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这本《死亡日记》是很多年前的事,那时候我带六年级,班上有个女生在科任课上看,被没收了,我随便翻阅竟被吸引。读过之后,竟然去书店淘了一本作为珍藏。这些年来,我总会隔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感触颇深。
主人公是陆幼青,一个坚强地和胃癌战斗了长达五六年之久的普通人,选择日记作为自己的武器。虽然他最终没能完成和家人约定好的百篇之约,但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陆幼青的文笔是十分流畅和漂亮的,而且,字里行间,你能看得出和读得到一种忧郁和凄美的感觉。
“冬天,一个清洌的湖,湖水并不纯净,只是因为寒冷的沉淀才如此……
湖的对面有一幢欧式的大房子,依稀是白色的。每个房间都亮着灯,看不真切,它巨大的身影投在湖面上,却一动不动,只是灯光看上去更亮了。过了一会儿,它开始熄灯,一盏、二盏、三盏……熄灯的过程缓慢而又坚定,像一个仪式……
最后一盏灯灭掉的时候,有人死了。”
这是陆幼青叙述的自己小时候曾经多次想象到的与死亡有关的画面。看过后,我不禁有些惊叹和惊讶。如果真的是在那么小的时候,陆幼青就想到了死亡,而且,还把它想得那样美、那样静、那样安详,就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一般。我想,可能没有人会不为之惊叹和惊讶的。不过,前后想来,这也倒是符合陆幼青自始至终坚持的“生命是因为有结局才绚丽”的认识。
在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里,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他对死的态度,更重要的还有他对生的反思。如果说,他对死的态度告诉了我们坦然,那么,他对生的反思,则告诫了我们珍惜。
“其实,我们的人生是不必匆忙如此的。
我们体味春天的到来,不应该是从Bp机的信息栏里的天气预报;我们跟父母交流不应只是接听电话里他们的关心唠叨;我们给孩子的亲吻不应该是盖邮戳般的机械;我们对妻子和丈夫不应只是在亲热之后的一刻才语调温柔。
如果我们不再匆忙,要做这一切,何难之有。
世上本无所谓的忙碌人生,忙碌的只是一群不晓轻重利害的‘无事忙’而已。”
是啊!有时想想,我们不也是这一群不晓轻重利害的“无事忙”中的一分子吗?当然,为了生活、为了家庭,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去忙碌、不去打拼,但这并不是我们忽略和怠慢自己亲人和家庭的理由。陆幼青用生命感悟到的这些肺腑之言,是对自己的总结,更是对我们的提醒。有爱,就应该从我们身边开始。
逝者已去,生者尚存。面对生命逝去的那时那刻,有谁能说,逝者是一种痛苦?生者是一种幸福呢?可能有时候死,才可以告诉我们如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