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学习迁移研究
的成果、问题与建议
何 敏1,刘电芝2,阳 泽3
(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2.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江苏苏州215512;3.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学习迁移研究的现状,总结我国近年来学习迁移研究中存在的四个问题:(1)迁移研究的本土化问题;(2)迁移研究中的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问题;(3)关于迁移研究中物理的或社会的情境因素;(4)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培养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学习迁移研究;成果;问题;建议
PO S I T I VE RESU L TS,PRO BL E M S AN D SUGGEST I O NS I N THE RE2 SEARCH O F TRANSFER O F L EARN I NG I N RECENT Y EARS
HE M in1,L I U D ian2zhi2,Y ANG Ze3
(1.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 est U 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2.A pplied Psychology Institue,School of Education,Suzhou U niversity,Suzhou215512,China;3.School of Education,Southw est U 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refers t o six kinds of publicati ons related t o p sychol ogy in China,makes a Summary f or the p resent research of transfer of learning,exp l ores s ome p r oble m s existing in the study,such as its l ocalizati on, transverse and l ongitudinal research,material or s ocial fact ors in circu m stances,and cultivati on of studentsπtransfer ability,and puts f or ward s ome tentative ideas t o s olve these p r oble m s.
Key words:the research of transfer of learning;positive results;p r oble m s;suggesti ons
迁移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现象和重要的教育目标,学生为迁移而学,老师为迁移而教。为此,研究者们对迁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对进一步了解迁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掀起了对迁移研究的高潮。因此总结近年来(1995—2003)国内有关学习迁移研究的主要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学习迁移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国对学习迁移研究的起步较晚,自1979年以后才逐步展开,研究者们在学习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对迁移的实质、机制、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20世纪十年代对迁移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争论、专家-新手解决问题的研究、元认知与迁移等几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迁移研究的情况,我们以“学习迁移”为关键词,手工检索了1995-2003年间的《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心理学动态》、《应用心理学》、《学科教育》六种国内较权威的刊物。通过统计、归纳与总结得出如下研究结果。
1.学习迁移研究量的分析
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风格是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几个主要内容。对这些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5-05-20
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重点规划课题资助(项目批准号:DHA010261)
作者简介:刘电芝(1970-),女,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博导。
数量的分析发现,在所选的六本刊物上,学习迁移研究量与其他三种内容的研究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学习迁移的研究最多,有48篇。这说明,与学习心理的其它研究内容相比,学习迁移的研
究占有重要地位,是近年来学习心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表1 不同研究内容在1995-2002年间的研究情况及统计结果
1995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x 2P
学习迁移46149138301750>105学习策略121365121750>105学习动机0121120031250>105学习风格1
1
1
2
1
11750
>105
2.学习迁移研究年度变化趋势
1995年至2003年我国关于迁移研究的文献,以1997年为界可分为两阶段,呈“双峰”型发展,其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再下降,且第二次的上升幅度更猛烈。各阶段以1996年和2000年的研究量最多,其中2000年达13篇,占总量的21108%。从研究内容来看,1995-1997年的研究较零散,对迁移的条件、能力的训练、影响因素以及应用都有涉及,但数量只占总数20183%,这一阶段的研究基本没有较统一的趋势。从1998年开始,研究量逐渐增多,到2000年达到顶峰,主要围绕具体情境中迁移的条件以及主体在迁移中的作用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对学习迁移的思辨性研究也开始增多,如表2所示
。
年代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理论原因和实际原因造成的。从理论上来讲,每一个内容的研究都有它的周期性,在一段时间内,当它的研究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时,大家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其他新的研究内容上去,从而使原有研究出现一个“高原期”;在研究处于相对停滞的时期,又会出现很多新状况,产生新问题,促使下一个研究高峰的到来。从实际原因来讲,现在的研究都有追逐热点问题的倾向,热点问题的出现和消退也会影响研究的起伏度。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它的一个主要思想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在客观上对学习迁移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3.学习迁移研究内容的归纳分析
(1)从研究性质看,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迁移的理论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思辨的方式,探讨各种学习迁移理论。朱燕(1999)概括并评论了在知识分类思想迁移下三种主要的迁移理论,即认知结构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反省认知迁移理论,指出这三种理论解决了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之争,找到了促进迁移的有效途径———有意义学习,并提
出了新的迁移分类方法。[1]
张庆林、王永明(1998)阐述了“类比迁移的三种理论”,即结构图式理论、语用图式理论和样例理论,指出三种理论的分歧在于类比迁移中的图式归纳是自动的还是控制的、是排除性的还是保留性的、源问题与靶问题之间表面
上的相似和结构上的相似的相对重要性。[2]
李亦菲、朱新明(2001)通过分析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图式理论、共同要素理论和元认知理论,指出单纯强调内部因素,或者单纯强调外部因素,都不能对迁移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应综合考虑内部和外部两类
因素的影响。[3]
但这类研究多数是介绍和评析国外学者已经提出的理论,而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迁移的实验研究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在所查阅的48篇文章中,有31篇关于实验研究,占总数的.58%。实验研究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类研究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下,材料的概貌、内容或结构对迁移的影响;另一类研究学习主体的意识水平、认知风格或组织策略对迁移的影响。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在研究影响迁移的因素,极少专门涉及迁移的类型和机制研究。这些实验基本上都是课堂内实验,一般都基于以下理论观点:(1)承认迁移能力的存在以及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2)强调学习材料与迁移材料相似性在迁移中的作用,并把表面相似性拓展到结构相似性和内容相似性;(3)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影响迁移的因素不同;(4)学习迁移不能自动发生,它受认知结构、学习策略及意识水平的影响。这些实验多针对具体情境而设计,但由于学习情境过分具体,迁移条件过分复杂,研究显得琐碎,使得这些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受到较大地。
(2)从研究内容看,分为迁移发生机制、类型及影响迁移因素的研究
迁移发生机制研究要解决“迁移是自动实现的,还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实现
迁移的类型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认知结构迁移、产生式迁移和认知策略的迁移(朱燕,1999)。研究者们对迁移类型划分的直接研究较少,一般是在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中间接涉及对不同类型迁移的研究。张金桥、莫雷、何先友(2000)的“结构与内容因素对阅读保持影响的研究”就是属于对特殊迁移的研究。[5]迄今为止,学者们已经对迁移的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并对其中的一些分类进行了研究,但对另外一些类型,如正迁移和负迁移,特别是负迁移却缺乏相应的研究。此外,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回答,如何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一般来说,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目前,直接地研究迁移影响因素的还比较少,在48篇文章中仅有1篇。任洁(1996)在“影响学习迁移的几个因素的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概括化和相同要素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证实了贾德和桑代克的理论。[6]实际上在31个实验研究中,除了2个实验是研究迁移的发生机制以外,其他都是在研究具体情境下具体因素对迁移的影响。例如,张金桥、莫雷、何先友的“结构与内容因素对阅读保持迁移影响的研究”,李宁之的“意义程度不同的对偶材料迁移效果的实验研究”等,他们都涉及了对迁移影响因素的研究。
(3)从研究目的看,包括迁移能力的训练研究和迁移理论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迁移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目前国内迁移能力的训练研究主要是与具体学科结合,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王永惠(1996)以生物学为例,研究了知识迁移与能力的培养,提出通过建立知识体系,联系新旧知识、启迪思维,以及试题设计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7]李秀丽、杨守中(2000)进一步明确了迁移的概念,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应以理解为根本,抓基础和生长点,在对比中融会贯通,重视信息迁移题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8]尽管已有少量研究,这类研究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具体地、有效地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迁移的应用还是要与具体学科结合在一起。我们发现,研究者们主要探讨的是迁移在英语、语文、历史、化学及数学中的应用,其中对数学学科中的迁移研究得最多。但这些研究多强调迁移在理科中的应用,而对文科来说,只是对其结构性迁移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杜金榜(1996)研究了母语句法机构对中国学生英语语句理解的影响。[9]可见,对文科学习中的迁移研究要明显少于对理科学习的迁移研究,而且跨学科中的迁移应用研究极其缺乏。
(4)从研究视角看,包括对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综述性研究文章一般是对当前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做概括性总结。在所查阅的48篇文章中,只有1篇是综述性文章,是由曲衍立、张梅玲(2000)在《心理学动态》上发表的《类比迁移研究综述》。虽然专门的迁移综述性文章较少,但一般研究者在对迁移进行理论思辨研究时都会对迁移做一个综述性的介绍。
迁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主要是根据目前研究现状对迁移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姚梅林(2000)认为,当前迁移研究的主要趋向是重新审视迁移现象;重视迁移机制的探讨;强调客观情景元素以及自我与个性倾向在迁移中的作用;对迁移效果试图进行客观评定;探讨促进迁移的有效的教学条件。[10]杨卫星、张梅玲(2000)研究发现,迁移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发现到证实,从条件到原因,从领域内到领域外的过程,当前的研究趋势是把迁移与问题解决、内隐学习以及直觉思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11]这些文章对今后的迁移研究具有导向作用,但未能阐明当前学习迁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以后迁移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迁移研究中的问题与建议
鉴于迁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会有更多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研究。为了提高研究质量,我们尝试结合国内外研究者的一些看法与我们的思考,指出目前国内学习迁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迁移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一般来说,每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有各自的经济、文化、历史乃至自然背景,有着相应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并不是每个场合都适合。迁移理论亦不例外。例如,实验对象不同,实验材料也有差别。以西方人为被试,实验材料多以图形为主;而以中国人为被试,实验材料应以代数等逻辑性强的材料为主,这是由两类研究对象各自的思维特点决定的。
因此,迁移研究应以本土化为切入点,对国外的迁移研究予以批判借鉴。但我们国内学习迁移的研究大多是介绍国外学者已经提出或证明的理论;重复国外研究者的实验,而未能针对国人的思维特点,挖掘本土资源,提出自己的理论。这不仅对我国迁移的研究,而且对迁移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认为,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同时,应根据我国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征以及传统教学的特点,对我国学生的迁移机制、类型、实质及影响做出恰当的阐释。
2.迁移研究中的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问题
这里指的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是针对研究对象的年龄划分而言的。前者指对同一年龄阶段的被试进行的研究,后者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趋于前一种,比如刘建清(1995)的9—12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Chen,z.,&Daehler,M.W(19)[12]所做的6岁儿童在解决问题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以及B r own,A.L.,&Kane,M.J.(1988)[13]的关于学前儿童也能进行迁移的研究。他们都是针对同一年龄阶段的被试进行的研究。但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迁移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迁移特点有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把握,不仅需要横向研究还需要纵向研究。我们认为,只有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迁移发展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以便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关于迁移研究中物理的或情境的因素
在迁移研究中,学习情境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类是学习材料,另一类就是物理的或社会的情境因素。现今人们逐渐重视情境在迁移中的作用。以Greeno[14]等为代表,强调迁移的情境性,并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其他的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Ca mp i one[15]等研究者探讨了课堂情境对迁移的影响,强调通过交谈、给其他同学解释自己学习的东西,在多种情境中,进行练习活动等措施,来加强合作学习,进而促进迁移。但我们发现,较长时间以来,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如内容、原理、关系、方法、结构等等的相似性,却忽略了对物理的或社会的情境因素的研究。我们认为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下发生的,研究相同情境中的不同因素的影响和不同情境中相同因素的影响,对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迁移的情境,控制影响迁移的因素,提高迁移的效果有积极意义。
4.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培养问题
不管是研究迁移机制、类型,还是影响因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但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研究目前还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影响迁移的因素很多,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每一个要素都对迁移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很难确定训练内容和方法。其次,当前的迁移研究主要是实验室研究,其结论能否有效地推广到学校教学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再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一种提高迁移能力的训练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而且也无法保证都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认为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要从具备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着手,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 燕.现代知识分类思想下的学习迁移理论[J].心理科学,1999,(3).
[2] 张庆林,王永明.类比迁移的三种理论[J].心理科学,1998,21(6):550-551.
[3] 李亦菲,朱兴明.对三种认知迁移理论的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58-62.
[4] 姚梅林,冯忠良.同化性迁移的认知过程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1-6.
[5] 张金桥,莫 雷,何先友.结构与内容因素对阅读保持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5):529-532.
[6] 任 洁.影响学习迁移的几个因素的实验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6,2(1):52-58.
[7] 王永惠.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学科教育[J].1996,(9):44-48.
[8] 李秀丽,杨守中.化学教学中培养迁移能力的途径[J].学科教育,2000,(3):51-33.
[9] 杜金榜.母语句法结构对中国学生英语语句理解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6,19(5):274-277.
[10] 姚梅林.当代迁移研究的趋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55-58.
[11] 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1):46-52.
[12] Chen,Z.,&Daehler,M.W.(19)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fer in Anal ogical Pr oble m Solving by6-Year-O ld Children.[J]Cognitive De2
vel opment,4.327-344
[13] B r own,A.L.,&Kane,M.J(1988)Learning t o Learn and Learning fr om Exa mp le[J].Cognitive Psychol ogy,20,493-523
[14] Greeno.J.GSi m ith. D.R,&Moone.J.L(1993)Transfer of Situated Learning.I n D.K.Detter man&R.J.Steraberg(Eds.)Transfer on Trial:
I ntelligence,Cogniti on and I nstructi on.NJ:Ablex Publishing Cor porati on.
[15] Comp ri one J.O,Shap i or A.M&B r own A.L(1995)For m s of Transfer in a Community of Learners:Flexibl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I n A.
McKeough,J.Lupart&A.Marini(Eds).Teaching for Transfer,La wrence Erlbaum A ss 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