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作学习”必须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构建的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主动探索,在互动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要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必须从重“教”向重“学”转变,首先要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上做起。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开发一些实用的学具、教具,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操作的工具,享受亲身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的乐趣。
案例:
在九年级上册的第25章“概率与统计”中安排的试验。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去看电影是否公平,再做试验来体会。
(1)同桌两人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试验总次数 20
正面朝上的次数
反面朝上的次数
正面朝上的频率
(正面朝上的次数 / 试验总次数)
反面朝上的频率
(反面朝上的次数 / 试验总次数)
(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分别计算试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并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3)观察上面的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将所得的数据上传,同时从“网上邻居”中找出其他班所做的试验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合起来看是否依旧有刚才发现的规律。
案例评析与反思:
这个案例的特色是先通过(1)让同桌为一小组合作试验,达到小范围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再由(2)累计全班的试验结果,将互动的范围扩大,最后在(4)中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互动的范围扩大到同一年级段的班与班之间。由于班级人数为奇数,我就与其中的一位学生组成一组进行试验。整个试验及分析都是由学生参与,分析,完成。而我所做的只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指导。
3、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手段。学习方式与所学内容应互相适应。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
案例评析与反思:
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
1、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2、在合作动手、相互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能更好地表现出来。
3、在相互讨论中,学生之间相互质疑,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