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中历史第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课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6:19:29
文档

高中历史第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课件

第4课宋明理学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A.儒、释、道三教的斗争B.儒、释、道三教合一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混元三教”“一以贯之”。【答案】B2.云根书院由朱松(朱熹之父)创办,历经沧桑,多次重建、扩建。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经学,传播文化,他常
推荐度:
导读第4课宋明理学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A.儒、释、道三教的斗争B.儒、释、道三教合一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混元三教”“一以贯之”。【答案】B2.云根书院由朱松(朱熹之父)创办,历经沧桑,多次重建、扩建。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经学,传播文化,他常
第4课 宋明理学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  )

A.儒、释、道三教的斗争

B.儒、释、道三教合一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混元三教”“ 一以贯之”。

【答案】 B

2.云根书院由朱松(朱熹之父)创办,历经沧桑,多次重建、扩建。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经学,传播文化,他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儒家应设法“正君心”来干预政治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B项是王守仁的观点,C项是董仲舒思想。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的作用,理就是“三纲五常”。

【答案】 D

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 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朱熹思想的理解。从材料中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B

4.“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解析】 理学家强调当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对妇女贞节的极端强调就由此而来。

【答案】 A

5.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解析】 从材料中“天良”“良心”可知雍正帝用良知作为衡量臣下的重要标准。故选D项。

【答案】 D

6.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北宋时寡妇再嫁可以是佳话,明代曾经改嫁的女性被认为是“失节”。理学家认为,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王希母亲的改嫁被认为是不符合当时官方理学的规定。

【答案】 B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关键信息“仗义死节之士”说明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材料。

【答案】 C

8.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强调的是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关心国家社稷等,故选A项。

【答案】 A

9.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指的是(  )

A.庄周  B.老聃

C.朱熹  D.王守仁

【解析】 王守仁是心学家,他认为,一切都是主观感觉。

【答案】 D

10.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义的最佳解释是 (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理论比孔子学说更科学

【解析】 “朱子高于孔子”更加强调朱熹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

【答案】 B

1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区别在于(  )

A.哲学派别

B.义利观

C.对“理”的认识

D.对的态度

【解析】 程朱理学的“理”是外在的,陆王心学的“理”是内在的,这是其本质不同。

【答案】 C

12.从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创造出新儒学体系,到北宋完成“三教合一”,形成理学,说明了儒家思想 (  )

①是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的堆砌 ②与时俱进,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③不断理论化和思辨化

④永远不会落后于历史发展的主流

A.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儒家思想能够两千年不倒,关键就在于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己。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农民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处?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各答出两条即可) 对此,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 (1)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致良知”。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可取的一面:(只要答出两条即可)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去伪存真。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三 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一对材料二、材料三有何影响?

【答案】 (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观点: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文档

高中历史第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课件

第4课宋明理学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A.儒、释、道三教的斗争B.儒、释、道三教合一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混元三教”“一以贯之”。【答案】B2.云根书院由朱松(朱熹之父)创办,历经沧桑,多次重建、扩建。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经学,传播文化,他常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