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关于西北某地区(如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地貌类型是黄土丘陵
B.该地盛行东北风
C.这种地貌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危害是沙漠化
D.治理的措施是引水灌溉
读世界主要荒漠分布图,回答2~3题。
2.下列荒漠类型一致的是
A.A和B B.B和F
C.A和D D.B和D
3.关于图中荒漠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区终年受亚洲高压影响
B.B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C.D地区深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D.F地区处在内部,蒸发强
下图是“某地地形图”,LG为地形剖面线,读图回答4--6题。
4.不属于LG线穿过的地形是 B
A.山地 B.平原 C.陡崖 D.盆地
5.沿LG线地势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度不高于 D
A.500 m B.600 m C.700 m D.800 m
6.L位于G的 C
A.正西方向 B.正东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7.西北地区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什么为核心
A.控制人口增长 B.消除贫困
C.节约用水 D.恢复植被
8.下列正确指示荒漠化的迹象有
A.土壤碱度降低 B.土壤有机质增加
C.土壤紧实度增加 D.地表反射率降低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原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9~10题。
9.导致内蒙古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是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0.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江南是什么?气象学家说“江南是梅雨”,经济学家说“江南是财富”,而地理学家说“江南是丘陵”。完成11~12题。
11.江南丘陵的范围是
A.长江以南、珠江以北、天目山以西、巫山以东
B.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天目山以西、巫山以东
C.长江以南、珠江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
D.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
12.目前,江南丘陵地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有
①大力改良红壤 ②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③应用大型农业机械 ④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属于我国的季风区B.图中山脉有永久性积雪
C.该区域发展的是水田农业D.图中的铁路为东北—西南走向
14.我国的蒙古族人民摸索出了“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蒙古包迁徙原则,下列叙述中,与这些迁徙原则主要成因相吻合的有
①“春洼”——大风 ②“夏岗”——洪水 ③“冬阳”——低温 ④“秋平”——大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16.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D.丁地因洼治洼发展鱼塘—台田生产
目前,发达国家已开始把GPS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即所谓的“精准农业耕作”。据此回答17~18题。
17.GPS在“精准农业耕作”中可以
①获取农田信息 ②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 ③决策管理措施 ④将产量和土壤状态信息装入带GPS设备的喷药、施肥设备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
18.“精准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可以
A.忽视农田内农作物的差异
B.对同一农田内的作物统一施药
C.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成本
D.降低因施肥除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19~20题。
地区 | 年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毫米) | 1月平均气温(℃) | 夏季平均气温(℃) | 生产成本(元/千克) |
中国某产区 | 8~12 | 490~660 | -1~-8 | 19~23 | 0. |
美国某产区 | 15~17 | 470~520 | 6~8 | 18~21 | 2.05 |
北半球最适宜区 | 8~12 | 560~750 | >-14 | 19~23 | 1.20 |
A.30°N~40°N西海岸 B.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D.五大湖区
20.(2008·山东文综,3~4)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图4,回答21~24题。
21.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
A.水源 B.地形
C.光照 D.土壤
22.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土壤
23.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A.太阳能、水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石油 D.水能、天然气
24.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其代表某种文化景观。读图回答25题。
25.该种文化景观是
A.小溪 B.梯田 C.平原 D.沙滩
二、综合题(共2道大题,每题25分)
26.阅读资料和图表,回答下列问题。(9分)
资料一: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钢铁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资料二:
表1 德国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的变化
1957年 | 2005年 | |
煤矿(座) | 140 | 7 |
钢铁厂(个) | 26 | 4 |
煤矿工人(万人) | 47 | 4 |
钢铁工人(万人) | 30 | 约5 |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的广泛使用,导致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所减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对钢铁需求量减少。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型经济区。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依托的地理环境是什么?
(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2分)
(2)图6表现出的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
(3)试从地理环境变化角度分析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2分)
27.(16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试比较图中A、B两地区的地貌特征,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成因。(8分)
(2)图中M、N两城的年平均降水量分别是2681毫米和1498毫米。试分析其差异的原因。(3分)(3)图中P地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试分析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5分)
1—5 CDCBD 6---10 CBDBC 11---15 DBBAC
16---20 CADAC 21---25 ACACB
26.答案:(1)2分 自然环境: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社 会环境:世界对钢铁需求量大(每条1分)
(2)5分 趋势:产业结构改变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1分)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1分)
原因: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的支持等。(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
(3)2分 环境恶化 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 科技进步。(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
27.答案:(1)特征:A地为高原,地势平坦;B地为高大的山脉(山河相间),地表崎岖。(2分)成因:A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长期经受外力的侵蚀而形成地势平坦的高原。B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碰撞地带),地壳活动剧烈,岩层受挤压而形成高大的山脉。(6分)
(2)该地盛行西南季风,M城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而N城位于背风坡。所以M城的降水多于N城。(3分)
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1分)区位因素:①位于沿海平原,地形平坦;②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③历史悠久,水稻栽培经验丰富;④人口多,精耕细作;⑤接近消费市场。(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