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诗歌中的“豹”这个意象特点,品析豹的象征意义,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以小组讨论的方法,体悟出“豹”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朗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豹”这个意象特点,品析豹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导入:同学们想一下,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或者是原始森林的豹子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抓住豹子的野性美、自由、奔驰、凶猛、机警等特点)那么再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这只豹被关在了一个铁栏中,成为了一个困兽,又会是怎样的一幅境遇?(不预设答案,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也将看到一只困兽之斗,学习里克尔的《豹——在巴黎植物园》。
1、整体感知
1. 听朗诵音频,学生自由朗诵。
(教学设想:情感、语言到位)
2. 整体阅读,简述内容。
诵读并思考:假设诗人笔下关在笼子中的豹就是你刚才想象中那只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豹,结合诗中所描写的内容,用第一人称豹的口吻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果你就是那只囚禁的豹。
(教学设想: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笼中豹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
第一节:(引导回答)我不停的在这坚固的铁栏里走着,拖着孱累的身体映出疲倦的眼神,目光焦躁而又机警的观察,似在寻觅着突围的缺口。那坚固的铁栏消耗着我的精力和意志,摧毁了我的信心和希望。回想起曾经的我肆意的奔跑在无垠广阔的草原上,与天地为伍,与日月为伴,仿佛身后就是无边的宇宙。但是现在,却被这铁栏化成蟒蛇般的负累死死地缠住,心中奔涌的光芒渐渐熄灭,就如着世间只留下无尽的黑暗......
第二节:(引导回答)他本是强健坚韧的的迈着步伐,却因这极小的几寸圈,步子失去了强韧带着的是轻和柔软,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他的世界仿佛只剩下一个中心点,无奈旋转在这个狭小的点上,让自己本应富有的伟大的意志也一应眩晕。
第三节:(学生自主回答)“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深入研读:
1. 分析意象特点。这首诗歌对囚困在铁笼中“豹”的意象进行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和描绘,作者从哪些方面着力刻画豹的形象?作者笔下的豹身上有哪些特点?
(预设答案:作者抓住了豹的心理和眼神刻画了豹的形象。心理什么样?眼神怎么样?)
⑴. 分析三节诗中豹的心理有何变化?(提示: 学生可从诗中抓住一些描绘豹的外貌和精神状态的词语进行)
学生讨论交流进行回答。
预设答案:第一节写在铁栏后来回走动寻找出路的目光,目光里透露出内心世界:疲倦。
第二节具体描绘了豹的脚步和身影,透视了豹强大的力量和意志被困在铁栏中的悲惨状态:昏眩。
第三节中通过写豹的眼帘和四肢,描写了豹的雄心“撩起”同时又消失的悲哀与无奈。
⑵. 分析豹的眼神前后发生的变化。
引导问题:
①诗人写关在铁栏里的豹子,为什么从豹子的眼神入手?
②第一节中,“缠的这般疲倦”中“缠”用的很传神,试分析好在哪里?
③第三节中,诗人再次写到豹的眼神,与第一节相比,你觉得豹的眼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④怎样理解“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句话?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答案:①.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在拟人化的豹这里,诗人同样以眼睛作为我们体会“豹”这个意象的切入点,诗歌正式抓住了豹的眼神细致描写从而深入的刻画出豹的内心世界。
②.第一节中,豹的眼帘因为“疲倦”而垂下,一个“缠”字形象的将铁栏比作是蟒蛇,或是柔软但越勒越紧的绳索,豹被束缚的精神和意志有疲倦、失望变得麻木。
③.第三节中,有时无声的撩起眼帘,好像在一瞬间又一次获得意志和力量,似乎看到了一幅诱人的景象,它的四肢因此而变得紧张起来,好像要猛然跃起,冲出牢笼,但是当它看到周围的铁栏,又陷入无尽的绝望中,以前的努力和心中的希望,刚才的美好景象都“化为乌有”了。
④.“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句话主要体现出豹的绝望。)
第二课时:
2. 体会诗人情感,探究象征意义。
①.知人论诗,知世论诗。体会诗人借“豹”的意象表达的情感和象征意义,首先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a.里克尔,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是德语文学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折射着穿越时空的光辉。
b.寂寞而不正常的童年时代,暗淡而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造成了他极端敏感而细腻的内心。
c.满怀理想的青年时代,却在巴黎遭遇着极度的贫困、人情的冷暖和社会的冷漠。
e.一生无家可归,临终前死的既痛苦又孤单。
f.不幸中的万幸,1902年旅居巴黎,结识了雕塑家罗丹,创作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首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②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被囚困作为抒情对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
预设答案:作者借用关在铁笼里豹的形象,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末一部分知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他们脱离群众,和当时的运动有很大的差距,在窒息的社会的压抑之下,感到无处发挥自己的力量,因而苦闷、仿徨,好像铁笼中的豹一样,被束缚在一个极小的圈中,以致“伟大的意志眩晕”。
③你认为诗中的“豹”象征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囚困的自由、力量、希望的破碎、美的悲剧等,学生自由发挥)
预设答案:这首诗明写豹,实际上写的是人,豹就是人的象征,是诗人和如诗人一般的一代人的象征。豹的疲倦、苦闷、迷茫、绝望正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因而可以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可以是被束缚的自由和生命力,可以是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追寻者,可以是被物质和世俗世界围困的精神世界,可以是无处施展才能的英雄等,可以象征所有的胸怀大志的人被囚困的状态的悲剧。
3. 《豹》的艺术特色。
①拟人化的手法。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将豹的“疲倦”“昏眩”,表现它的无奈、忍耐,它的厌倦、苦闷等,这种比拟从外在行为一直深入到内在的心理。
②象征的手法。
三.拓展延伸
1. 写作借鉴,课外拓展。(可在课堂当堂写作,也可以作为课外练笔)
通过《豹》的学习。我们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外国诗歌的魅力,而且还可以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方法指导。例如:《豹》中拟人化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可以选取自然界中你熟知的一种植物或者动物,用以上的写作手法,借鉴诗歌的语言,写几节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