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1:37:21
文档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一、小组模式构建(一)小组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以及成员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务必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三是每学期(或半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另外,要使合作学习
推荐度:
导读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一、小组模式构建(一)小组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以及成员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务必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三是每学期(或半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另外,要使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组模式构建

(一)小组组成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

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以及成员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务必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三是每学期(或半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另外,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评选出得力的小组长、创设组名、形成组训、制定目标。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的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包括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习成绩等方面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在班内要达到的预期水平。

(二)座位编排

组内座位编排可以灵活掌握,可以按编号相邻的同学对坐,便于同层次的一起探讨,低一层次的同学方便请教;也可以每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具体座位安排为前后两排,每排三人。前排从左往右依次为5、2、4号;后排从左往右依次为3、1、6号。

小组内每两周可对调一次,小组间也可两周调一次。(组内对调位置,可自行商量决定。组间调位置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三)组员职责

明确任务,合理分工

教师可以事先和同学们共同商讨明确分工,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关键是互相信任,支持和配合。

首先,选出小组总组长。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其次,对组员进行分工。组内六名学生按学习成绩编为1--6号。选出各科小组长。一般为1、2、3号为语、数、外三主课组长,4、5、6号为其它学科组长。当然,各学科小组长也可由本学科知识比较好、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

为了激发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静态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动态轮换,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小组模式的运作

(一)展示及评价

1、小组展示及评价

小组的展示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公平原则,即要给予每个小组相同的机会,如按小组顺序依次安排展示;二是竞争原则,在公平的基础上,也应该让小组通过竞争获取更多的机会。

小组的评价要做到标准统一,评价有据。小组计分有各科科代表计分,并由长总结。

2、组员的个人展示与评价

组员的个人展示是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争取到的、代表个人回答问题的机会。个人展示评价标准与小组展示相同,不同的是个人得分由本组相应学科组长直接计分,展示越多,得分越多。个人得分将影响组员在组内座位调整,也将直接影响班内最佳组员评选和本小组的评优。个人得分还将成为以后评选“三好、优干”及荣誉评星的重要参照。

(二)小组交流和展示要求

1、展示方式:

①原地回答。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传统方式。

②做小老师。被叫同学到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讲出解题过程。

③板演。就近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

④抢答。老师出示问题后,确定各组几号,然后各组几号开始在最短时间内谁最先站起谁回答。

⑤主动回答。对老师的讲解或同学的回答有异议,有不同的解法或是更好思路可以主动站起来发表个人看法。

⑥表演。对于一些可以表演出来的教学内容,一个或几个同学,同组或组间结合,甚至老师也参与其中,采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2、展示要求:

1)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堂上。

2)展示时做到“大胆、大方、大声”

吐字清晰,语气适中,不拉音,普通话标准。

3)学生回答时过渡语准确,并主动回答:

①当被提问同学3秒后还未开始回答,要主动替他完成这个问题。

②当被提问同学答案错误或不完整,不科学并且停止回答时要主动地进行纠正和补充、完善。

③当有新思路、新方法时,要积极说出与大家共享。

④起立时,要有相应的过渡语:I can;我回答;补充;完善;质疑等,不必大喊,以老师听到为宜。

⑤听到或看到有多人主动回答时,为了争取自己回答,大号(4、5、6)要大声报号(小号及单独一人主动回答时不报号)。

⑥发现同时有大于自己号的同学,要主动坐下,把机会让给大号。

⑦本节已经主动回答过,不准再自行走立,但要举手,等待老师给自己机会。

3、小组交流方式:

1)一对一。在开始交流时,先对面或同桌两两交流,把各自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说出来,两人智慧胜一人,肯定能解决一部分。

2)一分为二。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扩大到三人(一般每组六个人,即把一个组分成两个分组)问题应该能再解决一部分。

3)集中式。小分组还有疑难问题,组长组织整个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两个分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整个组整理、总结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待老师的提问展示;还有疑问的问题拿到全班,由其他组帮助解决或老师精讲分析。

4)提问式。一些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能解决的,交流时,小组长可以在组内直接采取提问的方式,了解各成员对问题的掌握情况,把组内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起来一起讨论,这样可以节省交流时间。

5)自主式。组内学生三五成群,自愿结合。这种形式具有随意性,但可调节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压抑感,据实际情况而用,不可常用。组长要关注组内交流的质量,维持好秩序。

6)讲授式。自主学习结束后,组内根据各自学习情况,学生主动或由组长点名让一名学生讲解问题,其间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提出来再讨论。

(三)、教师课堂提问要求

1、老师提问要高效

1)点组点号

2)点名(或点简化名—姓名中有代表性的字)

3)不定向提问(出示问题后各组同号抢答)

4)连环问(问题接龙)

5)暗示提问

6)互相提问

2、发现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其他学生没有纠正)予以指正和强调。

4、板书内容布局合理,书写工整。

5、每节课都要安排当堂训练,训练时学生完成,像考试那样严格要求,老师最大限度地面批面改,学生的当堂训练要有检查结果。

(四)优秀小组的评选

班级优秀小组每两周评一次,参考各科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得分、小组展示得分、组员得分、小组清洁纪律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评出1—3个优秀小组和进步小组。

(五)优秀小组的奖励

1、对优秀小组拍全体组员合照,在专门展示栏展示。

2、颁发奖状奖品。

3、优秀小组在每两周的班内组间座位调整时享有优先权选择。

(六)个人及小组的具体评价方式

1、个人计分

①、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并回答有效的加2分,被动回答并有效的加1分。回答精彩赢得同学主动掌声的双倍加分。如,2分变4分,1分变2分。

    回答方式,可以是“我回答”“我改正”“我补充”“我总结”等等。

②平时测试(包括月考、期中和期末考),组内第一的加2分。班内前五名的分别加10、7、5、3、2分。

③积极参加班内、年级组及学校各项活动并取得名次的按成绩加分。

2、组间计分

①同等条件下,主动回答问题并回答有效的给该组加2分,被动回答并有效的加1分。回答精彩赢得同学主动掌声的给该组双倍加分。

②平时测试(包括月考、期中和期末考),班内前无名的,分别给所在组加10、7、5、3、2分。同时,组内六名组员成绩之和为前三名的,分别给相应组加5、3、2分。

3、班内评价

①每节一小结。临下课时由相应学科科代表对各组课堂表现情况和得分情况做总结点评。

②每周一排队。每周班会上由长对班内个人和小组积分进行排队总结点评。

③每两周一总结。评选出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进行奖励。并开设专栏,展示个人及小组照片进行公示。

④学期总结。学期末时,由班长、班主任、年级领导及校领导在优秀个人的成长档案上给予高度评价。

三、小组交流容易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形式,没有讨论和解决实质问题。

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是:小组交流要就实质问题进行讨论,如本节课重点的内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没能解决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交流内容;小组交流要有方式,如一对一式、一分为二式、集中式等,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交流形式;小组交流要有时间,要是没有时间的话,课堂就会混乱,时间就会白白溜走,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个别学生不参与。

这个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己能基本学会,不想和其他同学交流,没有合作意识,认为交流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对于这样的学生,小组长要引导他,慢慢影响他,让他逐渐融入其中。如果引导之后仍无改观,那就需要老师出面做工作了。另一种情况就是学不会,因自卑而不敢交流。对于这样的学生,组员要主动帮扶、教师要重点指导,让他学有所成。在提问展示环节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并鼓励赞赏他,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最终打消他的自卑心理,这个问题的前提在发现、关键在解决。

    (三)个别活跃,其他被动。

组长要合理安排,使组员都有机会发言,可以采用一对一方式,然后指定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一放就乱。老师要加强巡视,在交流完后表扬那些秩序好的小组,增强各小组的荣誉感。对那些说闲话的同学,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说影响了本组的交流和荣誉。

     (五)深入小组中间。

全面掌握每个小组交流进度与效果并进行个别辅导,点拨瓶颈问题,并且密切关注秩序。对于学生错误的地方要指出来,或启发或点拨,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六)必须就交流问题提问展示。

学生用心交流、认真活动,就是为了能在展示的时候一显英姿,但是往往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会忘记设计提问展示环节。学生总是白忙活,就不会再认真的去交流去活动。小组交流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知道学会了什么,需要再学什么。 

文档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一、小组模式构建(一)小组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以及成员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务必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三是每学期(或半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另外,要使合作学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