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3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5)
工业的完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三大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0-16页)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从一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2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22-23)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此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此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唯物论的主要内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认识论的主要内容:现象与本质、实践的观点.
2、什么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24-26)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基本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26-28)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一切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4、什么是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28-3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30-3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主要表现有: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5、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联系的概念、特点是什么?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意义?(34-36)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36)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意义?(37-39)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普遍联系原理: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使事物成为有机整体。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种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战胜的原因: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重视食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
6、什么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方意义?(40-42)
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意义?(42-43)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意义?( 44)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意义?(44-45)
第二章
1、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59-61)实践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60)
2、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62-)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66)
4、什么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67)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形式、辩证联系是什么?(68-70)
5、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一元性?(73-75)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意义?(75-78)
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79-80)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2) 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83-84)
第三章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两种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102)
2、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03-104)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104-107)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07-109)社会意识相对性原理?(108)
4、生产力的概念、特点、结构是什么?(110-111) 生产关系的概念、结构、基础是什么?(112-113)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113-115)
6、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15-11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118-120)
7、什么是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20-121)
8、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124)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25-127)
9、什么是阶级(128)?
10、社会与社会改革有什么不同?(13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13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135-136)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136-137)
11、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139)
12、 什么是人民群众?(14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41-142)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43)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1145-147)
第四章
1、什么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50-151)
2、什么是商品和商品二因素?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15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152-15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其关系是什么?(153)
3、什么是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53-15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154)货币及其职能是什么?(155)
4、什么是价值规律?(155-15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是什么?(156)价值规律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56-157)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的消极后果是什么?(157)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158)
6、 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及其途径?(167-168)
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169-170)
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什么?17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和主要方面是什么? (174)
9、资本及其本质是什么?(174)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种划分有什么意义?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如何计算剩余价值率(公式)?(175-176)
10、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176-179)
11、什么是资本积累和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 资本积累的后果是什么?(179-180)什么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181)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182)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的关键因素?(183)
12、社会总产品及其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184)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工资和血汗工资制度?(186)
1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是什么?(188-1)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1)
第五章
1、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实质或局限性是什么?(210)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221-225)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