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分析
课标中对本课课文分析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对课标的理解是:这是一条能力目标,在阅读课文的前提下,需要完成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达到体会的学习程度。
二、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的专题是“环境保护”,学习这些文章,可使学生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绿化家园的决心。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但是在问题的深度思考方面还很欠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点拨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重、难点分析
1、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培养学生自学略读课文的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本课的难点为: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五、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略读课文的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紧扣数字,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3、通过对比,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自我检测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
2、课前孩子们都读了课文,读得怎么样呢?我们来做个自读检测吧,给大家7分钟,抓紧完成哦!
3、下发自我检测,孩子们做,师巡视。
(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同时达到教学目标一)
二、小组学习,交流检测
1、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差不多了,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来看看小组学习的要求:(1)把你摘录的词语,考考小组成员,读错的地方,请帮助纠正。(2)小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选出组内你们认为最好的概括。
2、生小组学习,师巡视。
3、反馈学习:(1)反馈词语(2)反馈主要内容:孩子们,方法有许多种,不同的文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不管怎样,概括主要内容要言简意赅。(3)反馈最喜欢的句子:来读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吧。
(通过孩子的自读检测和小组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课堂,成为了老师的协同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又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状态。)
三、紧扣数字,感受奇迹
1、刚才,我走了一圈发现喜欢这三个句子的孩子最多。PPT出示: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5年啊,绿化了的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自由读一读三个句子,细细地品一品,哪一个句子对你来说最有冲击力,最震撼。
2、师引导到这一句:还有多少同学和这位孩子有相同的感觉。那么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句话,好吗?
15年啊,绿化了的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中哪些地方让你挺震撼的。
(1)(奇迹)什么叫奇迹?人力很难做到或达成的,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
(2)(这些数字)细细品读一下,(生讲)师总结:15年,一段不断的时间,大家活到现在才几年?(12年)比我们的年龄还长。沟,7条防风林带,我们不知道到底有多大。单看3700亩林网,这是什么概念?做个数学题3700╱,拿笔算一下,多少?(58)知道代表什么吗?我们西湖小学的占地面积,3700亩大概相当于 58个西湖小学。大不大(大)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3)还有一个词也说明这种大。(林网)什么叫林网?林网就是一片树木纵横交错,分布有序,像一张巨大的网。在这样的林网外(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在这样的林网里(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3、如此了不起的奇迹是谁创造的?同学们,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啊? 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找到与这位老人有关的一串数字,圈出来,你能找到吗?(生找,师板书65岁,7位老汉,5人离世,81岁)虽然有一处不是数字,但老师也想补充进来(老伴过世)。
4、好,大家静下来,静静注视这些信息,它们足以告诉我们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拿起笔,在自读检测最下面空白处写一写你此刻的感受。
预设:坚持不懈:从65岁到81岁,整整十几年。
坚强:从七人的植树团队到孤身一人
坚定:这么多年从没动摇过。
艰辛:身边的朋友七人不断离去
师小结:从65岁到81岁,七位老汉到孤身一人,老人所经历的艰辛,你能想象的出来吗?你能想象的出来但无法体会,这是要有多么坚强的信念才能支撑下来。来,带着此刻的感受齐读这组词语。(读板书)
读着读着特别感动于第三自然段最后这句话:PPT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生齐读。这就是老人的信念,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组数字孩子们都会关注到,但跟老人有关的这组数字却很少有孩子能体会到。所以,在第二个大环节中我紧紧抓住数字来突破难点,通过“15年啊”这组数据孩子们很好的感受到了奇迹的了不起,又通过这十五年来老人的数字变化感受到了这个奇迹背后的艰辛。)
四、对比感悟,理解精神
1、同学们,伟大的信念可以创造伟大的奇迹,让我们回头看看这片被奇迹的地方它曾经的样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这样的环境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险恶”,然而现在齐读:
15年啊,绿化了的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师:过去和现在,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瘦小的老人和如此了不起的奇迹,多么鲜明的反差。读到这里,同学们,我再来看看课文的题目叫(板书),你理解了吗?(生回答)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老人的精神不老,老人创造的奇迹不老,老人的信念不老,他是有生命力的,让我们沉浸在你的感受里再来读一读“青山不老”。
3、文章源自《光明日报》记者梁衡在1983年写的一篇新闻报道,当年有人这样评价老人的壮举,PPT出示:(师配乐读)
绿化了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一个八十多岁的瘦老头,用整整15年创造了如此奇迹,阵阵林涛,驱走了漫天的黄沙,青山绿水,代替了不毛之地,他将生命化为一片片绿洲,他用佝偻的背书写了青山不老的传奇!
4、孩子们,让我们沉浸在此刻的感受中再读一读课文,读完后回到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评估一下你是否已经完成这三个学习任务,还有问题的可以找老师和同学交流。
(这一环节通过前后环境和瘦小老人与了不起的奇迹的无形对比,孩子们自然而然领悟了课题“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又通过新闻评论进一步内化孩子对老人这种精神的理解。结尾回归到略读课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让孩子对本堂课的所学有一个总体的总结。)
五、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65岁 → 五位离世 → 81岁
(七位老汉) 老伴过世 (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