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简记:北逆南顺)
2.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 | 地球公转 | |
中心 | 地轴 | 太阳 |
方向 | 自西向东 | |
周期 | 约24小时 | 约一年(365.2422天) |
特征 | ------------------------ | 呈倾斜状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产生现象 | 1)昼夜更替 2)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3)地方时东早西晚 4)﹡使地面上的水平运动(水流.气流)的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 1)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 2)四季更替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
4..地球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表日温度变化平缓,白天温度不会太高,晚上不会太低(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5.晨昏线:1)晨线--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2)昏线--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
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如北京的时间指东经116°的地方时
7.时区:每隔15度划分一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8.区时(标准时):每个时区都以其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如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时区的经线(东经120°)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9.日界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的西侧(东十二区)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而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日期却差一整天。
10.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阳历:以地球饶日公转为依据;阴阳历:结合上面两种历法特点。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公历中每年的位置是固定的(最多相差1天),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地球绕太阳公转)来划分的,将四季更替周期划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天)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的成分。
练习:(1)现有三种历法,分别是阳历、阴历和阴阳历。而我国的农历是属于其中的阴阳历。公历是以地球饶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阴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
(2)公历年以公元记年。一年12个月,每月30或31天。但二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 天。
(3)阳历每400年设97个 日的年,303个 日的平年。闰年特点:公元年能被4整除,世纪年能被400整除。
(4)古人把四季更替的周期(即地球饶日公转周期)分为二十四节气,它是属于 历成分,以 为依据。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 的。
11.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圈层结构,由内而外是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1板块的碰撞:板块与板块碰撞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洋和亚欧板块碰撞产生的);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海岸山脉、岛屿、海沟;
2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列谷、大西洋)。
12..地形的变化是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起主要作用。
(1)外力主要有:风力(干旱地区--风化、风蚀城堡、沙丘)、流水(湿润地区—沟壑纵横、溶洞、平原、三角洲)、冰川(高寒地区—角峰、冰斗谷)、波浪、生物等。
(2)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3)内力主要有火山、地震、地壳运动(最主要的原因是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4)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使地面高低不平。.
13.等高线地形图:是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
地形部位 | 等高线分布特点 |
山顶(山峰) |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增高 |
鞍部 | 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处 |
峭壁(陡崖) | 等高线重叠处 |
山脊 |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
山谷(易形成溪流) |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 |
洼地(盆地) |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降低 |
高 原 | 平 原 | 山 地 | 丘 陵 | 盆 地 | |
相对高度 | 小 | 小 | 大 | 较大 | / |
海拔 | 1000米以上 | 200米以下 | 500米以上 | 500米以下 | / |
地形特征 与相对高度有关 | 地面起伏 较小 | 地面起伏很小 | 坡陡顶尖,地面起伏较大 | 坡缓顶圆,地面起伏较小 | 四周高 中间低 |
全年太阳高度,低纬地区平均较大,高纬地区平均较小。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的规律。
五带 | 纬 度 范 围 | 阳光直射 (有或无) | 极昼极夜 (有或无) | 气 候 |
北寒带 | 66.5°N~90°N (北极圈以北) | 无 | 有 | 终年寒冷 |
北温带 | 23.5°N~66.5°N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 无 | 无 | 四季分明 |
热带 | 23.5°N~23.5°S (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 有 | 无 | 终年炎热 |
南温带 | 23.5°S~66.5°S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 无 | 无 | 四季分明 |
南寒带 | 66.5°S~90°S (南极圈以南) | 无 | 有 | 终年寒冷 |
17.火山喷发物有: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液态(熔岩流)、气态(以水蒸气为主)。
18.地震是由于地壳岩石在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的震动现象。
19.地震的结构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20.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为什么?)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21.地震发生的前兆:马不进圈、井水喷涌、异常屡现、出现地光。
22.地震发生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阔的地方,或躲到面较小的房间或桌子底下。
23.漂移学说(魏格纳)主要依据:大西洋两岸轮廓可拼性和其他漂移证据。
24.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漂移学说
25.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杆影越短。
26.全球概况(看懂课本第120页图4-19)
太阳直射点 | 北半球节气 | 昼 夜 长 短 | ||||
北半球 | 北极 | 赤道 | 南半球 | 南极 | ||
赤道 | 春分(3月21日) | 昼夜 平分 | 昼夜 平分 | 昼夜 平分 | 昼夜 平分 | 昼夜 平分 |
北回归线 | 夏至(6月22日) | 昼最长 夜最短 | 极昼 | 昼夜 平分 | 昼最短 夜最长 | 极夜 |
赤道 | 秋分(9月23日) | 昼夜 平分 | 昼夜 平分 | 昼夜 平分 | 昼夜 平分 | 昼夜 平分 |
南回归线 | 冬至(12月22日) | 昼最短 夜最长 | 极夜 | 昼夜 平分 | 昼最长 夜最短 | 极昼 |
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出现极夜。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5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移至北回归线,又南移至赤道(春分→夏至→秋分)即3月21日~9月23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6月22日)昼最长,夜最短。
6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南回归线,又北移至赤道(秋分→夏至→次年春分)
即9月23日~次年3月21日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12月23日)昼最短夜最长
7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27.有关区时的计算1)算时差: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计算时东正西负,东边的时区减去西边的时区
2)根据东早西晚(较东的地方比较西的地方来的早),东加西减时差
例:当美国纽约(西五区)是10月17日19:15时,北京(东八区)的区时是多少?
解:1)算时差:8-(-5)=13 (东正西负,东边的时区减去西边的时区)
2)∵北京在纽约的东边[根据东早西晚(较东的地方比较西的地方来的早),东加西减时差∴北京(东八区)的区时=10月17日19:15+13=10月17日32:15
=10月17日+24+8:15=10月18日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