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观点:是以树木为主体的包括其他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生物群落。
生物地理学派认为:森林是表现为大量林木的总体,这些树木彼此在自己发育过程中有机的联系着,受环境的制约,而且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周围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的环境。
我们认为:森林就是指以木本为主体的,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它具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2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 森林培育范畴:
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传统森林培育学:
主要目标为人工林以及天然林的培育内容:种子经营、苗木培育、人工林营造、未成林及幼林抚育、天然林间伐、主伐更新等。
•现代森林培育学:
总体上考虑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自然化培育与集约化经营关系,如:
种子经营:强调遗传改良,加强了集约经营;
苗木培育:分工更细,引入新技术,加强了无性育苗和设施育苗,容器苗地位提高;
人工林营造:按性质和功能分类,如商品林(大中径材林、纸浆林、纤维林),公益林(···);
天然林经营:按功能分类,以环境为中心,强调重点功能和多种功能发挥;天保和退耕
第二章 林种规划及造林树种的选择
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是造林目的的集中反映,也是制定经营措施的依据。
我国的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5大类。
林业区划与林业规划的关系
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
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是区划的延伸和深化,是应用区划指导林业生产而产生的重要成果,是区划的落实。区划是通过规划得以实施并经规划检验的。所以,没有区划,规划就没有基础;没有规划,区划也不可能实现。
树种选择的意义
1)造林不成活: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
2)成活不成林:除上述的直接经济损失外,间接的损失更大;
3)成林不成材:损失是最严重的。
树种选择的基础
1 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树种的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遗传特 性等)
树形、枝叶、树皮美观,或花果的色香具有特色,可以作为风景林;
光合产物主要集中在树干的树种适宜于作为用材林;
光合产物枝叶部位占的比重较大者可以作为薪炭林;
树叶硕大,一般叶面的蒸发量大,对于土壤水分条件的要求比较高;
叶表面的气孔下陷、角质层发达,对于干旱条件比较适应。
深根性、浅根性等都是生物学特性的反映。
2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
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光照、水分、温度和土壤条件的 关系 ,或者引用生态学上的“生态位”。
如阴性树种、阳性树种;耐旱性树种;耐寒性树种;
不同的树种也有适合碱性环境、酸性环境等。
3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
有些树种在稀疏情况下,生长良好,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但由于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所致,其难以在高密度下进行集约栽培、管理。
树种选择的原则
五大原则:
1 经济学
2 生态学
3 林学
4 适地适树
5 造林目的
1 经济学原则
对于用材林来说,木材产量和价值是树种选择的最客观的指标。同时,由于森林的许多收益在育林投入多年以后才能收到的特殊性 ,所以我们还要考虑树种种子、苗木、播种栽植、抚育管理和收获利用等方面的成本和投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成本和收益,是造林树种选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2 林学原则
包括繁殖材料来源、繁殖的难易程度、组成森林的格局与经营技术等。
如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应用了多种化学制剂等,大大丰富了繁殖材料来源;以干旱著称的西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成为造林成功的因子,多种集流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应用,在使得原本在困难立地上营造的树种造林成为可能。
当然,在考虑技术问题时必须与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新技术应用的投入与产生的效益要求达到合适的比例。
3 生态学原则,生物多样性与遗传改良
森林是个生态系统,造林树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树种的选择必须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全面考虑。
首先,立地的温度、湿度、光照、肥沃等状况是否能够满足树种的生态要求。
第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森林培育的重要任务,而造林树种的选择是执行这一任务的基础与关键,树种的选择必须坚持多样性原则。
第三,树种选择应考虑形成生物群落中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引进树种与原有天然植被中树种的相互关系,也包括选择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树种选择作为大规模的遗传材料的选择。
4 适地适树原则
适地适树是林业工作者应该遵循的第一原则。
就是指树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立地条件之间的和谐统一。
5 符合造林目的的原则
也就是符合林种的要求。
速生丰产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化经营,缩短培育周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用材的林分。
用材林树种的总体要求:“速生、丰产、优质、稳定”
③ 优质性
外部特征:各种用材种类对林木的外部特征是不一致的。其中以胶合板用材林对树种的要求最突出,如树干通直、、枝下高高、枝下高以下部位无结疤。无虫孔等;而纸浆林相对来说就不需要树干通直、,而要求木材洁白等。
内部材性: 各材种的要求也不一致,如纸浆材的要求是木质素的含量低一些、木纤维的含量高一些,同时要求纤维的长度和宽度比合适等;而坑木则需要抗压、抗拉、抗冲击、耐腐能力强一些等;家具用材更是需要有美丽的花纹、幽香的气味和耐腐的能力等。
经济林
果类经济林:包括水果、干果
药用经济林:杜仲、枸杞、黄连木、银杏
香料经济林:八角、肉桂、花椒等
油料经济林:油桐、油橄榄、核桃、文冠果、油茶
其它经济林:紫胶、橡胶、拷胶、栓皮、茶叶等
适合河北省的主要经济林树种包括:
果类树种:板栗、大枣、柿树等
油料树种:核桃、山核桃、文冠果
药用树种:杜仲、枸杞、黄连木
调料树种:花椒等
编织用树种:紫穗槐、杞柳等
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能源林对树种选择的要求:
1)生长迅速,生物产量高,能量高
2)具有萌蘖更新的能力
3)适应性强
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适地适树是因地制宜原则在造林树种选择上的体现,是造林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一是充分估计和相信林木的适应性
二是防止盲目夸大树种的适应性、盲目引进树种
适地适树的标准
1 定性标准(客观)
1)成活的标准:指在技术得当的情况下,林木不受任何的成活。
2)成林的标准:是指到达一定的年龄后,林木如期郁闭。
3)成材的标准:是指到达一定年龄后,林木具有正常的高度和粗度。
4)稳定性: 是指林木从栽植到主伐更新,不因一些病虫危害或气候波 动的影响而死亡。
2 定量标准
1)立地指数
采用立地指数评价适地适树时,可根据林学知识和栽培经验确定一个适宜值表示适应性。
2)材积生长量
评价树木是否达到适地适树,最直接的方法是林木的生产力的指标,因为我们关心的是林木的生长量和林木的蓄积量。
3)立地期望值
立地期望值实际上相当于在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
适地适树的途径与方法
1 途径:
选择和改造
1) 选择的途径
① 选树适地:是指在确定造林地以后,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造林。这是最普遍和最多的途径。
② 选地适树:是指确定了造林树种,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造林地。一般情况下是新树木种的引进所采取的方法。
2)改造的途径
① 改树适地:是指在树木与立地不相适应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
选种、育种:利用树木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杂交或选育等,提高树木的适应性,如抗旱、抗寒、抗盐碱的形状等。
引种驯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及科学锻炼的方法,使林木由适应区逐步向不适应区过渡,如“ 斯巴达克” 锻炼法、米丘林的逐步锻炼法,使苹果向北移了五个纬度。
② 改地适树:就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主要的技术措施包括:整地、施肥、灌水(排水)等。
2 适地适树的研究方法
1)单因子对比法 在其它各项立地因子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以某单个因子影响林木生长状况的对比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把最影响林木生长或林木生长的单个因子找出来
2)分立地类型对比方法
3)多因子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
适地适树方案的确定
1. 优先考虑乡土树种
2. 立地条件好的安排珍贵树种(或高级材种)和对条件要求苛刻的树种
3. 根据造林目的的安排树种
第三章 造林密度及种植点配置
本章重点
1.密度作用规律
2.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
3.常用配置点的分布形式
需要了解的内容
1.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2. 造林密度的意义
1. 造林密度(Planting density):也称初植密度,指单位面积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通常用单位面积上株或穴来计算。
2. 林分密度(Stand density):也称立木度或经营密度,是指林分的密集程度。用单位面积上活立木的个数表示。
3.合理密度(Rational density):是指在一定立地,一定年龄阶段各个树种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密度。在该密度下,林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比较协调,个体的发育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群体的生产力最高。
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
一. 造林密度对苗木成活的作用
一般来说,造林密度对林木成活无关,但有些为了保证造林一次成功,不再进行补植,加大造林密度。
二. 造林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
密度越大,林分郁闭越早,但不能盲目扩大造林密度。
三. 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1. 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
① 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不明显。
② 不同树种因其喜光性、分枝特性及顶端优势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③ 不同立地条件,尤其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可能使树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2. 密度对林木树冠的影响
密度与树冠指数(包括冠幅和冠长)的关系是显著负相关。
3.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
1)林木直径与树冠指标呈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在0.8以上,且这种关系不受树种、时间和立地条件的。
(2)所以,密度与直径的关系是:
密度越大,林木平均直径就越小,
这种关系是是直线的负相关关系。
(3)用公式表示:
D-1=A+BN
称为密度与直径的倒数式
D=KN-a
称为密度与直径的幂指式
4. 密度对单株材积的影响
立木的单株材积决定于树高、胸高断面积和树干形数3个因子。
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作用规律与对直径生长的相同,林分密度越大,其平均单株材积越小。
5. 密度对干材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M=N×V(蓄积量是单位面积林木株数和平均单株材积的乘积)
A.在幼林阶段:由于密度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不同密度的V相差不大,所以幼林阶段的林木的蓄积量的大小取决于密度的大小。
B.在成熟阶段:密度的对林木作用越来越大,不同密度的V相差很大,蓄积量中V的比重也越来越明显。
在较稀的(立地未被充分利用)密度范围内,密度本身起主要作用,林分蓄积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密度的竞争效应增强,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平衡,蓄积量就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再随密度增大而增大,这个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树种、立地及栽培集约度等非密度因素。
生长的最初时期里密度与生长无关。
到一定时间后,竞争首先从高密度开始,高密度个体增长率降低,生长变慢。
到一定时间,与高密度相邻的低密度赶上高密度的产量,进入合理密度范围。
随着时间的变化,合理密度、合理密度范围不断由高密度向低密度移动,其移动的轨迹就形成合理密度线。由上也可知道,合理密度是一个范围,存在上限合理密度线和下限合理密度线。
四. 密度对干形材质的影响
1. 密度对尖削度的影响
尖削度:平均单位长度(1m)树干的直径差值(绝对尖削度)。
一般来说,树干的尖削度随密度增大而递减,说明尖削度有正效应,也就是提高了树干的度。
2. 密度对材性的影响
由于密度大,林木的晚材的比例大。所以,木材的比重有所增加,对木材的材性有正影响。另外,木材的外形指标也较好、结疤少。但密度也不宜过大,因为过大影响林木的生长。
五. 密度对根系生长和林分稳定性的影响
密度过大,对根系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易使根系发育受阻,造成易倒、易折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密度过小,林分迟迟不郁闭,易造成大量杂草、灌木滋生、与林木争水争肥等。
确定造林密度总原则应是:一定树种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经营目的,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造林密度,即为应采用的合理造林密度,这个密度应当是在由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所控制的合理密度范围之内,而其具体取值又应当以能取得最大效益来测算。
确定林分密度的方法
1. 经验法
2. 试验法
3. 调查法
调查的内容包括:
(1)造林密度与郁闭的关系;
(2)立地条件与造林密度的关系;
(3)密度与生长的关系;
(4)密度与间伐开始期的关系等。
4. 查图表法
种植点的配置
配置方式
1. 行状配置
主要有:
(1)正方形
N=A/a2
N是株数;A是造林面积;a是边长。
(2)长方形
N=A/a×b
符号的含义同上。
利于机械化操作、间作和抚育管理
(3)三角形
其中正三角形 N=A/0.866a2
主要用于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等。实际上,这种配置方式的树冠发育最好,但定植麻烦。
2. 群状配置
第四章 人工林的组成
本章重点
1.混交林和纯林的特点
2.混交的基本理论
3.混交林的营造技术
纯林(Pure forest):由一种树种组成的人工林或一个
树种数量占90%以上。
混交林(Mixed forest):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
的人工林。
培育混交林的意义
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
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
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多种效益
可有效地提高林木的抗性
对比分析纯林、混交林特点
1. 在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方面
一般来讲,由于空间利用上和树种间相互促进作用,混交林的生长量高于纯林,即:
(A+B)混>A纯或B纯
A纯>A混
B纯>B混
A、B分别代表林分。
2. 资源利用方面
3.林分稳定性方面
1)混交林的抗病虫害的能力提高
A. 混交林树种相互促进,生长健壮,能够提高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B. 混交林小气候特征明显,使病虫害失去了大发生的条件;
C. 混交林食物丰富,可以吸引大量有益的鸟兽、抗击病虫害的大发生;
D. 混交林由不同树种搭配而成,可以形成一定的隔离,防止病虫害的过快漫延。
2)混交林抗风、霜、雪的能力高,因为混交林的树冠形成复层林,抗风折、雪折的能力提高。
3)防火能力方面,混交林的优势也较明显,因为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速度快,林内湿度大,最高温度低等。
4. 生物多样性方面
5. 森林综合效益的发挥
1)混交林由于林冠层厚,群体结构复杂。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明显,环境的保护功能好。
2)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明显。主要是树种多,枯枝落叶丰富且养分相对平衡,微生物种类丰富,枯落物分解快。如:
油松枯落物能够吸收水分达自身重量的150%
油松×落叶松枯落物能够吸收水分大自身重量的175%
3)混交林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景色美丽,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6. 造林、营林方面
1)造林成功的可能性
混交林在造林成功的探索前途光明
2)造林、营林方面的难易
纯林从造林、管理、主伐更新的全过程中,技术较简单统一,而混交林由于树种多,在造林、营林、主伐更新时,需要在树种造林施工搭配,混交方法、比例,抚育调节方面花费人力、精力、物力、技术复杂,所以营造纯林比营造混交林更容易。
树种成功混交的理论基础
树种的种间关系:由于树种的特性各异,所以在它们共同的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就是树种的种间关系。它们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生理生态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有利和有害两方面的关系。
树种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三. 树种种间关系的作用形式
作用方式:树种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体途径。
树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总体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植物间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相互影响的方式,
间接作用是指树种间通过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间接作用因为在混交林种间关系中的普遍存在及重要性,常被认为是种间起主要作用的方式。
1. 机械的作用方式
是指混交林中林木个体之间相互发生的机械作用,从而造成一个树种对另外一个树种的伤害。
作用的方式包括:摩擦、撞击、缠绕、绞杀等
2. 生物的作用方式
是指树种间的根连生、杂交、授粉、共生和寄生而发生的种间关系
3. 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
由于树种形成的生物场而使另外一个树种的生长受到影响,生物场包括辐射场、电磁场、热场等。
4. 生物化学的作用方式
指某树种的地上或地下部分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分泌或发挥某种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其它树种,这种作用过去叫异株克生,现在称为他(化)感作用
5. 生理生态的作用方式
是指一个树种通过改变小气候和土壤水肥条件而对另外一个树种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是人们能够容易观测到、并且认为最主要的种间关系的作用方式,也是营造混交林树种搭配及选择混交方式、比例的主要依据。
1)改变林地的物理环境
通过改变林地小气候等树木生长的物理环境而对彼此产生的间接相互作用。改善小气候,为目的树种提供更为合理的光、热、水、气等条件。
2)改变林地生物环境
通过改变林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环境而对彼此产生的间接相互作用,成功的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均表现出较大幅度提高,种类趋向于多样化。
3)改变林地化学环境
主要是指树木通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Biogeochemistry)途径改变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pH值、离子交换性能,从而彼此产生的间接种间关系。
互补利用养分、枯落物分解、土壤养分有效化、树种间养分互补转移等
混交林营造技术
一. 混交林和纯林的应用条件
营造混交林或纯林应根据两个条件,一是生物学的可行性,二是经济学上的可行性。
1. 根据林种不同进行考虑
速生林、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经济林等一般营造纯林。
2. 根据材种进行考虑
进行大径材培养时,伴生树种可以发挥比较长的作用,宜进行混交林栽培,而中小径材的培养周期比较短,宜进行纯林培养。
3. 根据立地条件进行考虑
某些特殊的立地条件造成极少数的树种能够生长,这时只能营造纯林,这种极端的立地条件有高湿(如沼泽)、高寒、高盐碱、极干旱、极贫瘠等。
4. 根据树种的特性进行考虑
某些树种干性强,天然整枝良好,生长稳定,无须伴生树种促进干性发展,可以营造纯林,如杨树、落叶松等。
5. 根据木材销路进行考虑
如果能够预测到若干年后某种材种的销路,就可以营造某树种的纯林,不然营造混交林。
6. 根据经营情况进行考虑
技术先进、集约程度高的可以营造纯林,以提高目的树种的材积。
二.混交树种(指非目的树种)的选择
1.混交树种与主要树种的生态要求差异显著或混交树种的生态幅度宽等,种间关系总体表现以互利(++)或偏利于主要树种(+0)的模式为主。
2.混交树种应具备较好的辅助、护土和改土作用,如元宝枫、五角枫、椴树、以及木本豆科植物、胡颓子科等。
3.混交树种不应与主要树种有共同的病虫害。
4.混交树种应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或美化效果、或抗火能力强等。
5.混交树种最好具有萌芽能力,繁殖容易的树种,以利采种育苗、造林更新及调节种间关系后仍有成林的可能。
6.混交树种的成熟期最好与目的树种一致,这些在主伐更新时降低成本等。
7.充分利用天然成分(更新幼树、灌木等)
三. 混交方法
是指参加混交的各树种在造林地上的排列形式。
1. 星状混交
将一树种的少量植株点状分散地与其他树种的大量植株栽种在一起的混交方法,或栽植成行内隔株(或多株)的一树种与栽植成行状、带状的他树种相混交的方法。
该混交方法应用于既能适用于满足少量植株树冠扩展的要求,又能为其它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种间关系较融洽,混交效果良好。少量树种的数量占10%以上。
如杉木×檫木、刺槐×毛白杨等
2. 株间混交(行内混交、隔株混交)
同一种植行内隔株种植两个以上树种的混交方法。
该方法能够较好地体现混交树种作用,即辅佐、护土、改土作用。但缺点是矛盾出现早、施工麻烦。所以应用在乔灌混交类型,树种之间矛盾较小。
如油松×紫穗槐、杨树×紫穗槐等。
3. 行间混交(隔行混交)
是指一树种的单行与另外一树种的单行依次种植的方式。
该种方法适用于种间较小的树种之间,种间矛盾出现较上一种较晚,但与其它方式相比较早,所以适用于乔、灌混交类型。
如杨树×刺槐、杉木×马尾松等
4.带状混交
是一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的“带”,与另一个树种构成的“带”依次种植的混交方法。
该种混交方法种植矛盾较迟,矛盾首先表现在相邻两树种的行间,主要适用于种植矛盾较大的树种之间混交。由于带状、种间矛盾较易调节。另外栽植管理也较方便。
如油松×侧柏、油松×栎类等。
5. 行带状混交
主要树种种植三行以上,而伴生树种只种植一行的混交方式。
这种方式的混交树种适用于竞争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伴生树种。如檫木×杉木等
6. 块状混交(团状混交)
每一树种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块状从而形成的混交林。
这种混交方式主要适用于种间矛盾大的树种之间的混交。
规则的块状混交,主要适用于平原地区,不规则的块状混交主要适用于山地。块状混交的面积不宜调节,一般为25-50m2。平原的边长为5-10m。原则上面积不少于成熟时,单株林木所占的营养面积。
7. 植生组混交
是种植点配置群状的混交方式,即在一块上密集地种植一树种与同样密集的另外一个树种,一般3-5株一群。
这种混交方法种间矛盾出现较晚,种内竞争出现早。矛盾出现后易调节,主要是指施工困难,多用于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等。
8. 不规则混交
是构成混交林的树种间没有规则的搭配方式,
这是天然混交林中树种混交最常见的方式,也是充分利用自然植被资源,利用自然力(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人天混、次生林改造等)形成更为接近天然林的混交林林相的混交方法。
如在荒山荒地、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已有部分天然更新的情况下,提倡在空地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人工补充栽植部分树木,使林分向当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或顶极群落类型发展,这样形成的混交林效益好、稳定性强。
四. 混交比例
混交比例:混交林中树种及所占的百分比。
竞争力强只是个体生存下来的前提,但是要成为优势树种,还要有一定的数量基础。注意保证主要树种始终占有优势。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树种的混交比例应大些。
混交林中,主要树种要占优势,一般要超过株数的50%以上,伴生树种占25-50%。
控制混交比例可以达到丰产的目的,但不同的混交组合,其合理的混交比例是不同的。如:
落叶松×桦木 1)桦木<30%时,促进落叶松的生长
2)桦木>30%时,抑制落叶松的生长
杉木×香樟 1)香樟33%时,总蓄积量122.7m3/hm2(9年)
2)香樟占12.5%时,总蓄积量101.6%m3/hm2(9年)
五. 混交林种间关系技术调节
营造和培育混交林的关键,在于正确地处理好不同树种的种间关系,使主要树种尽可能多受益、少受害。因此,在整个育林过程中,每项技术措施都应围绕兴利避害这个中心。
第五章 造林地整地
本章重点
1.整地的作用
2.几种典型整地方式
整地的作用
整地是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1.改善立地条件
2.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对我国北方地区,整地的作用主要是如何提高土壤含水量,所以主要讨论增加土壤含水量的作用。
3. 对土壤养分的作用
整地对土壤养分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有间接的作用。
4. 对气体的影响
1)清除植被,加快了地表层的气体交换,使有害气体和CO2的释放加快。
2)土体疏松,有利于土壤中水气协调。
二. 保持水土
三.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四. 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的生长
造林地的整地
二. 不同整地方式的特点
1. 全面整地
翻耕造林地全部土壤的整地方式。
优点:是清除杂草、灌木彻底,便于实施机械化作业及进行农林间作;另外,苗木易成活,幼林生长良好等。
缺点:投资大、化的时间多也长,并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受地形条件的。
全面整地主要使用于平原地区、草原、盐碱地和无风蚀危害的沙地,翻耕的深度一般30-40cm。
2. 局部整地
是指翻耕部分造林地的整地方式。优缺点与全面整地相反。
三.几种典型整地方式
水平带状整地
带面与坡面基本持平;带宽一般0.4m~3m,带宽较大时称为水平梯田;
带的长度一般较长;整地深度一般为25cm~30cm
水平阶整地
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阶宽随立地条件而异,石质山地一般0.5m~0.6m,
土石山地和黄土地区可达1.5m;阶长随地形而定,一般为2m~10m;
深度30cm~35cm以上;阶外缘一般培修土埂
水平沟整地
沟底面水平但低于坡面;沟的横断面可为矩形或梯形;梯形水平沟的
上口宽度0.5m~1m,沟底宽0.3m~0.6m,沟长4m~10m,沟长时,每隔
2 m左右应在沟底留埂,沟深40cm以上,外缘有埂
反坡梯田整地
田面向内倾斜成3~150反坡;面宽1m~3m;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埂,
以防汇集水流;深度40cm以上
鱼鳞坑(翼状)
近于半月形的坑穴。坑面水平或稍向内侧倾斜。一般长径(横向)
0.8m~1.5m,短径(纵向)0.6m~1.0m,深约40cm~50cm,外侧用生土
修筑半圆形边埂,高于穴面20cm~25cm的土埂。
提前整地的主要优点是:
第一,有利于植物残体的腐烂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第二,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提前整地,可以做到以土蓄水,以土保水,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起重要作用。
第三,便于安排农事季节,一般春季是主要的造林季节,也是各种农事活动集中的季节,提前整地可以错开这个大忙季节。
提前整地的提前量应该适宜,一般为3个月至1年。
确定整地深度
① 气候条件 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寒冷的地区
② 立地条件 干旱的阳坡、相对湿润的阴坡。
③ 根系特点 林木的根系集中分布在40cm~50cm左右的土层,所以,整地的适宜深度是40cm~50cm。
④ 经济条件 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尤其是过多地增加整地深度,在经济上也未必合算,林木生长量增加的收益不一点能够补偿整地深度增加所付出的费用。
确定整地宽度
① 坡度 坡度越缓、地坡度陡。
② 植被 植被越高,整地宽度应越大。
③ 林种特性 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整地宽度应大些,一般用材林和防护林的整地宽度可小些。
④ 树种特性 比较耐荫的树种,整地宽度可小些,喜光树种应大些;速生的树种应宽些,慢生的树种应窄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