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2017年4月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中国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减少污染
B. 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方便生活
C. 推广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尾气排放
D. 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2.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对所示化学符号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 都表示一个分子
B.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 表示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 和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含钙的碳酸钙是混合物 B.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C. 风化和潮解都是物理变化 D. 不饱和溶液一定比饱和溶液稀
4.氯化铬晶体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常用铬酸钠来制备。已知反应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铬酸钠属于盐,由离子构成 B. X的组成元素质量之比为3:8
C. 反应中未发生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D. 属于有机物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把浓硫酸注入盛有水的量筒内稀释
B. 用镊子取用块状固体药品
C. 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测定pH
D. 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
6.蚊香是夏日驱除蚊虫的常用物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打火机点燃蚊香,目的是使温度达到蚊香着火点
B. 燃着的蚊香要悬空放置在金属架上,远离其它可燃物
C. 燃着的蚊香要放在通风处,分子才能运动
D. 熄灭蚊香的方法可以将燃着的部分剪除
7.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处理水中有机物以为例的新技术,其原理可表示为:,关于物质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 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
D. 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
C. 用降温的方法一定能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 时,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溶于水配制饱和溶液,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溶液的质量
9.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试验方法 |
A | 区分羊毛和棉花 | 灼烧并闻气味 |
B | 鉴别和KCl |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
C | 除去CO中混有的 |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
D | 比较Fe、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 | 将Fe和Ag分别加入溶液中 |
10.甲、乙、丙和X、Y、Z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乙、丙都是氧化物,且常温下甲是固体,乙是气体,丙是液体。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已略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一定是氧化铜 B. X一定是碳
C. Z可能为氢气或酸 D. Y和Z一定能发生反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4.0分)
11.建湖可生产飞机,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橡胶属于______物选填“有机”或”无机”;
选用铝合金做飞机机身而不选用纯铝,主要原因是铝合金硬度和强度______填“大于”或“小于” 纯铝;
客机上常提供以下食物:瘦肉、青菜、面包、米饭等,其中维生素含量最丰富的是______;
玻璃钢属于______材料 选填“金属”、”有机高分子””复合”。
赤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12.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氢氧化钙______
过氧化氢______。
13.某种矿石由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铜和二氧化硅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产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溶液A中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
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调节溶液的pH,可以使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逐步转化为沉淀。该实验条件下,使金属阳离子沉淀的相关pH数据见表。为保证产品纯度、减少产品损失,并便于操作,所得溶液B的pH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氢氧化物 | |||
开始沉淀的pH | |||
完全沉淀的pH |
14.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在中,实验室既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又可以制取氧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______。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若用装置E收集氧气,待观察到______时开始收集。当观察到______时,说明氧气已经集满;
已知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若用F装置收集,则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管进入。油层的作用是______。
若用G装置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气体,则该气体可以是______填序号。
A.二氧化碳氢气氧气二氧化硫
15.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如图实验:
甲实验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实验现象是______,属于中和反应的实验______填“甲”或“乙”
将反应后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部分倒入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由此猜想反应后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只有两种可能性:
、HCl b.______
可能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为了验证猜想a,某同学对乙试管中剩余溶液,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方案1 |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 ______ | 猜想a成立 |
A.铁粉 酚酞溶液 氧化铜粉末 氢氧化钠溶液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6.用溶质质量分数为的NaOH溶液中和73g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用固体NaOH和蒸馏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氢氧化钠溶液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__。
当a为80g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所以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符合主题;
B、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不符合主题;
C、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使用私家车的尾气排放,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D、含磷洗衣粉容易造成赤潮和水华现象,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富营养化,符合主题。
故选:B。
A、根据乙醇汽油减少环境污染进行解答;
B、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
C、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使用私家车的尾气排放;
D、含磷洗衣粉容易造成赤潮和水华现象。
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地理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2.答案:B
解析:解:A、表示的是一个原子,不是分子,错误;
B、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正确;
C、表示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错误;
D、和属于同种元素,但是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3.答案:B
解析:解:A、含钙的碳酸钙中只含一种物质碳酸钙,属于纯净物,故说法错误;
B、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故说法正确;
C、风化为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潮解与物质吸水性有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说法错误。
故选:B。
A、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组成;据此分析判断;
B、根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
C、根据“风化为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而潮解与物质吸水性有关”进行分析;
D、根据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关系分析。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为基础性习题,把握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物质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常见概念的实质,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C
解析:解:A、铬酸钠是由钠离子和铬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由离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为12::8,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前后,、中铬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D、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价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盐与有机物的特征、化合价的原则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浓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用镊子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对化学实验中的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的指定的容器内,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实验室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三不一要,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用打火机点燃蚊香,目的是使温度达到蚊香着火点,故A正确;
B、燃着的蚊香要悬空放置在金属架上,远离其它可燃物,以防引燃其它可燃物,故B正确;
C、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故C错误;
D、熄灭蚊香的方法可以将燃着的部分剪除,清除可燃物而灭火,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灭火的原理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分子的运动、灭火的原理等知识,难度不大,需要在平时加强理解。
7.答案:D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知识以及有关化学式计算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2、20、1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7、0、1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5X中含有5个碳原子和20个氢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
A、该物质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说法错误;
B、该物质的化学式为,故说法错误;
C、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故说法错误;
D、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故说法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解:A、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溶解度的单位是克;故选项错误;
C、不一定变成饱和溶液,应降温至有晶体析出;故选项错误;
D、时,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溶于水配制饱和溶液,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溶液的质量正确,因为乙固体需要的水多;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9.答案:C
解析:解:A、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花灼烧产生烧纸的气味,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B、与熟石灰研磨,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KCl与熟石灰研磨,无明显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C、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D、Fe和Ag分别放入溶液中,Fe与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Ag与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故选:C.
A、根据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进行分析判断.
B、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0.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解:甲、乙、丙和X、Y、Z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乙、丙都是氧化物,且常温下甲固体,乙是气体,丙是液体,结合图,可推测甲可能为氧化铜或氧化铁等,乙可能为二氧化碳、丙可能为水,X可能为碳或一氧化碳,Y可能为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Z可能为氢气或酸,经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正确,所以甲可能为氧化铜或氧化铁等,X一定具有还原性,Z可能为氢气或酸,Y和Z可能能发生反应。
故选:C。
根据甲、乙、丙和X、Y、Z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乙、丙都是氧化物,且常温下甲固体,乙是气体,丙是液体,结合图,可推测甲可能为氧化铜或氧化铁等,乙可能为二氧化碳、丙可能为水,X可能为碳或一氧化碳、Y可能为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Z可能为氢气或酸,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1.答案:有机 大于 青菜 复合 A
解析:解:橡胶属于有机物,故填:有机;
铝合金硬度和强度大于纯铝,故填:大于;
青菜中维生素含量最丰富,故填:;
玻璃钢是玻璃和塑料两种材料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故填:复合;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故填:A。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类别、物质的性质以及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2.答案:;
。
解析: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主要考查了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注意:由于是相对分子质量是相对值,单位为1。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故答案为:
;。
13.答案:、、、
解析:解:矿石中的金属氧化物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溶液A ,呈酸性,说明含有,所以溶液A中含有的阳离子是、、和。
由表中数据可知,为保证产品纯度、减少产品损失,并便于操作,应控制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铜完全沉淀,而氢氧化镁未开始沉淀,所以所得溶液B的pH的取值范围为 。
故答为:、、、;。
根据金属氧化物与稀盐酸的反应及溶液的pH分析溶液A中含有的阳离子;
根据氢氧化铁、氢氧化铜完全沉淀和氢氧化镁开始沉淀的pH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答案:BC 导管中气泡均匀冒出 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往外冒出 b 防止氨气溶于水 B
解析:争: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二者都属于固、液常温型,都可用装置B作发生装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都可用排水法收集,所以实验室既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又可以制取氧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B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装置E收集氧气,待观察到导管中气泡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当观察到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往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经集满;
已知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若用F装置收集,则气体应从b管进入;油层的作用是:防止氨气溶于水;
根据装置G可以看出,能收集的气体不能和氢氧化钠固体反应,密度比空气小,故选:B。
故答案为:
;;
导管中气泡均匀冒出;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往外冒出;
;防止氨气溶于水;
。
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氨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根据气体不易和氢氧化钠固体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小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因素和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有气泡产生;甲;
;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解析: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中和反应的特点分析;
将反应后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部分倒入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说明乙中的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这是因为如果碳酸钠过量时,能和甲中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由此猜想反应后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也可能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氢;
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铁能和稀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氧化铜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固体消失,溶液变成蓝色;酚酞遇酸不变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
: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乙实验现象是产生气泡;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满足中和反应的特点;
将反应后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部分倒入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说明乙中的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这是因为如果碳酸钠过量时,能和甲中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由此猜想反应后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也可能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氢;
验证猜想a,方案1: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猜想a成立;
加入铁粉时,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盐酸,A正确;加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无明显现象,B错误;加入氧化铜粉末时,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盐酸,C正确;加入氢氧化钠时,无明显现象,不能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盐酸,D不正确。
故答案为:
有气泡产生;甲;
;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16.答案:量筒
解析:解:用固体NaOH和蒸馏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氢氧化钠溶液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量筒。
故填:量筒。
设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x,
,
40
x
,
,
当a为80g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答:当a为80g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