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宝山实验中学七年级第一学期
语文阶段测试一
一、文言文
1.默写。
(1)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__。(《小儿垂钓》)
(2)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秋夜洛城闻笛》)
(3)又送王孙去,__________。(《早赋得古原草送别》)
(4)__________,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答案】 (1). (1)侧坐莓苔草映身 (2). (2)此夜曲中闻折柳 (3). (3)萋萋满别情 (4). (4)海畔尖山似剑硭
【解析】
【详解】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莓苔”“柳”“萋”“硭”等字的书写。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 诗题中“乐天”指的是 (人名)。
3. 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发出的慨叹。
B. “烂柯人”突出了诗人离乡时间之长久。
C. 颈联表现出诗人低沉抑部的心态。
D. 尾联表现出诗人要振作精神的决心。
【答案】2. 白居易 3. C
【解析】
【2题详解】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白居易有关的文学常识。诗题中“乐天”就是指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3题详解】
C项“表现出诗人低沉抑部的心态”对诗歌理解错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将前两句的沉郁转而为豪放,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全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调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ニ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4. 上文选自《 》一书。
5. 句子翻译: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6.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作者为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衰伤。
B. 作者为父亲“不使学”而哀伤。
C. 作者为乡人“宾客其父”这种推波助澜的行为而哀伤。
D. 作者为方仲永不好好学习还在乡邻面前炫耀自己而哀伤。
【答案】4. 临川先生文集
5. 同乡的人对他“指物作诗”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6. D
【解析】
【4题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选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一书。《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所著,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奇”“稍稍”“宾客”等字词的翻译。特别是“奇”的形容词意动用法与“宾客”的名词意动用法的翻译。
【6题详解】
D项理解不正确。要分析好“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调于邑人,不使学”一句,即: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另外作者哀伤的是“不使学”导致的“泯然众人矣”。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归尽藏之(________)
(2)故卒不加诛(________)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9. 文中赵括和他父亲的区别在于:(1)对手下的态度不同;(2)__________;(3)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0. 括母的主要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
【答案】7. (1). (1)全部 (2). (2)最终
8. 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
9. (1). (2)对皇帝赏赐钱财的做法不同 (2). (3)对家庭和朝堂上的事态度不同
10. 有远见、有知人之明、不护短、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
【解析】
【7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卒”:最终。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尽”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全部”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8题详解】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身”“奉”“饭者”“以”“数”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9题详解】
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文中赵括和他父亲的区别可提取“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两句分析,即可概括为对皇帝赏赐钱财的做法不同。再如可提取“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两句分析,即可概括出对家庭和朝堂上的事态度不同。
【10题详解】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括母对赵奢与赵括做人做事的比较分析,奉劝赵王不要让“括代廉颇为将”一事,可看出括母有远见、有知人之明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点睛】翻译: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快要出征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全部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赵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二、现代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①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ロ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②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③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塑造历史,融汇时尚,弘扬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現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④ 。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換大量信息。城市的現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換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⑤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⑥人创造了城市。域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⑦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感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zhāo zhù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⑧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⑩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現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1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臭名zhāo zhù( )
12. 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划线处的总起句应为__________。第⑥段说很多城市都已“百病缠身”,在文中表现为三个方面:(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13. 下列对文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城市的快速发展是近一二百年来世界的最大变化。
B.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组成。
C. 城市的社会效益表现为推动生产和经济增长,促社会文明进步。
D. 城市病盈状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比发达国家更加显著。
14. 有人说,文章的第③段可以删除,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1. 昭著 12. (1). 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高效的经济效益 (2). (1)生态环境恶化 (3). (2)交通堵塞 (4). (3)生活节奏快,神经紧张 13. A
14. 不可以删除;第③段通过把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作比较,突出了城市文化的发达。第②段主要说明了城市的魅力在于它发达了社会文化。第③段承接第②段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城市文化的发达,使文章内容更完整。
【解析】
【11题详解】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昭著:明显、鲜明。注意据义定形。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一问,要求答出第4段划线处的总起句(观点句),这必须分析语段的内容,句式要模仿第5段的首句。语段的内容是谈城市的经济效益。所以可用“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高效的经济效益”作为答案。二问,很多城市都已“百病缠身”,在文中表现的三个方面可提取并分析第7段、第8段、第9段的首句,即可得出答案。即生态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生活节奏快,神经紧张等。
【13题详解】
A项对文本理解错误。原文是“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注意选项说法绝对。
【14题详解】
关于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题,一般都答不可以删除。如第3段突出的是城市文化的发达。承接补充第2段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城市文化的发达,这样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完整。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文的内容并结合上文的内容。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偷父
刘心武
①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②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叉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③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④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我大吃一惊:“为什么?”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抢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⑤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⑥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⑦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们那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⑧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⑨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15. 第②段加点词“久经沙场”在文中的意思是 。
16. 面对小偷,“我”第一次想放他走是因为__________;第二次送他走是因为__________。
17. 阅读第③段,填写下表。
人物 | 人物表现 | 你的阅读感悟 | |
“我” | 询问少年是否饿了 | (2)______ | (3)______ |
少年 | (1)______ | 点头 |
A. 以插叙的方式具体交代了少年的家庭背景。
B. 通过对比写出了少年对父母的不同态度和情感。
C. 突出了少年对父亲的感情之深,交代了偷画的原因。
D.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中所存在的拜金主义思想。
19. 末句“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1)__________;(2)__________。
【答案】15. 多次在偷盗现场被抓住
16. (1). (1)听到少年的身世和经历,看到他瘦骨嶙峋的模样,我十分同情他 (2). (2)我被他对父亲的深情和对亲情的依恋所打动
17. (1). (1)眯眼看我 (2). (2)泡面给他吃并劝说他不要偷盗 (3). (3)人心都是肉长的,只有真诚才能赢得真诚 18. D
19. (1). (1)遇到困难可以求助我,我可以帮助你 (2). (2)正大光明的进来,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做个正直的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久经沙场”本义:指的是一个人身经百战,多用于形容一个人很勇猛。语境义:多次在偷盗现场被抓住。
【1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我”第一次想放他走的原因可提取并分析“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等句,第二次送他走的原因可分析“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等句,即可答出答案。
【17题详解】
一问,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梳理。通读全文,梳理脉络,综合考虑,提取要点。如一空,可提取第3段的“他眯眼看我”作为答案。二空可提取“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分析,即可得出泡面给他吃并劝说他不要偷盗的答案。二问,阅读感悟。如期望一个做错事情的人迷途知返,就要真诚地劝说,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8题详解】
D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中所存在的拜金主义思想”对第⑦段理解错误。第⑦段叙述的是少年的身世和经历及为什么要“偷父”。说明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与拜金主义思想无关。
【19题详解】
考查末句“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此句表明了“我”被少年如此深爱父亲的行为所感动,殷切地期望他能够迷途知返,重新做人,表达了“我”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望。
三、综合运用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包括口头传统(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外来文化的影响,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是______。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变迁的具体原因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
(2)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____
A.沪剧 B.崇明山歌 C.海派杂技 D.上海豫园 E.南翔小笼制作技艺
(3)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画面内容具有丰富的寓意。下列剪纸可用______(四字成语)来命名。
..................
【答案】 (1). (1)口传心授 (2). ①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 (3). ②外来文化的影响 (4). (2)D (5). (3)喜上眉梢
【解析】
【详解】(1)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提取关键词句或概括文意作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可提取“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中的“口传心授”作为答案。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变迁的具体原因可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外来文化的影响,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答出两个方面的因素。
(2)D项“上海豫园”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等。
(3)首先要概括剪纸主题。可进行类比联想,探究剪纸寓意。类比联想是在审读、想象的基础上,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类比中明晓剪纸寓意的过程,确定主题后再找出相应的成语概括之即可。喜上眉梢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古人以喜鹊作为喜的象征。早在唐宋时代即有此风俗。当时的铜镜、织锦、书画等,已有很多喜鹊的题材。同时,我国人民以所喜爱的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近代常见用于剪纸和木雕等上面。
21.作文题目:终于理解了那句话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终于理解了那句话
当耳边传来“你直升上二中了”的声音,喜悦的泪水,早已如山洪暴发般喷涌而出。模糊了的双眼前,又浮现出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我也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夏末的燥热,扰乱了我的心思,无心学习,那就看书吧。我端起一本《意林》,倚在床头,细心地品读起来。“来到了初三,学习和班级里的工作全面压上,我人累,心更累,是时候放松一下自己了”我心想。
可就像童话故事一样,每当主角想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时,总会有不识时机的大反派出来捣乱。而这次的反派,是我父亲……他大步流星地走上前来,一把将书从我手中夺了过去,重重地砸到了地上。他紧咬嘴唇,双目瞪得溜儿圆,用那因愤怒而颤抖不已的手指着我,歇斯底里地咆哮道:“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这里看闲书!回你房间学习去!”我被这暴风骤雨般地话语镇住了,可心中愤怒的火焰已熊熊烧起,“我认真听讲、仔细完成作业、对待班级和学校的工作一丝不苟,现在只是累了,却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容有吗!”我拍床而起,双目紧盯父亲的眼睛,一字一顿地叫喊:“不,我就不去学习!”
暴风雨的前夕总是宁静的,房间里一片死寂,可能父亲也没想到我的抵抗会如此强烈,但随即他就做出了响亮的回应,“啪”的一声,我被重重地扇了一巴掌,脸上顿时泛起一片火辣辣的红。我沉默了,转身冲回了房间,把自己反锁在里面,任凭委屈的泪水在脸上留下深深的泪痕……
或许我曾十分地不理解,为何对我如此严厉。可是等到我经历了直升的洗礼,那准备材料时的彻夜不休,那面试时的艰难困苦,以及那等待结果时的无尽煎熬,都在我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刻印。我也终于理解了拿破仑的那句“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刻”。
父爱如山,沉稳而又庄重;母爱如水,潺潺流入你的心田。或许你从未说出口,但我终究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解析】
【详解】作文标题“终于理解了那句话”。写命题作文,对题目的解读是行文的关键。就本文而言,有两个词语至为重要。“那句话”应是正面、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让自己的心灵为之一颤的一句话。“终于”是在强调“理解”的时间,表明对“那句话”的“理解”是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的。所以这两处都是写作的重点:既要写出对你有深远影响的“那句话”,又要详细描述“理解”的艰难过程。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四、附加题
22.修改一下成语中的错别字。
(1)暴诊天物 (______)改为(______)
(2)鞭僻入里 (______)改为(______)
(3)卑恭屈膝 (______)改为(______)
(4)望风披糜 (______)改为(______)
(5)心悦臣服 (______)改为(______)
【答案】 (1). (1)诊 (2). 殄 (3). (2)僻 (4). 辟 (5). (3)恭 (6). 躬 (7). (4)糜 (8). 靡 (9). (5)臣 (10). 诚
【解析】
【详解】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诊”与“殄”、“糜”与“靡”等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本题还可根据成语的大意来推断字形的正误。
23.请写出下列人物出自哪本书。
(1)安利柯(________)
(2)希斯克列夫(________)
(3)阿米尔(________)
(4)妞妞(________)
(5)陈阵(________)
【答案】 (1). (1)《爱的教育》 (2). (2)《呼啸山庄》 (3). (3)《冰山上的来客》 (4). (4)《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5). (5)《狼图腾》
【解析】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名著有关的人物及名著名字。如安利柯是《爱的教育》(或译《心》)中的主人公。《呼啸山庄》中具有双重人物性格的希斯克列夫。《狼图腾》的线索人物陈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