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1:39:01
文档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摘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良策。而县域经济作为夹杂部分行政性经济的区域经济的一个层次。必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而财政则作为其中重要。【关键词】:县域;经济;财政一、发展区域经济的经济学分析(一)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
推荐度:
导读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摘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良策。而县域经济作为夹杂部分行政性经济的区域经济的一个层次。必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而财政则作为其中重要。【关键词】:县域;经济;财政一、发展区域经济的经济学分析(一)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良策。而县域经济作为夹杂部分行政性经济的区域经济的一个层次。必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而财政则作为其中重要。

【关键词】:县域;经济;财政

  

一、发展区域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一)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而县域经济具有行政区域的含义,界限比较清楚,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和功能作用,并且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也可以说县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形态。

就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共性而言,国外很多区域经济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认识和发展县域经济仍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该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成本决定论、利润决定论和区域行为理论三个流派。

(二) 发展经济学及相关理论

1. 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 model)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主要成果有:

1) 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 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 不平衡发展理论

(1) 佩鲁(francois perroux)等人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区域发展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的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以不同的程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①表现为比其他经济体增长快,对其他经济体有很强的影响。增长极有两种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

增长极理论能较好的解释威廉姆斯描述的区域经济增长轨迹的倒U型理论。缪尔达尔队此作出这样的评价,发展的早期阶段回流效应强因而到职极化的出现,后期阶段扩散效应不断增强,削减并消除回流效应。扩散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其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人力资本的存量。

但是增长极理论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

1. 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资本筹集困难。

2. 增长极的经济发展使外围地区人才缺乏,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3. 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贸易状况恶化。

总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往往是以牺牲外围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的。并且此种理论的理论价值高与实践价值。

(2) 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理论

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Zaremba)和马利士(Marlis)提出。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网络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网络开发理论宜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用。由于该理论注重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因此它的应用,更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我国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必要性及其现状分析

《2005中国县域经济年鉴》统计:2005年,我国县域人口9.15亿,县域GDP平均为38.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32亿元。县域占据了七成的人口,近六成的经济总量,1/3的市场和1/8的财政收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层经济是只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中,是一个缩小了的微型化的国民经济区域系统。县域经济的这一特殊地位是与在中国行政体系中的特殊作用相联系的。在中国的行政组织中,县乡是中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但职能和体系不完善,政权则是中国政权组织中体系和只能完备的基层。管辖干伟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单干。因此,县级在中国各行政层次中具有鲜明和重要的特色,它既是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觉得指挥机关,有时落实国家方针的执行机关,起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沟通条块的重要作用。

(一)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 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

不平衡形式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从县域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的演变来看,有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工贸性等类型的差异。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目前中国的百强县绝大多数集中在这一区域,中部次之,西部落后。我国百强县的优势显著。更显其他地区发展的落后性。

(2) 整体落后性

相对于大中城市来说, 县域经济存在明显劣势,资金不充足,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目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陈旧,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铲除小一体的许多问题。同时,现行的向上倾斜的财税分配管理造成县乡财政普遍结局,已经失去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应有职能。我国长期以城市为发展中心使得县域经济受到严重。 

(3) 发展的单独性

县域经济具有较深层次的封闭性。自给自足,并没有形成区域性的整体结构,当然也没有发挥区域性的优势和互不。 

总理在2008年工作报告中提出”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壮大和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国家既要采取各种经济与错失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又要协调各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分工与合作,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协调持续的发展。

三、发展县域经济所需的改革和相关财政

(一)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制定相关

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根据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宏观调整。

例如,对于区域经济理论,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设当分区域发展,同时考虑行政区划因素。而县域经济则是比较具体的划分方法。

对于增长极理论,我们在实施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增长极,尤其是西部地区,在增长极的发展后期注意协调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共同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二) 以财政为例

财政是指一国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手指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关措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作为实施宏观的重要手段,支持经济发展责无旁贷,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财政部门不能把建设公共财政和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不能简单地算财政帐,收支帐,还必须算经济帐,政治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定财政工作的位置,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经济决定财政的理念,把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带动财政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突出任务。②

2007年组织的工作会议上决定2008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和从紧的货币。同时强调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完善和落实宏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稳健的财政,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看法,比较集中的就是稳健的财政不会缩减对于公共支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侧重。

1. 逐步改革财政

(1) 尽量缩减财政级次,形成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

分税制后与省级财政的关系得到理顺,但并没有为基层建立起的地方税系,地方各级基本没有构成自己财力基础的特色税种,而是共享相同的既有税源。建立省直管县的财政有利于县域对既有财权的掌握。改善县乡级财政的弱化问题。

(2)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处理和地方之间财力关系的有效手段。其不仅要解决由于与地方之间事权与财权、支出与收入不对称所引起的纵向失衡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对纵向失衡的缓解来纠正整体上的横向失衡问题。今后要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加快构建科学的,由中国特色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一要借鉴

德国等发达国家均等化转移支付指标设计与方式,建立起由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指标体系与方式。二要贯彻省直管县的思想,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率。

(3) 运用税收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严格规范县域经济的税收环境。使之适应经济的发展。

2. 具体措施

(1) 投资,投资之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他最终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由于西部等部分县市经济落后,投资不足,可以合理运用国有资本进行投资,或鼓励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

(2) 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农业方面,包括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增加传统农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投入,发展农业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采取财政的同时,要注意财政补贴的限度,如果超出这个限度,财政的挤出效应将会变得明显。对于其他地区的发展将会产生抑制效果。

总之,财政和其他只是起到引导调节作用。县域经济要靠自身的发展和创新,在公平,有效地财税下,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促进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注释

① 佩鲁1988

② 金人庆.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 《求是》, 2003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 凌耀初.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2] 江世银. 《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3] 安虎森. 《区域经济学通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4] 魏志甫. 《与县域经济相关的若干重要区域经济理论及其评价》,博客中国, 2007-3.

[5] 张燕.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当代财经》, 2003年第12期.

[6] 谢晓波.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4年第Z1期.

[7] 吕炜. 《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11.

[8] 贾康. 《提高两个比重:振兴国家财政的基本思路》《税务研究》, 1996-5.

[9] 陈共. 《财政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文档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摘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良策。而县域经济作为夹杂部分行政性经济的区域经济的一个层次。必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而财政则作为其中重要。【关键词】:县域;经济;财政一、发展区域经济的经济学分析(一)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