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明
(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录井公司)
摘 要:辽河油田目前已经进入勘探的高成熟期,资源接替极为紧张,油区勘探一直被所谓的“低、深、难、稠、小”所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勘探开发的步伐。笔者依据所掌握的西部凹陷齐家潜山带兴古潜山QG63井荧光薄片分析技术,结合部分储集层岩心物性资料等分析成果,对主力油层太古界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细致分析,为长城录井在辽河盆地低孔隙度、低渗裂缝型储层的油气层解释评价做出了有益尝试,丰富了长城录井潜山储集解释评价的手段。
关键词:齐家潜山;储层评价;太古界潜山;裂缝型储层
中图分类号:P618.1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13—0091—02
齐家潜山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地区的中潜山带上,QG63井位于齐家潜山带南山头Q2-20-7块的东翼,整体上潜山面呈北高南低的特点。
古潜山勘探目前面临的难题有潜山油藏岩性复杂,缝洞含油,岩屑显示级别低,油藏解释评价难。
对储集层岩石矿物进行鉴定、岩心分析并加以科学的评价,是研究潜山储层特征,解剖潜山内幕含油气情况,拓宽太古界潜山内部找油空间和领域的有效手段,并且可以为整装规模的储量区块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1 现场录井特征
1.1 现场地质录井研究
岩性地层为太古界,岩石定名为浅红色荧光混合花岗岩,油气水综述为:油味无,不染手,直照荧光颜色黄色,荧光产状星点状,荧光强度中等;点滴试验:扩散速度慢,呈蓝白色光斑,环带状。溶剂浸泡溶液颜色无色,溶液荧光颜色蓝白色,系列对比6级。槽面未见油花气泡,钻井液性能相对稳定。
据现场地质资料描述分析,该层为太古界潜山混合花岗岩,岩屑油气显示级别低,系列对比仅为6级,地层岩屑含油物性较差。
1.2 气测录井参数研究
该花岗岩储层气测全烃含量一般为0.3482~0. 6915%,当钻至深度2715m时,钻时明显变快,从42. 9min/m下降到30.4min/m,扭矩增大,气测全烃值从0.69%上升至0.95%;现场解释结论为干层。
2 岩心分析特征研究
现场地质录井由于岩屑经过钻井液的循环浸泡和返出后真岩屑的拾取等客观因素,岩屑及其油气显示的识别、鉴定等有一定的局限性;气测录井也因为其地面取样分析,不能直接对储层岩性及物性储集性深入研究;为此,对该层位采取了钻井取心作业,并对岩心进行了系统的取样分析和综合研究。
该井取心井段2717.21~2720.21m,心长3. 00m;岩心特征油味淡,略染手,直照荧光黄色,荧光产状斑状,荧光强度中等;油质较轻,含油面积15%。
2.1 岩性特征
据对齐家潜山带Q2-20-7块QG63井岩心岩石薄片图象分析并结合X-射线衍射等鉴定手段进行了岩石矿物在地层中分布、储层的孔隙发育及岩石性质等实验分析,得出如下特征:Q2-20-7块太古界岩性为混合花岗岩。岩石成分主要为长石和石英两种,并伴生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和粘土。长石含量33.8~40.8%,平均37.%;石英含量35.0~50.3%,平均38.0%;粘土含量9.0~16.5%,平均12.46%;方解石含量0.7~2.1%,平均1.5%;白云石含量6.5~8.1%,平均7.45%。
2.2 常规孔渗物性特征
孔隙度:根据常规孔渗分析数据统计,太古界储层的孔隙度变化范围1.1%~4.7%间,平均值2. 83%,主要分布区间为2.0%~3.7%,占总样品的50.0%。
渗透率:渗透率变化范围在(0.068~0.139)×10-3 m2之间,平均值0.0977×10-3 m2,主要分布区间为(0.091~0.114)×10-3 m2,占总样品60. 0%。孔隙度渗透率这两项参数反映出太古界储层具有低孔-特低孔和低渗-特低渗的储层特征。
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图可以看出,该井的渗透率与孔隙度不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渗透率不参数没有随着孔隙度的变化而有较大变化,宏观上也反映了
91
2010年第13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收稿日期:2010-04-12太古界储层物性不佳,纵向上物性差异不大,均质性较为突出。
2.3 覆压孔渗物性特征
从覆压孔隙度渗透率来分析,太古界储层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并且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实验压力的增加而缓慢降低,反映了储层矿物解理缝和次生构造溶蚀孔缝具有一定连通性。
2.4 岩石储集特征(铸体薄片)
从铸体薄片图像分析来看,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少量次生晶内溶蚀微细孔隙为主,致密,发育矿物解理缝和次生构造溶蚀孔缝,所有样品在铸体条件下均具有少许有效孔隙;储层铸体薄片面孔率最小0.77%,最大1.76%,平均1.24%。
通过对铸体薄片特征参数的分析,反映了该储层在垂直方向上孔隙发育具有非均质性,构造微裂缝数量较多,均匀性较差,是岩石孔隙主要的连通渠道,对渗透率的贡献相当大。
2.5 岩石储集特征(荧光薄片)
荧光显微技术是在偏光显微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通过紫外光或蓝光激发岩石中石油沥青物质产生荧光,根据荧光图像颜色、发光强度、发光面积、油水赋存状态及相对含量等方面的鉴定分析储层中油、水的微观分布特征及其相对含量。为油水层的准确识别与评价提供了微观可视化信息。该技术作为反映储层特征的非定量的有效参数,其特点是在不破坏储层岩石结构、构造特征并保持储层中油水关系原貌的情况下,观察岩石中烃类物质及与周围矿物颗粒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发光的产状追溯沥青与岩石之间的成因联系,对储层的含油性进行研究。
由于钾长石易溶,在一定的酸性水介质条件下可产生溶孔,当与晶隙、裂缝连通后成为理想的有效储积空间。
从荧光薄片图像分析来看,石油赋存于储层岩石中的空间主要为矿物解理缝和次生构造溶蚀孔缝;岩石碎屑受油质沥青、沥青质沥青浸染,并以油质沥青为主,沥青含量低,荧光颜色为中亮-较亮黄色、黄绿色,岩石裂隙部分具中等弥漫状荧光显示。以轻质组分浸染的微裂缝是岩石孔隙的连通渠道,裂缝中油质发光性较强,连通性好。
从荧光薄片分析来看,石油赋存于储层岩石中的构造缝和次生溶蚀孔缝;岩石碎屑受油质沥青、沥青质沥青浸染,并以油质沥青为主,沥青含量高,荧光颜色为中亮-亮黄色、黄绿色、浅褐色,具较强-强弥漫状荧光显示。以轻质组分为主浸染的裂缝和溶蚀孔缝是赋存石油的有效储积空间,孔缝中油质发光性较好,连通性好。
从荧光薄片图像来看,钾长石在一定条件下因易溶的特性而产生溶孔,当与晶隙、裂缝连通后成为有效的储积空间。石油赋存于该岩石中的空间主要次生构造溶蚀孔缝,其次为构造和矿物解理缝。岩石碎屑受油质沥青、沥青质沥青浸染,以油质沥青为主,沥青含量较高-高,荧光颜色为中亮-较亮黄色、黄绿色、浅褐色,岩石孔隙具中等-强弥漫状荧光显示。以轻质组分为主浸染的溶蚀孔缝是石油赋存的有效储积空间,构造微裂缝则成为岩石孔隙的主要连通渠道,孔缝中油质沥青发光性较强,连通性好,判断应为可运移的活油。
荧光薄片图像分析表明,钾长石在一定条件下因易溶的特性而产生溶孔,并与晶隙、裂缝连通后形成有效储积空间是潜山混合花岗岩储层共性特征。石油赋存于储层岩石中的空间主要为构造和矿物解理缝、次生构造溶蚀孔缝;以轻质组分的油质沥青为主赋存于岩石孔缝中,沥青含量中等-高,荧光颜色为中亮-较亮黄色、黄绿色、浅褐色,具中等-强弥漫状荧光显示。微裂缝是岩石孔隙的主要连通渠道,孔缝中油质发光性较好,为可运移石油;试油数据表明,QG63井相应井段(2750.0-2716.1m)日产油26.8t,试油结论为油层。
3 结束语
西部凹陷齐家潜山带Q2-20-7块太古界潜山储层总体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混合花岗岩储层;储层岩石中的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矿物解理缝和次生构造溶蚀孔缝,其连通性的好坏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新的勘探开发形势下,利用室内岩心分析技术对储集层岩石进行科学的分析化验和储层评价仍然有其必要性;岩石显微荧光技术结合其他储层特征分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录井油气层解释评价水平,也能对油气层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对我们进行区块储量预测,部署滚动开发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瞬铃,等.荧光显微镜技术[M].北京: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 李德惠,等.晶体光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3] 邢志贵,等.辽河坳陷变质岩及火山岩油气储
层图册[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4]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砂岩粒度和孔隙特征的
测定图像分析方法】及【岩石薄片鉴定】.
[5] 常丽华,陈曼云,金巍,等.透明矿物薄片鉴定
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6] 张雪汝,牛仲仁.辽河断陷湖盆碎屑岩开发储
层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92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