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arket
废多晶硅进口的利与弊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an on Imports of Scrap Polysilicon
在2009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中,国家海关总署及环保部、质检总局、商务部确认,硅废碎料在污染可控的情况下,属于可利用固体废物。但是,在“含硅量不少于99.99%”的规定下,硅废碎料的进口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进口谨慎放行尺度有限
记者了解到,为了降低成本,中国光伏产业所用的原料多晶硅多是从国外进口硅废碎料。通常,国内光伏企业所用的多晶硅的含硅量一般在“6个9”以上。进口而来的硅废碎料,需通过“提纯”,方可用于生产太阳能
光伏电池。
早在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
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2008年,中国
太阳电池的产量达到2 500兆瓦,占全
球产量六成以上。庞大产量的背后是
对多晶硅原料的极度渴求。在此背景
下,以价格比较便宜的硅废碎料替代多
晶硅原料,成为国内大多数光伏企业的
选择。浙江某硅片生产商告诉记者,从
硅废碎料提纯的高纯度单晶硅的成本要
比从原生硅料提纯低30%。国际市场上
原生硅料价格比硅废碎料要高出20%,
如果能进口硅废碎料,企业每年至少可
节省上亿元的生产成本。
但是,去年7月3日,环境保护
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
署、国家质检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
了《关于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
公告》,根据公告,进口类产
品多晶硅废碎料的“含硅量不少于
99.99%”,一时间争议四起。
中国进口的“硅废碎料”包括
两类,一类从集成电路板(如电脑芯
片)等回收而来,另一类则是从电子
级多晶硅(含硅量在“12个9”以上)
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的不合格产品。
对于第一类硅废碎料遭禁,
并未显示出过多的反对。一般来说,回
收来的电脑芯片也是电子垃圾的一种,
杂质比较多,提纯出符合要求的多晶
硅的过程比较复杂,与一般的太阳能
电池生产相比,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设
施才能保证达到相应的环保要求。由
于提纯要求比较高,受参与企业资质
的,污染的问题难以控制,禁止
进口的确可以降低污染风险。
争议大多数针对的是第二类硅
废碎料,也就是那些从电子级多晶
硅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的产品,这种
硅废碎料正是国内多晶硅企业大量
需要的原料。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
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正是此类
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把工
业硅生产成高纯度多晶硅的过程中,
只有一部分产品能达到电子级,含硅
量更高,主要用来生产集成电路板,
比如电脑芯片;而另有相当部分产品
30资源再生 2010/3
3
1
只能达到光伏级,含硅量比电子级的低,可用于制造光伏电池。而国内生产的光伏电池,约一半都是用这种光伏级多晶硅原料生产的。但目前,此类光伏级多晶硅也被归为“硅废碎料”。作为限产中的一项措施,禁止进口废多晶硅使得许多以此为生的小企业被市场淘汰。
浙江是太阳能光伏行业上游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2008年进口硅料的硅片生产企业就达32家。几乎整个太阳能光伏行业都深受高成本原料之苦。目前国际市场上原生硅料价格比硅废碎料高出20%,每年浙江的光伏企业为此需多支出6 000万美元的生产资金。国家对硅废碎料进口放行后,这笔钱就可以省下来了,对于企业缓解成本压力无疑是重大的利好。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原材料采购成本不仅大大降低,一定程度还将促使国际市场的原生硅料价格进一步下降。企业对于硅料的选择面更加广泛,在国际硅料采购上也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然而,国家对进口类固废目录开放迈出的谨慎的一小步,在高歌猛进的产业投资热潮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能耗制约成本 回收未成气候
2009年9月26日,国家、工信部等10部委正式发布通知,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多晶硅”第一次被列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行业,并将多晶硅定位为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这对一向以“低碳”面目示人的光伏产业是一个沉重打击。
资料显示,尽管太阳能光伏是新能源,但其原料多晶硅的生产过程却是高能耗、高污染,生产多晶硅会
产生四氯化硅等剧毒污染物。多晶硅的生产工艺主要有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和物理提纯法等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改良西门子法。该方法首先用硅粉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三氯硅烷(或称三氯硅氢),三氯硅烷经过分馏和精馏后,得到高纯三氯硅烷,再被氢气还原,以气相沉积法在初始的高纯多晶硅细棒上沉积生成高纯硅。在这一工艺基础上;采用尾气干法回收工艺,并用回收的四氯硅烷氢化再生成三氯硅烷重复利用,可节约大量原料。不过,由于该法一次转化率较低,全球多晶硅产业每年依然产生大量的四氯硅烷。目前流行的做法是利用四氯硅烷生产气相法白炭黑(二氧化硅),这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被广泛用于橡胶、塑料和高级涂料的填料,所生成的副产物氯化氢经回收后,还可用于生产三氯硅烷。德国的瓦克公司和日本德山公司目前都使用这种工艺处理四氯硅烷。而我国多晶硅生产技术基本从俄罗斯引进,俄罗斯的技术相对美国、德国、日本的技术并不是特别成熟,其中最重要的能耗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尽管从回收周期来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中消耗的电量2~3年即可收回,但这是基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目前多晶硅生产的能耗是美、日技术能耗的1.5~2倍,要想在数年内解决这些问题是很困难的。
据业内人士透露,多晶硅生产线投资相当大,一旦投入至少需要数十亿元的资金。日本德山化工株式会社、美国赫姆罗克(Hemlock)等七大厂商生产成本最低可以控制每千克在15~20美元,而我国多晶硅成本普遍在每千克40~50美元。 我国目前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电力成本占整个多晶硅成本(包含设备折旧成本)的
30%,即电力成本为15美元/千克。如果电力能耗降至和美、日技术相当,那么我国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下降就会相当明显。
光伏电池的生产和封装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废品率,一般为2%~4%,随着太阳能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在生产过程中损失的硅片总量会逐渐增加。同时,光伏电池也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在它们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也需要循环利用,以免造成沉重的环境负担。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光伏电池碎片先回收银质小组件,再经过处理和重新冶炼,还可以继续作为光伏电池原料使用。废弃的光伏电池则需先进行拆解,然后回收。这些硅除了可以重复用于光伏电池产业以外,还可以制成碳化硅和氮化硅等电工和陶瓷材料。目前全球已经有Solarworld等多家公司从事废弃光伏电池的重复利用工作。而在我国,大多数从事硅废料拆解、分拣、清洗工作的小企业毫无配套协作关系,相互之间还争资源、争原料、争市场、争优惠,恶性竞争,浪费资源。这一类企业,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似乎不小,但这都是依赖硅废料价格的高进高出造成的虚高现象。实际上,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很少,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可以拎包走人。
江苏是国内多晶硅生产大省,在记者致电江苏省光伏协会想要询问有关情况时,得到的答案是:“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宏观,行业具体状况不太清楚。”面对扩张速度如此之快的一个产业,却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行业协会对其进行指导和规范,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作为资源再利用的有效方式,废多晶硅与再生金属行业显然面临着相似的利弊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