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国新城米尔顿凯恩斯为例
1、米尔顿凯恩斯概况
1944年大伦敦规划提出在伦敦周围地区建立8个卫星城镇,以接纳从伦敦地区疏散出来的过剩人口和工业。至1974年,英国先后设立了32个新城。这些新城建设的目的各有不同:在伦敦地区新城建设的目的是疏解人口,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英国中部地区主要是解决工业衰败问题,其他地区则是为了解决当地的特殊问题,如增加就业等。同时,新城的建设也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理论更新和目标转移。位于伦敦附近的米尔顿凯恩斯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之一,也是英国最后一批第3代新城。于1967年进行规划编制(设计师为莱林 戴维斯等人),1971年开始进行建设,原有人口4万,现在为21,6850人(2001年数据),与上世纪70年代规划时的预期较吻合(当时预期城市90年代建成的时候人口大约达到25万人)。米尔顿凯恩斯的位置确定在伦敦、伯明翰之间的中点以及牛津和剑桥之间。以米尔顿 凯恩斯为中心、1小时汽车路程为半径的地区内,约有 800万人口。与其他新城相比,米尔顿凯恩斯更有长远发展的可能,它既座落在大城市中,也植根于未来的发展中。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在米尔顿凯恩斯城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因素对于它的城市形态结构的演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座新城的未来。
2.1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米尔顿凯恩斯虽然建成的历史不过四十年,然而,这短短四十年的历史与文化确实对于新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70年代新城规划的时候,规划师就邀请了群众参与规划并提出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期间召开了25次群众大会,前后参加会议的共有3000多人次,占到规划区域内成年人口的12%。在把规划提交给群众讨论的时候,新城开发公司向群众宣布,在拟定和贯彻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家的意见,有些问题,开发公司能够解决的,就要直接解决,有些问题不是开发公司能够解决的就要有关当局出面解释。这个举措在以后的新城规划发展中形成了很好的历史传统,
受到当时美国城市洛杉矶的影响,新城采用了棋盘式的道路网,集工作、居住.购物于一体 是一代新城的典范。每隔一公里有一条主要道路,十字路口都是平交。这是当时流行的城市形态规划,这一点上新城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历史文化传统后来一直主导着新城的形态结构。
2.2交通(技术)
在规划时,新城主要道路网由三个交通枢纽点跟公路以及与公路平行的铁路干线相联系。为了更加均匀地分配交通流,工作聚集点分散在城市各地,市中心有职工二万五千人左右。估计素有城市居民除了儿童、老人和残疾者都坐小汽车,因此只有20%的交通客运量是用公共交通工具,所以采用微型公共交通就完全足够了。步行交通和汽车交通的分隔不如其他新镇严格。步行道和主要干道相交时,在离交叉口一定的距离之外做成人行天桥或地下过街道。在交通量不大、车行速度不高的道路上,步行道和道路相交时,采取平交。很显然,设计师当时考虑小汽车的交通运载力有些脱离现实了,毕竟80%的人通过小汽车进行交通无论是对于城市的环境还是对于道路都造成极大的挑战。
但是毕竟当初的交通的确如设计师的料想,所以新城的道路网的形态结构就显得很均匀,与之相应的就是建筑带也保持得比较均匀,这就是城市交通对于城市面貌塑造的巨大影响力。
2.3人口与社会
在米尔顿凯恩斯,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是自由布置的私人住宅,但是新城建在原来伦敦西北方向的农业区,自然风景缺乏吸引力,很难将工业吸引过来,因为企业领导人员找不到合适的住宅。在米尔顿凯恩斯,0.5公顷的地段面积应该能满足这些人的要求。这是社会结构影响的结果。
由于这是新城建设,所以很多居民都是外来人口,新城不宜采用城市中心的分级结构,公式化的道路网、式的建筑就成了唯一的住宅形式,重点是搞私人住宅的绿地,而不是布置相互连成大片的公共绿地,所有的这些很难使城市景观在造型上富有表现力,所以就形成了豆腐块一样的住宅区,每块“豆腐块”都被四面的街道包围。这就是人口因素造成的城市结构形态。
2.4城市环境
如上图,由于英国首都伦敦在新城东南方向,英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其西北方向,两者之间联系的铁路穿城而过,所以新城的总平面形状带有一定的方向性,即从东南到西北方向较长,与之垂直的方向较短,大致形成一种纺锤状,可能当时的新城规划者并没有料到这一点,但是城市周围的环境因素的确对于新城的形态结构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3、结束语
如上述的分析,在城市心态结构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人口与社会结构,还是交通技术、城市环境,这些都是城市形态的影响因子,他们从城市产生的时候就产生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将一直持续下去,伴随一座城市的一生。
附:新城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