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1:46:30
文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整理积累1、词义理解(1)疑难字词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乘:车辆,;摄:夹、迫近。宗庙之事,如会同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舍瑟而作作:起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伤:妨害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2)词类活用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端、章甫:都为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最后出冠者五六人。冠:名词作动词,戴……帽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吹。风:名词作动
推荐度:
导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整理积累1、词义理解(1)疑难字词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乘:车辆,;摄:夹、迫近。宗庙之事,如会同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舍瑟而作作:起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伤:妨害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2)词类活用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端、章甫:都为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最后出冠者五六人。冠:名词作动词,戴……帽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吹。风:名词作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整理积累

1、词义理解

(1)疑难字词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乘:车辆,;摄:夹、迫近。

宗庙之事,如会同                    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舍瑟而作                            作:起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伤:妨害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谦让

(2)词类活用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都为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最后出

冠者五六人。                         冠: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浴乎沂,风乎舞雩吹。                 风:名词作动词,乘凉。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形容词作动词,正道,是非标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大:都为形容词作动词,小的国家,大的国家。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足: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富足。

(3)通假字

鼓瑟希,铿尔。                   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晚。

(4)一词多义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同意

唯求则非邦也与                  语气助词

与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                    和

生三人,公与之母                给予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比

摄乎大国之间                    在

乎     异乎三子者之撰                  和、跟 

浴乎沂,风乎舞雩                到、在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尔    子路率尔而对曰       …          的样子,相当于

鼓瑟希,铿尔                    铿的一声,象声词

尔何如                          你

以吾一日之长                      因为

以   毋吾以也                          认为

则何以哉                          用

为国以礼                          用

因之以饥馑                      接着

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顺应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跟着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纵横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正道,指是非准则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正,才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如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2.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指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不知吾也。”

毋吾以也。

【指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毋以吾也。”

则何以哉?

【指津】正确的语序是“则以何哉?”

由上面三个句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介宾状语后置

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以吾一日长乎尔。

【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3)省略句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毋吾以也。

【译文】(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典题导析

阅读下一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侍:                          ②盍:               ③伐:                

④施劳:                        ⑤少者怀之:                                 

【解释】①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②何不。③夸耀。④表白功劳。⑤让少者得到关怀。

2、根据解释翻译上一语段:                                                

【解释】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3、这一语段表达了什么思想?

【解释】表现孔子的仁爱思想。

知能导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A.千乘(chéng)之国               因之以饥馑(jǐn)

B.以俟(sì)君子                   风乎舞雩(yú)

C.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xiàng)焉

D.夫子喟(kuì)然而叹曰           夫子何哂(shěn)由也

【解释】“乘”读为shèng。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候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

【解释】比(bì):到;比及:等到。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解释】A项“知”通“智”;B项“莫”通“暮”;C项“希”通“稀”。

4.下列划线的字词不是名词活用的一项是(D)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三子者出,曾皙后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解释】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布制礼帽,用作动词:戴着礼帽;“风”用作动词,吹风,乘凉;“后”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6.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如(假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B.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

C.宗庙之事,如(至于)会同

D.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 

【解释】C为“或者”之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3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7.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

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

【解释】文帝曹丕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和太祖身边的人都为曹丕说好话,故两个“之”分别指曹植和曹丕。

8.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诵读诗论  植既以才见异

言出为论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相同

【解释】诵读诗论,“诗”指《诗经》,“论”指《论语》,读作lún,诗论泛指经书,言出为论,出口就能谈论lùn。两个“论”不同。两个“既”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既……而……”,相同。

9.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解释】倩qiàn,请人代替自己做,如倩人执笔。

10.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解释】曹植乘车行御道后,触怒了曹操而日渐失宠,而非身体衰弱。

11.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D )

①可不勉与?         ②悔而罢之

A.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解释】“勉”在句中是“努力”之意,如“尔其勉之”《左传》句,主语“汝”承前省。曹植酒醉误事,太祖就罢免他的南中郎将之职,“悔而罢之”的主语是太祖,省略。

12.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解释】A“狐疑”,犹豫不决,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前有句号,与前句无关。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丕的好话。D植酒醉误事是曹丕立为太子之后的事。

13.对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

D.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

【解释】植以才见异,并且有二丁和杨修等人辅佑,正是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的原因,而不是诛杀杨修的原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③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书·董槐传》,有删改。

[注]①全:南宋叛臣。②用:重用。③洊:(jiàn):再度。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遇槐严。(遇):对待              B.吾属将责之偿。(责):谴责

C.斩以徇师。(徇):示众            D.麾妇人出。(麾):挥手使……离去

【解析】“责”是“要求”的意思。

15.文中“诸生以夜中对”中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焉用亡郑以倍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解析】A项“来”;B项和例句“用”;C项“凭”;D项“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他父亲很生气,认为董槐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桢因有人诬陷谋反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机关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的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

D.淳祐三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解析】文中有“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其中“从”是“率领、带领”的意思,而不是“跟随”的意思。

17.请把上面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⑵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⑶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拓展导读

蒲松龄撰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注释】

(1)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3)蒲松龄(1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轶才,少年得意,十九岁科考得县、府、道第一。自此,专心攻读,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壮志。后终老未得意于科场,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援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高峰,为后世所称道。另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等。蒲松龄聪明颖慧,才智过人,青年时期热衷举业,却“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抑郁侘傺。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 

【赏析】

上联用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说明做事要有项羽那种拼搏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下联用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典故,表示要学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毅力。蒲松龄撰下此联,就是激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象这两位人物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做任何事情,有了决心和毅力,还会不成功的吗?天不负这位有志者,蒲松龄怀着矢志不渝的决心,穷毕生精力著书,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不仅在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一部《聊斋志异》更是为古典文学树起一座丰碑。幸好腐朽的科举制度没让蒲松龄跨进官场仕途,否则,文学史上将殒灭一颗巨星。

此联对仗工整,命意含蓄,富有哲理。其最大特点在于用典灵活有新意,上下联呼应自然,一气贯下,如行云流水。

文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整理积累1、词义理解(1)疑难字词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乘:车辆,;摄:夹、迫近。宗庙之事,如会同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舍瑟而作作:起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伤:妨害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2)词类活用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端、章甫:都为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最后出冠者五六人。冠:名词作动词,戴……帽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吹。风:名词作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