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西方哲学简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6:03:31
文档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一、名词解释:1、本源:Arche,本意为(1)开始,发端,起源;(2)政治上的权力,统治和。其含义为:(一)事物开始的部分,比如一条线,无论在相反的那一端,都有一个起点;(二)事物最好的出发点,例如学习时我们有时并不从头开始,而是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三)事物从它的某个内在的部分首先产生,比船从龙骨开始;(四)事物从某个不是它内在的部分产生,运动变化都从它开始;(五)运动变化的事物是由于某个东西的意志而产生运动和变化。本源即为万物的起点和归宿。2、智者:Sophistes
推荐度:
导读西方哲学简史一、名词解释:1、本源:Arche,本意为(1)开始,发端,起源;(2)政治上的权力,统治和。其含义为:(一)事物开始的部分,比如一条线,无论在相反的那一端,都有一个起点;(二)事物最好的出发点,例如学习时我们有时并不从头开始,而是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三)事物从它的某个内在的部分首先产生,比船从龙骨开始;(四)事物从某个不是它内在的部分产生,运动变化都从它开始;(五)运动变化的事物是由于某个东西的意志而产生运动和变化。本源即为万物的起点和归宿。2、智者:Sophistes
西方哲学简史

一、名词解释:

1、本源:

   Arche,本意为(1)开始,发端,起源;(2)政治上的权力,统治和。其含义为:(一)事物开始的部分,比如一条线,无论在相反的那一端,都有一个起点;(二)事物最好的出发点,例如学习时我们有时并不从头开始,而是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三)事物从它的某个内在的部分首先产生,比船从龙骨开始;(四)事物从某个不是它内在的部分产生,运动变化都从它开始;(五)运动变化的事物是由于某个东西的意志而产生运动和变化。本源即为万物的起点和归宿。

2、智者:

   Sophistes,源于智慧(sophia),在古希腊早期,原意为“掌握着某种技艺的大师”、“有智慧的人”,公元前五世纪时,“智者"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职业哲学家。

3、通种论:

   Theory the communion of genera, 通种(gene/genus)即最普遍的型相,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提出了三对六种:(1)“是者”与“非是者”,(2)“运动”与“静止”,(3)“相同”与“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作为代表来讨论,而这些理念所体现的正是希腊哲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这些理念的外延最大,哲学史上把对这些理念关系的研究称为“通种论”。

4、四根说:

   又叫“四元素说”,四根即“水、火、气、土”,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四根永恒存在,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它们彼此,不能相互产生或消灭,也不能相互转化,而只能在爱和恨两种力量的作用下相互混合或分离,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就是这四种元素聚合或分离的结果,是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原则。

5、洞穴比喻:

   柏拉图关于认识问题的比喻之一,它在《国家篇》中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从惑于不真实的个别事物上升到认识真实的理念过程。他把可感世界比作洞穴,把只认识个别事物的人比作锁在洞穴里的犯人,以此来区分假象的世界和真实世界,前者为“可感世界”,后者为“理念世界”,假象背后才是真实的存在,体现了以思想把握真理的理念。

6、本体论和认识论:

   (一)本体即存在论(ontology),onto:存在,logy:学问、学说。本意为“关于存在的学说的学问”。(二)认识论,亦称为“知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本体是认识的对象,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揭露事物内在的必然性。

7、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德国原文为metaphysica,本义为“在物理学之后”,译名之根据《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第一哲学(the first philosophy),是纯粹哲学,它讨论的核心问题——存在问题,它的基本问题是存在论(ontology)。(二)辩证法(dialectics),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源出于希腊文“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是一种逻辑论战的形式。(三)二者的对立是围绕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所形成的。

8、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一)真理之路:“真理”已经不是“存在”,自己有能力显现出来,而是要靠我们的思想去思考它,用语言去表达它,才能显露出来,即“只有靠人的认识去揭示真理”。(二)意见之路:它是指靠自己的观察而做出的判断,提出的看法。(三)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是相对的,意见部分不过是和真理部分相对照的论证。

2、简答:

1、“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意义: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途径研究自然,人的心灵内部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源相符的原则,只有先在心灵中找这些内在的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只有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才能发现事物的真理,即中国哲学中的“内圣”和“外王”。

2、高尔吉亚的三个理论:

   (1)无物存在,(2)如果有事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高尔吉亚在《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中提出,目的是为了验证“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正相反对的说法”。

3、哲学王的基本思想:

   柏拉图在设计的“理想国”中的最高统治者,是集政治权力与哲学思考(尤其是掌握柏拉图的理念论)于一身的人。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国家中,理性应占统治地位,因而智慧应是统治者的美德;为此,哲学家必须变成国王或国王必须变成哲学家,这样就可以把哲学与政治结合起来,按照他们熟悉的理想国家的理念治理现实的国家,即国王就是哲学王。

4、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关系:

   形而上学本意为“超越物理学”,是第一哲学,是纯粹的哲学,它探讨的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存在问题,它的基本内容是存在论。亚里士多德把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是者”,这标志着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哲学都是围绕着这种对象展开研究,形而上学使哲学成为科学。一个哲学家未必是形而上学家,而一个形而上学家一定是哲学家。

5、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非是者”是不能思想和表达的。巴门尼德认为,思想的内容需要由“是”来表达,思想对象即“是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他以“是”具有表达思想和指示存在双重功能为理由,进而把“是”的两种功能归结为同一意义、同一对象,得出“思想和存在时同一的”。

3、解析:

1、“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的一种感觉主义的真理观,“人”是指个体的、感性的人,“尺度”即“逻各斯”,是万物的规律和真理,以此它强调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又可表达为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真理就是人感觉到的一切,具有明显的感觉主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它是智者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也是智者运动的实践概括。

2、“德性即知识”:

   “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是内在于心灵的原则。苏格拉底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至此基础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之下做出的。

3、“哲学即哲学史”:

   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哲学的本性使然,哲学不是科学,哲学的知识不是积累的结果,而是只能存在于哲学史中,离开了哲学史就没有哲学。所以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看来,哲学之所以是哲学史,是因为哲学史就是一种哲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但是,今天看来,哲学史之所以是哲学史,是因为哲学史上存在着许多哲学,没有一种哲学可以代表所有的哲学而被看做哲学本身,所以哲学只能是哲学史。

4、“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第一,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第二,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但是,数本原说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数字单元可构造一切事物的几何形状,随着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而出现的无公度性却否认了这一理由。

4、论述: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都阐述了“事”和“理”的关系,都对事物(世界的存在)作出了深刻地诠释。

   不同点:(1)在实质上,柏拉图认为“理在事先”,“理”是主导性的超越性,“事”则模仿理,遵循“理”;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理在事中”,“理”是本质,“事”是实际存在,“理”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得以体现。(2)在方法上,柏拉图主要是总结过去各派哲学的基础,运用思辨论战的方证总结;亚里士多德则采取现实主义的思辨,这是从经验出发的思辨,其关键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问题。(3)在精神上,柏拉图强调分离——两个世界的区分(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亚里士多德强调融贯,这是一种动态的发生,是一种过程性。

2、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论述四因问题,意义何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因是构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质;形式因是决定一切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本质或样式;动力因是事物动变的动力;目的因是事物动变所要达到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有将这四种原因归结为形式和质料两种原因,最后通过潜能与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

   死因说是对本原问题的终极解答,自此,对本原问题的追问被终结了。

文档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一、名词解释:1、本源:Arche,本意为(1)开始,发端,起源;(2)政治上的权力,统治和。其含义为:(一)事物开始的部分,比如一条线,无论在相反的那一端,都有一个起点;(二)事物最好的出发点,例如学习时我们有时并不从头开始,而是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三)事物从它的某个内在的部分首先产生,比船从龙骨开始;(四)事物从某个不是它内在的部分产生,运动变化都从它开始;(五)运动变化的事物是由于某个东西的意志而产生运动和变化。本源即为万物的起点和归宿。2、智者:Sophistes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