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Ⅲ期末复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1:37:18
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Ⅲ期末复习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1.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内部——文学自身承传。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安定,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2)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的盛行,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3)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5)南北文化交流,各去其短,合其
推荐度:
导读古代文学唐宋部分1.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内部——文学自身承传。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安定,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2)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的盛行,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3)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5)南北文化交流,各去其短,合其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

1.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

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

内部——文学自身承传。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安定,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

2)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的盛行,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3)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5)南北文化交流,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

6)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还取决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生活在高宗、武后朝,才俊志雄而仕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点。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境界。

•“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

(1)边塞诗    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

(2)羁旅赠别诗    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

(3)感怀述志诗

(4)咏史、咏物诗

•四杰的贡献:

(1)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闻一多:“正如宫体诗在卢骆的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唐诗杂论·四杰》)

(2)转变了初唐诗风

•明·王世贞称四杰的诗歌“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意象翩翩,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卮言》卷四)

•诗风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

(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

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兴盛原因:

1)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

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创作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表现出回归自然、向往闲逸的思想。

•风格:大多偏于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

•形式:长于五言,多五古、五律、五绝。

4.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

①他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诗中有画”

苏轼《东坡志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诗中有画”,是说他的诗能有成效地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面地融绘入诗,使他的诗具有格外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取得了写意的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效果,达到了诗情与画意的融合无间。

 ⑴ 构图美

王维山水诗的景物、人物描写十分注意“经营位置”(高低、远近、大小)。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前人曾评曰:“带字“当”字极佳,非得画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

(2)色彩美。

善于将各种色彩、光线和谐地配合,使之彼此对照映衬,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

如《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鹿柴》:反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层次美: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4)线条美:《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注重大自然的声响与视觉结合

(1)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音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2)声响与画面结合,形成有声有色的胜境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送梓州李使 君》)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3)以动衬静  以动写静 更见其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砦》)

③以禅入诗,富于禅意与禅趣   

具体表现为两点:⑴表现恬淡的心境和超然出尘的情志 

《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流露出一种恬淡随缘的心境。《辛夷坞》 

 ⑵描写幽静的环境,追求寂静的境界

王维喜欢写静,静的境界,静的氛围,以传达自心的澄净无染,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尤以他的《辋川集》二十首为代表。  

5.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

1、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主观色彩

不羁的性格、傲世的人格、敏锐的心灵形成李白诗歌气势贯注、纵横驰骋、一气呵成、以气夺人的特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奇特的想象、惊人的夸张、新异的比喻以及善于采用历史、神话题材的手法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3、腾挪跌宕的结构、雄奇瑰丽的意象与意境

“飘然而来,忽然而去”(赵翼《瓯北诗话》)

如: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

    沧海、雪山、白发等

如:《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6.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如《新婚别》、 《月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善于叙事,往往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寄情感于言辞之外

  ①对所写人物、故事往往作精到细致的描绘,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唤起人们的感性认识。如《兵车行》 、《丽人行》

  ②善于用对话或独白的方式叙事。如 “三吏”、“三别” 

  ③叙事力求客观真实,不下断语。如《石壕吏》 

  ④叙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寓褒贬于叙事中。如《石壕吏》 

 3、语言凝炼含蓄,准确生动,而又通俗自然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牵衣顿足拦道哭” (《兵车行》)

《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4、风格多样,但其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

•《进雕赋表》:“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5、体裁形式多样,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尤其是擅长五古和七律

•五古“尽有汉魏以来之长” ,七古被推为“上下千百年第一” ,五律“千古已还,一人而已” ,七律被尊为“七律之圣” 。

•五古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七古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洗兵马》,五律如《月夜》、《春望》,七律如《秋兴八首》、《登高》等。

7.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并从而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影响和地位。

•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徐陵)、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诗的艺术成就沾溉了后世无数的诗人。他们从各自的性格爱好、学历才情出发,学习杜诗的艺术技巧,各有所得。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ao,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叶燮《原诗》内编上) 

• 以古体而论,韩愈的古体诗发展了杜甫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的表现手法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形成奇崛险峭的风格;至苏轼,则又与以才学为诗相结合,议论警策,理趣横生,形成汪洋恣肆的风格;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专务字句典故的翻奇出新,力避凡近陈俗,形成瘦硬生新的风格。

•以七律为例,“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义山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得其流转,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施补华《岘傭说诗》)。

8.李杜诗风比较(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人诗话、笔记中的评论)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分别代表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由于时代、出身、思想、气质、生活道路及文学主张的差异,导致他们创作方法和风格的不同。

 •严羽《沧浪诗话》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敏于才思,斗酒百篇,援笔立成;杜甫深于学力,改罢长吟,一字不苟。李诗如海,杜诗如山,已是两人诗风不同的定评。李白诗歌的形象多凭主观想象幻化而成,往往从大处落墨,作总体勾勒,犹如泼墨写意;杜甫诗歌的形象多来自生活,真实具体,且善作精雕细刻,颇多工笔彩绘。 

• 在意象组合上,李白常以一句一联表现一个形象,疏朗而飘逸空灵;杜甫常用一字一词呈现形象,紧密而沉着厚重。在抒情表达上,李白如江河直泻,火山喷发,势不可挡;杜甫则愁肠百结,十步九折,一唱三叹。在章法结构上,李诗疏宕,跳跃腾挪;杜诗谨细,针严线密。在体裁上,李白长于歌行、绝句;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则臻于极致。

9.韩孟诗派及其的创作主张

•韩孟诗派:中唐时期,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该派诗人倡行“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的诗歌创作主张,追求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这派的代表诗人除了韩、孟,还有卢仝、李贺、贾岛、张籍、黄甫湜等。

•创作主张:

(1)"不平则鸣":  主要是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即"不平"心态的肯定;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

(2)“笔补造化":强调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李贺:“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

韩愈:“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

孟郊:“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赠郑夫子鲂》)

10.刘禹锡、柳宗元诗风的比较

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11.元白诗派与新乐府

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中唐诗坛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并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的创作。张籍和王建等诗人的作品取材一般都倾向于“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往往能小中见大。

新乐府: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相对于汉魏古乐府而言,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的概念是白居易提出的,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分乐府为十二类,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即本于白居易。

特点:1.自创新题,用新题,即事名篇   2、重在讽谕,对现实的批判性很强;写时事。

3、艺术手法上,一般都是一题咏一事,主题专一鲜明,语言要求切直,不要求含蓄。

新乐府运动:是现代研究者提出的概念,指从元和初年,李绅、张籍、元稹、白居易等以新乐府的形式,写作大量讽谕诗,并提出新乐府理论,在当时和以后产生了显著影响的诗歌革新运动。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再经元结、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

12.李商隐无题诗的特征(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

1、多用带有朦胧色彩的意象

这些物象、事象都有一种忧伤而又朦胧、雅致而又无奈、艳丽而又梦幻的特点,表现出一种惘然、无奈、寥落、凄凉、飘泊等复杂的意绪。 

2、内涵的多义性

诗人在组接这些意象时往往采用非逻辑的方式,各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弥漫在诗中的意绪。

诗人的意绪并不限于具体情事,而是复杂的感情世界与多种人生体验。给读者提供多种解释的可能。

3、阴柔凄艳的朦胧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借助于爱情的体验,写出诗人思慕、追求、期待、分离、阻隔、失落、幻灭、怅惘,乃至迷幻的情思与心灵世界。 

(具体结合诗作论述)

13.李商隐诗歌艺术成就

1、主观化倾向。把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典故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和主观色彩。

2、浓厚的感伤倾向。以自我感伤为主,扩大到为国家民生的感伤,可以说感伤色调是贯穿他诗歌的主旋律。

3、善于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表现层次复沓的思想内容。善用典故, “沉博艳丽”、“包蕴密致”,但用典过多,有时也造成了诗意的晦涩难懂。

4、对仗精工,语言清丽。讲究诗歌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5、各体均有佳制,七绝、七律最佳

14.李煜词的风格

•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为主,亦感受到无力摆脱命运时所流露的沉重哀愁。

•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赵翼)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15.苏诗的艺术个性

(1)笔锋精锐,语言爽利,气象阔大,洒脱自如,巧于对仗。

(2)意境灵动,想象飞驰,比喻精妙。

如《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3)以文为诗,纵横驰骋,妙用典故、多议论,极富理趣之美。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他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自如,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苏轼的诗中有奇妙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他善于运用有情趣、有哲理的比喻刻画事物,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将西湖比作“西子”,《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将人生的踪迹比作“雪泥鸿爪”,尤其是《百步洪》一诗,连用七喻写水流的湍急:“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些巧妙的比喻,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想象力。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云:“以文为诗,始自昌黎,至东坡亦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

苏轼词,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是宋词发展史上一座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胡寅《酒边词序》:

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

    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在: 

以“诗为词”,开创新词风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

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以诗的手法(如题序、典故)填词

突破音乐的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成一种的抒情诗体。由歌者之词走向诗人之词。

吴曾《能改斋漫录》: “东坡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

16.苏词境界的开拓

总体来说,苏词突破了花间婉约传统,将词之题材、境界向诗歌靠拢,以诗为词,融入豪放情怀、阳刚之美,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和人格。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1、抒豪情、言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咏史叹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思考人生哲理、写人生感怀、悼亡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景叙事,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极为超脱、乐观的处世态度: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为晚晴所喜,外界的一切变化对于他来说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 夜归林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载有关趣事说:苏轼“与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者。乃作歌词,所谓‘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挈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然此语卒传之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2、质朴自然 ,语浅情深

 

17.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得名始于北宋后期,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下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其中有10多人是江西人,而且他们所作诗歌的风格都是相同的,都遵循黄庭坚的诗歌风格,所以将他们称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成员众多,影响深远,元代方回编选《瀛奎律髓》时,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此时江西诗派正是定型,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

“点铁成金”与“脱胎换骨

18.陆游诗歌的艺术风貌

   陆游诗歌最重要的内容是爱国主题;其次是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 

艺术特点

1、融合李白之飘逸豪放与杜甫之沉郁悲壮于一炉,形成自己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

   2、清新婉丽,章法工整,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 

3、陆游最有成就的诗体是:七言诗(七古、七律、七绝)

如《长歌行》——被后人推尊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恢宏雄放的气势、清壮顿挫的笔力、波澜迭起的结构、明朗晓畅的语言。

19.诚斋体的特点

诚斋体的得名是源于杨万里。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特点: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诚斋体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想象奇特。诗人敏锐地从平常的事物中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间,并且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感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20、辛词的思想内容

1、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

往往是以回忆的形式写往昔的战斗。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奇伟不凡的形象

▪奇峰怪石:“问千丈、翠岩谁削”(《满江红》);

▪秋水长天:“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

▪风雨:“乱云急雨,倒立江湖”(《汉宫春》);

▪松梅竹菊:“霜头寒菊”、“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2、借广阔的题材,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愤慨

3、大量运用典故,扩大词的思想容量,善于借古抒怀。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的影响

▪爱国主义文学。

▪词中之豪放派:苏、辛并称。

▪辛派词人。

          “南宋诸家,鲜不为稼轩牢笼者。”

                                   ——陈洵《海绡说词》

特点:最大的特点是“活脱”,也就是不受前人和万物的。

1、细腻小巧,幽默诙谐,不失童心,天真烂漫

2、想象新颖奇特,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自然风光,并以拟人化手法加以突出。

写流云:一峰忽被云偷去。 写狂风:拜杀芦花未肯休。

3、语言自然活泼,意趣盎然。

21.唐传奇

《柳毅传》 梗概

本篇是写一个爱情的神话故事。在唐代仪凤年间,有个落第书生柳毅,在回乡途中路过泾阳,遇见龙女在荒野牧羊。龙女向他诉说了受丈夫泾川君次子和公婆虐待的情形,托柳毅带信给她父亲洞庭君。柳毅激于义愤,替她投书。洞庭君之弟钱塘君闻知此事,大怒,飞向泾阳,把侄婿杀掉并吞下,救回了龙女。钱塘君深感柳毅为人高义,就要把龙女嫁给他,但因言语傲慢,遭到柳毅的严词拒绝。其后柳毅续娶范阳卢氏,实际是龙女化身。他俩终于成了幸福夫妇。

《霍小玉传》故事梗概

霍小玉系霍王府庶出,沦为艺妓,与名门出身的新进士李益相爱。小玉担心自己身份低微,不能与李益长相厮守,李益以缣素书永不相负之盟约,"引谕山河,指诚日月"。霍小玉遂和李益两年日夜相从,之后李益授郑县主簿,离别之时,小玉向李益请求八年相爱之期,李益再申皎日之誓,并答应八月来娶。

李益归家觐亲,其母已为他订下甲族卢氏之女,李益惮与母亲严威,知必负小玉之盟,遂与小玉断绝书信及往来,并自秘行踪,断绝小玉想望。

小玉日夜悬想,多方赂遗亲知,打探李益消息,资财用尽,变卖妆奁。"怀忧抱恨,终岁有余,羸弱空闺,遂成沉疾。"终有一黄衫豪客携李益至小玉家,小玉历数自己的不幸和对方的负心,长恸数声而绝。后李益因小玉冤魂作祟,三娶皆不谐,终生不得安宁。 

《莺莺传》梗概

《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小说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

附: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注释: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注释: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第四首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第五首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第六首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第七首 

  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第八首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第九首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注释:

  费览观:费,费力。览观,阅读 

  难:(读第四声),祸害 

第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注释: 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微之,元稹字。 

第十一首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第十二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第十三首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第十四首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第十五首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第十六首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第十七首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征,自是云山韶頀音。 

第十八首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注释:潮阳,今广东潮州。 

第十九首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 

第二十首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第二十一首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注释:窘步相仍:窘步,迈步迫促。

相仍,相沿袭。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第二十二首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第二十三首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注释:根据理解,第二句“俳优”应为“俳谐”。 

  曲学,乡曲简陋的学问。虚荒,虚假荒谬。小说,无足轻重之说。欺,欺人骗世。 

第二十四首 

 “有情芍药含晚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第二十五首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第二十六首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第二十七首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第二十八首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第二十九首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第三十首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注:  

这首诗是《论诗三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结束语。他自谦自己象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元好问在这组诗中基本按时间顺序评论了自汉魏到宋代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流派,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4)苏轼诗的艺术个性(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

(5)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结合词史、具体作品,以及历代词话、笔记中的评论)

(6)江西诗派,“点铁成金”与“脱胎换骨”

(7)陆游诗的特点与成就

(8)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和艺术成就(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词话、笔记中的评论)

(9)什么是诚斋体,及其特点

(10)简述唐传奇《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的故事梗概,并会断句加标点

(11)元好问论诗绝句30首

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Ⅲ期末复习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1.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内部——文学自身承传。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安定,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2)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的盛行,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3)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5)南北文化交流,各去其短,合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