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6:22:59
文档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8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2.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登鹳雀楼》,认识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授课时间:____月____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赛诗擂
推荐度:
导读8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2.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登鹳雀楼》,认识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授课时间:____月____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赛诗擂
 8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登鹳雀楼》,认识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授课时间:____ 月____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赛诗擂台

   (1)从“头、月、明、望、举”这五个字,你能猜出出自哪首诗?

   (2)从“鱼、莲、戏、采、田”这五个字,你能猜出出自哪首诗?

   (3)“小娃撑小艇”下一句是什么?

   (4)你还会背诵哪首诗?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强调“登”后鼻音要读准。

出示“鹳雀楼”照片,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教学生识记“楼”字。

   (3)一千多年前,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呢?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

    2.去掉拼音读,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3.生字认读: 楼  依  尽  欲  穷  层 

    4.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精读课文

   1.古诗题目解读: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诗人要登什么地方呢?

   2.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重点词语解释:

    

黄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也被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2)“白日依山尽”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傍晚太阳依傍山峦落下。

 (3)“依山尽”说明了什么?

 (4)“黄河入海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5)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滚滚的黄河水,翻着波浪,向大海流去,会是怎样的景象?

 (6)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串起来说一说呢?

夕阳依傍着山峰慢慢地沉下去,滚滚黄河水向东一直流向大海,不回头。

  3.看到这些壮观美丽的景色之后,诗人又写了什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重点词语解析:

欲:想要。穷:最大化,达到极点。更:再。

(2)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要想看到更多更远的景物,你就必须再上一层楼。这是诗人对什么景物的描写?

(3)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4)“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5)这两句诗暗含了什么道理?(要想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4.全诗释义: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归纳总结

《登鹳雀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五、学习生字

   1.依次出示生字“楼、依、尽、欲、尽、层”,开火车读。

   2.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师示范书写,生书空

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尽:“尺”要罩住下面两个点,下面两个点写在竖中线上。

黄:上部宽扁,中下部窄长。

层:上窄下宽,“云”的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古诗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理解古诗表达的意思。

3.通过对古诗的朗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授课时间:____ 月____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鹳雀楼》,领略了滚滚黄河水的壮观,感受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哲理人生。现在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2.认读生字:zhào   lú   yān  ɡuà   chuān  

              照    炉   烟   挂     川

  3.读一读这首古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精读课文

  1.古诗题目解读: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诗人要望什么地方呢?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瀑布:就是一条河流翻过一个悬崖峭壁,就形成了一个瀑布。

  2.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重点词语解释: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云烟被日光照射呈现出紫色。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山川上。

(2)“日照香炉生紫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雾。

(3)同学们,“烟”一般都是什么颜色?

那这里为什么说是升起了“紫烟”呢?

因为香炉峰上有瀑布,水汽蒸发到空中,经太阳光照射,就出现了紫红色,远远望去,好像这些紫色的烟雾是从香炉峰上冒出来的。

(4)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时的香炉峰美不美?

(5)诗人描写了香炉峰的什么景色?

(6)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遥看瀑布挂前川。

(7)这是近景还是远景?

从哪可以看出来?

遥:遥远。

(8)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远远望去,好像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山川上。

(9)“挂”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看到这些壮观美丽的景色之后,诗人又是怎样接着描写瀑布的?(演示第40-45张幻灯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重点词语解析: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3尺等于1米)

疑:怀疑。     

银河:天气晴朗的夜晚,在天空中出现的一条白色光带。 

九天:天空,指很高。古人以为天有九层,最高一层称九天。

(2)“飞流直下”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描写的是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快速地倾泻下来的景象。

(3)“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什么意思呢?飞速流动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高。

(4)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形象地把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急速飞流而下的气势描写了出来。

(5)看到这样的景象,诗人有什么感想?出示“疑是银河落九天”

(6)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

(7)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壮大的壮丽奇观。

4.全诗释义:太阳照射香炉峰,峰上升起淡淡的紫烟,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飞速流下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高,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九天上倾落下来。

四、归纳总结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五、学习生字

1.依次出示生字“楼、依、尽、欲、尽、层”,开火车读。

2.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师示范书写,生书空

照:上下结构。“日”和“召”分居在竖中线两侧。

炉、烟:左窄右宽。“火”首笔点在横中线,末笔捺改点。

川:独体字。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

教后记:

文档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8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2.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登鹳雀楼》,认识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授课时间:____月____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赛诗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