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关键词】生态旅游的现状 可持续发展 前景
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而不应当把生态消费放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获得经济收益。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2、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特征有:(1 )由于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一些保护比较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生态旅游的旅游者能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 )强调旅游规模小型化,旅游活动限定在生态系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可以保证旅游者特殊经历的获取,又不会对旅游地造成大的破坏。(3 )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4)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 这些责任对包括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总之,生态旅游以其自身的特征,迎合旅游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运而生,并显示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3、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伴随着服务贸易的全面开放,旅游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的说来利大于弊。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国家又提供了长假,使更多的百姓有能力和时间去享受自然美景,游客数量与日俱增,且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二是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1551个,国家级171个,面积达1.4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44%左右。林业系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达909处,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55处,总面积1.0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63%。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也保护着约2000万公顷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约1200万公顷的各种典型湿地。
当然,开展生态旅游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造成河流改道,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大气污染,酸雨等使生态指标大大下降。
要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好相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做好开发规划,实行有序开发2.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3.提高生态旅游队伍人员素质4.加强环境管理,强化法制观念。其实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可以通过导游在指导旅游者游览的同时加以生态教育,也可以在设立一些生态旅游宣传栏,更好的教育旅游者环保旅游。
4、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世界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自开始出台起就以不寻常的速度在世界某些国家和地区传播着。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法国、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这种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观光、探险、狩猎、科考等旅游更是风糜各地,成为新时尚的高刺激性的旅游项目。美国龙斯梅蒂国家公园在庆祝建园百周年活动时,曾发表了题为《爱,勿置于死地》的宣言,被报刊称为“揭开了生态旅游取代大众游乐园式旅游的新纪元”。
虽然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具备雄厚的资源基础,但我国的生态旅游刚刚起步,理论和实践都尚处在探索阶段,要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我国的生态旅游与国际交流结合起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同时在立足我国国情和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争取国际合作和国际资助,不断开拓,积极进取,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永久利用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风景名胜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考察/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湖泊湿地旅游、山(岳)地旅游、草原旅游和森林旅游等都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生态旅游。
总之,要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摈弃传统的粗放式的大众旅游,采取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使当地社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将成为适应这种发展的最佳选择。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由此可见,我们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其核心是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21世纪的发展观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赵海燕,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2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