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信息急剧变化,知识日新月异的状况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内已经有近300多所大学设立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本科到博士学历教育模式,同时面向全国招生。但编辑出版学本身是新兴学科,发展还不成熟,所涉及的面广,没有形成十分成熟的教育体系,致使编辑出版学生与业界需求标准不相匹配。
关键词:就业 教育 复合型人才 实践 数字化时代
At present our country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in today's information change sharply, knowledg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hanging,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alents and team construction increasingly shows its importance and urgency. Domestic has nearly more than 300 university established editorial professional, has established a set of complete from undergraduate to PhD degree education mode, and at the same time, facing the whole country recruit students. But the editorial itself is a new subject,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 involves the surface wide, not form a very mature education system, students and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demand standard don't match.
1949年广州自由出版社出版的《编辑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编辑学专著。建国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1956年翻译出版了苏联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书籍编辑学教学大纲》一书,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版的第一部编辑学著作。在此后的20余年中,、地区的学者也先后出版了多部编辑学专著。
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专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提出建立编辑学专业教育已经是“当务之急”。1983年6月,、做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同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建立图书发行学专业。1984年,经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同志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在我国部分高校试办编辑专业的建议后,当年9月,南开大学在全国首次试办编辑学专业,培养社科编辑,学制4年。同时招生的还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
19年,武汉大学中文系在全国首次开设编辑学专业,学制两年,招生20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汉大学1999年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编辑学专业与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合并而成为编辑出版学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国内各高校开设的编辑学、出版发行学等专业合并为编辑出版学专业,作为一个三级学科,与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一起列入新闻传媒类门下。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水平。
到2002年,全国有40余所大学建立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到2005年,这一数字更是猛增到100余所之多,编辑出版学专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经有130多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10多所重点高校与科研机构还招收培养这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编辑出版科研机构也有近20家,编辑出版创新人才的教学队伍与科研队伍也逐渐壮大。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是不少编辑出版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苦苦谋职求业,另一方面“求贤若渴”的业界却抱怨找不到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甚至不少出版社表示不爱要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为什么“科班出身”的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受到新闻出版界的青睐,而受到如此大的就业压力、遭遇如此尴尬呢?据有关媒体报道, “国内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时往往面临较大的压力”,有人专门搜集了各个出版社的招聘广告,几乎没有找到一家出版社点名要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招聘计划中规定, 应聘编辑职位的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而且要是韩语、德语、计算机、生物、电子学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期刊的情况同样如此, 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更不必说, 如高校学报就极少从编辑出版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编辑。曾有学者对广西30 种高校学报作过调查, 在所有这些学报的编辑人员中, 没有一人是编辑出版专业科班出身。至于一般的普及性刊物, 如广东的《家庭医生》等, 在其招聘要求中, 也明确提出了只要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需求和业界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层次的思考。无疑,编辑出版学有它独特的学科内涵,这也是编辑出版专业存在必要性的核心,因此目前矛盾的根源是编辑出版专业发展中的教育问题。
解决愈演愈烈的编辑出版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关键在于学界与业界统一认识,缩小出版企业与出版教育之间的差距。
一.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改变学界错误的人才观,将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是统一业界和学界认识的基础。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比如一个人既懂得经营、懂得法律,又懂得商贸,懂外语又懂外贸,又懂WTO规则的人才。
1.学习多元专业知识,顺应市场需求
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术修养。这里的相关专业知识指的是编辑出版专业之外的专业学识和专业知识。例如文学、史学、哲学以及更大范围的理工类、医学类、农学类、计算机软件类等专业知识。出版产业属于知识产业,从业者丧失了除出版以外的学科专业话语权,在出版产业是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当积极建立主辅修及双学位制度,并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在主修编辑出版学专业或者学位的同时,辅修第二专业或者学位,如经济、法律、金融、建筑、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专业知识力求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2. 吸收时代元素,紧跟时代步伐
从2005年到现在,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社都已开始尝试加入数字出版大军,网络出版的编发量已占全国出编发总量的40%左右,因此出版社在数字时代大潮面前急需复合型出版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传统编辑出版流程的核心能力,即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市场营销能力,而且应具有创新的思维模式与丰富的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如网络编辑能力、信息检索与快速加工能力等。然而30年前编辑出版学教育兴起,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书、报、刊的编辑,而且以图书编辑为主,更多的还是以传统媒体为就业目标开展教育。从业人员基本只有传统出版知识与经验。除此之外,随着编辑出版学办学院校的增加,编辑出版学的性增强,而同时由于招生数量的增加,对于全国571家出版社而言,学生日渐饱和,因此学校在培养人才上可以考虑面向一些工作室、出版经纪人、发行营销人员、网络编辑,而不仅仅是图书编辑。
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时代,不仅出现手机出版、博客出版、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告、影视出版、动漫等多种出版形式,而且传统出版物内容信息的数字化过程也可纳入数字出版的范畴。所以产业发展实践要求数字出版高等教育不仅要将书报刊在内的传统出版人才作为培养对象,还应将其他媒体产业经营所需人才纳入范畴。而传统出版教育没能及时站在时代的浪尖眺望,如当前高校开设的数字出版课程多集中于网络出版,对于新兴的在产业中占重要地位的手机出版鲜有涉及,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技术与也被忽视。因此设置相应网络编辑出版、手机编辑出版、网页制作、图文编辑与排版(飞腾)、数字影音制作、数码图像处理、动漫游戏、版权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书业电子商务、图书营销与市场推广等新型课程,培养既懂多种媒体编辑出版、又懂市场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高校来说显得十分必要。
二.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编辑出版学应当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性很强,但截至目前为止,我们从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看不出这个重要的学科特征。
1.合理设置课程
我国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开设的课程大量是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典文学"、"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而市场、营销类课程数量较少,且以理论为主,实践性不强。如:"图书发行概论"、"信息市场学"、"出版学理论"等。反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出版培训课程分为三类,在第一类一般课程中包括,"如何激发你的竞争意识"、"变化的统计学: 不断出现的市场机会"、"影视现象策略规划和企业"、"邮购市场"、"扩展自己公司的经营权网络环境下的出版商需要了解什么"等课程;第二类图书出版学则有"网络售书"、"图书包装学"、"开拓国际市场"、"新的发行渠道"、"宣传和促销策略"等课程;第三类杂志出版学课程则有:"杂志何时需要设计"、"杂志订购销售"、"新闻杂志的销售策略"、"发行经济学"、"广告销售策略"、"发行量控制和非盈利性出版"等,这些课程生动而具体,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观美国高等出版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贴近出版业的最新发展,而且课程更新快。多数高校的课程是一年更新一次。这一点也是与世界趋势相吻合的。并且一直都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商业出版实践中各个关键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高度契合。这也反映出美国高等出版教育的特点:一只脚在学界,一只脚在业界,直面产业需要与产业发展,避免产与学的脱节,最大限度地避免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尴尬。据此,我们有必要学习美国的课程设置,合理设置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课程,在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
2.增加课外实习活动
国内的高校本科一般学制四年,前三年或三年半为理论课程教学,如武汉大学实习时间为三个月,武汉理工大学实习时间也只有半年,大多数高校只在毕业前集中安排学生参加一次实习作为学习的检验,缺乏即时性和连贯性。许多学生在学校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进入媒体后需要从头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第一,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观机会很有必要,参观对象包括优秀出版社、国际图书博览会、书市、书店,等等。还有必要引导学生参与一些业界和学界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让学生了解前沿的学术课题,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出版业的感性认识,也能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参与实践锻炼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在学好课堂知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在学校或校外多参加与编辑出版事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第二,高校应积极与出版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利用出版单位的人才资源和基地优势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如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与北大出版社,武汉大学与湖北省出版局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出版单位积极扶持出版高等教育,为学生实习提供基地和指导。这两个出版单位还分别在北大、武大设立了编辑出版奖学金或奖教金,社长、总编与教师一道讲课,为培养出版人才做出实际贡献。
真正让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就业和尽快适应社会,同时也为出版社提供有用人才。
3.提升师资力量
从事编辑出版学教育的专业教师在授课中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联系实际,不拘泥于教材。在美国,人们认为最理想的新闻专业教师是有经验的记者,斯坦福大学新闻学系主任亨利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契科校区文理学院原院长布什认为,从事新闻学的教授,一定要由资深新闻工作者担任。斯坦福大学新闻系的教授,许多都从事过10年以上的新闻工作,其中有的担任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主任,有的原来是旧金山电台的节目制作负责人。一些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老报人、老记者被聘来担任教授,用他们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在美国,考核与评定新闻学教授的条件,不单看有没有论文,重要的是强调有多少年的新闻工作资历和过去发表过的报道。虽然,出版不是新闻,但新闻和出版都是实用型专业,新闻学教育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受此启发,第一,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教师到出版集团、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实习,在实际工作中熟悉编辑工作,使之成为编辑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这些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重返课堂后,就能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具体案例来讲授编辑学理论,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得到增强,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二,高校可以聘请出版界人士来学任兼职教授。这些业界人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弥补高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较少的缺陷。第三,聘请全国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媒体的名编辑等来学校为学生开讲座,定期将业界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引入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把编辑工作的现实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善硬件设施
数字出版业主要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得以发展,然而多年来由于一直将编辑出版专业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学科,在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实践设施更新过慢、实验条件受到,在扩招形势下不少院校甚至还出现几个人共一台电脑上实验的现象,且不少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实验室主要停留在报刊、书籍的电子编辑功能上,一般只是安装常规使用的几个软件如方正排版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缺乏较为昂贵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装帧印刷机等专业设备,弱化了网络编辑、音视频编辑、图表编辑、装帧设计的能力锻炼,妨碍了编辑出版教育发展与市场现实需要保持同步。因此,实践教学设备的严重残缺导致教学课程、教学人员、教学对象缺乏实践性的恶性循环,使教育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和实践,产业对高校依赖度低,高校与企业之间关系不够紧密。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建立非线性编辑室、微机室等,完善教学、科研试验器材与设备,从而做到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提供充分的条件。
出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编辑在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世界性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也需要大量的编辑从业者去创造大量的书刊、报纸、影视和网页,所以编辑人才对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尽管编辑出版专业面对种种问题,但出版界的有识之士、领导和专家,以战略的高度已经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进行改革,相应的机构和个人也在积极配合。因此,我坚信,如果真能做到让教育引导出版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仅仅是出版大国,还会成为当之无愧的出版强国。
参考文献:
1.罗昕:《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改革》,《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8期。
2.肖东发:《关于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论争与调查分析》,《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贺子岳:《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4月。
4.孟庆春:《本科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再议》,2008年2月。
5.黄凯卿:《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编辑教育》。
6.宋应离:《编辑学研究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二十年追忆》,2007年1月。
7.刘路:《关于变革我国编辑出版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6月。
8.陈燕:《胡乔木与中国高等教育编辑出版专业的诞生》,《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12月。
9.岛石:《全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困惑》,《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8月。
10.李新宇:《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途径》,《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4月。
11.赵泓:《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编辑》,2007年2月。
12.刘路:《谈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理念的错位与改革途径》,《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12月。
13.李金慧:《制约编辑出版专业发展的瓶颈和解决思路》,《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6月。
14.徐翔:《中外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比较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