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47:21
文档

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试题

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试题质量分析报告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已于4月21日-22日进行。本次联考改变以往方式,变纸质为电子版使信息交流更便捷,变收取成本费为免费共享,使其成为基地学校(合作单位)的基本服务内容之一。本次共有92所学校(101965人)参加,其中基地学校50所(80693人,占总人数79.1%)、非基地学校42所(21272人,占总人数19.9%),参与学校分布于陕西省10个地市,遍布县区和乡镇,覆盖面较广。在前两年全省联考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省高中学校实际情况,本着
推荐度:
导读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试题质量分析报告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已于4月21日-22日进行。本次联考改变以往方式,变纸质为电子版使信息交流更便捷,变收取成本费为免费共享,使其成为基地学校(合作单位)的基本服务内容之一。本次共有92所学校(101965人)参加,其中基地学校50所(80693人,占总人数79.1%)、非基地学校42所(21272人,占总人数19.9%),参与学校分布于陕西省10个地市,遍布县区和乡镇,覆盖面较广。在前两年全省联考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省高中学校实际情况,本着
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试题

质量分析报告

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已于4月21日-22日进行。本次联考改变以往方式,变纸质为电子版使信息交流更便捷,变收取成本费为免费共享,使其成为基地学校(合作单位)的基本服务内容之一。本次共有92所学校(101965人)参加,其中基地学校50所(80693人,占总人数79.1%)、非基地学校42所(21272人,占总人数19.9%),参与学校分布于陕西省10个地市,遍布县区和乡镇,覆盖面较广。

在前两年全省联考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省高中学校实际情况,本着突出双基、注重能力的命题特点,试题尽可能与近两年新高考试题在题型、题量、难度上接近,以期通过检测、反馈对教师后期备考工作给以引领和指导。

本次联考结束后,我们对联考学校提交的反馈信息做了统计和分析,从试题分析、答卷分析、复习建议等三个方面分学科进行客观评价,形成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试题质量分析报告。

语文学科

一、试题分析

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语文试题按照《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新课标)的指导意见和精神,参照2011年多套全国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命制而成,与高考难易程度保持一致。

本套试题共有六道大题,18道小题,试题考查的语文内容在语言知识和运用方面有成语使用、语病辨析、句子衔接、句式变化、仿句等五个知识点;在古诗文阅读中有文言实词、信息筛选、内容分析和概括、翻译、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名句默写等七个知识点;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有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信息筛选和推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及分析、人物形象的鉴赏等共六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文本有论述类文本的古代文化类文章,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以及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报道;在写作方面,考查了材料作文。

二、答卷分析

从试卷抽样调查情况来看,答卷情况如下:

1.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目难度较易,学生得分较高;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相比于论述类的文本,丢分较多,特别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第(2)小题,学生对于题目的意思没有透彻理解,因此得分率不高。另外,对于其中的主观题仍存在书写潦草、答题不规范、缺少写明得分点的意识和能力、阅读文本不足等问题。

2. 在古诗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理解的题目得分率一般,反映出学生在文言实词积累方面的薄弱;诗词鉴赏中的第9小题部分学生得分率不高,主要是对题意没有充分理解,未搞清楚此题主要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并且所写答案也不够全面。名句名篇默写中的第(3)、第(5)小题得分率较低,此处知识点还需进一步的巩固、夯实。

3. 在作文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书写和语言方面。部分学生存在着书写不清楚、不工整、不美观的问题;语言上不够通顺、准确,且存在较多语病;文章内容缺少文化含量和思想份量;文章的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作文的评分方面,存在缺少区分度的问题,好文章分数不敢打到56分以上;太差的文章分数又压不下去,不忍打40分以下。致使作文最后得分过于集中在中间区域,与高考实际情况不太一致。其余的情况尚可。

三、复习建议

为了切实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师生如若共同努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师

(1) 需要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复习指导计划。宏观整体的复习计划包括有:准确全面理解新课标下《考试大纲》的精神和内容;全面了解自己所带学生的现状,包括学生在语文总体知识体系中已经掌握的、未曾掌握的、需要加强的部分,以及学生的分类及所需,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有详细时间和内容安排的复习计划,严格按照此计划实施。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这样才能不仅做到心中不乱,稳扎稳打,还不会脱离实际,思维。

需要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及模拟试题进行细致研究。各位语文一线教师最好亲自做题,然后逐个分析试题中的答案,寻找试题与《考试大纲》间的关联,准确理解每一道题的命题意图、考试内容、考查对象等。如果对试题有了这样一番细致研究,教师在给学生讲评试题时,就会具有深度和更好的指导意义。

2. 学生

(1) 要对自己的语文情况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了解,尤其是在最后这一冲刺阶段,更需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语文存在哪些得分空间和不足之处,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进行查漏补缺。对于那些平时有搜集、整理错题习惯的学生,应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研究曾经写错的题目,搞清楚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2) 学生除了紧跟老师的复习计划外,一定要认真复习语文课本,即做到“回归课本”。高考试题题目虽未曾见过,但所有知识点均出自课本,因此对课本的复习需作为冲刺阶段的重点。尤其是课本中的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和虚词、文学常识、传统文化等内容,在最后阶段加强记忆,可取得很好的提分效果。对于文言文阅读,建议重点复习《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劝学》、《过秦论》、《师说》、《游褒禅山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等,以完成文言知识的全面覆盖。

(3) 作文备考要加强审题立意和问题规范训练。在立意积累方面,要关注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及规划人生。对新材料作文,要进行重点训练,保证基础等级得分,扩展发展等级的得分空间,力争做到“深刻”、“丰富”、“有文采”、“能创新”等。同时,还应留心、搜集一些写作素材,特别是文学大家的励志故事、名言警句等,力争素材丰富、新颖,这样才能做到考场上有话可说,且使文章不失“语文味”。

(4) 按照高考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答题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学生在平时答题时可分别计算出写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题的时间,再根据考试时间对其调整,使自己在考场上能更快进入答题状态,从容完成试题,发挥出应有的语文水平。

数学学科

一、试题分析

本次联考数学试题遵循《2012年数学考试大纲》和《数学考试说明》,试题在风格上传承了陕西卷的特点——稳定、平和,符合2012年数学试题变化的新特点,既有创新,又承上启下,区分度明显。试题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查,覆盖面广,考查较为全面。同时,注重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知识交汇处设计问题,结合实际,强化应用,突出新课标新增内容的考查。从学生答卷问题反馈及试卷统计来看,试题梯度设置合理,区分度较为明显,学生层次分明,能够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1.结构特点

    试卷题型、结构以及分值均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数学科考试说明(文、理科·课程标准实验)”一致。全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具体试卷结构如下:

题型题数分值考试内容说明
第Ⅰ卷选择1050必考内容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
第Ⅱ卷填空题5254道为必考内容,

1道为选考内容

只需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具体解答过程
解答题675必考内容含计算题、证明题等,须写出具体解答过程
注:选考内容从选修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中各命制1道题,考生只能从中选择一题作答,若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评阅给分.

2.试题知识点分布一览表

知识点题号难度得分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集合1155
排列,组合,二项式111155
不等式9955
函数与导数及应用19211214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3、16

3、16

易、易易、易5、12

5、12

平面向量141455
数 列

5、20

19易、中5、13

12
解析几何8、10、21

7、10、20

易、易、难易、易、中5、5、14

5、5、13

三视图、立体几何4、17

4、17

中、易中、易5、12

5、12

统计与概率12、18

12、18

易、中易、难5、12

5、12

复数,逻辑用语,算法初步2、6、13

2、5、13

易、中、中易、中、中5、5、5

5、5、5

线性回归76选修(难)选修(难)55
不等式、参数方程、几何证明选作151555
数列与函数结合85
3.试题特点

试卷整体难度适当,难度控制理想,符合大纲要求,难度分布呈直线型渐进式上升,其特点是“起点低,坡度缓,落点较高” 的特点.这一特点与新课程和新课程的高考要求吻合,对我们的新课程高考数学复习,具有指导意义。

(1)试卷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主干知识地位突出,内容分布比例恰当,符合考纲与考试说明的要求。

(2)新课程中新增加的内容是试卷中的亮点,但不是难点。

(3)立足双基,突出主干,加强对数学基础的考察。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在平淡中考查知识,在常规中考查能力。

六道解答题立足基础,入手容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梯度明显。许多题目都可在教材中见到其原型或背景,属常见常练的题目,与高考数学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特点吻合,也足以体现试卷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在考察内容中,函数、三角函数、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向量、概率统计这些主干知识仍是支撑全卷的骨架,重点知识突出.同时,考察内容更加丰富,试题更切近新课程。

试题的分值主要集中在圆锥曲线部分,立体几何部分,函数与导数部分,统计与概率部分,数列部分,复数、推理、算法初步部分,三角与向量部分,符合新课程中各模块的内容与比重。同时也进一步的学习提出要求:关注各大模块内容,强化各模块内的重组、整合,重视陕西卷的传统与创新特点。

(4)能力立意,突出思维,加强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的表达能力等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直接体现,对能力的考察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

二、答卷分析

从反馈的数据来看,评分科学、合理,阅卷过程规范,评分标准把握得当,扣分、给分公平。

1.卷面问题

从抽样卷看,考生答卷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是答题不规范,叙述文字少,表达不完善。演算过程祥、略把握不当。知识、方法运用不到位,促成错误。建议后期复习,从严要求学生答卷的表达和推理,遗憾不留到高考。

2.评分问题

从抽样卷看,评分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高考阅卷工作的经验看,评分主要是看点给分,不是写得多就得分多。同时,在模拟评卷中,最好能将学生的得分点用横线标记出来,以利于学生反思。

3. 问题汇总

(1)从考生答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填空题存在的问题:基础知识掌握不准;涉及三角、向量的运算出错多,基础不扎实;立体几何中对线面关系推理出错多,很多考生可能只会用空间向量计算,表现出空间想象能力弱的特点;函数与导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其知识、方法应熟练自如,但实际上没落实到位;数列部分,随着考试题型的调整,难度上有所降低,后期复习时,应引导学生落实知识点和方法,突出等差、等比数列和简单的递推方法,立足有收获;解析几何题解题步骤不规范,问题解决缺乏严谨,基本方法运用不熟练,有关化简运算能力差,做题速度慢;如:期望与方差的求解答题不规范,数学符号书写不规范,写向量不加箭头,立体几何证明条件不全、应用题不写结论等。

(2)从各校平均基本得分看,试题难度系数达到0.5,属偏难,其中文科试题难度明显高于理科试题。从各题得分看,选择题、填空题失分较多。选择题中4题、5题较难,其中4题主要考察三视图及立体几何,失分的学生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熟悉圆台的体积公式;5题失分主要原因是对逻辑用语理解存在不足,充分体现出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不足。填空题难度稍偏大。对比选择题,填空的12题、14题难度稍偏大,都考到了学生的难点。解答题第16题、17题、18题、19题难度适中,运算量适中,各个知识要点考察到位,学生易上手,符合高考要求.从题目及看,18题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存在问题,19题对错位相减法的最后整合还有待提高。20题(文科21题)解析几何第一问,考察椭圆方程的求法。第二问是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中垂直平分线问题。体现了数学的理性思维特征,有一定的思维转换要求。题型学生比较熟悉,但由于学生运算能力不足,本题能拿满分的学生不多。21题是少见的函数与导数方面的好题,体现复合函数导数的求法,极值和单调性的逆用,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题型设置好,有一定的难度和思维要求,符合高考压轴题目要求。

三、复习建议

1.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培养

“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程高考的考查重点,所以,后期的复课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训练,打好基础.“基础知识”一定要在“准确”上下功夫,“基本方法”、 “基本技能”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在“熟练”上下功夫.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还是要坚持“低起点,严要求”的原则.训练时要舍得在基础题上花时间.对于基础题,要求学生勤动笔,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眼会心不会、心会手不会.平时训练中,淡化解题技巧.要学生掌握通性、通法,一定要加强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注重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的训练,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观念,素养和能力,要配合新课改,采取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就是平时教学中以课本和考纲、考试说明为本,以新课程高考题为资料,弄清高考要考什么,要教给学生什么.以及怎样才能教好的问题.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自己教学中要有反思,同时要求学生也要有反思,他们要有自己的“总结”、“评注” .让他们在反思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总结解题规律,做到触类旁通.

3.重视数学应用

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数学应用”,这一点在已率先实行新课程高考的省份的高考试题中已有所体现,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要重视“实际测量问题——解三角形”和“统计与概率和实际问题的结合”,因为,只有将统计和概率结合起来,才使得统计变得更加有意义。

4.重视回归教材

“教材是高考试题的生长点”,我们相信这一点已经成为各位的共识,因此,在考前应注意引导学生回归到教材中来。

5.重视心理辅导

高考是人生的一次大考,面对高考,学生的情绪难免出现一些变化,而且这种现象越是离高考越近,表现的越突出,作为老师应重视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以尽量减少“非智力因素”对高考的影响。

英语学科

一、试题分析

1. 命题意图:命题主要是以2012年高考英语试卷(陕西卷)考试说明为依据,考查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2. 命题原则

(1)语言知识题的命题原则:

突出重点和难点,扩大覆盖面,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和交际情景中使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2)语言运用题的命题原则:

①英语语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②英语语言与交际情景相结合

③英语语言与情感态度的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④英语语言能力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3. 该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覆盖面较广,试卷容量较大;

(2)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

(3)阅读理解E篇任务型阅读新题型,导向明确,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难度系数:试卷总体难度稍大,其中完形填空、阅读和单词拼写为最大失分点。

二、答卷分析

主要题型分析:

1.语音知识:该题型考查学生的语音知识。部分学生对单词中字母组合ea

       的发音不清楚,因而在此题失分。 

2. 情景对话:该题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难度不大,学生普遍做的较好。

3. 语法和词汇:语法和词汇部分较好地照顾了考查的广度。涉及多个语法       项目,比如:冠词、介词、代词、动词、非谓语动词、从句、时态等等。考查的知识点属于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该题的答卷情况反映出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语法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部分句型结构不熟悉。

4. 完形填空题:该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的总结、推理和       判断的综合能力。命题注重短文本身的教育意义,通过记叙具有特殊品质的人物故事,给人以启迪或鼓舞,实现了新课标中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不过由于许多学生不了解follow-up、check into和check out的意思,导致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许多学生此题失分很多。 

5. 阅读理解: 该题型依然是本试卷的重头。所占分值也最重。所选文章内容思想健康,可读性较强,难度适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总体难度虽不大,但得分不易,尤其是B篇。由于阅读材料所选的主人公不为学生所熟悉,再加上学生对政治词汇并不了解,造成了许多学生没能理解材料所传达的信息。

6. 单词拼写:除了73和75题外,全卷还是常规词汇考查。考题有名词2个、动词4个、形容词2个、副词1个,介词1个,体现以实词为考点的命题风格。尽管是常规词汇考查,学生拼写不太理想,说明许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

7.短文改错:考点分布基本均衡,难度适中 。但是最后一个改错属于合成       词的改错,这种形式的错误设置,是否会在高考中出现,值得商榷。

8. 书面表达:命题形式是半开放式作文。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实用性   和交际性,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写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书写不规范,词汇贫乏,句子结构简单;语法错误较多错和大小写不分等。许多学生从头到尾全是简单句,句与句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出的句子没有谓语动词,或者将介词作为谓语动词使用等。可见,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有待大幅提高。

三、复习建议

1. 教师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2012年高考英语题的命题原则、难易程度、难点的设置、基础题的比例、知识覆盖、知识范围进行预测,并以课改实验区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及试题分析为指导,研究高考的要求、范围、重点、难点及题型结构,分析确定高考热点和常考点,并以此作为复习的突破口。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的效益。

2. 根据新题型的特点,对新题型进行专项训练。特别是音标知识,在平时训练中除了注意拼读规则外,还应注重收集含特殊发音的单词。    

3. 加强词汇的复习教学,培养词汇应用能力加强词汇教学,务必将词汇记忆、词汇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词组背诵后,必须设计练习及时让学生在句中或篇中用,平时训练少用选择题型,多用主观题型,真正立足能力提高,建议采用改写句子、选词填空、笔头翻译等形式。

4. 语法专项训练必须坚持先练后提炼、总结、拓展和反思近几年的高考英       语试题淡化了语法规则的考查,但我们不能轻视语法教学。尤其是要重视基础语法知识的学习,许多学生的写作表明,其语法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教师要结合近两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规律的总结,注重语法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应用,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5. 加强读和写专项训练

(1)完形填空题 

侧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全面整体接收信息的能力;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主题思想与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 利用已知信息和英语阅读语感,合理推导,准确判断的能力;英语词汇意义的辨析能力;少数词语的固定搭配知识运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等。 

(2)阅读理解题

老师在指导学生做阅读理解时,要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把握,要让学生加强细节与深层次的理解及前后关系的照应,不可断章取义、主观臆断。在二轮复习时,要加大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训练,尤其是限时训练,并适时地给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此外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除常规训练外,高三学生必须要拓宽知识面,包括信息和语言知识两个方面。 

6. 书面表达:坚持写的训练,可以说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建议:

(1)坚持每天写100词左右的短小日记,写现在身边的事情,也可写过去发生在学校或家里的值得回忆的小事及自己的感受。这样做有利于开放作文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2)在自己熟悉的句型、词组、短语的基础上,再多记忆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短语、句型,并用它们造句。

(3)多背一些不同文体的范文。

物理学科

一、试题分析

理综试题物理部分依据《2012年国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命制,试题的结构参照2011年全国高考试题课标卷的结构模式,立足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原理,立足于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梯度明显,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

物理试题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物理部分在理综试题总分300分中占110分,包括第8个不定项选择题共48分、4个非选选择题(2个实验题2道计算大题)共47分、2个选考题共15分(3-3、3-4、3-5中任选一个模块作答)。

试题特点:

1.试题以力学、电学为主体。

本次命题的考点覆盖情况看,仍为物理学的主干知识。从试题考核的内容来看,考查了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试题贴近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

本次命题突出联系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关注科技应用带来的社会热点。从考题的内容上看,联系到热点、新背景和生活题有:我国1000 kV特高压输电(第19题)、大型游乐场内的新型滑梯(第20题)等。

3. 对人文思想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更加注重,体现对新课改的支持与推动作用。在试题形式、体现的思考方式、以及解决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理念。如第14题考查人文物理知识和物理科学思维、如第18题、第20题、第24题等更加注重通过过程分析综合才能正确解答问题。

4. 加强对提取信息的能力的考查。

知识点分布情况:

题号分值答案考查的知识范围要求难度
146分

C物理学史  物理思想

简单
156分

C力与圆周运动中等难度
166分

D相互作用 圆周运动

中等难度
176分

C电场强度 电势

中等难度
186分

ABD能量及守恒、力和运动稍难
196分

C电功率简单
206分

AD相互作用及牛顿运动定律中等难度
216分

C功能关系 电磁感应

稍难
实验题22分

5分

纸带求加速度实验

简单

计算解答

(必做)

23分

10分

求电压表内阻较难
2413分

力和运动

中等难度
2519分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稍难
选做

3315分

理想气体  气体实验定律

中等难度
3415分

简谐机械波

光的折射

简单

稍难

3515分

光电效应

动量守恒及其应用

中等难度
二、答卷分析

从反馈的答卷情况看,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较为模糊,线索不清,系统性不强,对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定理、公式的理解与把握有欠缺,掌握得不牢、运用得不好。可能平时做题过程中忽视对最基本的知识理解。平时重视引导学生对高难题的练习,却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从而造成高难题得分较少或没得分,低、中档题又失分较多甚至留空的问题。  

第二、基本能力欠缺。

1.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差,对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较差。理综试卷物理部分,仍然为物理学科内的综合,没有学科间综合题。

2. 审题能力差,有的考生读不懂题,理解不了题意,导致错题。

3. 答题能力不强。根据样卷反映出来的情况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答题不太规范,要点不突出,出现思维跳跃或罗嗦现象。

4. 实验能力较低,丢分较多。

第三、对《考试说明》和《大纲》学习得不够,研究得不深、不透、不细;对近几年来新课改高考试卷也缺乏深度的分析与研究。在复习指导上,与《考纲》的要求有差距、有遗漏,落实不够。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照考试说明的基本知识点学习,对考题样例进行分析,研究命题方向。

三 、复习建议

1. 落实基本知识点和基本能力。抓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强化训练,狠抓落实。高考各科试卷的难易度基本上为中、低档题占80%。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双基”落实,对主干知识核心内容要深探细究,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全面梳理知识点与能力点,整理知识系统,总结知识规律,分析知识联系,概括知识结构,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构建知识网络。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2. 认真分析高考试题(近3年),研究命题角度。要认真分析,研究同一考点不同的命题角度,这对全面理解考点内涵和命题思路、设计考点专题复习内容有特殊的指导作用。

3. 重视实验复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复习中,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还应认真做好《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实验,明确考试大纲对实验内容和能力的要求,对每个实验都要从实验原理和方法、仪器的选择和测量原理、控制实验条件、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4. 正确对待试题信息,去粗取精,查漏补缺,切不可拿来就用,更不能盲目跟风,有计划按步骤的组织复习,外来的东西只能是锦上添花。  

5. 引导学生规范答题。规范书写解题过程,是学生解题思维过程的很好体现,也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化学学科

一、试题分析

根据陕西省高考方案命题原则,本试题依据《2012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命制,立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应用、化学实验基础等的主干知识和选考内容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等。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较好地体现了陕西省高考方案中的五个命题原则,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有较好的区分度、效度和信度。

化学试题在理综300分中占100分,包括7道单项选择题共42分、3道必做非选择题共43分、1道3选1选做题15分。

考查知识的内容包括:

1.必考内容:

高中化学两个必修模块(必修1和必修2)的主干内容和选修模块中的选修4、选修5的内容,具体考查内容如下表所示:

题号知识点具体考查内容涉及教材分值难易程度
7化学与社会热点问题A.甲醇燃料燃烧产物

选修4

6
B.PM 2.5
C.瘦肉精

D.碘盐

8有机化学基础同分异构体(二元取代)

6中等
9有机化学基础A.考查有机物的物理性质

选修4

6中等
B.常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C.有机物的命名

D.基本营养物质

10电化学基础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选修4

6中等
11实验A.非金属性的证明

必修2

6
B.氨气的收集

必修1

C.二氧化氮收集

必修1

D.氧气的收集和制取

必修1

12离子反应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2个

选修4

6
无机化学反应方程式4个

必修1

13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法在氧化还原反应计算中的运用必修1

6
26元素化合物1.电子式

必修2

14
2.金属、非金属及其之间的转换关系推断

必修2

3.电解、水解方程

选修4

4.胶体

必修1

27化学平衡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的移动

选修4

15
2.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平衡常数、pH

选修4

3.盖斯定律

选修4

28实验1.离子方程式

必修2

14中等
2.酸碱中和滴定

选修4

3.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

必修1

4.元素化合物

必修2

5.实验操作

6.化学计算

2.选考内容:

主要考查《化学与技术》(选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主干内容。本试卷具体考查内容如下表所示:

题号知识点具体考查内容涉及教材分值难易程度
36化学与技术元素化合物选修2

15
氯碱工业
37物质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选修3

15中等
原子结构
38有机化学同分异构体选修5

15中等
有机反应类型
官能团
二、答卷分析

1. 考试情况分析:

以陕西省某中学一较好班级考试情况统计说明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全班共53人,最高分97分最低分49分,人均:75.8。由此可以看出,本试题难度适中,学生比较容易拿高分。

全卷得分情况
90分以上

-80分

79-70分

69-60分

59分以下

31621104
2. 卷面问题:

(1)基本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第7题的A项,表面上看去是和社会生活相关,实际考查甲醇的燃烧产物之一为二氧化碳,而非氮氧化物。又如26题推断题,题目中给出氯碱工业、红棕色氧化物的颜料等这类信息,学生无法从中推断出该物质是什么,从而导致推断障碍。

(2)知识应用能力较差。如第9题C选项有机物的命名。第10题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传统的题目是给出染料电池的两极一液,判断正负极电极反应式,本题信息只给出正极反应的产物为水,很多学生便无从下手,其实只要试着把每个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书写出来,便可得到正确答案。

(3)知识迁移能力欠缺。如第8题,考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许多学生写过一氯代物,二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也经常在选做题中遇到书写符合要求的某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却很少书写两种不同官能团取代的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已经训练过多次,基本方法一致,若掌握了方法,则此题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

(4)计算能力较差。如第13题,看上去是一道复杂的计算题,其实其中蕴含着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的原理,有些学生知道运用守恒来解本题,但是无法找到正确的守恒关系式,很多学生能找出2NaOH~Cu(NO3)2 ~Cu, 但不知道Cu~氮氧化物~1/2O2电子转移的关系。又如第27题Ⅲ运用盖斯定律计算焓变,有些学生找不出与总方程式的关系,从而计算出错误答案

(5)书写化学方程式(包括热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功较差,方程式未配平、未标状态符号的现象普遍存在。如27题Ⅲ写热化学方程式,许多同学忘记了要标明状态,又如28题(1)写出滴定的离子方程式,许多学生未配平。还如26题Fe3+的水解方程式未用“”,得到的Fe(OH)3加了“↓”。

(6)推断能力较弱。如26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根据题目信息推断X、Y、Z、W是何物质。题目中明确说明X、Y、Z、含有的元素相同,且中Z为厨房用品,X为氯碱工业的产品,很容易想到该元素应该为Na,中说若X、W均为单质,且X为气体,W元素的一种红棕色氧化物常用作颜料,则W必然为Fe, 既然X是单质气体,有和W反应,那X为Cl2,推出此两者,其他物质很容易推断出来。

(7)实验能力较差。如11题,表面上此题考查实验装置,实际考查几种气体的性质和判断非金属性的方法,其中选项A容易错选,由于学生勿认为HCl参与的也是氧化还原反应,D选项也容易错选,学生误以为能生成氧气的就能制备,实际实验室制备气体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实验室少量氧气应该用H2O2。又如28题方案一(2)选出最合适的滴定方式,学生容易误选C,还有(3)配置一定浓度溶液所需仪器,许多学生忘记容量瓶的规格。

三、复习建议

1. 引导学生对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将《必修1》《必修2》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以及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三本中的任意一本,共四本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必修中“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等主干知识认真梳理,防止知识漏洞;把常用于表达题目要求的知识点多看几遍或整理在一起,如表示一些常见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化学用语(分子式、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和表示常见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又如常见实验现象、操作方法等,再如一些新增加的内容(化学平衡常数、盖斯定律、测定分子结构的物理方法: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以便考前两天再看。

2. 注意适当回归教材,让学生注意基础主干知识的巩固。抓住基础主干知识的得分,这是高考制胜的关键。后期复习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做题,应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上,通过归纳、整理知识网络,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最终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3. 重视实验复习,让学生熟悉探究实验的设计。首先,应引导学生复习课本中重要的实验,学会分析实验原理、目的、要求与步骤的设计,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其次,通过典型习题让学生熟悉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一般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和评价实验方案,特别是对学生比较薄弱的应用性和开放性题目等方面进行适当强化。

4. 适当关注化学计算的技巧性复习。从近几年化学试题来看,新高考对化学计算的复杂程度减弱,技巧类要求提升,而从几次质检来看,计算题目是学生普遍的弱项。后期复习中,教师应关注和加强化学计算的技巧复习,通过专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学生掌握通法通解的基础上,适当关注质量守恒定律、电子得失守恒规律的灵活运用。

5. 加强学生审题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答题技巧的训练。检测中反映出有些题目难度不大,但得分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目分析不到位,或是表达不当造成。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平时检测中答题失分的原因,加强对学生进行答题策略的指导,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针对如何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搜索、筛选出与解题相关的信息等学生解题中的难点,可从近年高考题或模拟题中选出一些典型习题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总之,考前的时间很宝贵,如充分利用,对高考是否拿高分非常关键,请教师和同学们一定要合理安排使用。

生物学科

一、试题分析

1. 试题命制的依据和形式

试题命制以《2012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立足于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及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强调对主干知识和核心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包括细胞、遗传、生态、调节及代谢等知识点;注重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考生需要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才能入笔;适当体现学科内综合。试题涉及到考试说明要求的各项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等,较好地体现了国家高考方案中的命题原则,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有较好的区分度、效度和信度。 

生物试题在理综300分中占90分,包括第6个选择题共36分、4个必做非选择题共39分、2个选做题选其一共15分。

2. 试卷内容

考查知识的内容包括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的主干内容和选修1、选修3的主干内容。

(1)考查的生物学知识点及在试卷中的分布情况

水平

题型    份量

内容       合计分数

细胞的结构1题,6分

6分

呼吸作用1题,6分

6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题,6分

6分

人类遗传病2题,6分

6分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3题,6分

6分

酶在代谢中的应用4题,6分

6分

种群和群落5题,6分

6分

光合作用5题,6分;29题,7分;

30题,10分

23分

免疫调节6题,6分

6分

遗传的基本规律29题,7分

32题,14分

21分

生态系统31题,8分

8分

选修

39题,15分

15分

选修

40题,15分

15分

(2)试题分析

第1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呼吸作用的场所、核酸的合成、内环境和蛋白质的合成多个知识点,题目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强。

第2题考查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是一道常规考题,难度适中。

第3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开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以及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各属于哪种类型,难度适中。

第4题考查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以及酶含量对催化效率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

第5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温度),食物链的相关计算及种群密度,综合性较强,题目难度适中。

第6题考查人体免疫中的体液免疫,要求学生理解抗原的化学本质及抗体的产生过程,要求学生从题目提供的相关信息中获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第29题考查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绘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求较高;同时考查遗传的基本定律,脱离以往直接计算的模式,而是需要学生建立数学方程式模型,要求较高,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第30题考查光合作用,(1)小题实际是课本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相关内容改编的,比较简单;(2)小题要求同时考虑两个自变量,(3)、(4)小题要求计算和实验设计,题目难度较大。

第31题考查生态系统,涉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生态系统的成分、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外界因素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1)、(2)、(3)小题主要考查识记内容,(4)小题考查分析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第32题考查基因及遗传育种,一般情况下育种类题目都是要得到某种类型的纯合体,这一道题目要求培育符合要求的杂合体,并用遗传图解的形式表示,侧重于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较大。

第39题考查的是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中的发酵、消毒和灭菌法及酵母细胞的固定,试题以教材的基本内容为考查对象,比较简单。

第40题考查的是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试题以教材的基本内容为考查对象,难度不大。

(3) 试题特点

a.注重考查基础,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突出主干知识,知识点的考查全而细,涉及到细胞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酶、遗传的基本定律、生命活动的调节、体液免疫、生态系统、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等知识点。

b.注重学科内综合。如选择题第1题,涉及细胞器的功能、呼吸作用的场所、核酸的合成、内环境和蛋白质的合成多个知识点;选择题第5题,涉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温度),食物链的相关计算及种群密度多个知识点;29题涉及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及遗传的基本定律等知识点。很好地反映了学科内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和联系性。

c.注重考查能力,体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大部分试题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知识迁移,学科内整合、信息的再处理,才能解决问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d.关注实验。虽没有专门的实验题,但4、30题均以实验为背景,还注意了实验方法的考查。

二、答卷分析

以汉中市(汉台中学)分数统计结果为例,分析结果如下图:

分值分布图

由图可知该校总共参加考试人数是917人,平均分48.22,最高分是86分,最低分是8分;80-90分有3人,70-79分有56人,60-69分有148人,50-59分有231人,40-49分有245人,30-39分有139人,20-29分有77人,20分以下的有18人,整体分数主要集中在40-59分之间。

三、复习建议

1. 加强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本次考试涉及的考点都是基础的主干知识,很多知识是学科内综合,要求考生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要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2. 加强识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能够从图表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选一些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试题进行训练。

3. 加强生物学知识中有关计算训练,如能量的计算,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基因频率,表现型、基因型的种类及其比例等。一般生物学试题中的计算数据比较简单,关键要知道怎样计算,相关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在这一方面可以设计一定的试题进行训练。

政治学科

一、试题分析

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依据《2012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力求反映时代特征,生活气息浓厚,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突出能力考查,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试题总体设计、难易适中、结构合理,有较好的区分度、效度和信度。

1. 题型设计及分布注意把握高考试题的模式及命制规律。

本试卷中插入了曲线图、表格等,既增加了试卷的活力,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选择题侧重考查哲学和经济,非选择题在情景设置和设问方向上,遵循新课标高考试题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特色,注意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联系,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总体符合高考试题的要求。

2. 命题方向和命题背景尽量贴近社会生活热点,其切口尽量缩小。

本套试题没有避讳社会热点,背景材料选择能够紧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热点问题,凸显现实性。所有这些试题背景都是当前较为敏感的热点,有些比较直接、有些则比较隐晦,既联系了时政热点,又创设了生活氛围,体现了国家意志,其切入口也试图尽量靠近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首先在理解上不存在障碍。

3. 难度系数也尽量靠近高考要求,试题难度分布也以高考为依据。

本套试题的难度系数接近高考,在经济学的计算题、图表题、哲学的选择题上相对加大了难度,其试题难度分布也以高考为依据。其测试结果也证明学生在该部分的失分几率也大为增加,足见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较为接近高考试题的形式,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 试题中,一方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另一方面坚持能力立意,同时兼顾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知识漏洞,力求做到查漏补缺。

此次试题中,注重学科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经济方面涉及商品价值量、汇率的计算、货币的职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财政作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政治方面涉及围绕民主政治建设、党的性质、的经济职能、的职责;文化方面涉及两岸文化交流、思想道德建设等;哲学部分考查比重较大,考试内容涉及:哲学与时代关系、矛盾及其同一性、矛盾特殊性、认识的有限性、发展观、系统优化法、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等。本套试题在能力考查方面注重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侧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突出对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5. 此次试题中未有出现明显争议的内容,从政治选材、试题设计等方面,均能尽量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本套试卷中,试题难度无论是简单或是复杂,尽量避免出现使授课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争议的内容。在选材上也较为注意尽量避免出现价值导向错误的内容,从而为讲评试题做了较好的铺垫。

总之,本套试题总体符合高考试题的要求,在模拟高考,着手进行训练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着手进一步改进。

二、答卷分析

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在考试结束后,收集了整个陕西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样卷及原始数据,各校的成绩差异较大,显示出成绩的不均衡。通过分析,发现有如下几个问题:

1. 通过对各校提供的样卷分析可以看出,错题主要分布在第13、15和23题,主要原因是对试题理解不清。排除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部分试题可能相对比较简单的因素,其他部分试题存在复习和理解不到位的现象。

2. 主观性试题的作答,反映出大部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所提升,对问题的分析和表述也趋于准确,个别学生还表现较为优秀。

3. 在学生呈现的主观性试题答案中,学生不能把书本原理和材料事例有机结合起来,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提炼材料,在哲学生活方面尤其突出。很多学生在该题答案中,只是将教材观点罗列出来,与材料几乎没有什么结合,学科术语缺乏,表达“口语化”,这一点与高考试卷的答题方式是有出入的,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当有意识培养和加强。

4. 学生答题的规范性不强。有错涂卷型和选项的;有不在规定位置答题的;有书写燎草、错字别字较多及卷面不整洁的等现象。

三、复习建议

做好高考后期的复习工作,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引导学生回顾教材,全面梳理教材知识。在高考前要对四大模块的主干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形成教材网络体系,同时,强化对难点和易混点重点辅导,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 回顾所答试题,对所作错题进行认真反思。

3. 熟悉本年度社会热点, 对时政热点进行筛选,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围绕重要热点并结合教材进行学科综合复习。

4. 对于所见新型设问方式,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通过规范性训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高考题型及模式。

5. 注意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遇到陌生问题要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

历史学科

一、试题分析

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试题依照《2012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本原则和对试题的要求而命制,以新材料切入,立足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围绕学科主干知识,以考查学科能力和历史素养立意,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对高三后期复习和高中历史教学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本套试题,一方面为新课程教学提供方向指导,另一方面试题也必须本着新课程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技能的人才,充分体现新课程课改理念。试题以新材料、新情景设问,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覆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次的能力考核目标。

联考试题在结构上也依据了《考试说明》,采取了选择性试题和解析性试题两大类型,保持了与国家级考试相同的模式,与地理政治两学科形成组合,各占分值100分。

试题在内容方面,特别注意了史学观的体现,对人类文化、思想的进步从全球的视野给予关注。另外,试题还是力争做到对历史知识从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来表现发展。从历史学科100分分配来看,体现历史上政治问题的比例大约在30%,经济问题的部分约占30%,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约占40% 。在注意到了历史文明进程的全球性的同时,试题能够将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表现出来,包括:农耕文明的成果、工业文明的意义、现代社会的联合、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步伐、人类思想文化精粹等都有较好的体现。

试题在难易度、区分度、信度等方面有一定的思考和较好的把握。

二、答卷分析

通过对陕西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样卷及原始成绩进行分析,学生在答卷中的失分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掌握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准确,理解不到位,不能迅速有效地运用平常积累的知识来解答问题。 c: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1)知识迁移的能力差。试题设问的角度和情景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解决这些新角度、新情景问题所依托的知识却是在教材之中的,作答时只需按题目要求,从时间、空间范围上与教材内容加以对应,稍加归纳整理即可。但许多学生不顾题目中的要求,机械照搬教材中的内容,导致答非所问或针对性不强。

(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要么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要么对有效信息缺乏概括归纳。

(3)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思维角度单一、片面,概括归纳不够精练、准确。 F*_8nzqX 

 

(4)缺乏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 审题不清。主要原因在于审题能力有限,表现在缺少解答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技巧,如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内容词、条件词,如何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做到详略得当,怎样寻找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等,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 答题技巧缺乏。一是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二是无谓的文字重复,每一问都要重复一下相关的问题,既浪费了时间,又挤占了试卷的答题空间;三是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四是围绕答案的一个方面“揪住不放”,使用大量文字进行阐释和说明,无暇顾及其他领域的答案内容。

三、复习建议

目前,各学校都已经进入高考前最后的冲刺阶段,应做好下面的基本复习:

第一,历史知识掌握仍是不变的原则。但在已经可以把握的历史知识上,要做到对其属性的认识和对知识所承载事物本质的理解,应该尽可能地澄清。一个知识要素,若承载着多个属性,就会决定在应用这个知识点时,会多次出现。

在仅有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对一些知识的归属做一个简要的引导和梳理,前面学习中出现的同类型问题,进行整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区分难以理解的一些概念。

第二,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历史试题应用资料解答问题是必然的。读懂资料和从中提取有效地历史信息,思考、发现问题,或用资料说明问题、分析的出结论等,是最后训练中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

教师可以选用一段典型材料,从资料的时段如何控制、有效信息的有效性是怎样判断的、历史信息通常用来怎样分析问题、表现问题和判断问题、做出结论。用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讲解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在集体中辩驳中,来训练学生的规范、准确而又灵活的解答思维。

第三,现阶段,部分学校会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习消化。这一段时间,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查漏补缺,如何高效率地对书本知识进行最后的巩固,特别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历史进程呈现出的变化趋势,寓意丰富而深刻的事物,具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问题等。

第四,广泛征求学生平时学习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解的难点、试题中的错误等,综合看待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指导,讲解。同时进一步锤炼学生的表达语言,专业术语的应用等。

第五,最后阶段的复习的时间安排上,注意指导学生作整体安排。一个单位时间,对一个模块用宏观的思维作历史脉络和关联上的思考和简要笔迹。弄清楚事物间、社会活动内涵的关联,以及其依据的史学原理。                       

最后,注意讲解习题时加入解题技巧的练习。在讲析习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审题方法、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史学学习观、史学方法,提高史学素养,突出复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地理学科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命制依据《2012年高校招生考试新课程考试大纲——地理》和《考试说明》,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l、地理2、地理3及选修Ⅲ、选修Ⅴ和选修Ⅵ。本次试题特点如下:

1.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分布合理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人文地理方面: 主要考查了工农业区位、人口增长和迁移、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等核心内容。(必修占48分)

自然地理方面: 地图知识、气候、等值线、地球运动等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必修占34分)

2.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命题以能力立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特色。(如下表)

题号主干知识考查能力考查
1-2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选择和条件
3-5等值线分析根据等值线图判断地形,并结合实际进行项目选择
6-7人口迁移和增长人口迁移的内涵

各国人口增长情况

8-9农业区位选择水稻和油菜生长的主导因素

10-11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分析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36

区域降水及气候对气候分布情况的具体分析,从地图及降水量情况分析出气候类型及特点
37山东半岛产业聚集和经济区发展产业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优势
38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2迪斯尼落户上海的影响迪斯尼建成对上海旅游发展的有利影响
43非常自然灾害的问题非洲自然灾害频发的引发的问题及有效措施
44乌梁素海淡水湖的面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乌梁素梅淡水湖面积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3.采用社会生活中的背景材料特别是关注社会热点创设试题

命题采取一些国内外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为素材,时代特色鲜明。例如选择题6-7题; 37题;42题等的背景鲜活,时代感强,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考,迁移所学知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高考能力培养导向,也符合新课程学习“生活的有用地理”的理念。

4. 注重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应用考查,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特点

全卷共有六幅图,图的种类多,如等值线图、区域图、坐标统计图等。从不同的角度检测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试题运用文字、图像、数据、图表来提供信息,并结合实际问题,把相关知识重新整合、迁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性大。要求学生根据设问,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并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进行答案的组织,对学生的有效复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5. 试题难度接近高考试题难度,有较强的区分度。

二、答卷分析(抽样统计分析)

1. 部分学校成绩统计

由反馈的部分学校成绩统计:地理最低分8分,最高分91分。

2.学生中突出暴露的问题

整份试卷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体现了能力考查,没有偏题与怪题,除了个别题目有较强的灵活性,绝大多数试题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但学生整体得分率不高,具体表现:

(1)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都没有掌握,概念混淆不清,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缺乏梳理、掌握。

(2)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欠佳,不能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取知识,形成针对问题解答实际问题。

(3)生活常识体验不深,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概括、归纳、分析、阐释、论证问题的能力欠强,回答不全面,分析不到位,得分率不高。

(4)规范答题欠佳。不善于用地理术语或学科语言正确回答问题。

三、复习建议

本次考试后,即将进入考前冲刺阶段,根据本试卷的特点及学生的答题情况,今后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必修到选修,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对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构建高质量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高考试题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综合考查考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并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对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只有在理解概念,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挖掘、梳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做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建议教师加强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特别对常考点加强理解记忆,对知识的薄弱点、遗漏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熟悉全球经纬线的分布、熟记并理解气候、洋流图、板块构造图、自然带图、中国、世界图及一些专题地图等,一定要构建“脑图”。

2. 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教学,避免死记硬背。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规律等,去分析地理事物的现象、特点与成因,探究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的主要特点,正确客观地评价地理事物。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的习得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引导。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答题方法进行建模要深刻领会,能理论联系实际。如看到日照图就要通过晨昏线判断日期、确定时间;看到太阳高度,要想到纬度距离;要分析某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就要想到从哪些方面答题。结合典型试题理解答题思路,熟记解题方法。

3. 注重对审题、答题能力及地理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考试中普遍反映出的问题,如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题序写错、错别字多、以及读图能力差等,有待今后在教学中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希望有关学校能在高一学生中就进行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4. 对做过的试题,进行反复的查阅和思考,注重对解题思路和出题目的的分析,加强知识点的掌握。

文档

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试题

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试题质量分析报告2012年陕西省高考模拟联考已于4月21日-22日进行。本次联考改变以往方式,变纸质为电子版使信息交流更便捷,变收取成本费为免费共享,使其成为基地学校(合作单位)的基本服务内容之一。本次共有92所学校(101965人)参加,其中基地学校50所(80693人,占总人数79.1%)、非基地学校42所(21272人,占总人数19.9%),参与学校分布于陕西省10个地市,遍布县区和乡镇,覆盖面较广。在前两年全省联考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省高中学校实际情况,本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