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6:10:40
文档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全国有多种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没有一套教材适用于小学生,所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本选题的研究。本选题以上海市金英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为依托,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开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把教学当中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采取边开发、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研究路线,通
推荐度:
导读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全国有多种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没有一套教材适用于小学生,所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本选题的研究。本选题以上海市金英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为依托,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开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把教学当中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采取边开发、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研究路线,通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全国有多种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没有一套教材适

用于小学生,所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本选题

的研究。 

本选题以上海市金英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为依托,从该校的实

际情况出发,就如何开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把教学当

中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采取边开发、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

的研究路线,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出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的经验。

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的开发过程进行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

发的理论基础。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宗旨,包括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设

计理念以及目标、内容体系以及结构。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案例以及实施计

划和评价。 

通过对上海市金英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建设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完成了小

学一年级上册二十课的校本教材开发设计,并将系统地总结梳理出信息技术校本

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流程,希望能够对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 信息技术; 校本教材; 开发设计 

I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Although 

there are several vers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terials, but none of them is 

suitable for primary students. So, with the guide of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and curriculum theory, I choose this topicThis topic based on Shanghai Jin Ying Primary School, carried out with Primar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sciplines as the 

basis.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w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inquiry on how 

to develop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materials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 The theor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rim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clude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Jeseph Schwab's 

"Practice Course Mode " and Lawrence Stenhouse's "Process model " theory. The 

building progress, include curriculum’s construction philosophy and objectives, content 

system and structure. The curriculum’s cases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evaluation are 

included

Wit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is topic, we completed the first grade’s Materials 

Design. I will summary a system of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curriculum, and hope to help other schools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exploration, 

II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摘要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第二章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以及理论基础. 4 第一节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4 第二节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7 

第三章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11 第一节 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建设目标11 第二节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与结构.13 

第四章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案例与实施计划21 第一节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案例21 第二节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33 

第五章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 35 第一节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35 第二节  学生自我评价40 

第六章 结论 42 

参考文献 44 

附录. 46 

致谢. 51 

III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第一章绪论 

在21世纪这一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信息科技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

方面。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21 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内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

的信息素养,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方法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收集信息、传

输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和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开放问题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课程

还承担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的任务。但是,由于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不平衡。因此,我国

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显著特点就是改变课程管理集权于国家的

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由此揭开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序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逐步发展

起来,全国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决

定了此学科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因此,各地区、学校采用了不同版本的

教材。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自己学校的资

源、条件和本学校学生的情况自己开发一套教材。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全国

出现了各种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但这些教材缺乏系统性,总是会存在一些难以

解决的实际问题。那么,指导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有哪些?如何设置校

本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框架?如何对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针对这些问

题,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英小学做了一些研究和尝试。本文以金英小学信息技术校

本教材开发为例,系统阐述该学校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全过程。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施瓦布的“实践课程模式”、 斯滕豪斯的“过程

模式”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索开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方

1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法。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结构、内容,以及教材的评价方法。 

对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目标有以下三点: 

1.开发一套适合学校实际,操作性强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全面提高学生整

体的信息素养。具体措施:a分析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聘请专家进行定期指导。

(b)组织学校优秀教师以及校外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探讨,明确分工,合力

开发。 (c)培训上课教师,组织听课评课,同时听取上课教师意见,完善课程。 (d)

加强对学生课程目标的监控,适时进行课程调整。 

2.开发配合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展的教学支持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经验交

流和提供学生上传作品以及撰写学习日志的交流平台。具体措施:(a)深入分析

调研平台需求,架构信息技术教学支持平台。(b)教师利用平台进行日常教学,

积累校本课程资源。 (c)学生通过平台进行项目学习,积累作品和纪录学习日志。 

二、研究的意义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英小学是一所信息技术特色学校,作为一所信息技术的特

色学校,学校优越的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为我们建设全新理念的信息技术校本

教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金英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

学科整合的理论,使得教材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信息技术学科,而是根据学

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

身边获取题材,以此设计各种各样探索性的专题,比如在一年级学习画图软件这

一册中,就包括自我画像、设计学校校徽和校服、设计校园警示标志等专题,这

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金英小学除了编写信息技术校本教材以外,还构建了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

以将自己在课堂中完成的作品上传至平台,从而可以形成学生自己的成长档案袋。

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习,其意义包括以下几点:1、

帮助学生积累自己的作品。每完成一幅作品都可以上传到自己的档案袋中,以此

来积累自己的作品,从中看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2、为作品展示提供便利,学生

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浏览到其他同学的作品。在浏览别人作品的同时可以从中吸取

别人的优点。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现优点可以提升自己学习的自

信心,发现缺点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上进心。3、为全员参与作品评价提供可能,

可以利用平台,直接对作品进行回复评价。4、为教师下一期的教学提供优秀学生

作品。5、提供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的机会。以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

2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 

校本教材的开发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

展,使得教师成为所学教材的设计者、开发者。教师成为教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不仅要求教师有高水平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授课基本功、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

有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因此有利于教师在不断实践的过

程中去探索规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第二章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以及理论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对于我国广大的教师工作者来说已经很不陌生了,但

是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却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所赋予它的

内涵和意义往往是不尽相同的,以至于人们在讨论校本课程时往往失去了应有的

基础和意义。因此,这一章节主要是对校本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内涵

的界定。

第一节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SBC”一词最先是由菲吕马克

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于 1973 年在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

一个国际性讨论课程的会议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当时他们对校本课程的界定为

学校中的教职人员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 。1979 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从权力转移的角度提出并界定了校本课程,认为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

自主开发,促使学校、地方和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力责任再分配的民主化课。 

二、校本课程开发目前为止,学术界人员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是多样化的,比较常见的具

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说法至少有十种以上,我们罗列如下: 菲吕马克(1973)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

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

动。 ”麦克米伦1973认为: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

[1]

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斯基尔贝克Skilbeck,1976: “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

[1]

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沃尔顿Walton,1978:“校本课程开发,其结果可以是教材的选择、改编,

[1]

也可以是教材的新编。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79):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发的课程开发

吴刚平,刘良华.校本课程开发[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P38-P404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1]

过程,过程中需要与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责任重新分配。 ”埃格尔斯顿Eggleston,1980: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学

校运用有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实验、评价来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课

[1]

程。 ”黄政杰1985:“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通过、

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的分配,赋予学校人员权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

[1]

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 ”科恩(1985):“校本课程开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学校少数人

员,如校长、部分教师开发课程文件或成品;广义上,是指学校所有成员,包括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课程

[1]

开发的全部工作。 ”马什等(Mash,C.et al.,1990):“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强调“参与”、“草

根式民主”的课程开发口号;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教

[1]

育哲学;也是一项重要课程领导与组织变革的技术。 ”萨巴(Sabar,1994): “校本课程开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学校人员

采用、实施现有课程成品时,所进行的一连串的课程决定;广义是指学校成员参

与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等动态过程,以及其中对于学校组织、资源、社区参与、

[1]

培训教育所做的决定。 ”张嘉育1999: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教育目的或解决教育问题,以

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主导,

[1]

所进行的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杨龙立(2001): “学校为本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方式,也是学校

内人员(校长、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与校外人员(家长、社区人员、地方人

士、行政、学者、专家、有关资源单位人士)共同努力,针对学校内部的需

求、学生学习、教师教导、社区地方需求、上级单位要求及国家与之要求等

加以综合考虑,并以研究、设计、发展、实施、评鉴及修正等途径建立恰当的适

[1]

用的教材与方案,所有课程参与人员亦肩负应有的绩效责任。 ”吴刚平2002认为: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

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

[1]

程开发策略。 ” 

[1]

吴刚平,刘良华.校本课程开发[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38-405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国内外各专家学者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可以说是众说纷

纭,虽说他们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同意的是: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场

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制定学校课程

计划、实施并评价课程是主要的开发活动。结合国内学校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资

源,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为目的,在校长、学校教师、学生和社区人员的共

同参与下,所进行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两大范围,一是指校本课

[2]

程的开发,二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 。 

第一,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学校根据

[1]

自身的资源和特色进行课程开发 。这时,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拥有决定

课程开发内容和模式的权利,所开发出的课程是校本课程,它就是一个课程模块,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我国的三级课程。 

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师资力量、硬件支持等,对国家课程

计划进行改造,以适应自己学校的发展。在这一范围中,课程开发的权利主体仍

然是国家,学校教师更多的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这时,课程目标已经明确规定,

课程内容也已计划完成,但是,学校教师仍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资源以及

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就课程资源、单元进度、授课顺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

式进行校本化的改造。在三级课程管理中,这一含义可以理解为校本的课程开发,

[1]

包括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 

校本课程开发指向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而校本课程则是校本课

程开发的产品或结果,一般表现为学校自主决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计划或者

[1]

是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中,还体现在校

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自主开发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还

可以把国家课程按照自己学校的特点和资源进行校本化的改造,从而使得国家课

程更符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它并不改变国家对于课程的权利主体性质,而

校本课程的权利主体显然是学校。 

[1]

吴刚平,刘良华.校本课程开发[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38-42[2]

张丽娜.校本课程开发中教育利益相关者影响力的个案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56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第二节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任何实践都不能没有理论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也一样。为了更好更有效的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认真学习研讨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与校本课程开发有

关的理论当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施瓦布的

实践课程模式理论以及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理论。 

一、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

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学习者对新信息的建构是

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重组,学习

者从自己的记忆系统当中提取信息,不断的进行选择和重组,从而获取新的信息。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

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

灌输者;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空间和

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进行学习,以此来完成自己

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

知识不能于具体的情境而存在。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一定是在具体的教学或者

是社会情境下,人的学习要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不断

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 

金英小学校本教材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侧重: 

1.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我们添加了一

些新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是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去亲身体验学习的。比

如在电子相册这一单元中,在学习完数码相机的具体使用操作之后,就要求学生

走出教室,来到学校或者是学校周围去采集自己需要的信息。 

2.对学习情境的创设。在每一单元的开始都会创设一个情境,并且整个单元

的知识学习都围绕着这一情境展开。比如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对于字处理软件的学

习中,第二单元的学习我们就创设了一个开班会的情境,某班级要开班会,开班

会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以后得出开班会我们需要设计班会

的宣传活动海报、设计班会活动的分工表、设计班会活动会标。 

3.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每一位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一个电

子档案袋,这个档案袋链接到了学校的教学支持平台,里面包含大量丰富的供学

7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习者学习使用的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文本等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这些教

学资源的提供为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4.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我们设计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的学习都需要教师和学

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来完成的。如:在班会活动

这一单元,其中的每一课都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

1983年提出的,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各

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者是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

[1]

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者生产以及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

包含以下涵义: 

1.每一个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作为一个

个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各不相同的智能,而且我们都同时拥有八种智能,这

八种智能是相互的,但它们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正因为这样,我们每个个体都具有各不相同的智能。比如,同样具有

较高音乐智能的两个人,一个人是音乐家,另一个人有可能是商人,但他仍具有

较高的音乐欣赏能力。 

2.每一个个体的智能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程度受外界因素的制约。多元智能

理论认为,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受个体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同时也

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下,个体所表现出的智能

能力各不相同,比如,两个同样具有较高数理逻辑智能的两个人,一个人生活在

数理之家,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将来可能就是一位数学家;而另外一

个生活在音乐世家,其就可能成长为一个音乐家,但他也具有很好的数理计算能

力。 

3.度地看待智能问题。承认智能是由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

构成,承认各种智能是度地、相对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

出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所在。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相对的智能:语言智能、逻

[1]

王秋菊. 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10:53 

8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

[1]

智能 。金英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多重智能:通过画图软件的

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通过校园平台上链接的各种视频、动画和声音来培养

学生的音乐技能;教材中的大部分项目,比如开展班会活动,都是通过小组合作

的形式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班会活动的策划和人员的安排则培

养了学生的逻辑智能。 

三、“实践课程模式”和“过程模式”理论 

施瓦布的“实践课程模式”和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理论是现在比较奉行

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理论。 “实践课程模式”是施瓦布在总结美国“新课程运动”

失败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是在不断的参与课程实践和课

程计划的基础上建立的。 

“实践课程模式”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

趣,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

境中的人的基本兴趣。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意义的创造者,施瓦布认为,教师和学

生都是课程的一部分,他们和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而不是被孤立于课程之外。

强调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是连续统一的,施瓦布认为,脱离具体的实践情境

的抽象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结果是内化于过程之中的,是具体情境

的实际参与者在解决实际需要和问题的过程之中产生的。在课程学习中,过程和

结果为学习者带来的体验和享受是不可忽略的。同时,手段与目的也是不可分割

的,目的内在于手段之中。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强调,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是典

型的行动研究,因为研究者是情境的实际参与者,在实际情境的“遭遇”中进行

研究。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与实践者是同一的,研究过程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也

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在行动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者,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发

现教育问题,并通过教学实践来解决教育问题,以此来达到研究目的。因此,课

程开发要强调整个有机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连续同一。 

“过程模式”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课程行动研究中的“过程原则” ,

斯滕豪斯认为在进行课程编制的时候,应该把课程开发的目标作为过程标准和程

序原则加以阐明,而不是转化为行为学习目标,这一思想构成了斯滕豪斯过程模

式的基础。“教师成为研究者”,主张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鼓励教师对课程

[1]

刘琼.开发多元智能突显学生个性[J].贵州教育,200999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实践进行改造和反思,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学对于课程

而言,关键在于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把课本中的知

识传授给学生。

10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第三章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学校组织各级学科专家以及本校的信息

技术教师,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指导下,利用学校的资源以及特色来开发课程的过

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持续的活动,也是一项专业化的活动。在课程开发之

前需要明确课程的设计理念以及建设目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和结构体

系。下面以金英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详细讨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流

程。

第一节 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建设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理念是以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目

标,信息素养具体包括:掌握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和能力;使用信息技术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自律能力和承担个人对信息社会所应承担

的社会责任。 

一、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金英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在编撰上力图体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操作性、

实践性和探究性,以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组织线索,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前后相继的“活动”或“项目”来贯穿学生必须掌握的信

息技术知识、技能和方法,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其他综合实

践活动的有机整合;同时,通过各类有趣的学科学习任务、富有挑战性的综合实

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

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教育价值。整个校本课程通过大量趣

味性的活动及项目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信息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创造和信

息表达等信息问题的解决过程,寓抽象的信息素养培养于鲜活的实践之中;帮助

学生密切结合自身的应用经验和周边鲜活的社会现象来理解其中深奥的信息技术

的思想方法和核心概念,化艰深的原理探究于平实的活动之中。 

二、校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信息科技课程的开发要以提高

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课程目标要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来实现。

11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金英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制定了如下的课程

建设目标: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

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现代信息科技成果,树立现代意

识,激发求知欲望,为今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自我教育打下基础。首先,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1.以德育为核心通过

以爱家、爱校、爱国为主题的项目进行实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2.充

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社会所起的作用,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优点和特点,能

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3.正确对待和使用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软件,养成良好的

责任意识。在网络使用上有良好的网络道德。 

其次,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1.对计算机有一个感

性的认识,能够知道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在教学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2.能够简单操作一些常用的信息技

术工具,如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3.能使用互联网搜

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上不会出现网络迷航。充分利用网络上

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类。4.能够利用信息

技术促进各科的学习,加强信息技术与各科的整合,能够使用网络搜集所需资料,

灵活运用画图、Word、Excel、PowerPoint、Flash等计算机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

作品,以此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5.学会在校园网中个人博客的使用和维护,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与教师、同学以及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进行交流合作。6.对智能

机器人有所了解,并能学会对智能机器人的简单操作。 

最后,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1.学会团队学习,利

用信息技术与他人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自己的团队精神,并通过自己的努力

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2.在老师或者是同学的帮助下能够使用简单的通讯

工具,使用这些工具进行远距离的交流和沟通。并能利用这些工具获取自己所需

要的信息,促进自己的学习。3.能够通过课程的开展,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有比

较合理和规范的评价。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斯滕豪斯强调“教师即研究者”。

12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

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研

究能力和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教师的反思

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监控、调节和自我评

价。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教师

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研究型教师的

转化。

第二节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与结构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信息中心领导的支持

和指导下,建立了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开发

策略,在开发策略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教材的开发。 

一、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设计思想 

1.明确开发理念。 

任何教材的开发都少不了开发理念的确定,在浦东新区教发院信息中心的指

导下,通过仔细研读《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纲要》,我们确定了校本教材开

发的基本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信息技术校本教材要使学

生熟练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校

本教材要使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

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并

通过思考提出并分析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并提高学生个人的自律能力。 

2.确定知识体系。 

在明确课程开发理念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知识体系。在相关专家的

参与下,我们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每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所包含

的项目和知识点进行了仔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

程纲要》的要求,我们确定了金英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体系。 

3.确定教材体例。 

由于有多个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之前确定了

教材的体例。我们参照 Intel 求知计划和富创天智这两本教材的体例,经过教师

13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们的探讨,再加上专家的出谋划策,我们最终确定了校本教材的体例,每一课都

严格按照这一体例进行编写,比如,一年级画图软件教材的体例由以下几部分组

成:引入、做计划、动手做、展示环节以及拓展部分。我们对书写的格式、字体

的大小以及颜色、每一部分前面所用的图标我们都进行了仔细的讨论,并最终统

一了教材的风格。二、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 

我们分年级确定各年级课程目标,制定具体课程项目,在内容的规划上充分

考虑到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的特点,同时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践活动作

为课程的组织线索,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源,以主题的形式策划学生的学习项目

与活动。 

2.1 一年级课程内容 

1.年级目标 

一年级能打开和关闭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够熟练的

操作计算机键盘和鼠标;能够阅读和浏览计算机硬盘中的文件;能够通过计算机

网络浏览网络信息和学习资料;能够使用画图软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绘画;初

步掌握在个人博客中发表、修改文章,以及对来访者的留言就行回复,并能够浏

览其他同学发表的日志。 

2.项目内容 

上下学期以 32 课时设计:以规范指法为主,充分感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

用。 

项目一,和电脑交朋友(3课时):打开和关闭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系统。

项目二,画图(5-8课时):图画工具的基本操作(画气球、画熊猫吃竹叶、画雪

人、画房子、画元旦的灯笼)。项目三,指法操(8-10课时):学习正确的英文指

法,通过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训练。项目四,网络漫游2课时:上网浏览。项目

五,个人博客(4课时):日志的发表、相册管理、图片上传、背景音乐、评论发

表。项目六,益智游戏(6课时):指法类、数学类等。 

2.2二年级课程内容 

1.年级目标 

二年级学生在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础上掌握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够在规

定的时间内使用正确的指法输入一定汉字;能够在word中输入一段文字,并能够

美化这些文字,初步掌握图片的插入以及图片版式的修改、复制、粘贴;能够在

14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word中建立表格,对其进行编辑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了解计算机对于我

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作用以及影响,了解信息技术学科对其他学科的作用;能够

使用网络查找和下载学习资料;初步学习运用校园网上的个人平台,能够使用计

算机进行个人博客的编写和管理;能够注册自己的邮箱,并能够运用邮箱收发邮

件。 

2.项目内容 

上下学期以 32 课时设计:以 Word 小报为主,对 Word 的操作比较熟练,初步

掌握网络中的浏览、下载和E-mail的使用。 

项目一,网上建个家(上网浏览、修改BLOG个人设置、) 。项目二,网络摘抄

(搜索、下载)。项目三,英语小练笔(英文打字、上传、在线编辑)。项目四,

网络作文一(汉字输入、上传、在线编辑)。项目五,网络作文二(汉字输入、上

传、在线编辑)。项目六,我的作品(自我画像,校徽设计,绘图作品上传)。项

目七,我的网上相册(数码相机的使用、照片上传)。项目八,拥有自己的电子邮

件(上网浏览、注册、收邮件)收到第一封邮件。项目九,发份邮件给老师(汉

字输入、撰写邮件、发送邮件、收邮件)。项目十,发一份电子贺卡(汉字输入、

带附件的邮件)。项目十一(7-10课时),一份班级小报[报头设计(画图或艺术字):

栏目一设计(汉字输入、文本框、艺术字、图片插入、排版、字体设置)内容可

提供下载、栏目二设计(汉字输入、文本框、艺术字、图片插入、排版、字体设

置)、栏目三设计、栏目四设计、班级小报(打印机的使用)。 

2.3 三年级课程内容 

1.年级目标 

三年级学生能够对磁盘中文件和文件夹进行管理,会新建文件夹并为其命名,

能够把不同类型的文件分类并放到一个文件夹中;能够掌握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

作,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出简单的文档,并对文当中的内容进行编辑、修改、

排版以及美化,能够把制作好的文档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能够利用PowerPoint

制作演示文稿,对创建的演示文稿进行修改和编辑,能够对其中的文字和图片制

作出不同的动画效果,幻灯片的幻灯片之间转化时也能做出不同的效果。认识

Flash动画软件,了解其中各个工具的作用。 

2.项目内容 

上下学期以 30 课时设计:以 Word 字处理工具和演示文稿软件 PowerPoint 为

主,初步了解flash的基本工具并能够进行简单动画制作。 

15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总项目1:书写童话故事,包含以下几个小项目:1.书写童话故事。2.添加童

话标题。3.配上童话插图。4.加注童话拼音。5.美化童话故事并打印。 

总项目2:一次班会活动方案(通过若干小项目进行落实),包含以下几个小

项目:1.设计活动海报。2.设计邀请函。3.设计活动分工表。4.活动会标制

作。5.名片设计。6.设计日程安排表。7.设计主题征询表。8.奖状设计。9.设

计场地安排示意图。 

总项目3:(才艺、理想职业、榜样人物、社区广告、新闻节目、竞选班干部

(可加录音、视频)、我的就职演讲) 

2.4四年级课程内容 

1.年级目标 

四年级主要学习 Flash 的基本操作,掌握制作简单动画的基本步骤,能根据

教师的要求制作出相应的动画,并能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画,把所学

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初步了解 Excel 数据处理软件,能够运用这一软件做

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数据归类;能够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能够下载

到自己的电脑中,以便以后再次使用;能使用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制作出多

媒体作品。 

2.项目内容 

上下学期以30课时设计:以 Flash、Excel软件为主,会使用Excel帮助完成

一些简单统计功能。项目一,画竹子。项目二,节日的气球。项目三,初升的太

阳。项目四,跳跃的小球。项目五,飞翔的小鸟。项目六,赛车飞驰。项目七,

货船相撞。项目八,教师上课(讲话)。项目九,歌手演唱会。项目十,蠕动的毛

毛虫。项目十一,蚂蚁搬家。项目十二,书法大师。项目十三,电子门铃。项目

十四,飞机轰炸。项目十五,守株待兔。项目十六,地球公转。 

三、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结构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中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是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其课

程理念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即除了学习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和能力以

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对信息科技的课程定位和课程

理念,对教材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首先,教材要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更多的注意力;其次,教材的内容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教材内容

16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不至于太宽泛;再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这

些要求,我们确定了每一册教材的一个结构。下面以一年级的画图软件的学习为

例,每一课都按照严格统一的结构进行编写,如图4-1所示:

图3-1 画图软件体例 

1.新课引入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

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引入部分是要引起

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引入部分主要是对这节课所讲述实例的一个概述,可以是一个谜语、问题,

也可以使用故事等,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如:在《美丽

的房子》这一课里,主要是通过画图软件里的矩形工具、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来

画一所房子。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引入部分使用了一个童话故事:

从前有三只小猪,老大、老二和老三。有一天,他们决定各自盖一座新房子。老

大用麦秸和稻草盖了一座草房子。老二用木板盖了一座木房子。老三盖了一座结

实的砖房子。树林里有一只老狼,想要吃掉三只小猪。老狼吹倒了草房子,撞倒

了木房子,幸亏老大老二跑的快,都跑到了老三结实的砖房子里,这样他们仨成

17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功地躲过了老狼。这样通过儿童喜欢的童话故事等,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学习氛

围中,为学生的高效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新技能讲解 

做计划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初步构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

认识,教材设计做计划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在

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一个计划。在教材中,做计划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节

课的学习项目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学生对各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不一致的,问

题的答案是不统一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美丽的房子》这

一课中,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认真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和同伴讨论一下你的想

法。房子一般是什么形状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房子?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

答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因为房子有各种形状,比如长方形的、椭圆形的、蘑菇一

样的房子,所以在这一课中添加了画草图的环节,留出一部分空白让学生发挥自

己的想象力。第二个是关于房子颜色的问题,房子是五颜六色的,怎么样为自己

的房子搭配颜色又是学生考虑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 

第二部分是本节课学所的新技能,新知识。在这一部分教材知识把所用到的

新技能罗列出来,并没有详细的讲解,如:在《美丽的房子》这一课中,为了更

好的完成这一任务,你应该学习以下两组技能的内容: “矩形”工具和“圆角矩形”

工具的使用, “油漆桶”工具的使用。教材把新技能罗列出来,如何让学生掌握这

些技能要靠老师的教学设计。 

3.知识讲解 

动手做这一环节是教师动手师范实例的过程,每一个实例通过两到三个图片

来展示,每张图片上都标注有相应的步骤。在这一环节,先罗列出一个通用的步

骤,比如我们要画房子,我们就要先画出房子的轮廓,然后再为房子着色,对于

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可能只需要看这些步骤就能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房子来;然后

我们在每一个大的步骤下面增加几张图片,每张图片上再添加详细的步骤,这些

详细的步骤就让程度不好的同学也能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房子来。如:在《美丽

的房子》这一课中,动手做这一环节我们这样设计: 

18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图 3-2 《漂亮的房子》动手做图 

4.展示环节 

展示环节主要是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常情况下,对一个作品的评价往往

只是停留在这一作品漂不漂亮,比较空洞。教材中明确给出了评价的方法,提出

19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两到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进行评价。如:在《美丽的房子》中,展示环节是这样编写的:和周围的小伙伴

比一比,看看谁的房子漂亮。并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你都用了哪些工具画房子?

跟同伴们讲讲你画房子的步骤。 2、在画房子的过程当中,你得到了哪些帮助?3、

和周围同伴的房子相比,你认为你的房子有什么特点呢? 

5.拓展练习拓展练习这一部分的设计思想有两个,第一是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

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第二是通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来引导和启发

学生                                                

文档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全国有多种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没有一套教材适用于小学生,所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本选题的研究。本选题以上海市金英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为依托,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开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把教学当中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采取边开发、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研究路线,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