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
3、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领悟幸福之道,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
教学难点: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领悟幸福之道,探究主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2012年电视台调查节目《你幸福吗?》,并采访学生“你幸福吗?”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拉近学生距离的谈话法,与学生交谈,并现场采访学生,学生的话匣一下子被打开,打开幸福之门的旅程由此开启。
二、启幸福之旅:
(一)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明确: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几十年在荒野上种树,将荒野变成了绿洲,人们过上了幸福舒适的生活。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通过抓关键语句理清情节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在轻松的气氛中拉开序幕。
(二)荒原是什么样的?绿洲又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找出对荒原和绿洲进行描写的句子,感受荒原的荒凉干涸、了无生机;绿洲的生机勃勃、幸福舒适。
设计意图:在理清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昔日的荒地”和“如今的沃土”,学生仿佛置身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为后面分析牧羊人的形象张本蓄势。
三、探幸福之源:
沧海变桑田,荒野变绿洲,这似乎是一个逆天奇迹,牧羊人究竟是靠什么创造这样的逆天奇迹,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画出描写牧羊人言行的语句,用具体内容来说明牧羊人靠什么创造逆天奇迹,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
全班交流。
明确:牧羊人靠强健的体力、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创造了逆天奇迹,使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文中作者表达对牧羊人无限感慨、满怀敬意的赞叹:他做到了只有谁才能做到的事? 上帝。学生饱含敬佩之心、赞美之情齐读文中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寻、发现关键语句,为人物的品质呈现提供依据,同时在朗读、品析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悟幸福之道:
牧羊人创造了奇迹,给上万人创造了幸福生活,人们生活幸福了,牧羊人自己幸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牧羊人在种树之初幸福吗?
请同学们推测一下,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是什么。
牧羊人在种树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幸福吗?从文中对牧羊人的言行描写和相关叙述中找到依据。(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牧羊人在种树过程中的幸福体验。
教师补充介绍牧羊人在英文中的意思: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耶稣的意思,耶稣就是救世主。他彰显上帝的大爱,舍弃自己,救赎世人。
牧羊人除了救赎世人,他真的舍弃了自己吗?
师总结:牧羊人坚持不懈地种树,不仅拯救了自己,让自己从孤独和痛苦中走出,而且改变了环境,拯救了人们的心灵。它不仅救赎了世人,而且救赎了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老师谈对幸福的认识:
幸福常常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一点一滴在自己生命之中筑造起来的。人生中既有狂风暴雨,也有漫天大雪。只要在你心里的天空上,经常有一轮希望的太阳,幸福之光便会永远照耀着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推测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探究他在种树过程中的幸福体验,对于小说的主旨,学生便会在多元化的解读中自然得出。教师的结语则是对小说主旨的升华,也是对同学们的美好希冀,鼓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板书设计:
无私
毅力 认真
体力 ……
幸
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