%;利税总额8.01亿元,同比增长62.88%。
(六)食品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等四个大类,共有规模以上食品行业企业63户。2010年,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33亿元,同比增长22.76%;工业增加值34.12亿元,同比增长12.07%;利税总额17.72亿元,同比增长17.65%。
(七)现代轻纺产业。皮鞋、毛针织和女性内衣三个细分产业的发展颇具特色,产量分别约占全省纺织行业的51.41%、85.9%,和90%,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南康家具产业基础结构较为完善,产品多样化,已形成集产品研发、物流服务、分工明确、产业配套、家具生产与市场同步发展的大型家具产品生产基地,并与中国家具协会、江西省家具协会共建“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目前,赣州拥有轻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52户,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86亿元,同比增长22.76%;工业增加值47.53亿元,同比增长22.76%;利税总额12.06亿元,同比增长22.76%。
(八)氟盐化工产业。赣州萤石资源相当丰富,探明萤石资源储量983.5万吨,保有资源储量约656.9万吨,位居江西之首位,约占全省保有储量的55%左右,远景储量在1000万吨以上,全市现有萤石开采企业55家,采矿能力为年产80万吨。赣州氟化工正处在资源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的阶段,主要产品为萤石精粉、氢氟酸(AHF)和二氟一氯甲烷(F22),产能分别为8万吨/年和3万吨/年。目前,赣州氟盐化工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0户,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4亿元,同比增长54.13%;利税总额38.10亿元,同比增长111.25%。
(九)生物及医药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4户,已形成了中成药工业占主导、化学制药工业次之、医疗器械工业等为补充的门类基本齐全的医药工业体系。全市医药产品涉及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化药品、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等多个门类。拥有中成药、化学药制剂批文近千个,可生产片剂、针剂、胶囊剂、输液、糖浆剂、颗粒剂、冻干粉针、散剂、栓剂等多个剂型。拥有全国独家国家保密品种喜炎平注射液,中药保护品种苦木注射液、九华痔疮栓、山香圆片、山香圆颗粒等,拥有抗病毒口服液、复方陈香胃片、九华痔疮栓、千喜片等优势中药品种,拥有恩替卡韦分散片、阿奇霉素注射液、P-转移因子口服液等突出的优势化学及生化药品。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98亿元,利润6858万元。
(十)农业产业。近年来,我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脐橙、生猪、蔬菜、花卉苗木、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农业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园区化、品牌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11个,5000万元以上的93个,超亿元的4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47个,市级龙头企业123个。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977个,入社成员21551个,注册资金达72247万元。龙头企业的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34.16亿元,销售收入62.04亿元,上交税收1.74亿元,出口创汇1.16亿美元,带动农户76.6万户,户平增收1504.8元。建成了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产业体系、健全的生猪良繁体系、“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3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2元。
(十一)现代服务业。我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10.88亿元,是2005年的2.17倍,占GDP的比重达36.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
虽然我市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总量偏小,工业化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突出;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大部分产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产业上下游配套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占据技术制高点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不高;支撑工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不多,企业家队伍不强。
二、发展环境
(一)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低碳经济的兴起,促进了全球产业的大调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助于我省从国家战略层面,集中项目、资金等资源,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有助于江西发挥生态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助于吸引区域合作、企业聚集、项目落户,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加速聚集。从国际上来看,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大洗牌,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为我市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国内来看,随着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攀升,越来越多的产业和企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将持续上升,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国内需求将不断扩张。国际、国内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转移对我市工业而言是一次扩大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大,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加快,将继续推动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我省来看,近年来综合交通立体化、网络化、快速化、现代化进程加快,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高速铁路网络逐步形成,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江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将极大提升,未来五年必将是江西产业转移承接的重要时期。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有效提升我省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空间,为工业进位赶超、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目前赣州的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偏重于初级产品,而深加工产品及其应用产品比重低,而且大多是中低档产品,高端产品还是空白,高科技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中、高档产品和创新产品少,与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占全市主导地位的有色金属产业中,前端的采选业占有30%的比重;稀土、钨、氟盐化工三大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初级加工领域,高性能新材料的比重还不高,高端应用产品少,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
2.产业特色还不明显。通过近年来的招商引资和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各县(市、区)虽然集聚了大量各类产业的工业企业,但除稀土钨产业集群以外,没有形成特色明显、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产业集群,产业门类过于齐全,混合型经济状态依然存在。稀土钨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稀土发光材料、家具、电子信息等产业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发展层次仍然偏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3.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特色优势产业的相关配套还不完善,如与稀土深加工配套的电镀、模具等产业发展滞后,研发、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市场营销、福利、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尚未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产业链不完整,除稀土、钨等少数产业外,赣州的大多数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配套产业层次不高,难以达到集群化、链条式发展的要求。如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工艺----铸造(含普通铸造、精密铸造、有色铸造)、锻造(含普通锻造、精密锻造)产能低,还难以满足市内龙头企业的生产需要,冲压、电镀、模具、五金加工几乎是空白,致使大量的协作件、毛坯件、包装件要到外省协作解决,运输路径长,成本高,影响了产品利润率的提高。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专业化分工不够深入,缺少专业市场配套,多数原材料无法就地完成采购,极大地制约了本地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技术创新力不足。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尚不够健全,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业研发水平相对较高的稀土、钨产业的研发投入,也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左右,远低于国内外先进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影响,多数企业长时间不引进或研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受市场影响大,企业发展不稳定。企业的研发投入少,高水平专利技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我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受到影响。新产品开发能力依然不足,2010年通过创新网申报立项新产品13个,但通过省级鉴定的仅9个,2011年通过创新网立项的新产品15个,目前还没有通过省级鉴定的新产品。
5.人才技术制约严重。赣州目前科研机构仍然较少,科研创新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能力较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高端产品少。缺乏系统规模的专业人才培训机构,无法保障发展中的企业对技术工人及管理人员的需求。
6.生产要素制约加剧。一是受有色金属价格指数偏高,尤其是稀有金属价格指数持续走高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回落。二是受国家金融货币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工业企业贷款难度增大,融资成本增加,不少企业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三是项目用地难、企业招工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招工等问题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全市项目用地缺口达5000多亩,劳动力出现了结构性用工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沿海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荒问题尤为突出。
7.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偏低。脐橙、生猪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但因产业发展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及加工转化较为薄弱,品牌经营质量难以控制,产业风险仍然较大。此外,没有建立与发达国家(地区)对接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产品外销和出口受制约。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民专业合作方式松散。
8.现代服务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组织规模小,形成不了有品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大型集约化的企业集团,实现不了规模效益。行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三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5.1%,而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信息等具有在中心城市高度聚集、需求潜力巨大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比重明显偏低。如金融业占服务业经济比重为7.55%,商务服务、科技信息等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不到5%。人员结构不合理,我市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缺乏高素质、高技能、有创新力的人才,特别是从事国际商贸、高级创意策划和现代科技服务的人才。技术结构不合理,我市的现代服务业,比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培训等行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尤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三、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充分依托赣州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优资源依托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到2015年,构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效能突出、生态文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坚持从各区域现有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出发,坚持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打破区域壁垒,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强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结构调整原则。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用先进理念、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原则。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重大项目为主导发展,以投资促进增长,不断扩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坚持将大项目和投资作为加快工业发展重要的抓手和主要的推动力。
坚持自主创新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坚持推进企业、机制创新,完善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生态为重原则。坚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工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在节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
(三)产业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33%、32%以上,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专项目标: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建成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00个以上,其中超10亿元的100个以上。
——建设三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将钨、稀土及其应用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集群、铜铝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等三个产业集群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建设三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将电子电器、现代轻纺、食品等三个产业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建设三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特色产业。到2015年,力争将氟盐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及医药等三个产业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
——重点建设以工业园区和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推进“特色园区、生态园区、科技园区、数字园区”建设。形成赣州开发区、赣县经济开发区、赣州钨钼产业基地的钨、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铜铝产业基地,赣州开发区、沙河工业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稀土发光材料及节能灯具基地,信丰工业园、于都工业园的电子电器产业基地,兴国工业园、全南工业园的氟化工产业基地,会昌工业园的盐化工产业基地,南康工业园的家具产业基地,南康工业园、于都工业园的LED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新城,在中心城区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商务楼宇的综合功能,合理利用原有工业用地和老厂房,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形成现代物流、旅游休闲、都市商贸、金融服务和信息中介等五大服务业体系。“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占GDP的比重达到或接近40%;服务业新增从业人数年均增长8万人,2015年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达到或接近18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达35%左右。
四、重点产业发展
(一)钨和稀土产业。 “十二五”期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在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和钨冶炼产品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高冲击韧性、高耐磨性硬质合金采掘工具,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钨及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等六大钨系列产品深度开发工程;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开发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
专栏1:钨和稀土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
1、钨新材料项目 江西悦安超细金属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超细合金粉末; 赣县世瑞新材料集团外销合金刀具和深海石油钻头项目; 江西耀升公司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涂层刀片、球齿与棒材深加工项目; 大余县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涂层刀片、球齿与棒材项目; 大余隆鑫泰钨业有限公司年产硬质合金2000吨、钨材1000吨项目; 赣州江钨钨合金公司特殊性能合金及粉末冶金新材料项目; 大余伟良钨业有限公司APT、氧化钨、钨粉、碳化钨粉生产项目; 保利赣源公司钨硬质合金等深加工项目; 江西省赣州巨龙企业投资有限公司废弃硬质(钨)合金再制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上犹县钨硬质合金资源回收综合利用项目。 2、稀土新材料项目 赣州稀土永磁材料和永磁电机基地; 五矿稀土(赣州)公司年产4000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项目; 中国五矿集团稀土永磁材料项目; 江西广晟稀土集团公司稀土深加工项目; 江钨年产2万吨镍氢电池储氢合金粉; 龙南稀土储氢合金材料及镍氢动力电池生产项目; 江西油富高新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永磁曳引式抽油机及磁钢生产; 赣县年产10000吨稀土铝合金项目; 龙钇重稀土材料有限公司稀土功能材料及特殊铸件产品产业化项目; 龙南县年产5000万只高效节能陶瓷金卤灯项目; 赣州市稀土荧光粉、节能灯管和电子一体化节能照明产品生产项目。 江西依路玛稀土发光材料有限公司高光效、高显色性(大功率LED和CCFL液晶背光源用)稀土发光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
专栏2: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
●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锰酸锂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 ●江西国兴集团兴国拨叉有限公司年产500万件拨叉、600万件新能源汽车齿轮、6000吨压铸件生产项目。 ●定南宝生新材料实业有限公司汽车动力电池无钕低温贮氢材料项目。 ●赣州博晶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建设项目。 ●赣州开发区年产3万台(套)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项目。 ●赣州市新型动力电池年产六氟磷酸锂电解液2000吨项目。 ●格特拉克(江西)公司汽车传动器项目,年产70万台(套)汽车传动器,其中新增40万(套)。 ●于都格特拉克年产300万台套汽车齿轮系列产品生产线。 ●赣州经纬年产15万套汽车零部件(变速器)生产线。 ●于都县年产20万件汽车小排量变速箱项目。 ●赣州开发区年产100万台汽车驱动电机生产、年产200万套数字化汽车仪表系统、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 ●赣州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 ●江西国兴集团国兴拨叉合金压铸铝项目。 ●深圳市豪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次电池废料回收,电池材料开发,镍氢、锂电池生产,清洁能源系统制造,清洁动力特种车产销及研发基地项目。 |
专栏3:铜铝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
赣州铜铝循环利用产业基地; 昌利公司再生金属综合回收加工处理项目; 赣州逸豪高档电解铜箔项目; 江西永大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彩色涂层钢板生产项目; 江钨公司新型合金材料项目; 赣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项目; 江西耀升公司浸染型钨铷矿铷锂铯综合利用开发项目; 江西龙威锡业锡资源开发及加工项目; 石城县年产1000吨钼矿精粉项目; 逸豪实业年产2万吨高档电解铜箔生产项目以及年产400万平方米覆铜板生产项目; 赣州百利(天津)钨钼有限公司钨钼产品深加工项目; 常太年产50万吨不锈钢板材; 南康市南山锡业有限公司从锡电解阳极泥中提取金、银及其它有价金属项目; 南康新源矿业公司年产1万吨铜材加工项目; 华锴管业年产5万吨薄壁不锈钢管、4.5万吨管接头; 赣州汇众精密锻造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精密锻件、2万吨有色金属压铸件及加工项目。 |
专栏4:电子电器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
赣州开发区的新型光源材料和节能灯具基地项目。 江西众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光电产业园。 江西悦安超细金属有限公司年产500吨超细ITO氧化锡铟靶材项目和年产2000吨超细铁硅铬磁性材料项目。 赣州新海洋(富士康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元件系列产品项目。 赣州艾炜特电子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台LCD、LED显示器电源驱动器和年产100万台网络电视机项目。 江西高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科技信息化电子产品项目。 赣州东磁稀土公司通讯设备生产项目。 伟创力公司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其配件、电子零部件项目。 赣州三进特种漆包线有限公司特种漆包线项目。 南康市年产300万套LED照明产品项目。 龙南县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项目。 宁都县艾炜特电子电器产业园项目。 赣县高亮度LED芯片制造项目。 会昌县新建光电半导体照明LED项目。 瑞金市节能灯基地建设项目。 新正耀年产5MW风光互补储能LED照明产品产业化项目。 赣州市元博电子有限公司年产5亿只发光二极管300万套LED照明产品生产线项目。 广州光科电子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套LED照明产品项目。 江西茂林高科LED灯光照明设备制造项目。 珠海新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LED照明产品200万套项目。 大余众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LED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产品项目。 |
专栏5: 现代轻纺业重点建设项目 |
●赣县嘉和鞋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兴国百信服饰有限公司服饰生产项目。 ●(石城)六和实业有限公司轻纺工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南康市服装轻纺产业基地项目。 ●瑞金市年产3500万米高档服饰项目。 ●江西曼妮芬公司服装项目。 ●汇豪国际有限公司鞋业生产项目。 ●江西省兴信塑胶公司玩具城项目。 ●好莱克服装公司服装生产线项目。 ●赣县鞋城及其研发中心项目。 ●泓泰置业有限公司南康家具产业园项目。 ●汇森家具公司年产20万立方米刨花板生产项目。 ●南康市家具会展中心项目。 ●江西潘峰床垫家具有限公司年产20万套儿童板式家具。 ●南康市名创轩家具有限公司年产系列家具12万套项目。 ●南康市返乡农民工家具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南康市唐飞床垫有限公司年产15万套儿童艺术家具项目。 ●江西一见喜家具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套板式家具项目。 ●大班家具有限公司家俱生产线项目。 ●佛山泰宇家具年产500万件(套)家具生产线建设项目。 ●南康市鸿雁家具有限公司年产15万套办公系列家具。 |
专栏6:食品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
●赣州(信丰和瑞金)脐橙产业基地。 ●江西中宝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态养殖及肉加工基地。 ●赣州油茶精深加工项目。 ●华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柑桔产后处理项目。 ●定南县金涛(赣州)果蔬综合产业园项目。 ●江西国兴集团百丈泉食品公司绿色食品(肉禽系列食品、山珍系列食品、鱼丝系列食品、红署系列食品)加工基地。 ●江西翠微实业有限公司果蔬罐头项目。 ●齐云山公司有机植物油项目。 ●江西中果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脐橙酒、10万吨脐橙果醋饮料生产项目。 ●江西中橙果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鲜橙汁、10万吨非冷冻浓缩橙汁生产项目。 ●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橙汁加工厂项目。 ●江西君子谷公司刺葡萄种植和保健葡萄酒生产基地。 ●赣州卷烟厂技改项目。 ●赣南烟叶公司烟叶打叶复烤项目。 |
专栏7:氟盐化工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
●江西三美化工(兴国)有限公司氟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4亿元,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 ●会昌九二盐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和80万吨真空制盐等项目,总投资22亿元,新增销售收入35亿元。 ●兴国县年产400吨含氟橡胶项目。 ●华星氟化学(全南)有限公司年产0.5万吨电子级高纯盐酸等7个氟化工后续产品项目。 ●石城县吉源氟化工项目。 ●全南县氟化工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兴国县氟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瑞金市氟化工产业基地项目。 ●松岩化工公司氟化铝及钛合金项目。 ●江西九二盐业年产10万吨甲烷氯化物(氯仿)项目。 ●江西九二盐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过氧化氢(双氧水)项目。 |
专栏8:机械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 |
●江西省力速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年精密加工3800万件汽车零配件生产线项目。 ●上犹县汇禾实业有限公司硬质合金模具配件及不重磨刀具项目。 ●江西永基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700台建工机械生产项目。 ●全南县韬略运动器材厂上年产240万顶运动头盔生产线项目。 ●江西气体压缩机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压缩机成套装置产业化项目。 ●海洲公司数控机械刀具生产项目。 ●赣州市稀土永磁伺服电机项目。 ●江西三晟建筑建材机械加工项目。 ●安远县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建设项目。 ●章贡区年产2000套风力发电机组项目。 ●章贡区年产20万台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项目。 |
专栏9:生物及医药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
●谱赛科公司高纯度甜菊糖甙产品的提取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 ●赣州菊隆高科公司高纯度甜菊糖甙产品的提取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 ●江西国泰科技597肝得乐口服液项目。 ●宁都宇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物蜡产业化开发项目。 ●赣县植物提取及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瑞金市中成药加工项目。 ●章贡区生物制品生产基地(疫苗)项目。 ●海欣药业“退城进园”项目。 ●赣县甜叶菊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 ●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新一代抗乙肝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及其分散片高技术产业化和抗心脑血管疾病系列产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江西绿康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植物提取心血管药医药中间体(银杏蓝酮、绞股蓝皂、茄尼醇等)项目。 ●江西润泽药业有限公司5-Fu-NGR(NO2)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项目。 ●生之源细胞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人体干细胞等高科技生物医学制品项目。 ●康力(新加坡)药品合成剂生产项目。 |
专栏10: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工程及项目 |
1、重点建设工程 世界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以脐橙为主的大宗农林产品交易市场,组建中国脐橙研究院,发展脐橙精深加工,着力打造产业规模世界最大、技术标准国际领先、品牌效应享誉海内外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 粤港澳优质商品猪供应基地建设工程:采取养殖龙头+生猪专业合作社+基地(养殖小区、养殖户)的形式,发展大型工厂化养猪场,建设生态养猪小区,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大型冷鲜肉加工企业,发展生猪及副产物精深加工业。 南国特色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工程:建设花卉苗木大市场,形成具有南国特色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东南沿海优质蔬菜供应基地建设工程:建设“菜篮子”工程,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大型蔬菜基地,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种植,提高蔬菜自给率和特色菜外销率,建立起规范有序的蔬菜生产和市场营销机制,打造赣州现代农业生态品牌。 优质油茶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县,新造油茶林、改造低产油茶林。 |
2、重点建设项目 章贡区无公害蔬菜深加工项目; 赣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瑞金市、信丰县20万亩规范化商品蔬菜基地项目; 南康市芙蓉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 上犹县20万亩高产油茶林基地综合开发项目; 崇义县高山有机茶开发项目; 中国赣州国际花木城建设项目; 赣州市桂花等苗木花卉产业园建设; 香山生态科技园发酵床养猪场; 齐云山有机山茶油项目; 全南县联合生物转化有机废弃物技术生产昆虫蛋白及生物有机肥项目; 定南县玫瑰种植及精油提取项目; 于都县黄金万亩精品柑橘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 兴国县灰鹅无公害生产加工及产业化项目; 石城县江西红土地实业有限公司1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及精深加工项目。 |
专栏11: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
现代物流工程:重点建设赣州综合物流园区、赣州空港物流中心、赣州水西货运码头物流中心、南康市物流配送中心、南康市家具物流中心、章贡区沙河工业园物流中心、赣县红金物流中心、开发区黄金物流配送中心、龙南县物流中心、瑞金综合物流园区、于都鸿顺物流配送中心、赣州粮食物流中心以及宁都、信丰、定南粮食物流中心等。完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并营运。 物联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在智能水利、智能交通、绿色农业、生态感知、能源感知、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智慧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总部经济区:培育和引进一批大企业集团,采用企业投资建设、企业联建、投资建设三种模式建设总部大楼。在总部经济区内(或周边地块)统筹规划一批酒店式公寓、商务公寓作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居住场所。 |
充分发挥我市紧邻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的独特区位优势,推进工业集聚,大力提升赣州开发区对全市工业发展的动力“核心”作用;依托京九铁路、赣龙铁路两大交通主干线,打造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条产业走廊。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中,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产业承接走廊集中的原则,形成科学合理协调联动的区域产业布局。
赣州中心城区以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龙头,按照集约化组团布局,专业化集群发展,打造钨和稀土等高新产业核心集聚板块,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中心,加快形成江西对接珠三角、闽三角的桥头堡和沿海腹地核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国钨与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
赣粤产业走廊以赣州产业园为龙头,以京九铁路、赣粤高速、赣大高速为南北纵轴,强化与珠三角互动对接,重点发展稀土、钨等有色精深加工及应用、电子电器、现代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打造稀土发光材料及节能灯具、机械制造等基地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以产业集群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形成赣粤边际地区集散、口岸中心,成为京九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和与珠三角对接的经济协作区。到“十二五”期末,赣粤产业走廊实现生产总值达500亿元。
赣闽产业走廊以赣州台商创业园为龙头,以赣龙铁路、厦蓉高速、泉南高速为东西横轴,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突出发展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生物制药、信息服务等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氟盐化工等产业基地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成为承接闽东南产业扩散转移的前沿、连接赣闽台的特色产业承接基地、全国东南部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及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到“十二五”期末,赣闽产业走廊实现生产总值达500亿元
实施“十大产业基地”工程,即全力打造钨、稀土新材料具世界级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电机及专用永磁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铜材加工、微电子、稀土发光材料、电子器件、家具等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特色明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产业聚集,工业区和城市群互动的新型工业空间布局。
专栏12:重点建设的十大产业基地
国家级钨和稀土产业基地:把赣州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钨和稀土深加工产业基地,并致力促使该基地成为全球该类产品的最大制造和供应基地。依托章源钨业、华茂钨材等骨干企业,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高冲击韧性、高耐磨性硬质合金采掘工具,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钨及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等六大系列产品。依托虔东稀土、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赣州东磁、通城磁材等骨干企业,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发光材料和其它稀土功能材料等产品。
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依托永磁电机、新型动力电池、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引进有实力的汽车整车生产厂商,发展电动汽车及配套产品项目,形成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产业基地:依托金力永磁、华京稀土等骨干企业,发展节能电机、风力发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等产品,在赣州开发区建设生产新能源产业基地。
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依托孚能科技、江西科慧等骨干企业,发展锂离子电池、锰酸锂汽车电池等产品,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自主研发技术相结合,改扩建20条生产线,形成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铜铝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实施江钨公司年产30万吨高导电铜杆和10万吨铜线、逸豪公司2万吨铜箔和120万平方米线路板等精深加工项目,形成铜加工产业链,建立废铜收购交易中心,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氟盐化工产业基地:依托中化环保化工、华星氟化、九二盐业等骨干企业,发展氟树脂、甲烷氯化物、制冷剂、离子膜烧碱、氟橡胶等产品。
微电子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依托豪鹏、秋田、富尔美、超跃等骨干企业,发展电子材料、PCB、LED照明、LCD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五大重点行业,建设年产200万平方米高密度印刷线路板、年产2000万套清洁能源系统制造、年加工磁性材料2000吨等项目,把水西有色冶金基地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微电子新材料产业基地。
稀土发光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广晟稀土、依路玛发光材料等骨干企业,发展稀土合金材料、发光材料、永磁材料、储氢材料等系列产品,建设稀土荧光粉、PDP荧光粉、稀土节能灯、LED灯、粘结钕铁硼、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等项目。
电子器件产业基地:依托高飞数码、可立克、福昌发等骨干企业,发展电子元器件、LED绿色照明、印刷线路板等产业。
家具产业基地:依托华亿木业、富美居等骨干企业,发展办公家具、艺术家具、真皮沙发、儿童板式家具等产品。 |
——组织保障。加强对重点产业的组织领导及规划实施,统筹、指导、部署和协调重点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各县(市、区)加强对本区域内重点产业的组织领导,调度和本专项规划中涉及的重点产业及重点项目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协调解决重点产业发展过程所遇的问题和困难。
——环境保障。简化各种行政审批程序和事项,提高效能,优化协调服务。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实行挂牌服务,予以重点帮扶,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建立重点产业服务平台,受理投诉,协调解决问题,并由纪检监察部门跟踪问效。
——用地保障。建立项目用地联合审批制度,将重点发展的项目提交省重大项目调度会,争取省级用地指标,增加用地增量。提高项目用地门槛,本着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地高效开发,用好现量土地。鼓励建多层厂房、腾龙换鸟、清查闲置土地等手段盘活存量土地。
——保障。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采取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产业准入制度,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通过产业准入制度淘汰落后产能,抑制产能过剩,鼓励发展环保生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调整和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从上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和节能减排。
——融资保障。鼓励外资、央企、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投向于重点产业,带动社会各类资本的介入工业项目建设;消除各类资本进入重点产业的障碍和壁垒,鼓励金融机构应向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倾斜,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保障金融信贷资金对重点产业供给,为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完善创业资本进入机制,鼓励多元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积极做好企业上市的各项准备和服务工作,加快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上市步伐,形成资金引导、社会投资主体、金融信贷支撑、风险投资补充三位一体的资金保障体系。
——科技保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一体的科研体系,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和积极性,依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参与国际和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鼓励和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围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
——人才保障。创新分配激励机制,采取年薪制、股票期权、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激励机制和分配方式,加大对企业家和技术骨干等人员的激励,调动人才积极性。按照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调整专业和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重点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研发型人才,建立宽松、开放的人才吸引环境及人才成长、创业的环境。创新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和激励制度,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和领军人才来赣州工作。
——要素保障。加强对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所需的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调度,确保重点产业所需生产要素的保障供应。强化成品油供应中的资源、运力、库存协调力度,优先保障重点产业成品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调,确保重点产业的运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