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农民工在城市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状况方面探究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其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难以城市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达不到城市化的最低门槛,只能“城”而不“化”。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质量是目前推进城市化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 农民工 城市生活质量 城市化
按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到2010年,中国将有近两亿农民进城务工,这意味着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使庞大的农民工由进城务工的短暂的转移向在城市定居状态转变,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本质变化,已成为中国能否突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从最有希望的城市化流动人口—外出务工农民入手,关注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基本状况,以期对我国城市化决策提供参考。
一、调查设计、对象及方法
1. 问卷的编写
本问卷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的生活状况,设计包括两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二是对被调查者在城市就业的稳定状况、在城市的住房状况、子女目前的抚养和教育状况,以及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和对城市务工的感受等方面的调查。
2、问卷的采集及分析
本问卷是通过在校大学生寒假回家的机会进行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1500份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农村籍学生所在村的外出务工农民。由每个大学生通过询问被调查对象后直接填写,每个学生完成问卷2—5份。问卷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西部省份10个,东部省份5个,中部省份12个和1个直辖市(无京津沪和海南省及自治区),实际回收问卷1500份,在1500份问卷中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任意汇总了1000份有效问卷,其中来自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问卷275份,占总体样本数的27.5%。本问卷采用excel编程统计。
二、 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1.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区域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表1。 外出务工农民的务工地域的调查统计
务工所在城市 | 百分比(%) | 排序 | 务工所属地区 | 百分比(%) | 排序 |
直辖市及省会城市 | 48.27 | 1 | 东部沿海地区 | 55.56 | 1 |
中等城市 | 38.37 | 2 | 中部地区 | 20.56 | 3 |
县城及乡镇 | 13.36 | 3 | 西部地区 | 23.88 | 2 |
合 计 | 100 | 合 计 | 100 |
2.务工农民职业不稳,务工地域不断变换,是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基本状态。
表2 外出务工农民职业稳定和就业地域稳定状态的调查统计
职业稳定状况 | 百分比(%) | 排序 | 就业地域稳定状况 | 百分比(%) | 排序 |
在1种职业上务工的比例 | 14.36 | 3 | 在1个城市务工的比例 | 5.24 | 3 |
换2—3种职业务工的比例 | 50.86 | 1 | 换2—3个城市务工的比例 | 62.44 | 1 |
换3种以上职业务工的比例 | 34.78 | 2 | 换3个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 | 32.32 | 2 |
合 计 | 100 | 合 计 | 100 |
3。务工农民教育素质低下,缺乏职业培训,决定了农民工城市就业竞争力弱
表3 外出务工农民教育程度的调查统计
教育程度 | 百分比(%) | 排序 |
小学及以下 | 21.8 | 3 |
初 中 | 52.3 | 1 |
中专及高中 | 22.1 | 2 |
大专及以上 | 3.8 | 4 |
合 计 | 100 |
就业前的职业培训情况 | 百分比(%) | 排序 |
没接受过职业培训人娄 | 59.32 | 1 |
接受过职业培训人数 | 40.68 | 2 |
合 计 | 100 |
(二)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分析.
(1) 农民工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城市生活的居住条件差.
表5 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居住状况的调查统计
务工农民城市居住状况 | 百分比(%) | 排序 |
务工单位免费提供 | 36.74 | 1 |
与人合租 | 31.23 | 2 |
单独租房 | 21.62 | 3 |
自己购房住 | 4.4 | 4 |
寄住亲友家 | 3.71 | 5 |
其他 | 2.3 | 6 |
合 计 | 100 |
(2)农民工子女配偶大多留守农村,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氛围。
表6 外出务工农民子女抚养和教育状况的调查统计
务工农民子女扶养及教育状况 | 百分比(%) | 排序 |
交家里的老人扶养和教育 | 52.49 | 1 |
住读家乡所在学校 | 24.4 | 2 |
在务工所在地扶养和教育 | 12.36 | 3 |
委托亲戚照看 | 7.38 | 4 |
辍学在家 | 3.37 | 5 |
合 计 | 100 |
务工农民配偶状况 | 百分比(%) | 排序 |
同在一个城市务工 | 49 | 1 |
留守家里 | 36.9 | 2 |
不在同一城市 | 14.1 | 3 |
合 计 | 100 |
(三)外出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文化心理认同状况的分析。
(1) 农民工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缺乏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感。
表9 外出务工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调查统计
务工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识 | 百分比(%) | 排序 |
认为自己是农村人 | 44.44 | 1 |
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 | 18.22 | 2 |
认为自己是城里人 | 14.31 | 3 |
经常有被城里人歧视的感觉 | 11.41 | 4 |
喜欢与城里人打交道 | 9.91 | 5 |
其 他 | 1.71 | 6 |
合 计 | 100 |
(2) 农民工对土地的难以割舍,反映了农民工对未来城市生活的预期不确定的心理。.
表10 外出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方式的调查统计
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方式 | 百分比(%) | 排序 |
自己家其他人员耕种 | 63.86 | 1 |
转租给亲友耕种 | 20.98 | 2 |
废弃抛荒 | 8.03 | 3 |
其 他 | 4.42 | 4 |
退耕还林还草 | 2.71 | 5 |
合 计 | 100 |
三、调查结果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的状况,决定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和工厂,只是劳动力实现了短暂的转移,离长期的迁移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这里既有制度性和性的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要改善农民工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提高其城市生活的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1.从战略上统筹区域协调并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平衡发展,降低农民工流动的经济成本。
我国农民工的流动趋向于东部和大中城市,一方面会造成这些地区人口过分稠密,大城市过分臃肿;另一方面又给农民工增加城市生活的经济成本。从战略上统筹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是加强西部和中部的经济发展,提高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农民工就近就地实现转移;在城市发展规划上,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带动当地农民进城务工,尽量减少农民工在不同职业和地域间的流动性,以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稳定住所并最终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化目标。
2.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居问题,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市的高房价,抬高了城市化的最低门槛,了农民工家庭人口的迁移。我们要想农民能永久性地迁移到城市,就必须考虑一些农民工家庭成员到城市定居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生活保障、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难题。如江苏省无锡新区创造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努力将全区最优惠的售房价格给农民,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形成稳定的预期,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愿望和能力,有利于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和刺激城市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3.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为离土进城后的农民工创造稳定的生存空间。
安居是农民工城市化的首要问题,而就业则是农民工城市化的基本环节。解决城市农民工就业问题,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及其为城市发展所做出巨大贡献,引导市民理解和尊重城市农民工,改变城市居民原有的歧视思想和行为,促进农民工与现有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信任,以提升其社会资本;二是输入地要积极破除城市对农民工就业的壁垒,对农民工不抱临时观念,而应把他们视为“未来市民”,创造条件促进农民工积累职业经验与技术,如由出面组织技能竞赛,对熟练工人进行物质及精神的鼓励等。三要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培训,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挂钩。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这既可以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为他们在城市更好地就业提供一种底气,又可以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劳动力,最终促进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顺利融合。
4.着力解决农民工教育问题,帮助农民工尽快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他们只能从事“脏、乱、险、累”的体力劳动,收入也处于最底层。而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如果不能得到提高,整个城市的人力资源也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改善,城市的竞争力无疑也缺少持久力。农民工教育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农民工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增强农民工的城市意识。因此,把农民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才能促使他们融入城市现代生活,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许项发:《关于转变农民身份问题的思考》,《理论导刊》2007年第1期。
2.陈丰:《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和丕禅、郭金丰:《制度约束下的农民工移民倾向探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第10期。
4.张立建、陈忠暖:《中国城市化滞后根源新论》,《城市问题》2003年第5期。
5.田奇恒、孟孟慧:《对武汉市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人际互动的调查》,《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2期。
6.郭虹:《农民工的市民化思考》,载李真主编《流动与融合》,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