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方贻儒潘桂花
授课提纲
⏹第一节人格障碍
⏹第二节性心理障碍
定义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自古希腊语persona。
本意指戏剧演员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
⏹人格指个体在社会与生活环境中一贯所表现出的行
为模式,也即是个体在一般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可预测的心理特征
⏹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
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人格的构成要件和基本特征⏹独特性
⏹稳定性
⏹整体性
⏹统合性
⏹功能性
⏹倾向性
⏹意志特征与行为方式的选择性
⏹认知能力特征
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
⏹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
⏹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等成分⏹自我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本我,超我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历
⏹自然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个性、性格与人格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性格(character):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性格与人格
性格是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人格障碍
⏹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的异常⏹基本特征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
⏹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社会适应不良
⏹突显在情感、情绪反应,本能欲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常,而思维和智能活动并无异常
人格障碍三要素
⏹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
⏹持久性(不仅持续,而且异常行为涉及面广)⏹造成个人苦恼和/或社会或职业上的问题
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
⏹人格障碍的现患病率资料所知甚少
⏹中国人格障碍患病率相比西方国家似乎特别低
⏹犯人中人格障碍患病率为70%
⏹英国13.0%的人有人格障碍
⏹美国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4%
⏹人格障碍患病率为0.1%
⏹我国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1‰
病因与发病机制
⏹生物学因素
⏹心理因素
⏹不良社会环境
临床表现⏹偏执型人格障碍
⏹样人格障碍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他特异型人格障碍
诊断要件
⏹具备上述基本要素
⏹各亚型的诊断,应至少具有各类人格障碍临床特征中的三条
⏹CCMD-3规定:①症状学标准,②疾病严重程度标准,③病程标准,④排除标准
鉴别诊断
⏹人格改变
⏹与某些精神疾病鉴别⏹双/多重人格
治疗与预防
⏹心理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药物的作用局限,主要应用于对症处理
⏹可短时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或苯二氮卓类药物等
⏹要注意防止治疗药物被患者滥用或用于自杀
授课提纲
⏹第一节人格障碍
⏹第二节性心理障碍
概念
⏹按ICD-10分类,主要包括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和性发育与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及行为障碍
⏹如果用DSM标准“性及性身份障碍”,则包括性功能障碍、性倒错和性身份障碍
⏹不同文化背景内部以及各文化体系之间,公众认可的性行为和性观念的标准差异很大⏹手淫是一种正常的性活动
病因与发生机制
⏹病因复杂多样,个体差异极大
⏹遗传或体质上的细微因素也可能有一定作用。胎儿期的雄激素水平影响到成人后大脑对性活动的控制能力;该发育过程受到干扰可能不会引起躯体损害
⏹个体在儿童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中易受环境的有害影响
临床类型与诊断
⏹性身份障碍
强烈而持久的异性身份认同、以及对自身个体的解剖性别持续不满或对自身性别角色表示厌恶,存在强烈的改变自身现有性别的欲望
⏹易性症(易性癖,性别改变症)
临床类型与诊断
⏹性偏好障碍
以明显异常的性行为方式满足性欲⏹恋物症
⏹异装症
⏹露阴症
⏹窥阴症
⏹摩擦症
⏹恋童症
⏹性受虐症
⏹性施虐
临床类型与诊断
⏹性指向障碍
或性取向障碍,是指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有关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其性爱本身不一定异常
⏹同性恋和双性恋
治疗
⏹治疗困难且收效甚微
⏹性身份障碍患者期望通过手术或激素治疗来改变性别,手术后部分人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而针对患者因此问题所出现的相关心理和某些社会适应冲突等给予心理应对指导可有帮助
治疗
⏹对性偏好障碍患者采取行为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中病程长或缺乏求治动机者则几无疗效
⏹针对性心理障碍患者所伴有的抑郁、焦虑情绪,实施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对症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关症状
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