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2.明确“托物言志”的本质是“观物感人”,基本手法是比喻、拟人、象征;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作文。
3.从“致用、比德、畅神”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人格境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作文。
2.难点:如何对自然美进行审美。
【教学过程】
一、了解“托物言志”
1.结合欧阳斌《走,看云去》作者在“云”中寄托的主观之志。
2.揭示:“托物言志”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二、探讨“植物四君子”的文化内涵
1.何为“君子”?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2.“植物四君子”文化内涵探究。
“梅花”文化内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梅花具有同人一样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兰花”的文化内涵:高洁、典雅、坚贞不屈。
“竹”的文化内涵:象征气节。
“菊花”的文化内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象征高风亮节。
3.自然之物同人的心志相似相通。
三、走近诗文看“托物言志”
1.《石灰吟》。
石灰的形成过程:深山采石——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下清白。
人的相似之处:陋室之人——发奋刻苦——受尽艰难——获得成功。
《竹石》。
竹:坚韧不拔,挑战风吹雨打,不畏一切茁壮成长。
人:要像竹与自然抗争一样去同生活抗争。
《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落花生》。
用落花生比喻人生,意味深长。
2.“托物言志”的本质探析。
抓住物的特点,展开联想,发现做人的道理,寄托人生之志。
(板书:物 志)
四、“小草”内涵探析
1.出示“小草”图片,播放歌曲《小草》,学生谈自己认识的小草。
2.根据学生对小草的认识,引导学生发现小草的内涵。
出示歌咏小草的内容。
总结小草也有内涵,让学生明白自然之物皆有内涵。
3.总结:观物感志。(板书:观 感)
五、走近大自然,感悟人生
1.出示图片,播放相应音乐,启发学生谈物之特点,引导学生透过物看人生之志。
2.总结:我观物,陶冶性情,顿悟人生,豁然开朗。
3.引导学生说出观物之法,感悟之法。
(板书:感觉器官)
六、品托物言志之文,指导学生作文
1.例文1:《叶子的风姿》,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托物言志的,归纳说出其方法,并试着将自己的某个志寄托物练笔。
叶子的风姿
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叶子。我望着它,它也望着我。
叶总是微微地摇摆着。我很好奇,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
“我想飞。”它说。
“叶即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的。”
“看着吧。”它纯纯地笑着,不再说话。从春天摆到夏天,叶执著而热烈。
我感到诧异:“为什么?一季的时间你已长大,应该明白了……”
“可能吧,”它望着天际,轻轻叹出一口气,“一季的时间使我懂得叶永远无法像鸟一样飞翔,可我依然无法阻止自己去飞。有时,明知是不可能的,但不能自已,不是吗?”
“既然知道是不可能的,又怎么不能自已呢?”我糊涂了。
“可能是因为在我心底,还想着飞翔……”它朝我笑笑,笑容里含着一抹淡淡的悲哀……
秋天到了。 我望着摇摇欲坠,即将凋零的叶子,说:“你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还追逐着那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吗?”
“是的。”叶抬起头,眼里焕发着不可抑制的光彩,“你知道吗?人,现在我很快乐。”
“快乐?”
“嗯,这段时间,我明白了许多。我在这树梢头看着许多人来来去去,忙忙碌碌,却一直无法得到满足,你知道为什么吗?”
“是他们没有得到想要的?”
“不,是因为他们在追求‘结果’的同时,忽视了‘过程’。要知道,‘结果’的欢乐是由‘过程’带来的。没有‘结果’的‘过程’固然可惜,但没有‘过程’的‘结果’却更为可悲……你明白吗?”
我轻轻摇了摇头:“你……究竟想和我说什么呢?”
它再次展开了笑颜:“我正品味着过程啊!”
冬天,到了。 我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窗前。忽然,眼前的一幕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它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四溢的冬日暖阳中,在天空这个舞台上,飞旋着、飘舞着。虽然是如此简单的动作,却舞出了风姿,舞出了韵味,舞得比鸟更轻盈、更动人……它像一位纯洁的少女,衣着陈旧,裙袄破损,旁若无人意志飞扬地舞着,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那是平静的热烈,超脱的欢呼!空际间划过一圈一圈的痕迹,那是生命的轨迹…… 突然,一阵疾风刮起,叶失去了平衡,像一只折翼的黄蝴蝶,在空中翻腾着,在坠地前作着最后的努力。最终,“蝴蝶”飘落到了地上,夕阳将它染成了金色,如同天边即将逝去的火烧云……
泪,从我的眼眶里缓缓淌了下来:“你的梦成真了,但为此付出了一生的等待,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你……不后悔吗?” 它没有回答,依旧是静静地微笑着,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白色的天国里,天使奏着圣歌,叶子安详的飞舞着,留下一道道闪亮的痕迹…… 有一个声音在说:梦的存在,是为了追求!(摘自互联网)
2.例文2:《故乡的蒲公英》,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运用蒲公英寄托什么志,如何寄托?
家乡的蒲公英
蒲公英,还有一个名字叫黄花地丁。是一种很有营养的野生蔬菜,它的脚步遍及天南地北,它的名字妇孺皆知。
其实,在幼年的时候,对蒲公英就有了很深的记忆。每年的初春,冰雪刚刚化净,母亲就会带着我到山坡去挖蒲公英。不需要太复杂的工具,只要一个柳条筐和一个费旧的镰刀头就够了。通常会在镰刀头的后端缠上一些旧布,是为了握住的时候不会割手。
蒲公英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一个严寒的冬天的洗礼后,是东北第一个报春的使者。它的根深深地埋在泥土里,春风吹过,便一片一片的探出头来,向人们伸展着带有均匀锯齿的臂膀。最初的蒲公英是绿色中透着暗红色,你需要拨开它身上的干草才会发现它。
母亲灵巧的手,不一会儿就挖了半篮子的蒲公英,而年幼的我只是偶而的挖几棵,只顾着满山坡的跑,一会儿采几朵不知名的小野花,一会儿又拔几株野草。
在东北,有六个月的漫长冬天,人们准备了大量的白菜、土豆、酸菜和一些豆角、茄子晾制的干菜。虽然也很好吃,但时间长了,未免也就腻了。这时,母亲把挖回来的蒲公英摘去干掉的叶子,去除根部,洗干净放到水里泡上半个小时,去掉它本身的苦味儿。端到餐桌上,蘸点自己做的豆瓣酱,真的是很美味的、很纯正的天然绿色食品了。
母亲说:“蒲公英可以入药呢。清热解毒、润肺、生津。多吃一些能败火。”母亲还会把洗干净的蒲公英送给东院的二婶子和西院的七奶奶一些。
等到我上学以后,就会和小伙伴去挖蒲公英了。我们经常会比赛,看谁挖的多,那时候就顾不上嬉戏了,疯挖起来。其实也不一定非要比一比谁多谁少,就是感受一分竞争的心情。篮子里满了之后,我们会在山坡上玩耍一阵才回家。经常会被春风吹红了脸,吹裂了手,但那种愉快的心境真的是现在不能找到的了。
晚春的时候,蒲公英开出了一朵一朵的金黄色的花,灿烂了整个的山坡和路边。放学回家的时候,我会拣开得大朵的采一大把,插一朵在发稍、在纽扣的眼儿里、在衣兜的边上,然后把剩下的带到家里,插在一个盛着水的小瓶子里,它能盛开好几天呢。
蒲公英飘絮的时候,走在路边,随手摘一朵,把洁白的花絮吹散,看着它飞向远方,心情也随着它一起飞翔起来。希望它在天涯海角安家落户。那时候正好看了一部当时很出名的国产电影《巴山夜雨》,记得那个小女孩叫娟子,就有她和自己父亲最后团聚的时候,在山坡上吹蒲公英花絮的一幕。好美的画面,好动听的歌声,直到今天,还定格在记忆的深处。
很多的时候,自己也像蒲公英一样的生活着,简单、平凡而又快乐的日子,有着自由、洁净而又健康的灵魂。把自己深深地置身于大地博大的怀抱里,享受温暖的阳光、深远的蓝天、轻盈的流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从此不再有厌倦和忧伤。(摘自互联网)
3.总结“托物言志”写作之道。
七、作文
1.引导学生说出作文打算。
2.试着选用生活之物,寄托自己的志,拟定行文思路,调动感官,运用修辞作文。
【板书设计】
托物言志
观 感觉器官 感
我
物 修辞手法 美 志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