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男女性别区别;由两侧髋骨、骶骨、尾骨及其间的连接构成。骨盆的倾斜度,男性为50°~55°;女性为55°~60°。女性骨盆比男性骨盆宽而短,腔呈圆桶状,耻骨弓角度大于90°,坐骨结节间径大于9厘米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共同组成,是全身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关节囊宽阔而松弛,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囊前有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加强,它们在伸膝时紧张,屈膝是松弛。关节囊内还有连结于股骨和胫骨之间的前、后交叉韧带,分别有防止胫骨前移位后移位和增强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柄、体交界处向前微凸,称胸骨角,其两侧恰是第二胸肋关节
椎间盘:位于相邻两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椎间盘既坚韧又有弹性,具有缓冲压力及减少震荡的作用,并允许脊柱作一定的活动。当脊柱向一侧弯曲时,被挤压侧的纤维环变薄,对侧增厚,伸直时恢复原装
额、顶、颞、蝶骨汇合处称翼点。该处骨质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经过,此处骨折时,易损伤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咽峡:腭垂、两侧鄂舌弓和舌根共同围城的狭窄部。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食管的三个狭窄:①咽与食管相继处,平对第6颈椎平面,距中切牙约15cm
②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
③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口腔中的大唾液腺有三对:①腮腺: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处;
②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 ③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
麦氏点(麦克尼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一般位于右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齿状线:各肛瓣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是皮肤和黏膜的分界线
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胆汁排出途径:肝分泌胆汁→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
↓
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
↓↑
胆囊
呼吸道:临床上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把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各级分支称为下呼吸道
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走向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而短,走向较垂直
肾门:在腰背部的体表投影位置,一般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所形成的夹角处,临床上称为肾区
输尿管的三个狭窄:①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②越过小骨盆入口处;
③斜穿膀胱壁处。这些狭窄常是结石易嵌顿的部位
膀胱三角:膀胱底的内面有一个三角形区域,由于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贴,表面平滑无皱襞,此区称膀胱三角
男性尿道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
三个扩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
两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甲状腺:位于喉下部与气管上端两侧,由两个侧叶和中间的甲状腺峡组成。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可调节机体的基础代谢,并影响机体正常发育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分支---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回右心房;特点为:流程长,流经范围广;功能为:物质交换.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干---肺内各级分支---肺泡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左右两对肺静脉---回左心房.
特点为:流程短,流经范围小;功能为:气体交换
三尖瓣复合体:在功能上纤维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
心的体表投影:①左上点-------左第2肋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
②右上点-------右第2肋下缘。距胸骨右缘1cm;
③ 左下点-------左侧第五肋间隙,距中线7~9cm;.
④右下点-------右侧第六胸肋关节处
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处稍膨大,称颈动脉窦,其管壁上有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改变心率和末梢血管口径,以调节血压
胃动脉系:①胃左动脉:向左上方斜行,大胃贲门,然后沿胃小弯走向右下,与胃右动脉吻合。
②胃右动脉:由肝固有动脉发出,沿胃小弯向左走行,与胃左动脉吻合,布于胃小弯附近
③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向右行,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分布于胃大弯部和大网膜
④胃网膜右动脉:沿胃大弯向左,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分布于胃大弯部和大网膜
⑤胃短动脉:分布于胃底,由脾动脉入脾前发出
上肢经脉:
①头经脉:起于手背经脉网的桡侧,上行至桡腕关节上方转到前臂前面,沿前臂桡侧、肱二头肌外侧上行,最后经三角肌、胸大肌沟,穿深筋膜,注入腋经脉或锁骨下静脉。收集手背和前臂桡侧静脉血
②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由手背逐渐转至前臂前面,经前臂尺侧,肱二头肌内侧上行,至臂中点稍下方穿深筋膜汇入肱静脉,或伴肱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
③肘正中静脉:为一短干,在肘前方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尺侧相连,临床上常在此进行静脉穿刺
静脉角: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称静脉角
下肢静脉:
①大隐静脉:在足内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经内踝的前方沿小腿及大腿内侧上升,于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处,穿大腿深筋膜形成的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②小隐静脉:在足的外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经外踝的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穿腘窝筋膜注入腘静脉
肝门静脉:长6—8cm,直径约1.5cm。在胰头后方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
①肠系膜上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至胰头后方与脾静脉汇合,构成门静脉
②脾静脉:沿胰的后面行向右,与同名动脉下方伴行,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构成门静脉。并接纳肠系膜下静脉和胃后静脉的血液
③肠系膜下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其上部与动脉分离,注入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
④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向右注入肝门静脉。在贲门出接受食管静脉丛的食管处
⑤胃右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向右注入肝门静脉。注入前接受位于幽门前方的幽门前静脉,后者可作为判定幽门的标志
⑥胆囊静脉:起于胆囊,入肝门静脉或其右支
⑦附脐静脉:起于脐周静脉丛,沿肝圆韧带走行,注入肝门静脉
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三处吻合:
①通过食管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与上腔静脉间的吻合
②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间的吻合
③通过脐周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间的吻合
全身各部的淋巴管经过相应的淋巴结后,各部分分别汇合成淋巴干,共九条。即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膈干;左、右腰干和一条肠干。淋巴干最后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房水循环:房水由睫状体产生,自眼球后房经瞳孔流入眼球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流入眼静脉,此过程称为房水循环
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都具有屈光作用,合称屈光系统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中处,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称灰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轴突集中处,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大脑皮质的中枢:大脑皮质由无数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构成
①体运动中枢:位于前回和旁小叶前部。
②体感觉中枢:位于后回和旁小叶后部。
③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④听觉中枢:位于颞叶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
⑤嗅觉中枢:在海马旁回、钩的附近。
⑥内脏运动中枢:一般在边缘叶。
⑦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
纹状体:豆状核与尾状核合称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壳又称新纹状体;豆状核中的苍白球进化上较古老,又称作旧纹状体
内囊:是由出、入大脑的上行、下行纤维密集构成的白质区,位于豆状核的内侧,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的外侧。纤维向上呈放射状联系大脑各叶皮质,向下集聚于大脑脚。在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向内侧的“<”形。可划分为内囊前肢(额部)、膝、内囊后肢(枕部)三部分。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前后肢相交处为内囊膝。内囊前肢主要有额桥束通过,内囊膝部有皮质核束通过;内囊后肢内通过的纤维束从前向后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和听辐射等。
一侧内囊损伤如脑溢血,可损伤上述通过内囊的纤维束,可出现多种症状,主要有对侧半身感觉丧失;对策半身瘫痪;两眼视野偏盲,即三偏综合症。
大脑动脉环:位于脑底面,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由一支前交通动脉、一对大脑前动脉、一对颈内动脉、一对后交通动脉和一对大脑后动脉,弓九条血管吻合而成。大脑动脉环将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相互沟通,在调整脑的血液供应和建立脑的侧副循环方面起重要作用。
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简表
锁骨中线
腋中线
后正中线
肺下界
第6肋
第8肋
第10胸椎棘突
胸膜下界
第8肋
第10肋
第12胸椎棘突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脉络丛 脉络丛 脉络丛
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外侧孔/正中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上矢状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