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抗渗要求,地下室外墙(以下简称外墙)的厚度一般不应小于2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常用C20 ~C30。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易出现收缩,受到结构本身和基坑边壁等的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地下室外墙裂缝宽度若控制在0.2mm之内,其配筋量往往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为了便于配筋构造和节省钢筋,外墙可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塑性计算不仅可以在有外防水的墙体中采用,也可在混凝土自防水的墙体中采用。塑性变形可能只在截面受拉区混凝土中出现较细微的弯曲裂缝,不会贯通整个截面厚度,所以外墙仍
有足够的抗渗能力。对于地下室的裂缝控制要求,应结合地下水位情况、地下室外墙外防水做法以及地下室室内使用功能要求综合确定。
墙配筋计算:外墙除承受水平荷载外,还承受上部结构及各层地下室顶板传来的荷载和外墙自重等竖向荷载。所以,严格来讲,外墙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配筋。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考虑竖向荷载产生的截面应力很小,而且为了计算方便,仅按墙板平面外受弯计算配筋。当竖向荷载很大时,也可分别按受弯和轴心受压计算墙体配筋,然后将二者叠加。
水平筋:外墙按连续梁计算时,水平筋为构造。但当外墙较长时,考虑到混凝土硬化过程及温度影响产生收缩裂缝的现象极为普遍,水平筋配筋率宜适当加大,宜采用变形钢筋,配筋方式按“细而密”原则,即直径宜小间距宜密,最大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大小一样,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这方面问题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也经常发现类似问题:标高变化处仅设一梁,梁宽甚至小于底板厚度,梁内仅靠两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难以满足要求。
地面层开洞位置(如楼梯间)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计算模型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车道紧靠地下室外墙时,车道底板位于外墙中部,应注意外墙承受车道底板传来的水平集中力作用,该荷载经常遗漏。当地下室无横墙但外墙上有附壁柱时,柱设计时应考虑外墙传来的水平荷载。有的工程基础底板上有较厚的覆土,这时最下层外墙的计算高度应视该层地面做法而定。如为混凝土面层较厚的刚性地面,且在基坑回填之前完成地面做法,则外墙计算高度可算至地下室地坪。而实际施工顺序往往是出地面后肥槽立即回填,而地下室地面在完成机电管线布置后才施工,相隔很长时间。这种情况下,外墙计算高度就应算至底板上皮。为了减小外墙计算高度,可在外墙根部与基础底板交接处覆土厚度范围内设八字角,并配构造钢筋,作为外墙根部的加腋,加腋坡度按l:2。这时外墙计算高度可算至地下室地坪。
地下室层高与柱网的合理确定
地下室层高与柱网的合理确定,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有利于结构的合理布置、有利于降低地下室的结构造价。地下室层高及柱网尺寸应该结合停车、消防、人防等使用功能要求进行多方案比较后合理确定。一般情况下以满足停车的功能为主,合理确定柱网尺寸。地下室的层高对地下室的结构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地下室层高在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小,这样地下室外墙的高度减小,地下室开挖深度小,降水深度也小。地下室层高的计算公式是:地下室层高=建筑净高+结构梁高+空调管高度+消防喷淋高度,水电交叉等在次梁部分进行。对结构专业来说应尽量控制结构梁高,这也是楼盖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地下室顶板覆土及顶板活荷载的确定
地下室顶部覆土的厚度一般与景观布置和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有关系,在设计管理过程中景观设计和管网设计应提前介入,做好精细化设计和专业配合工作,控制好地下室顶部覆土的厚度。有的设计单位地下室顶部活荷载的取值为10kN/m2(非人防和消防车道部位),规范中规定这个活荷载取为10kN/m2是因为考虑在上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加在地下室顶板上的脚手架等施工荷载,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这个活荷载往往和覆土荷载不是同时组合的,有经验时,活荷载取值可采用4kN/m2,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结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