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每题1分 共25分
1、鲁迅先生写文章对“音乐起源于劳动”这一说法表示反对(╳)
2、舞字可能是从巫字演变而来的(∨)
3、尧帝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
4、龠这一乐器的制作材料是苇竹(∨)
5、根据周代的法律,诸候欣赏乐舞,其表演人员应是36人(∨)
6、周代音乐教育机构的最高领导者是太师(╳)
7、十二平均律和十二律说的是一回事(╳)
8、春秋战国时期的歌唱家薛谭是秦青的学生(∨)
9、《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指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
10、道家认为:音乐艺术只能在贵族中生存,不能让老百姓得知,反之会使社会不安定(∨)
11、《成相篇》中的“相”说的是一种乐器(∨)
12、历史上四大名琴之一的“号钟”琴是楚庄王的(╳)
13、鼓吹乐主要有三种演奏形式(╳)
14、“秦汉子”指的是弹拔乐器三弦(∨)
15、古“疏勒乐”、“高昌乐”这两种音乐都发生在我国的地区(∨)
16、西曲是一种独唱性质的音乐形式(∨)
17、《梅花三弄》原是一首笛子曲后改为古琴曲(∨)
18、大乐律学家荀勖是东汉人(╳)
19、法曲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没有经过加工而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
20、最早提出七声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八十四调体系的是何妥(╳)
21、现存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共有十六首(╳)
22、宋代杂剧是流行在南方的一种戏剧艺术(╳)
23、明代小曲的小与乐曲大小在结构上无关系(∨)
24、昆曲起源于江西省(╳)
25、中国脸谱在不同剧种中有不同的造型(∨)
二、填空题:每题1分 共25分
1、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2、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候人兮猗”。
3、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时代的。
4、六代之乐是指周时代以前的六部大型乐舞。
5、周天子用乐舞人数,诸候用乐舞人数,卿大夫用乐人数
,士用乐人数。
6、周景王向乐官伶州鸠咨询十二律与七声的问题。
7、根据文献记载,乐器发展到西周大约已有七十多种。
8、四夷之乐”这一是指西周天子容纳夷狄蛮戎少数民族音乐奏于郊庙,来炫耀、威慑人民。
9、《诗经》是孔子从西周保存下来的3000多首民歌中整理、删改、加工出一部民歌集中,其书共有歌曲305首。
10、“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是孔子最早把音乐与仁德结合在一起的。
11、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歌唱家秦青有个叫薛谭。
12、齐诋王使人吹竽好一人,齐宣王使人吹竽好三百人。
13、儒家学派对音乐的态度是肯定,墨家学派对音乐的态度是否定,道家学派对音乐的态度是否定。
14、《楚辞》中的代表是屈原的九歌。
15、蔡邕有一张古琴叫焦尾琴。
16、京房这位大乐律学家利用三分损益法的原理推算出了53律。
17、踏谣娘这一表演形式产生于北齐时代。
18、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四弦曲项琵琶用拨弹。
19、唐坐部伎由6首乐曲组成。
20、曲子词的艺术特点:歌词是长短句相结合,创作方法是依词填词。
21、现能见到宋姜夔创作的歌曲共有十七首首。
22、《碧鸡漫志》是宋代王灼的音乐专著,它是以论述古代歌曲为主的音乐著作。
23、明时期的文人积极主动参与当时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24、清代鼓词艺人四大家是梅、清、胡、赵。
25、二黄起源于安徽,是吹腔与秦腔相结合的产物。
三、选择题:每题1分 共10分
1、根据史料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我国的A时期。
A夏 B商 C周
2、礼崩乐坏说的是A时代的文化下移事件。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3、曾候乙墓出土的编钟分A悬挂于钟架上。
A三层 B四层 C五层
4、骑吹是鼓乐的一种,它用于B场合。
A天子宴乐 B道路车驾 C郊庙祭祀
5、公元四世纪传入的五弦琵琶是用A弹奏法。
A指弹 B拔弹
6、阮籍善于演奏C乐器。
A古琴 B古筝 C啸
7、“操”是古琴曲式的一种形式,创作这种乐曲的人一般是A。
A隐士或名人受难 B名人受崇
8、货郎调这种音乐形式在C时代最为盛行。
A唐初 B中唐 C宋
9、《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C作品。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10、李芳园是清代著名的C演奏家。
A古琴 B古筝 C琵琶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 共20分
1、叔之离磬: 叔之离磬这一词出之于《礼记.明堂位》,(1分)“叔“是指舜时期的一位音乐家,“离磬”是指编磬。(1分)意思是说编磬是舜时期的一位叫叔的音乐家所制造。磬是石器时期的产物,(1分)它最初是从耕田用的梨铧和切肉的工具“石庖丁”演变而来。(1分)磬也被称为“石”或“鸣球”,“戛击鸣球,击石附石”说的就是磬。(1分)
2、十二律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3、七部乐:七部乐是隋文帝时的。(1分)七部乐包括:国伎(即西凉伎)、清商伎、(1分)高丽伎、天竺伎、(1分)安国伎、龟兹伎、(1分)文康伎(礼毕)。(1分)
4、胡琴胡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扎筝,(1分)扎筝与嵇琴有相似之处。嵇琴原是奚族的一种乐器。(奚族生活于辽宁西喇木伦河流域及河北北部)宋代被上层社会称为嵇琴。(1分)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诗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由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1分)由此可知,“马尾胡琴”在宋时已初步地确立,(1分)为后来流行的“胡琴”的形制奠定了基础,是元代宫廷音乐中的一重要乐器。(1分)
五、论述题:每题10分 共20分
1、简述西周时期的乐器
乐器发展到西周仅文献记载有七十多种,(1分)可见乐器的制造技术、器乐曲的创作和演奏技巧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1分)
在中外音乐发展史上敲击乐器首先得已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1分)敲击乐器萌芽于新旧石器时代,(1分)成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敲击乐器的极盛时期。(1分)从周代的音乐资料中可以得知,乐器曾被分成八类:金、石、土、革、木、丝、匏、竹。史称八音。(1分)在八音中属于敲击乐器的金、石、革、木四种,占八音的一半。(1分)《诗经》中提到的乐器有二十九,而敲乐器就占去了二十余种。(1分)由于科学的发展,我国的乐器逐渐得已完善,于是出现了乐器的具体分类。分类的依据是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而进行的。(1分)乐器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我国乐器在当时已进入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1分)
2、简述《梦溪笔谈》和《乐书》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当时音乐上所存在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其中有不少至今还有一定的意义。(1分)如他认为歌唱的声调要与歌词紧密结合才能感动人。(1分)他批评有些乐器演奏者只重形式,仅靠乐器发音、靠演奏技术是不能感人的。(1分)他还认为古代钟是扁的,是因为扁才能声短,今人不懂这个道理把钟做成了圆的,这是不对的,这样会使声音延长,快速演奏时就清浊不分。(1分)
《乐书》是陈暘的一部音乐理论专著,(1分)全书共二百卷,(1分)是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1分)其书的前95卷是摘录古代经典书籍、音乐文字,并有注释。后105卷论述了律吕、五声、历代乐章、杂剧、百戏等,(1分)并记述了前代和当时的民间音乐,及少数民族的音乐和外国音乐。(1分)其中还绘有不少乐器图及介绍,是研究宋代之前音乐的重要文献,(1分)但也有不少复古的落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