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1:48:25
文档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共24分)1.(10分)默写(1),雪尽马蹄轻。(《观猎》)(2)几处早莺争暖树,。(《钱塘湖春行》)(3),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3分)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本诗是作者在人生时期所写的五言律诗。(2)下面
推荐度:
导读2018-2019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共24分)1.(10分)默写(1),雪尽马蹄轻。(《观猎》)(2)几处早莺争暖树,。(《钱塘湖春行》)(3),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3分)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本诗是作者在人生时期所写的五言律诗。(2)下面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共24分)

1.(10分)默写

(1)     ,雪尽马蹄轻。(《观猎》)

(2)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

(3)     ,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吾视其辙乱,     。(《曹刿论战》)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3分)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是作者     在人生     时期所写的五言律诗。

(2)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抒发诗人最初远望泰山之时所产生的惊叹仰慕之情。

B、颌联描绘诗人近望泰山所见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风姿。

C、颈联抒发诗人细望泰山云起层叠之时心中荡漾的激情。

D、尾联展现诗人俯望泰山之时的做视一切的胸襟与气魄。

3.(5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那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

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下面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作者为唐宋家之一。

B、选文为宋代的作品

C、选文与《黔之驴》作者为同一人。

D、选文是篇优美的散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下列对划线句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滁州群山的特

B、醉翁亭周围的环境

C、滁州优美的自然风光

D、游玩醉翁亭的路径

4.(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甘橘千树

       李衡于武陵龙阳氾州上作宅,种甘橘千树。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恒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橘,与千户侯等”者也。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选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1)(1)解释文中加点字。

氾州上作宅

     

(2)对划线句“向之笑者,咸求假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对着他嘲笑的人,都来请求放过(原谅)。

B、以前嘲笑他的人,都向他借木材和漆。

C、对着他嘲笑的人,都向他借木材和漆。

D、以前嘲笑他的人,都来请求放过(原谅)。

(3)文中李衡称柑橘树为木奴的原因是。(用自己话概括)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树木是人类最值得依靠的朋友

B、种植这件事是千万不可放弃的

C、做事不能只顾眼前,要着眼未来

D、做事贵在坚持,坚持终有收获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5.(11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眼光

冯骥才

①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②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③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④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⑤二是作为一种考古学用语。如仰韶文化、大坟口文化、良渚文化。

⑥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是指精神财富。

⑦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有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做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⑧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上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⑨只要用文化眼光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的方式、售酒的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这个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汁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⑩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

⑪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⑫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⑬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的眼光看出来的。

⑭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需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⑮眼光,也就是眼力。

⑯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做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种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不是从将来的角度来看的。

⑰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

⑱当柏林墙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争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远珍存。

⑲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⑳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㉑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1)从全文看,文化眼光是指     的眼光。

(2)本文第②﹣﹣③段花了大量笔墨论述“何谓文化”,是否必要?请简述理由。

(3)细读文本,请说说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

①     

②     

③     

(4)依据本文观点,试用文化眼光从一个角度谈谈你对“鞋文化“的理解。

6.(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鼎爷

包明明

①今早,窗外的竹叶厚厚地铺了一地,像我们恋恋不舍的回忆。再过15天,我们就要走上考场,踏上等待已久的征程。突然想起我们之间的很多事。

②刚分班的时候,我们早早地坐在教室里,期待着班主任的到来。您很准时地踏着铃声到了,眼睛里透着笑意,脖子上挂着些水滴,花白的头发也湿湿的,脚上蹬着沾了些沙子的旧皮鞋。原来您刚从江边游泳回来。

③一把年纪的您走起路来还是shén cǎi yì yì____,脱下老花镜的眼睛竟也炯炯有神。 别的老师都带着小扩音器上课,您却只消张张嘴就能让全班同学感到“振聋发聩”。哎呀,我们在台下咂咂嘴,这个班主任了不得。

④了不得的班主任抓内务抓得勤。六层楼的宿合,您愣是每天早上在我们都上课的时候,爬上去一间一间地检查,权当是锻炼身体。班里没羞没臊的“猴子”们把乱七八糟的宿舍敞开给您看了几天后,一扫从前的厚脸皮,每天乖乖地摆好了鞋子叠好了被子,不敢再劳烦您动手。我见到您嘴角有得胜的笑。高,真是高。

⑤了不得的班主任特别爱健身。您告诉我们,天气好的时候,您天天去游泳,无论秋冬。南方的冬天多是刺骨的湿寒,当我们都瑟瑟发抖地缩在毛衣棉外套里的时候,您总是默默地穿着件短袖在教室里低调地炫耀。上学的路上我总见您骑着单车超过我,但又会在校门口停下和我闲聊两向。校运会有教师短跑接力赛,您跃跃欲试报了名,却在半途摔了一跤。后来,您一边擦着红药水,一边给我们班的运动员们鼓劲。

⑥我想,您是爱我们的。

⑦您教生物。我总觉得,学生物的人都特别有趣,是抱着对世界的热情去学的。有次上课,您突然跟我们说:“春天来了。”我看着讲台上鬓角沾了粉笔灰的您,恍惚间竟像给我们布道的老者,笃笃地敲看我们几乎要麻木的头颅,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⑧人生的春天又是何其短暂啊,像鲁迅笔下的“朝花夕拾”。为何年轻的我们,总是要您来提醒,才懂得珍惜呢?

⑨两个星期前,正是离中考还有整整一个月倒数的日子。您突然走进班里,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们:“昨天下午,我一个人骑车,去了庆云洞。”

⑩我们静静地看着您

⑪“我去了庆云洞的那个庙,站在那门口的香炉旁,拿了一束香,念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哎呀,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一共四十二个,我念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刚刚点燃那来束香,哗的一下,天上下起了大雨,把我的香都淋湿了。”

⑫我们都笑。

⑬“但我也没走,就叫它下,我就继续站在那里,用手挡着,还在念你们的名字。我说,菩萨保佑啊,让四班的孩子们都考得好一点,考上自己喜欢的学校,佛祖保佑,菩萨保。念完了,雨就停了。”

⑭“我走过桥,看到又有一个小庙,于是我又烧了一柱香。结果我的香一点,哔的一下,又雨了。唉,我也没办法,又淋着,再把你们的名字念了两遍。”

⑮我们静静地看着您,没有笑。我的眼睛酸酸的。

⑯其实您并不是一个信神的人。庆云洞明明是个道观,您却以为是佛教寺庙。而走过桥的那个,是个财神庙啊。

⑰再过几天,我们就要挥挥手和您说再见,穿过风雨走廊,踏过潇满竹叶,去写最后的一章。等我们转身和这所学校告别的时候,也是您和您几十年来兢兢业业的教书生涯告别的日子。

⑱原谅您的关门弟子们都像小猴子一样让您操心吧,我们皮得要死,没给您带来多少荣誉,倒总是给您带来一张又一张的扣分条。

⑲可是,当以后的我们散落天涯,蓦然回首时,我们心里都会响起一声温柔的呢喃﹣﹣亲爱的鼎爷,你还好吗?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①在第③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én cǎi yì yì     

②请分析本文标题“鼎爷”的含义。

(2)本文记叙了“我”初中班主任鼎爷的多件往事,请按照示例,概括其中的两件。

示例:走路神采奕奕的鼎爷,只消张张嘴就能让全班同学感到“振聋发聩”。

①     

②     

(3)第③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品析。

(4)请写出第⑩⑫⑮段中“我们”神情背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我们静静地看着您”

“我们都笑。”

“我静静地看着您,没有笑。我的眼睛酸酸的。”

(5)请简析第⑰﹣﹣⑲段在文中的作用。

三、综合运用(7分)

7.(1分)本学期,同学们通过教材学习,对一些名著有了了解。为分享交流,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请你参加。

名著猜谜

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色。本学期曾学过他的一篇对美国社会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揭露和抨击的短篇小说,这位作家是     。

8.(3分)名著积累

请从下面四位作者中,选出其中一位,完成读书卡片。

鲁迅    胡适     吴敬梓     欧・亨利

读书卡片

作者
作品(1)     

人物(2)     

与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3)     

9.(3分)名著研读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节选自《水浒传》第23回)

(1)在武松的拳脚之下,大虫由最初的     ,最后变为     。(用文中的词语或短语填空)

(2)有同学对作者详细描写大虫行为变化的作用不太理解,请你解释。

四、写作(40分)

10.(40分)请以“生活中的微感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24分)

1.【解答】答案:

(1)草枯鹰眼疾(注意“疾”的书写)

(2)谁家新燕啄春泥

(3)怀旧空吟闻笛赋(注意“赋”的写法)

(4)望其旗靡,故逐之(注意“靡”的写法)

(5)前人之述备矣

2.【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比较简单,作者是诗圣杜甫,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2)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能力。

ABC.正确;

D.有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虚写,是作者想象的句子,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更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激励人们在人生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

(1)杜甫,青年;

(2)D。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ABD.正确;

C.有误,《黔之驴》作者是柳宗元,《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

故选:C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字词:翼然,像鸟张开两翅的样子;临,靠近;也,判断语气。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3)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句子,明确句意,揣摩选项正误。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句意: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所以是写醉翁亭周围的环境。

故选:B

答案:

(1)C

(2)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3)B

4.【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为:李衡在武陵龙阳汛州上建筑住宅,种下甘橘一千棵(约数)。故“作”为“建筑”之意。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向:以前;笑:嘲笑;咸:都;假:借。句子翻译为:以前嘲笑他的人,都向他借木材和漆。故选:D。

(3)本题考查“木奴”的来历。柑橘比喻“木奴”并载入典籍,是源于三国时李衡在汉寿种橘的故事。 据《辞源》记载,柑橘原产我国,以我国中南部最宜栽种。当年,屈原把柑橘当做文化现象,而写下千古名篇《橘颂》,固是表明他要效橘树质朴坚贞的品格而公忠谋国,但对柑橘的发展进程亦产生了深远影响,湘楚大地多有种植。柑橘在常德很早就是农家一项重要经济作物,所谓勤于种橘,衣食足用。凡此,在当时也不失为小康之家。因而,三国时的丹杨太守李衡在汉寿县大泛州种柑橘也比做畜奴,故称“木奴”或“橘奴”。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正确理解,次题关键是熟读课文,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文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不能只顾眼前,要着眼未来,贵在坚持,坚持终有收获。“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是说种植这件事是千万不可放弃的。而没有说树木是人类最值得依靠的朋友这个观点,所以A项是不恰当的。

答案:

(1)建筑

(2)B

(3)李衡称柑橘树木奴,是因为柑橘是农家一项重要经济作物,所谓勤于种橘,衣食足用。

(4)A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5.【解答】(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此题可留意概括性的信息,文章在最后,作者做了总结归纳,“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可将此句适当加工后回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要讲清文化眼光,有必要先讲清文化的含义。让读者区分狭义文化与文中要讲的文化眼光中“文化”一词的不同之处,以便下文阐释文化眼光这个话题。

(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此题需从第9﹣21段提取相关信息,概括回答。第9段“只要用文化眼光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第10段“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的眼光看出来的”,第16段“看来这种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不是从将来的角度来看的”。从文中我们还应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要拯救历史。

(4)本题考查拓展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从历史角度谈经济的发展导致鞋文化的变迁,也可从地域角度谈不同地区鞋的不同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具有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的眼光。

(2)有必要。通过对三种文化的理解,指出狭义文化的缺点:单一、空洞,使得那时的社会生活非常空虚与空洞,现在我们经常讲的是大文化,指人类生活。从而引出文化眼光的重要性,为下文阐释什么是文化眼光做铺垫。

(3)①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

②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富与深邃;用文化眼光能看出生活文化由活着的状态进入历史的状态。

③领悟出本文的写作意图﹣﹣拯救历史。

(4)示例: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北齐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

6.【解答】(1)本题考查拼音写汉字。在记叙文中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所在语句前后之间的联系,不能脱离原句来写。原句中“一把年纪的您走起路来”是形容他走路时的神情,再结全拼音就可确定是哪个词。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本文的内容主要有:开头对“鼎爷”的整体印象;管理内务;爱健身;到庆云洞替我们全班祈福。这些选两件写就行。

(3)本题考查文中划线句子的赏析。文中句子的赏析,一写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从分析关键词入手。划线句子中的“别的老师”说明是与其他老师相比;“您只消”说明对其他老师做法的不赞同,以及表现出的自信;“振聋发聩”说明话声音很大。

(4)本题考查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人物心理的变化是随着文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的,把握人物的心理就是要紧跟内容。第⑩中的“我们静静地看着您”,是听说老师到庆云洞去时的表情,这时是一种“期待的心情”,想听老师讲到庆云洞去干什么?第⑫中,老师讲在庙中为我们中考祈祷时下雨,大家此时的心情是“觉得好笑”。第⑮段中讲到老师全身被淋湿了后又到一个小庙时,点燃的香又被雨淋灭时的神情,此时的心情是“辛酸、感动”,所以“我的眼睛酸酸的”。

(5)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记叙类文章中最后部分的段落的作用一般有: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等作用。这三段的内容是:在即将毕业,告别学校的时候,感谢“鼎爷”对我们的教导,虽然我们没能给他带来什么荣誉,想到以后蓦然回首时,心中涌起的是对您的思念和问候。这几段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首段的呼应。

答案:

(1)神采奕奕。

(2)了不得的班主任抓内务抓得勤;了不得的班主任特别爱健身。

(3)划线句中的“别的老师”“您只消”,这两句说明与其他老师相比,您的自信。“振聋发聩”则是说明声音很大。整句话就是突出体现了“鼎爷”声音宏亮这一形象。

(4)第⑩⑫⑮段中“我们”神情背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期待﹣﹣觉得好笑﹣﹣辛酸、感动。

(5)第⑰﹣﹣⑲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呼应首段的内容、深化了对“鼎爷”的感激之情。

三、综合运用(7分)

7.【解答】做本题时,要求学生对一些作家作品有所了解,还要知道小说的梗概。根据后面的提示“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可知“他”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

答案:马克•吐温

8.【解答】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长妈妈: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粗俗无知;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范爱农:正直、倔强;父亲:严厉、慈爱;衍太太:自私、阴险、心术不正;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

答案:

(1)鲁迅

(2)藤野先生

(3)给鲁迅修改讲义

9.【解答】(1)本题考查了对情节的理解。结合选段内容,第一空可填“咆哮”,第二空可填“动弹不得”。

(2)本题考查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老虎一开始是“咆哮”,气势凶猛,在武松的拳脚下,“动弹不得”,老虎的变化体现了武松的勇猛。

答案:

(1)咆哮   动弹不得

(2)作者详细写大虫的变化,由开始的“咆哮”变为“动弹不得”,体现了武松的勇猛。

四、写作(40分)

10.【解答】【例文】

生活中的微感动

  小小角落,多半蒙尘,也总是不起眼东西存在的地方。身体微小的父亲给我的印象微小,怕也是他总把身体躲在不被人看到的角落。父爱亦如此,默默躲藏。

  在我们村里,人们总以为男孩可以传承香火,而女儿呢?养大嫁人是白养。我们的家里亦不过如此。弟弟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爸爸经常外出打工,在家里基本都是一言不发,我也很少跟爸爸说话。

  初二的上期,开家长[微博]会。那天,爸爸也刚好回家,半年不见的他,似乎又苍老了许多。我冷冷地看他一眼,说:“下午家长会,你能来吗?”他似乎有些诧异,家长会我没让他去过。他点点头。

“爸,你回来了。”弟弟一声大叫,打破了父女俩尴尬的气氛。“下午家长会,老师让你去!”他说:“我去你姐的班,我答应她了。”弟弟有一脸的不高兴,午 饭都不怎么吃。爸爸就给我说:“我先到弟弟的班里看一下,就去你班里。”我一下感觉到,我没有希望了。班会开始的时候,我更加清楚,爸爸不过是搪塞一下我 罢了,他不会到我的班里了。班会开始后,尽管我不停向教室的各处张望,但是我知道不会有结果的。后来我干脆不再张望。回到家里,我没有去责问爸爸,其实我 都没怎么看他。

  第二天去上学的路上,好朋友琪琪对我说:“昨天伯伯还特意穿了新衣裳哩。”我不解的问:“你在哪里看到他?”“就在教室的角里。”

  放学后我特意走过去,看着爸爸,问:“你昨天开班会咋躲在角里呢?”他低下头,像做错事的孩子,不知所措地站着,轻声说:“我不是去的晚了吗?”

  后来,我会偶尔凝望教室的角落处,似乎那里仍有爸爸的存在,有淡淡的暖意流进我的心里。角落里的东西,或者太微小吧,用心才能感到宝贵。

文档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共24分)1.(10分)默写(1),雪尽马蹄轻。(《观猎》)(2)几处早莺争暖树,。(《钱塘湖春行》)(3),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3分)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本诗是作者在人生时期所写的五言律诗。(2)下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