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3
第二章 机房环境要求 4
第三章 机架基本要求 6
第四章 设备机架安装及摆放标准 7
第一节 设备安装前要求 7
第二节 机架加固与防震 7
第三节 设备机架安装 7
第四节 外围终端设备 8
第五节 电缆走线架(走线槽道) 8
第五章 机房线缆要求 9
第一节 信号线缆布放要求 9
第二节 电源线布放要求 9
第三节 尾纤布放要求 10
第六章 标签规范 12
第一节 线缆标签格式 12
第二节 设备标签 15
第七章 机房管理要求 16
第一节 机房安全保障 16
第二节 机房用电安全 16
第三节 机房消防保障 17
第四节 机房管理制度要求 17
第五节 机房资料管理 1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电信数据机房通信质量管理,为数据设备提供安全、稳定、标准、优质的机房环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信息产业部文件,结合中国移动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电信数据机房,作为数据机房建设和管理相关依据。
第三条本规范未涉及到的内容应当在保证机房安全、稳定、标准、优质的原则下协商实施,并将此类问题及解决方案及时上报有限公司,以备今后修订规范时参考补充。
第四条本规范的解释权所属有限公司网络部。
第五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章 机房环境要求
第六条机房应提供公共操作间及工作区,用于设备调试及维护,以尽量减少维护人员进入设备区。
第七条为了适应移动数据业务的迅速发展,数据机房应设置维护专区,用于放置试点设备。对维护专区具体要求如下:
1.物理区域的隔离:由于试点设备经常需要进行现场维护测试,为了确保整体网络安全,维护专区应与其他区域物理隔离。
2.专用的网络接入设备:为了尽可能减少试点设备对运营网络的影响,维护专区应通过专门的设备接入运营网络。网络接入设备需具备安全隔离的能力。
3.试点设备测试结束后,如果正式投入运营,需要割接出维护专区,纳入正常运营网络统一管理。
第机房不应有易燃易爆品、污染气体、强电磁场、强震动源、强噪声源及所有危害系统正常操作或运行的因素。
第九条机房所有门窗应密封,同时避免阳光直射,以减少尘埃、噪音等外来干扰,机房各门及走道的尺寸应保证设备运输方便。
第一十条机房应有充足照明,设有机房疏散照明、安全出口标志灯,建议参照《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相关要求执行。
第一十一条机房隔断应符合消防分区要求,隔断应采用防火材料。
第一十二条机房内建议配备专用铁皮柜,用于存放机房必备的文件、资料、工具、仪器仪表等。
第一十三条机房井道、孔洞必须用防火材料封堵严实,电缆沟内无积水、杂物,所采用的盖板必须具备阻燃性。
第一十四条机房温度湿度要求:
1.机房温度:21±3摄氏度;相对湿度:55%±10%;不结露。
2.温度变化率:最大3℃/小时;湿度变化率:最大6%/小时。
3.温度、湿度的测量点为空调回风口处。
第一十五条机房防尘及洁净度要求参照《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93)标准执行,建议如下
1.机房内的空气含灰尘粒子不得是导电的、铁磁性的和腐蚀性的。
2.机房内的空气含尘浓度,在静态条件下测试,每升空气中大于或等于0.5μm的尘粒数,应少于18,000粒。
3.建议每年请专业检测机构至少检测一次。
第一十六条机房电磁干扰及静电参照《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93)标准执行,建议如下:
1.电磁干扰:建议电场强度小于126dB (uV/m);磁场强度小于800 (A/m)。
2.建议每年请专业检测机构至少检测一次。
第三章 机架基本要求
第一十七条为了提高对各种数据设备的适应性,提高机架空间的利用率,要求机房内统一采用19英寸或23英寸标准集装架。
第一十同一机房内机架、电源柜、配线柜应采用统一颜色,并实际做到各列头平齐。
第一十九条机架前、后门应保持50%以上的通透率,构成设备散热气流的必要通道,适应目前数据设备大多采用前后通风的散热特点。
通透率=(机架前后面网孔分布面积/机架前后面整体面积)×100%
第二十条为了保障架内设备供电安全,机架要求采用双路供电方式,架内必须配备空气开关。机架应有保护接地装置,可采用IGB(杂相排)或者汇流排方式。
第四章 设备机架安装及摆放标准
第二十一条机房内部各类通信设备的布局,在预留发展空间的前提下,应相对集中,高效的利用机房空间。
第一节 设备安装前要求
第二十二条搬运设备机箱应做到安全可靠,搬运过程中必须注意人身、设备和建筑物的安全。
第二十三条开箱应用专用工具将铁丝钉或木螺钉取出,严禁使用铁榔头、撬杆等硬敲、硬撬、硬砸的行为,开箱时应按照装箱单与实物进行逐一核对检查,开箱后的包装板应及时清离施工现场。
第二十四条注意设备上的各种零件、部件及有关标志正确、清晰、齐全。
第二节 机架加固与防震
第二十五条设备机架需要和底座或地面进行加固连接,因此需要根据机架的实际需要用螺丝固定在底座上。
第二十六条机架加固底座的安装应在设备到货后由施工人员具体精确确定安装位置,同时根据设备安装设计图纸进行安装,机架加固底座采用膨胀螺栓直接加固在水泥地面上。
第三节 设备机架安装
第二十七条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设计,各种标志完整齐全。
第二十机架必须按施工图要求进行抗震加固。
第二十九条采用吊垂测量时,设备机架安装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3mm。
第三十条大列主走道侧必须对齐成直线,误差不大于5mm。相邻机架应紧密靠拢;整列机架前面面板应在一平面上,无凹凸现象。
第三十一条设备摆放要平稳,压板、支架要牢固,同型号、同高度的设备机架要尽量相邻排列。
第三十二条设备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补漆。各种文字和符号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
第四节 外围终端设备
第三十三条终端设备应配备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正确。
第三十四条机房电脑(终端)布线整齐。
第三十五条外围终端设备的取电需要统一到规定或设计的插线排上取电,严禁随意接插机架内电源插座。
第五节 电缆走线架(走线槽道)
第三十六条电缆走线架(走线槽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规定。
第三十七条安装走线架(走线槽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走线架(走线槽道)应与列架保持平行或直角相交;
2.垂直走线架(走线槽道)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
3.走线架(走线槽道)吊架的安装应整齐牢固,保持垂直,无歪斜现象。
第三十电缆走线架(走线槽道)穿过楼板孔或墙洞的地方,应按消防要求进行封堵。
第五章 机房线缆要求
第一节 信号线缆布放要求
第三十九条布放线缆的规格、路由和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规定,线缆排列必须整齐,外皮无损伤。
第四十条布放在走线架上的线缆必须绑扎。绑扎后的线缆应互相紧密靠拢,外观平直整齐,线扣间距均匀,松紧适度。使用麻线帮扎时麻线必须浸蜡。
第四十一条布放在槽道内的线缆可不绑扎,但槽内线缆应顺直,不宜交叉。在线缆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第四十二条线缆在机柜内布放时不能绷紧,应留有适当余量,绑扎力度适宜,布放顺直、整齐,不应交叉缠绕。
第四十三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信号线和电源线应分井引入,若分井敷设确有困难的,电源线应与信号线缆必须作适当隔离。
第四十四条上走线的机房,走线架上线缆较少时可将交、直流电源线和信号线在同架上隔离布放;线缆较多的,要求将交、直流电源线和信号线分架走线。
第二节 电源线布放要求
第四十五条交、直流电源电缆必须分开布放;电源电缆和信号线缆应分离布放。
第四十六条电源线必须采用整段线料,中间无接头。
第四十七条电源线走线采用地槽或架上走线时,应避免交叉,布线要整齐。
第四十电源线和信号线应分井引入,若分井敷设确有困难的,电源线与信号线必须作适当隔离;
第四十九条交流电源线和直流电源线应分井引入,若有困难,应将交流线和直流线在同一井内分两边引入。
第五十条机房电源线布放方式如下:
1.采用上走线方式时,交、直流电源线应尽量分架布放。在机房空间紧张且电源线较少时,交、直流电源线可在同一个走线架上分两边隔离走线。如果设备机柜没有上线孔,则需要顺其机架安装爬梯或爬线槽。
2.如必须采用地板下槽道走线时,槽道须架空,交、直流电源线之间应隔离。
第五十一条所有进入机房的电缆均应采用优质阻燃电缆。
第五十二条活动地板下禁止设电源接线板和用电终端设备。
第五十三条敷设电源线应平直并拢、整齐,不得有急剧弯曲和凹凸不平现象;在电缆走道或走线架上敷设电源线的绑扎间隔应符合设计规定,绑扎线扣整齐、松紧合适。绑扎电源线时不得损伤电缆外皮
第五十四条电源线穿钢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管管口应光滑,管内清洁、干燥,接头紧密,不得使用螺丝接头;
2.钢管管径及钢管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
3.穿入管内的电源线不得有接头,穿线管在穿线后应按设计规定将管口密封;
4.室外穿线钢管应分别在电缆进出户处将钢管可靠接地;
5.非同一级电压的电力电缆不得穿在同一管孔内。
第五十五条电源线与设备应可靠连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截面在10平方毫米及以下的单芯电源线打接头圈连接时,线头弯曲方向应与紧固螺丝方向一致,并在导线与螺母间加装垫圈,所有接线螺丝均应拧紧;
2.截面在10平方毫米以上的多股电源线应加装铜鼻子,其尺寸应与导线线径相配合;
第三节 尾纤布放要求
第五十六条尾纤在走线架上布放时应用专用尾纤槽或套管保护;
第五十七条尾纤布放时,应尽量减少转弯,需转弯时应弯成弧形。
第五十机柜内多余的尾纤应绕圈绑扎、整齐放置。
第五十九条暂时不用的尾纤,头部应用护套保护,整齐盘绕成直径不小于8厘米的圈后绑扎固定,且绑扎松紧适度。尾纤严禁压、折。
第六章 标签规范
第六十条标签要求使用经过UL-969标准认证的标签。对于线缆标签,尽量使用覆盖保护膜标签或旗型标签。
第六十一条各省可以参照以下各类标签的格式,结合省内实际情况,确定省内使用相应标签的格式,要求标签的标示必须清晰、简洁、准确。
第六十二条各省省内各数据机房使用的标签材质、样式、帮扎方式等必须统一。
第一节 线缆标签格式
第六十三条网络配线架跳线标签格式建议如下:
楼层(可选) | 楼层英文缩写(可选) | 间隔符 | 机柜列号 | 机柜号 | 间隔符 | 配线架端口号 | |
符号 | 数字 | 字符 | 字符 | 字符 | 数字 | 字符 | 数字/字符 |
字符数 | ≤2 | 大写字母:F | 1 | 1(大写字母) | 2 | 1 | ≤6 |
2.“机柜列号”:表示配线架所在机柜所属列,用大写字母A-Z顺序编码表示。
3.“机柜号”:表示配线架所在机柜。用2位数字表示,每列的列头柜为“00”,第二个机柜为“01”,依次类推。
4.“间隔符”可使用“-”、“/”、空格。
5.“配线架端口号”:用不多于6位数字标识网线所连接的配线模块端口。
6.网络配线架跳线标签举例(如图一所示):
(1) 正面代码表示跳线起始端“四楼A列00柜第8个模块端口1”;
(2) 反面代码表示跳线中止端“四楼A列00柜第9个模块端口1”;
第六十四条设备线缆标签格式建议如下
楼层 (可选) | 楼层缩写 (可选) | 间隔符 (可选) | 机柜列号(可选) | 机柜号 (可选) | 间隔符 | 设备名称 | 间隔符 | 设备端口 | 间隔符 | 备注 (可选) | |
符号 | 数字 | 字符 | 字符 | 字符 | 数字 | 字符 | 字符 | 字符 | 字符/数字 | 字符 | 字符/数字 |
字符数 | ≤2 | 大写字母:F | 1 | 1(大写字母) | 2 | 1 | ≤8(大写字母或数字) | 1 | ≤15(大写字母或数字) | 1 | ≤8 |
2.“机柜列号”:表示配线架所在机柜所属列,用大写字母A-Z顺序编码表示。
3.“机柜号”:表示配线架所在机柜。用2位数字表示,每列的列头柜为“00”,第二个机柜为“01”,依次类推。
4.“间隔符”可使用“-”、“/”、空格。
5. “设备名称”:表示线缆所连接的设备,设备名称按照维护习惯进行标识。
6.“设备端口”:表示线缆连接的设备端口。设备端口书写规则建议参照《中国移动数据网资源命名规范(V1.1.0)》中的设备端口命名规范。例如E-1/2、FE-7/12、E1-4/0/1。由于光纤要分收发,所以光纤端口描述中“S”表示收,“F”表示发,比如:GE-4/1-S,POS-1/0/2-F。
7.网络设备线缆标签举例(如图二所示):
(1)正面表示4楼B01机柜3808-1(这个机柜中有两台3808,标签上分别标识为3808-1和3808-2)交换机FE2/12端口;
(2)反面表示四楼A列01柜第9个模块端口22”。
第六十五条数据机房ODF尾纤标签格式建议如下:
楼层 (可选) | 楼层英文缩写 (可选) | 间隔符 (可选) | 机柜列号 (可选) | 机柜号 (可选) | 间隔符 | ODF子框号 | 间隔符 | 纤芯号 | 间隔符 | 备注 (可选) | |
符号 | 数字 | 字符 | 字符 | 字符 | 数字 | 字符 | 数字 | 字符 | 字符/数字 | 字符 | 字符/数字 |
字符数 | ≤2 | 大写字母:F | 1 | 1(大写字母) | 2 | 1 | 1 | 1 | ≤4 | 1 | ≤8 |
2.“机柜列号”:表示配线架所在机柜所属列,用大写字母A-Z顺序编码表示。
3.“机柜号”:表示配线架所在机柜。用2位数字表示,每列的列头柜为“00”,第二个机柜为“01”,依次类推。
4.“间隔符”可使用“-”、“/”、空格。
5. “ODF子框号”:表示同一ODF架中的不同的ODF子框。当同一个机柜中有多个ODF子框时,从上到下,依次标识为“1”、“2”、“3”……
6.纤芯号”:可以表示为“A00”芯、“A01”芯、“B02”芯……
7.数据机房ODF尾纤标签举例(如图三所示):
(1)正面表示4楼B01机柜3808交换机GE-1/1端口的收光尾纤;
(2)反面表示四楼A列03柜(03柜是ODF柜)第4个ODF子框的A汇接盘的03芯”。
第六十六条单个协议转换器标签格式建议如下:
1.可参照数据设备线缆标签格式来书写,设备型号就写协转的设备型号。
2.协议转换器2M线的标签书写格式,按照传输线缆标签格式书写。
第六十七条线缆标签建议使用缠绕或旗形方式张贴。
第二节 设备标签
第六十为了便于日后维护管理和监督工程实施情况,建议按照此标签规则规定的内容制作设备标签。设备标签的介质应由省公司统一负责提供,对整个标签制作过程把关。
第六十九条设备标签应能够全面涵盖所描述设备的各项具体信息,但又要尽量做到简洁、清晰、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数据机房机器设备及客户主机等设备。张贴于设备表面醒目位置。
第七十条设备标签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1. 设备所属工程名:描述设备所属的工程名称,应该与相关合同描述一致,如中国移动互联网NAP工程。
2.设备型号:描述设备的详细型号,如CISCO AS5300
3.设备用途:描述此设备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用途,如安装CISCO GSR Manager。
4.设备名:设备名是全网惟一的用于代表某一台网络设备。
第七十一条对于IDC机房内托管客户设备,为了保证客户信息安全,客户设备标签可只包含客户编号。
第七章 机房管理要求
第一节 机房安全保障
第七十二条机房应建立完善的系统和设备维护责任制度,机房内的各项现网设备应有专人负责管理,未经机房主管人员许可,他人不得随意进行操作。
第七十三条机房内的各系统和设备应具备完善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关键的系统和资料应设置足够可靠的备份和冗余。
第七十四条机房大楼应有7×24小时的专业保安人员,出入大楼需登记或持有通行卡。
第七十五条机房具有电视监控及出入机房控制系统;监控系统有专人7×24小时值守;建议出入机房门禁系统采用数据库管理,用户身份卡内保存有持卡人编号,进出区域,时间等,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特定区域。
第七十六条机房监控系统应设置专人为系统管理员,负责对整个监控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第七十七条机房内的各项设备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部们规定进行布置和安装,未经书面许可,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在机房内添加、放置和拆卸任何设备、设施,不得对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
第二节 机房用电安全
第七十机房设备用电应按照设备负荷严格规划,严禁在机架内随意串接、复接电源插线板或设备;
第七十九条机房内应设置维护和测试用电源插座(地插、墙插等),供日常维护过程中接插相关维护工具、仪器仪表等。
第八十条机架内设备电源接入方式可以采用空气开关直接接入方式和插座方式两种,接入原则如下:
1.空气开关直接接入方式:设备电源线直接接入空气开关。
2.插座方式:机柜内有插座连接至架内空气开关,并与机柜牢固连接,设备电源线从设备端连接至插座,严禁插座级联。
3.机架内设备电源的接入建议首选空气开关直接接入方式,个别情况下可以采用插座方式。
4.对于断电会导致重大通信故障的且只有单路供电的设备,必须采用空气开关直接接入方式。
5.严禁随意使用机架内电源插座接插临时设备。
第八十一条所有电源线剖头部分均缠绝缘胶带缠扎厚度与绝缘外皮一致,各电源线缠扎长度应一致。
第三节 机房消防保障
第八十二条机房应配备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感烟、感温系统和安全可靠的气体灭火系统。
第八十三条机房应配置足够的手动灭火器材和消防应急器材,并有专人定期维护,确保其随时有效;并定期组织消防教育和演习,确保维护人员都能熟练地使用各种消防设施。
第八十四条机房内应严格执行消防安全规定,所有门窗、地板、窗帘、饰物、桌椅、柜子等材料、设施都应采用防火材料。
第八十五条机房必须按消防规定安装火灾自动报警、配置灭火装置和氧气面罩,采用自动气体消防措施。灭火器应放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方,安装事故疏散灯和事故应急照明灯。
第八十六条各数据机房应安装火灾早期自动报警系统,并将该系统接入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第八十七条机房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且要保持畅通,不可放置杂物。
第四节 机房管理制度要求
第八十为了使机房日常维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对于数据机房的管理,要求制定以下机房管理维护制度,重要制度应上墙:
《机房现场管理制度》
《机房值班制度》
《重大故障上报制度》
《重大故障应急处理及上报流程》
《机房交制度》
《外来人员操作管理制度》
第五节 机房资料管理
第八十九条为了对机房内部设备统一管理,建立设备硬件软件资料,包含但不限于以下项目内容:
序号 | 主机名 | 设备型号 | 目前系统软件版本 | 应用软件版本号 |
1.仪器仪表工具;
2.备品备件;
3.日常维护作业计划和资料。
附件 引用标准
本规范中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有标准均为有效,所有标准均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 UL969标准
(2) ISO11801标准
(3) EIA/TIA 568标准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93)》
(5) 信息产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设计规范》
(6) 原邮电部《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YD5002-94
(7) 原邮电部《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5059-98
(8) 原邮电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37-97
(9) 《中国电信CMNET网络设备/线缆标签命名规则》
(10) 《中国电信有限责任公司机房防静电管理办法(试行稿)》
(11)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通信设备工程安装施工规范》
附件一
主机系统安装
一、安装前准备
检查机房环境
在设备加电前检查机房环境,
对机房的详细环境要求请参考附件:《机房准备要求》
检查设备的外包装
在设备开箱前,仔细检查设备的外包装是否完好
开箱
开箱要求网赢工程师到场。
清点设备
对照装箱单点货,检查到货内容是否与装箱单内容相符,是否与合同相符,并由网赢工程师、用户负责人双方方签字确认,由用户单位盖章。
请参考附件:《设备到货验收单》
硬件连接
主机硬件配置
硬件配置清单见附件
主机连接
连接显示器、鼠标、键盘、电源等
软件的安装清单与补丁列表
软件安装清单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主机名称 | 软件名称 | 版本号 | 备注 | 检查命令 |
根据应用系统的需要把额外的补丁补装上去。安装命令为:
补丁列表:
1、操作系统
安装步骤:
安装完后,取出系统光碟,把补丁光碟放进光驱中
2、系统配置:
●磁盘分区、
●配置主机名、IP地址、网络掩码、默认网关地址
●用户和密码
●配置参数
3、系统备份
备份方法:
三、安装步骤记录
序号 | 工作内容 | 安装情况 | 安装人员签字 |
1 | 物理安装上架和连线 | ||
2 | 机器加电检查 | ||
3 | 安装操作系统和补丁 | ||
4 | 调整系统参数 | ||
5 | 系统备份 | ||
1、主机配置记录
类别 | 详细类别 | 具体配置 | 备注 |
硬件配置 | |||
系统软件配置 | |||
文件系统配置 | 系统分区 | ||
分区 | |||
网络配置 | 主机名 | ||
IP地址 | |||
子网掩码 | |||
缺省网关 | |||
其他: | |||
测试项目 | 测试内容 | 检验结果 |
1、硬件配置是否正常 | 对照装箱单及合同副本进行检查正 | 正确□ 未通过□ |
2、安装标准 | ①物理检查安装系统,确保所有部件正常工作 ②针对安装要求,确保硬件安装条件正常。 | 正确□ 未通过□ |
3、硬件检查 | ①基本检查(电源、系统板、内存)开机,确认系统能够正常启动,没有显示任何出错信息,内存自检通过且内存大小正确 | 正确□ 未通过□ |
② 运行 命令检查系统中可用设备 | 正确□ 未通过□ | |
③ 运行 命令检查系统中的内存大小 | 正确□ 未通过□ | |
4.软件及系 统配置和规 划验证 | ① 用 命令检查AIX 操作系统版本 | 正确□ 未通过□ |
②用 命令检查补丁版本 | 正确□ 未通过□ | |
③ 运行 命令检查所有文件系统的配置 | 正确□ 未通过□ | |
运行 命令检查分区情况 | 正确□ 未通过□ | |
5.网络系统 | ①用 命令检查当前网络状态 | 正确□ 未通过□ |
②用ping 命令检查网络的连通性 | 正确□ 未通过□ | |
6.其他 | 正确□ 未通过□ | |
结论 | ||
填写质量记录文件《安装测试记录》。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数据库安装
数据库安装配置
一、数据库安装准备
1、数据库软件名称
2、数据库软件安装环境
●操作系统名称、版本,补丁程序
●数据库产品
3、软件许可证或序列号
二、数据库安装规划
三、数据库产品安装过程
1、设置操作系统环境
1.1建立数据库安装目录
1.2创建数据库组名,组号规则
1.3创建数据库用户名,用户id号规则
1.4调整操作系统的参数,如共享内存段、信号量大小、进程数等参数。
1.5设置环境变量和PATH
2、数据库产品安装顺序
涉及多个产品安装时,必须遵循的安装顺序。
3、数据库产品安装程序
3.1插入软件CD
3.2运行安装程序,按提示安装
四、数据库产品的配置过程
1、规划、准备数据库空间
1.1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使用的是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还是裸设备?
1.2数据库数据空间使用是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还是裸设备?
1.3主机配置和硬盘划分如何?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1.4数据库设备文件的权限
1.5网络服务端口
2、初始化数据库
3、相关数据库配置文件的修改
4、创建数据库空间
5、定义数据库系统、数据备份的设备、备份方法、备份策略等
五、常用的维护和管理命令
1、数据库的启动
2、数据库的关闭
3、数据库的备份
4、常用的系统管理命令
六、需要注意的事项:
数据库安装记录
一、本安装的流程和规范所遵循的标准列表,包括系统集成方案的相关文档和厂家相关文档
1
2
二、安装的软件及补丁清单
主机 | 软件名称 | 版本号 | 检查命令 | 备注 |
1、安装时需要准备的参数列表: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参数项 | 内容 | 数值/大小 | 备注 |
数据库服务器名 | |||
数据库服务器IP | |||
数据库服务的端口号 | |||
数据库名称 | |||
相关用户和口令 | |||
数据库空间 | |||
四、安装具体步骤:
序号 | 工作内容 | 安装情况 | 安装签字 |
1 | |||
2 | |||
3 | |||
4 |
填写质量记录文件《安装测试记录》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附件三
应用软件安装
应用软件安装作业指导书
一、说明
该作业指导书使用于一般应用软件的安装,不包括数据库软件的安装、主机系统的安装。数据库软件的安装和主机系统的安装请参照《主机系统安装作业指导书》和《数据库软件安装作业指导书》。
二、安装前准备
1、软件名称、版本
2、补丁程序
3、软件许可证或序列号
4、安装环境:
●操作系统要求
●磁盘存储空间要求
●用户的要求
三、安装方法
1、插入CD介质
2、运行安装程序,安装到制定目录下
3、安装补丁程序
四、软件配置
1、配置文件
2、配置方法
五、维护和管理
1、常用命令
2、使用方法
六、升级和再安装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七、安装记录
序号 | 工作内容 | 安装情况 | 安装人员签字 |
1 | |||
2 | |||
3 | |||
填写《安装测试记录》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附件四:
网络设备安装
一、安装前准备
检查机房环境
在设备加电前检查机房环境,
对机房的详细环境要求请参考附件:《机房准备要求》
检查设备的外包装
在设备开箱前,仔细检查设备的外包装是否完好
开箱
开箱要求网赢工程师到场。
清点设备
对照装箱单点货,检查到货内容是否与装箱单内容相符,是否与合同相符,并由网赢工程师签字确认,由用户单位盖章。
请参考附件:《设备到货验收单》
二、硬件安装
机框安装
依照工程设计文件提供的信息,将机框安装到指定位置。机框各支撑点要求受力均匀、固定。安装人员需仔细并牢记设备安装手册中相关的警示性内容。
设备模块、电子记忆体安装
在开启该类物品的包装袋以及接触该类物品表面之前,安装人员必须采取防静电措施。若机框有电源供应,须先切断电源。依照方案及工程设计,将该类物品固定在机框相关的槽位。
与其他设备的连接
与其他设备的连接线必须走线规范、摆放有序,连线两端须有标签标示。标签内容简明、唯一。
电源供应及接地保护
仔细阅读设备手册中有关电源供应的技术参数。安装人员必须首先测试交、直流电源是否满足参数要求;只有在外部电源满足设备技术参数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安装和连接。若设
备有两路电源供应,一般情况下须接入两路外部电源支路。设备的接地保护端须与保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护地排直接相连,电缆线径必须满足技术规范;安装人员必须测试并记录接地电阻。
设备加电测试
设备首次加电测试,须保证网赢工程师、用户双方共同监督执行。安装人员须仔细检测电源线连接是否正确;直流电源的极性是否符合要求。在三方人员确认后,安装人员才能闭合电源开关对设备供电,同时记录设备运行情况(指示灯、温度、异常情况等)。
硬件安装记录
安装人员在设备安装后必须认真、详细、逐项填写硬件安装表。硬件安装记录须网赢工程师签字确认。
硬件安装记录表: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项目名称: | |||||
安装地点: | |||||
机框安装 | |||||
型号 | 安装时间 | 安装人员 | 安装位置 | 备注 | |
模块及记忆体安装 | |||||
型号 | 安装时间 | 安装人员 | 安装位置 | 备注 | |
与其他设备连接记录 | |||||
本端设备端口 | 对端设备名称 | 对端设备端口 | 链路类型 | 链路带宽 | |
电源供应及接地保护 | |||||
测试人: | |||||
测试工具: | |||||
测试时间: | |||||
外部交流电源测试最大值: | |||||
外部交流电源测试最小值: | |||||
外部交流电源测试频率: | |||||
外部直流电源测试最大值: | |||||
外部直流电源测试最小值: | |||||
接地电阻测试值: | |||||
双回路电源保护测试: | |||||
直流电源连接极性记录: | |||||
电源电缆连接距离: | |||||
电源电缆线径: | |||||
备注: | |||||
设备加电测试 | |||||
设备厂家人员: | |||||
×××公司人员: | |||||
用户: | |||||
操作人员: | |||||
加电测试时间: | |||||
设备表面测试温度: | |||||
设备冷却系统运行情况: | |||||
机框加电自检测信息 | 主电源指示灯: | ||||
设备自检测试灯: | |||||
设备运行指示灯: | |||||
设备核心模块运行指示灯: | |||||
模块*/*电源指示灯: | 模块电源指示灯: | ||||
自检测指示灯: | |||||
运行指示灯: | |||||
端口*/*/*指示灯; | |||||
… | |||||
备注 | |||||
4、设备配置前检查
配置人员在配置数据前须检测设备是否安装正确,指示灯是否正常,端口连接线是否正确,外部互连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系统方案书、工程设计书是否齐备,网络地址、VLAN划分是否规划正确无误;另外,还需了解相关电路调配情况。
5、异常情况紧急处理措施
配置人员必须将设备厂家技术支持管理人员联系电话、姓名,用户方工程主管部门联系人姓名、电话记录在明显、容易获得的位置。配置人员必须牢记自己做好相关数据的备份工作,同时、要求用户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与用户相关人员协商异常情况处理步骤,并报知双方上一级主管同意、备案。
6、网络设备配置处理步骤
1)确认配置终端与被配置设备连接正确。配置人员须保证物理层及链路层特性两端统一。在获得被配置设备的回应,并能正确阅读该设备的硬件、软件信息后,既表示终端与该设备正确连接。
2)配置设备机器名称
机器名称依照如下信息和结构(英语或拼音缩写):设备厂家-设备型号-设备位置-项目名称
3)配置管理信息
管理信息包括:管理人员名称、联系方法及邮件地址等。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4)配置安全信息
安全信息包括:密码、用户名称及密码、网络访问授权及认证、访问时间、用户访问分级、访问记录处理、告警处理。
5)配置端口信息
端口IP地址及掩码、端口封装类型、端口过滤策略、端口路由更新策略及参数、端口广播策略、端口带宽、VLAN划分。
6)配置路由协议信息
路由协议配置内容包括:协议进程号、路由协议运行所在的网段及端口、路由协议特性参数调节、网络拓扑结构规划、路由汇总、协议域之间路由信息发布。
7、网络设备配置记录
网络设备配置记录表
项目名称: | |||
设备所在位置: | |||
配置人员: | |||
用户方配合人员: | |||
设备配置前检查 | |||
设备型号 | 检查结果描述 | ||
网络设备配置信息 | |||
主机名称: | |||
主机描述: | |||
管理IP地址: | Ip address: Mask: | ||
管理人员信息: | 姓名: 联系方法: | ||
密码: | |||
用户信息: | Username: Password: | ||
端口*/*/*配置信息 | 端口描述: | ||
端口IP地址: | |||
端口掩码: | |||
端口带宽: | |||
端口封状类型: | |||
对端设备型号: | |||
对端端口编号: | |||
对端端口地址: | |||
电路编号: | |||
路由协议配置信息 | 路由协议名称: | ||
协议进程ID | |||
协议特性参数: | |||
动态发布策略: | |||
运行该协议的物理及逻辑端口统计: | |||
自检测指示灯: | |||
运行指示灯: | |||
端口*/*/*指示灯; | |||
… | |||
备注 | |||
1、网络设备安装调试报告
测试项目 | 测试内容 | 检验结果 | |
1、硬件配置是否正常 | 对照装箱单及合同副本进行检查正 | 正确□ 未通过□ | |
2、安装标准 | ①物理检查安装系统,确保所有部件正常工作 ②针对安装要求,确保硬件安装条件正常。 | 正确□ 未通过□ | |
3、硬件检查 | ①基本检查(电源、系统板、内存)开机,确认系统能够正常启动,没有显示任何出错信息,内存自检通过且内存大小正确 | 正确□ 未通过□ | |
② 运行 命令检查系统中可用设备 | 正确□ 未通过□ | ||
③ 运行 命令检查系统中的内存大小 | 正确□ 未通过□ | ||
4.软件版本及硬件资源检查 | ① 用 命令检查IOS操作系统版本 | 正确□ 未通过□ | |
②用 命令检查CPU | 正确□ 未通过□ | ||
③ 运行 命令检查所有文件系统 | 正确□ 未通过□ | ||
运行 命令检查MEM情况 | 正确□ 未通过□ | ||
5.网络系统 | ①用 命令检查所有端口状态网络状态 | 正确□ 未通过□ | |
②用ping 命令检查网络的连通性 | 正确□ 未通过□ | ||
③检查路由表的一致性、完整性 | 正确□ 未通过□ | ||
6.附件 | ① 网络设备配置文档 ② 网络设备硬件、软件、CPU、MEN说明文档 ③ 网络设备路由表、IP地址表统计文档 网络设备端口统计文档 | ||
7.其他 | 正确□ 未通过□ | ||
结论 |
附件五
机房建设和网络布线
〈一〉机房位置选择
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房应远离变压房、高频房等强震源、强噪声源、强电磁场干扰。
2、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储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
3、主机房应尽量靠近大楼综合布线的配线井;大楼的综合布线的主配线架,应尽量设置在主机房内,或靠近主机房。
〈二〉机房组成及设备布置
机房应由主机房、基本工作间、辅助房间(电力室、衣帽更换室、监控室等)组成。
企业网计算机主机房分类标准:
类别 | 面积 | 安装机柜数量 | 系统用电 | 空调用电 | 照明用电 | 总用电 |
A类 | 80-100M² | 20-25个 | >63kw | >13kw | >4kw | >80kw |
B类 | 60-80M² | 15-20个 | >45kw | >10kw | >3kw | >58kw |
C类 | 40-60M² | 10-15个 | >38kw | >8kw | >2.5kw | >50kw |
设备布置及布局应遵循如下原则:
1、计算机设备宜采用分列布置,一般可分为主机区,按相关系统功能柜并列布置。
2、对于振动大,噪音高的设备尽量离开机房和基本工作间远一些。
3、应使无关人员不能进入主机房和设备集中的房间,对外开放或为便于参观的房间,可尽量设置在靠近大门口或设立专门的参观走廊,以确保室内的洁净和运行安全。
4、对于前后操作、维修的设备,其前后最小操作、维修服务区不宜小于1 .2米。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5、机柜距墙不应小于1.2米。如有水泥柱、砖柱等凸出位置时,机柜与该凸出处最少距离不小于0.8米。
6、主走道靠近门口一侧净宽不应小于1.5米,若机房内有两个出入口的消防通道则不小于1.8米。
7、建议并列机柜不宜超过10个。
〈三〉机房环境条件
主机房及基本工作间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洁净度、噪音、电磁干扰冲击性振动、腐蚀性等。
1、温度、湿度
根据国家标准,主机房温、湿度应符合以下要求:温度23±2℃,相对湿度45%~65%,温度变化率小于5℃/小时,并不得结露。
辅助房间应按实际工艺要求确定。
2、洁净度
主机房内的空气含尘浓度,在静态条件下测试,每升空气中大于或等于0.5µm的尘粒数,应小于18000粒。
3、噪音
由于计算机机房工作人员多为脑力劳动,过量的噪声干扰会使工作人员精力分散,易于疲乏,因此,应特别注意解决好这一问题。
在计算机工作人员的室内,其噪声值应在65分贝以下。
计算机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外界和系统中的设备,前者可用双层窗,甚至不开窗来解决,后者应在设备分区时进行隔离,如将计算机系统中的打印机、磁带运转机等噪声较大的设备尽量安装在一个房间,UPS电源(参数稳压器)、发电机、空调机等噪声大的设备宜单独房间安装并采取相应的隔音措施。
4、电磁干扰
主机房内无线电干扰长强,在频率为0.15-1000MHz时,不应大于126dB。
主机房内磁场干扰环境场强不应大于800A/m(相当于10奥斯特)
5、冲击性振动
国家标准要求:在计算机系统停机条件,主机房地板表面垂直及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
值,不应大于500mm/S²。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机房的振动主要来源于发电机、空调机组,对此,应尽量采取措施与机房分开,当实在分不开时,可在机组下面设置隔振基础,以减少振动。
6、静电
由于静电过高会损坏逻辑电路,并且易损坏磁盘驱动器,因此,国家标准规定机房内绝缘体的静电电位不应大于1KV并要求接地。
7、腐蚀性气体
腐蚀性气体主要来源于室外大气中,对计算机构成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8、室内的新鲜空气
长期处于新鲜空气补充不足的空调房间里的运行人员会出现关昏、气闷等不良症状,严重的会使工作人员不能正常工作,对此在机房建设中应予以充分注意。
有人员办公的室内新风量不应低于空调总送风量的5%(或不低于每人40立方米/小时),其他房间的环境条件可依据所装设备的要求来定。
〈四〉机柜要求
1、机柜尺寸:宽720mm,深900mm,高2000mm。(不含下走线地架100mm高)
2、机柜外观颜色:外框为电信蓝,门板为电信白,机柜上部配有用户单位标志。
3、前门结构为金属框加透视玻璃,带门锁,门锁上方加方格承架,按IDC标准。
4、机柜上不安装交流风扇单元。
5、机柜后门采用两扇,按IDC标准。
6、层板用加固层板,深度为690mm。
7、机架底部安装10——15mm厚的减缓胶。
8、机柜后操作面左侧安装九输出交流单元电源线槽,右侧为通信线槽。
9、机柜内的交流单元配九个单极空气开关分别控制八个接线柱和
八个多功能插座输出。接线柱应带保护外壳并以左、中、右或从上至下相线L、零线N、地线E三点分别接出。交流单元原则上不采用插座形式输出。
〈五〉机房装修
机房内装修应遵循如下原则:
1、主机房内装修应选用非燃或难燃、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料。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2、墙壁和顶棚表面装修应平整,色调应以淡色为主,以避免产生眩光。
3、若IT机房是新建机房,主机房不吊顶,采用水磨石地面或处理较好的水泥地面,可用防静电漆处理;若沿用旧机房,机房已吊顶,则应安装防静电地板,如复合型抗静电活动地板或全钢抗静电活动地板。活动地板下面的地面应平整、耐磨并涂防尘漆。
4、主机房的楼板荷载按5000~ 7500N/m²设计。
5、天花宜采用活动装配式不起尘、不燃天花吊顶,以利于检修。如吊顶内空间作为风库,也应在顶部或四壁加装保温层。
6、室内隔墙也应采用轻质、非燃或难燃、不起尘、易清洁的材料,可采用铝合金加玻璃隔断,但金属部分要接地
7、机房的门应选用与内隔墙相匹配的材料。
8、当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设有外窗时,应采用双层玻璃窗。
9、当主机房内设有用水设备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止水流漫溢和渗漏的措施。
10、空调出风口不得安装在机柜或设备上方,以防空调滴水。分体式空调室内机不应安装在机柜顶部。
11、与主机房内无关的给排水管道不得穿过主机房。
〈六〉空调系统
主机房和各功能间必须要有恒温、恒湿空气调节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主机房应采用专用的空调设备,若与其他系统共用时,应保证空调效果(温、湿度、洁净度及使用时间等)并采取防火隔离措施。建议选用2套恒温、恒湿的精密空调设备,送风方式采用一主一备方式进行。
2、空调配电线路应考虑长时期24小时连续供电,配线载流量应按长时间供电考虑。
3、空调系统中的管道、消声器、防火闸接头、衬垫、送风口、回风口及管道保温层所选用的材料应为非燃材料。
4、空调送风管道处设置防火装置,以便在发生火灾时自动启动。
5、制冷量的确定。以机房的净高度2.7米——3米计算,一般可参考以每平方米的制冷量按300大卡计算,实际以机房总热量确定。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6机房必须维持一定的正压。主机房与其它房间、走廊间的压差不应小于4.9Pa,与室外静压差不应小于9.8Pa。
〈七〉电气技术
1、供配电。
(1) 机房用电一般要求双回路供电,或有辅助电源(发电机等)供电。
(2) 机房主要用电负荷有:系统主机、网络设备、外部设备、通讯设备、空调系统、监控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其中系统主机、网络设备、外部设备、通讯设备等必须配备不间断电源(UPS)供电,考虑到计算机系统的扩展、升级,应预留冗余电源容量。
(3) 系统供电质量要求:稳态电压偏移范围±2%,稳态频率偏移范围±0.2%。
(4) 室内低压配电系统均应采用频率为50Hz、电压220V/380V,TN-S或TN-C-S系统(特殊要求除外)供电。
(5) 单相负荷应均匀地分配在三相线路上,并应使三相不平衡负荷小于20%。
(6) 一行列的机柜组的首个机柜设置为该行列的电源分配列柜,一般称为列头柜,所有列头机柜的电源必须单独敷线到电力室。
(7) 列头机柜必须用带过载保护的双极开关分别控制每一个机柜内的交流单元,并采用3*2.5MM²电力电缆分别敷设到每一机柜内。
(8) 机柜内交流单元分别用容量适合的单极空气开关和三芯护套线敷设回路控制每一台用电设备,以减少用电设备产生故障时相互间的影响。
(9) 从电力室至列头柜采用VV系列三相五线制电力电缆穿管或用金属线槽敷设,线径大小参照A——C类机房设备用电功率选择。
(10)插座
机房内电源插座颜色:UPS电源插座用红色; 市电插座用白色
插座接法:左零、N端、右火、L端、上地、E端
插座标识:和配电柜内的空气开关标识对应
插座规格:220V,10A 国标三扁插
线径:4mm²以上(每路五个插座计算)
2、照明
(1)主机房的正常工作照明平均照明度400lx,无眩目感。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2)主机房内应设置备用照明,其照度为一般照明的1/10。并宜为一般照明的一部分,并作为应急事故照明灯采用不间断电源供电。
(3)机房内各条通道应设置疏散照明和安全出口标志灯,其照度不应低于0.5lx。
(4)大面积照明场所的灯具宜分区、分段设置开关。
3、静电防护
(1)主机房内采用的活动地板可由钢铝或其它阻燃性材料制成。活动地板表面应是导静电的,严禁暴露金属部分。
(2)主机房内的工作台面及坐椅垫套材料应是导静电的,其体积电阻率应为1.0*107~1.0*1010Ω.cm 。
(3)导静电地面、活动地板、工作台面和坐椅垫套必须进行静电接地。
4、接地
(1)计算机机房接地系统应满足人身的安全及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系统设备的安全要求。
(2)为了避免对计算机系统的电磁干扰,宜采用将多种接地的接地线分别接到接地母线上,由接地母线采用一根接地线单点与接地体相连接的单点接地方式。由各计算机设备至接地母线的连接导线应尽量缩短连接距离,尽量使各接地点处于同一电位上。
(3)当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采
用单独接地体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但采用联合接地体用一组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应小于1Ω。
(4)当机房所在大厦地网的接地电阻小于1Ω时,机房地线可以直接接入大厦地网,地线线径为不小于50平方毫米铜芯电缆。
(5)接地线必须和任何导线完全隔离和绝缘,且仅能在建筑物的真正接地线盒电源中性线相接。
(6)不准采用电源的中性线作为接地线,而且电源输出插座所测得的中性线与接
地线之间的电压应小于1伏。
〈八〉消防安全
计算机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自动灭火系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并应按当地现行有关消防规定的要求执行
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 A/0
〈九〉布线要求
机房内综合布线参照国家标准〈〈建筑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建筑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安装规范〉〉GB50312执行。
1、本期新装机房的网络通信线原则上采用上走线敷设,电源分配列柜与网络机柜之间的电力线路采用下走线方式敷设。尽量减少电力线路对网络通信线路的电场干扰。通过整治或改造又有地台板的旧机房需以供电安全和网络运行安全为原则可结合机房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2、无论机房布线用上走线或下走线方式安装时,网络线路和供电线路均应分槽敷设或分别穿线管,并应对金属线槽接地屏蔽和金属线管进行。
3、综合布线的路由应尽量避免靠近电源开关,地感式镇流器等等有强磁场、电场的干拢,并应尽量缩短走线的距离。
4、主干通讯线槽宜选用600mmX200mm全封底板金属线槽,支干宜选用400mmX200mm不全封底板金属线槽安装。
5、系统主机设备采用上机柜架方式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