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治疗手段的进步,修复创面、挽救生命已不再是烧伤治疗的惟一目标,预防和减轻畸形、恢复功能、改善外观、帮助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烧伤康复的理念和技术正逐渐为众多烧伤治疗单位所接纳。
为规范烧伤外科专业康复治疗的形式和内容,经借鉴国外烧伤康复治疗经验,并基于对全国39家烧伤治疗单位开展康复治疗情况的调查结果【1】,以欧美烧伤康复治疗指南【2】为蓝本,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初步拟定适合我国当前医疗环境的烧伤康复治疗指南。希望依次为起点,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对该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逐步形成适合国内医疗模式的烧伤康复治疗指导规范,让烧伤患者从中受益。
1 烧伤康复治疗的目标
近期目标:维持并逐步增加未受伤及受伤部位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减轻水肿、疼痛,改善肌力、耐力,预防挛缩,减少瘢痕增生。
长期目标:改善关节肌肉力量以及ROM,提高运动能力、灵活性、协调性,逐步恢复身体转移、行走能力。
可参照的离院标准:能完成站立、行走、就餐、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实现基本自理。
终极目标:实现烧伤患者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回归。通过康复治疗,使患者尽可能回归到伤前的生活状态:(1)拥有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actives of dailyliving,ADL)和相应的学习、工作能力;(2)更好的外观;(3)良好的创伤后心理适应【3】。
2 烧伤康复治疗关注的问题【4-5】
(1)因制动造成的肌肉萎缩以及肌力、耐力、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下降;(2)因制动所致关节周围纤维组织沉淀、增生引起的软组织粘连、关节ROM下降;(3)因瘢痕增生或制动后瘢痕、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关节僵硬、畸形;(4)因制动造成的心肺功能下降,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与压疮风险的增加;(5)烧伤创面、感染创面、肢体肿胀的辅助治疗;(6)因烧伤造成的皮肤色素异常、瘢痕增生所致外形改变;(7)烧伤后伴随的躯体不适如感觉异常、疼痛、瘙痒、睡眠障碍等的辅助治疗;(8)烧伤后脏器功能障碍;(9)烧伤后治疗结局的追踪与随访;(10)因关节ROM下降或肢体残障造成的ADL、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下降;(11)因烧伤造成的社会、心理问题,包括工作、学习、交往、家庭等方面。
3 烧伤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
(1)烧伤后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2)烧伤后康复评定;(3)烧伤后正确的体位摆放;(4)提高患者肌力、耐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心肺功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压疮的运动治疗;(5)维持和扩大关节ROM的主、被动运动治疗;(6)提高患者ADL的作业治疗、职业指导及培训;(7)预防、纠正关节畸形以及维持关节功能矫形器的应用;(8)促进创面愈合、辅助感染控制的物理因子治疗;(9)针对瘢痕增生挛缩、肢体肿胀、急慢性炎症、疼痛、瘙痒等问题的物理因子治疗;(10)烧伤后瘢痕与创面愈合的综合治疗,包括压力治疗、瘢痕按摩、瘢痕牵伸、瘢痕内药物注射、皮肤护理(针对色素不均、色素沉着、充血等)、激光治疗、掩饰性化妆技术;(11)烧伤后躯体不适症状如疼痛、瘙痒、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12)烧伤后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及治疗;(13)烧伤后机体代谢紊乱的监测与治疗;(14)烧伤后脏器功能异常的监测与治疗。
4 烧伤康复治疗团队的组成及有关职责
4.1 人员组成
烧伤患者的良好康复治疗依靠的是团队力量,任何人都无法单独达成这一目标【6】,提倡在各烧伤治疗单位逐渐建立多学科合作的团队治疗模式【7】,以达成“使烧伤患者最大限度恢复伤前外形与功能”为共同目标,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患者的治疗。除常规临床治疗所需的烧伤科医师、护士外,这个团队还应包括康复治疗师或经过康复培训的专职治疗人员、康复护士,另可增设烧伤科康复医师、心理医师或心理治疗师、营养师、创面处理专业人员、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
提倡各烧伤治疗单位配置经过康复培训的专职治疗人员开展康复治疗,优选具有康复治疗专业背景的康复治疗师担任。在人员编制充足的情况下,康复治疗师还可以细分为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al therapist,OT)、职业康复治疗师、社会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physical therapist,PT)、义肢矫形器制作师等;而在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下,烧伤科医师、护士经过康复理念及知识技能的学习后可以承担烧伤科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的职责。
4.2 成员职责
4.2.1 烧伤科医师 负责烧伤患者的危重抢救、内科治疗、创面日常处理及手术治疗,是烧伤创面治疗阶段总体治疗方案的制订者和实施指导者,此阶段康复治疗的开展应征得其同意。
4.2.2 烧伤科康复医师 烧伤科康复医师首选具有烧伤外科治疗经验、熟悉创面处理及瘢痕增生规律、经过康复治疗培训的临床医师担任。在患者创面治疗阶段,应从康复角度提出治疗方案,并与烧伤科医师讨论确认。在患者创面修复基本完成后,负责患者总体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指导、患者全身情况的监察与对症处理、残余创面处理,具有手术能力者还可行后期创面修复、瘢痕整形手术,以更好促进患者功能及外观的康复。
4.2.3 专职康复治疗人员 专职康复治疗人员遵照烧伤科医师和康复医师的医嘱负责患者康复治疗的具体实施,负责对接诊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出具评估报告,根据评估内容制订具体康复治疗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并定期进行再评估、修订康复治疗目标及方案,参与临床的、查房与病例讨论,适时向烧伤科医师、康复医师汇报患者康复治疗进展并提出治疗建议。在科室无固定人员编制时,可有康复理疗科派专业人员参与治疗。专职康复治疗人员由康复治疗师或经过康复培训的专职治疗人员担任,现列举康复治疗师分类中PT与OT的职责。
4.2.3.1 PT的职责 主要实施与指导烧伤患者的体位摆放,进行关节ROM训练以及肌力、耐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训练,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进行肢体活动、身体转移、行走和步态训练,进行物理因子治疗等,以达到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活动能力、增强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4.2.3.2 OT的职责 通过设计烧伤患者主动参与的活动来维持和改善关节ROM,增强力量、耐力,改善肢体活动的灵活性、协调性,辅助使用矫形器、瘢痕治疗手段等,以恢复患者ADL为中心,促进患者的家庭社会参与及回归。
4.2.4 康复护士 康复护士主要配合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对患者进行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患者体位摆放、ADL能力锻炼,督促患者按时完成康复治疗,指导和督促使用压力衣、矫形器,了解患者心理变化,遇到问题及时与烧伤科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沟通交流,是患者及其家属、康复治疗团队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
4.2.5 心理医师或心理治疗师 负责对患者伤后心理状态进行评测,并根据评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或心理咨询等治疗干预,帮助患者克服伤后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建立良好的心理适应。
5 烧伤后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是对患者的功能状况及有关资料进行综合收集、量化、分析、比较,并形成障碍诊断学的过程。针对器官系统功能、ADL、工作及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几个方面,通常采用体格检查、仪器检测、临床观察、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患者的功能状况及潜在能力进行分析判断。
目前对烧伤患者尚无标准的康复评定指标和方法,应用较广泛的评定指标及方法如下:(1)采用角度尺测量关节ROM。(2)徒手肌力检查及采用握力计评定肌肉力量。(3)采用Barthel指数、功能性评定量表评定ADL。(4)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8】评定瘢痕。(5)采用神经-肌电图进行神经肌肉的电生理检测。(6)采用运动试验及肺功能测定评定心肺功能。(7)心理和精神障碍的评定。
6 各阶段的烧伤康复治疗
虽然临床上将烧伤患者的治疗过程分为休克期、感染期和创面修复期,但实际上除休克期由较明确的“伤后48h或伤后72h”概念外,这3个病理生理过程在时间上相互重叠、在过程中相互影响,难以截然分开。
一个需要普及推广的理念是:烧伤康复治疗不是等待患者创面愈合之后再开始的后期补充治疗,此时可能已经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治疗效果得不到保障,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难以提高,甚至对康复治疗产生抵触情绪。烧伤康复治疗应从患者受伤后就开始并贯穿治疗全程,需要持续数月至数年【9-11】。
建议将烧伤治疗过程划分为两大阶段——创面治疗阶段和康复治疗阶段,采用“全程介入、分段治疗”的模式组织康复治疗。该模式是指康复治疗手段需全程介入烧伤治疗过程,但在不同阶段,治疗的主导者不同。在创面治疗阶段烧伤科医师主导各种治疗手段的决策;患者创面基本愈合即进入康复治疗阶段,此时患者的康复治疗应由烧伤科康复医师统筹安排。
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结合创面愈合情况,两大阶段又可细分。创面治疗阶段由于患者常存在危及生命的情况,故可分为重症期(生命体征不平稳)和稳定期(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由于危及生命的情况可能反复出现,故2个时期可能出现交替。康复治疗阶段又可分为创面覆盖完成、离院前康复治疗及离院后康复治疗2个时期。
6.1 重症期康复治疗
此时患者存在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生命体征不稳定,康复治疗应选择对患者扰动最小的手段【12】。该阶段康复治疗主要包括:(1)通过体位摆放改善肢体、头面部肿胀;(2)维持关节ROM;(3)使用矫形器和体位摆放保持关节在抗挛缩位或功能位;(4)与患者和家属长期保持联系,保证治疗的依从性并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如果肢动时间较长,会导致关节囊挛缩和跨关节的肌腱肌肉短缩。下列治疗可预防和延缓其发展:(1)未受伤关节与受伤关节行被动关节ROM训练,每天至少2次;治疗过程中康复治疗师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治疗持续时间、活动幅度、训练强度应个体化,以不引起生命体征明显变化为前提【13】。(2)康复治疗如能在换药、清洁伤口的同时进行,可减少患者疼痛。(3)恰当的抗挛缩体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肌腱、侧副韧带、关节囊的挛缩,需通过被动关节ROM训练、体位摆放和使用矫形器来共同实现(表1)。
6.2 稳定期康复治疗
此时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可尝试逐渐增加治疗时间、运动幅度和强度,鼓励例患者开始尝试力所能及的主动运动。该阶段康复内容如下:(1)继续被动关节ROM训练;(2)增加主动关节ROM及肌力训练;(3)采取各种措施减轻肢体水肿;(4)开始进行力所能及的ADL训练;(5)尽早开始抗瘢痕治疗;(6)开始为工作、入学、娱乐做准备。
表1 烧伤后各部位常见挛缩及对抗策略
烧伤部位 | 常见挛缩 | 矫形器应用与体位摆放策略 |
颈部 | 屈曲 | 每日运动,后伸位矫形器,颈部置于轻度后伸体位 |
肩关节 | 内收 | 每日运动,腋下使用外展矫形器 |
肘部 | 屈曲或伸展 | 每日运动,交替使用屈曲和伸展矫形器 |
腕部 | 屈曲或背伸 | 每日运动,功能位矫形器(背伸20°) |
掌指关节 | 过伸 | 每日运动,功能位矫形器(掌指关节屈曲70~90°,指间关节伸直 |
指间关节 | 屈曲 | 同掌指关节过伸位抗挛缩处理 |
髋关节 | 屈曲 | 每日运动,伸展位使用矫形器,可耐受情况下俯卧位 |
膝关节 | 屈曲 | 每日运动,膝关节矫形器 |
踝关节 | 跖曲 | 每日运动,中立位矫形器 |
趾跖关节 | 背伸 | 每日运动,功能位矫形器 |
口唇周围 | 小口畸形 | 每日运动,口唇扩张器及矫形器 |
鼻孔 | 鼻孔狭窄 | 鼻孔扩张管及矫形器 |
6.3 创面覆盖完成、离院前康复治疗
此时患者创面基本愈合,身体状况明显好转,改善躯体功能的意愿强烈,有能力承受一定强度的康复治疗。此期应将焦点放在ADL训练上,提高身体综合素质,考虑回归工作、入学、娱乐等问题,同时由于瘢痕问题开始变得突出,瘢痕的综合治疗也是此期的重要任务。该阶段康复内容如下:(1)抗阻的关节ROM训练、等长肌力训练、主动力量训练、步态训练;(2)ADL训练;(3)对抗瘢痕增生与挛缩的综合治疗;(4)对于儿童,应使用适合其发育水平的玩具和游戏辅助康复治疗的开展。
6.4 离院后康复治疗
一般来说,伤后1~2年是患者最艰难的时期,虽然已伤愈出院,仍需长期接受治疗和随访观察。该阶段的康复内容如下:(1)有条件的单位应开展烧伤患者的门诊康复治疗;(2)进一步加强关节ROM及力量训练,改善身体素质;(3)加强瘢痕处理;(4)为患者建立随访档案,制定随访计划并实施;(5)定期评估躯体功能状态及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6)适时考虑重建手术及术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