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的物质衰变。
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作用 ↓ ↓ ↓
变质岩:片麻岩 石英岩 板岩 大理岩 变质作用↑
岩浆岩:花岗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
由地壳构造引起的地形倾斜、弯曲、或断裂的痕迹叫做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成为
C 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是一种岩浆 活动。熔岩物质堆积成火山锥,火山口 ,破坏过的火山口成半封闭状态。火山 锥上陡下缓。
地震:大地由于板块运动而快速震动, 是一种地壳运动,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
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削高添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河流地貌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及不同河段表现
最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不同河段其表现不同。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
3.列表比较河流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特征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为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及三角洲,它们分布于不同的位(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改造坏境周围的活动,人类对地球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有利影响:如缓坡造田,围海造陆,植树造林,兴修水库。 不利影响:如陡坡造田,围湖造田,滥发森林,破坏植被等。
2.3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低层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人类关系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
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在地表
分布面积越小,光热越集中,太 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程越短,被 大气消弱的越小。 2)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3)气象因素
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因此气象因素也是影响地面辐射的重要因素。气象因素包括空气密度的大小。空气的洁净程度两方面。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消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空气洁净,云量少,能见度好,到达地面的辐射也多,地面辐射强。
(一)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热力环流的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近地面和高空分别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高低热力环流的形成
常见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
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
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
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
形成“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
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
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
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
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注意: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区。在实际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很小,平均值为1hpa/100km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d、在同一纬度,风速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在同一风速下,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物体静止时,地转偏向力为零。
e、在近地面大气层中平行等压线的情况下,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另外两种力的合力达到平衡时,就会形成斜穿等压线的风
f、摩擦力对空气水平运动的影响,以地面大气最为显著。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
律的大气运动;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
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
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
型的形成。2.三圈环流:(1)影响因
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2)情况:低纬环流(0°~30°),
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
(60°~90°)
(3)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
分布,中间为风带
(4)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
地区差异:
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大致1月前后南移,7月前后北移)。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通常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
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过程中相遇时出现倾斜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做锋线,
一般的,锋面与锋线统称为峰
特点:锋面是一个狭窄倾斜的过度地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异,附近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
(三)锋面气旋
(1)锋面气旋的判断: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
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
中符合,冷暖气团在此相遇,而高压脊中水平气
流辐散,冷暖气流不能再相遇,不可能形成锋面。
(二)封面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冷暖气团的移
动方向,在等压线中,先画出低压槽线两侧气流
的方向。一般来说,从高纬移来的是冷气团,从
低纬移来的是暖气团,然后可根据气团的移动方
向来判断封面的类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关系
陆地的各种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关系。相互补给关系主要看各种水位的高低,水位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给水位较低的水体。三种水体的变化速度: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洪水期水位: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洪水期的补给关系: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和地下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枯水期水位: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
枯水期的补给关系:地下水补给湖泊水和河流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队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措施:
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蒸发量
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农林措施: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不利措施:
围湖造田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二)洋流
1.概念: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按性质分类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3.影响因素:盛行风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低纬的寒流水温可能比高纬的暖流水温高。
(2)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属于寒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方法与扩展
等压线图中气压场类型的判读
等压线图中气压场的判读,可联系等高线
图的判读方法。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闭
合,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低压中心(气
旋),反之为高压中心(反气旋)。等压
线弯曲,并向气压数值减小方向弯曲,弯
曲处的狭长区域称为高压脊,高压脊的等
压线呈舌状向外伸出,曲率最大处转折点
的连线是脊线,脊线与等压线垂直;等压
线弯曲,并向气压数值增大方向弯曲,弯
曲处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低压槽的等
压线呈V字状向外伸展,V字状顶端的连
线是槽线,槽线与等压线垂直。
等压面的判读方法
1.根据等压线(面)的弯曲状况确定下垫面的冷热
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如图所示,同一高度面上a处等压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处气压较高,而处于同一高度的b处气压较低,因为a>c,c=d,而d>b,所以a>b。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气压状况相反的特点,可以
确定近地面A处气压较低(这里必须特别注意,A处
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
处相比而言的,对A处来说,其气压远远大于高空的
a处),B处气压较高。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地面热
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所致。地面
温度较高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气压较低;地面温度较低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地面气压较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
2.根据等压面的凸向判断气压的高低
图1 图2
在等压面图中,经常见到比较不同的高度及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的问题,以及考查等压面凸向的问题。这类问题解答的原则是:不同海拔高度上,越向高空,气压值越低,因为越向高空,空气的密度越小;在近地面附近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如上面图2,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顺序为乙、甲、丙、丁,丙为高气压,丁为低气压,而地面上的甲为低气压,乙为高气压。
在热力环流形成的等压面上,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下凹的地方为低压。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海拔高度)上的比较,而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为越向高空,空气的密度越小。
3.利用等压面的凸凹状况可判断
(1)气温高低。近地面的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上凸),近地面气温高。
(2)海陆分布。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
(3)城市和郊区。城市近地面的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
等压线图中如何进行风向确定和风力大小的比较
1.风向的确定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过该点并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哪
个方向来,就用它的来向命名
风向。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夏
季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因此说
夏季吹东南风;冬季风从西北
方向吹来,所以说冬季吹西北风。
2.风力大小的比较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但要注意不同的两幅图上的等压线值和比例尺的变化。规律如下: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3.根据风向可判读
(1)等压线值的大小: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2)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未考虑地形与其他因素影响)(3)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4)高压和低压(风压定律)
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右后方(左下图),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左后方(右下图)。
1.判定洋流所在半球
(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判定洋流流向
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图1中的洋流M 和N)。 3.判定洋流性质
(1)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图1中的洋流M);反之则为寒流(图1中的洋流N)。 (2)通过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南半球情况相反。 (3)通过纬线的度数变化规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判定洋流名称
(1)利用等温线图或纬度—环流方向组合图,判定洋流名称程序如下:判定洋流所处的南北半球;判定洋流所处的纬度带;判定洋流所在的大洋以及洋流所处大洋环流的位置,最终确定洋流的具体名称。
(2)利用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判定洋流名称:依据已知的或岛屿形状确定或岛屿的名称;根据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关系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3)利用经纬线地图,直接锁定洋流的位置,结合所掌握的世界洋流分布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度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按性质分
以副热带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