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级别进行合理布局。洁净区墙体围护用彩钢板建成,墙体表面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并能耐受清洗和消毒。墙壁与地面、墙壁与墙壁、墙壁与顶棚的交界处均为弧形,能够减少灰尘积聚和便于清洁。洁净区地面采用环氧树脂自流坪,平整光洁,耐消毒,易清洁。洁净室(区)内各种管道采用不锈钢管道,风口以及其他公用设施,在使用中不易聚集灰尘,避免了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洁净室(区)照明采用吸顶式洁净灯,不易聚集灰尘。主要工作室的照度不低于300勒克斯,厂房有应急照明设施。
洁净区空气经过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三级净化进入洁净室(区)。洁净室(区)的窗户、天棚及进入室内的管道、风口、灯具与墙壁或天棚的连接部位均密封良好。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静压差大于10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大于10帕,并装有微压差计指示压差。
称量间均安装专用称量柜,能够防止称量操作时粉尘的扩散,避免了交叉污染。
不同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洁净室(区)之间的人员及物料出入,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厂房人员通道、物料通道等有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车间挡鼠板、诱蚊灯等设施,能够避免动物及昆虫进入控制区。
2 目的
因公司为新建厂房,通过对车间厂房设施风险评估。必免厂房设施对生产过程造成污染。
3 职责
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设备部负责对本规程负责。
4 内容
4.1 风险识别:
风险审核表
编号 | 判断 | 潜在风险点 |
4.1.1 | □ 是 □ 否 | 总体布置与周围环境:医药工厂厂址是否选择在大气含尘、含菌浓度低,无有害气体,自然环境好的区域;应远离铁路、码头、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严重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应位于最大频率风向上风侧 |
4.1.2 | □ 是 □ 否 | 总平面布置:施工完成后的实际平面布置图、洁净区设计图、洁净区施工图应与施工图一致,工艺平面布置应与设计图和施工图一致;医药工业洁净区厂房设施的设计应严格遵守GMP的相关规定。 |
4.1.3 | □ 是 □ 否 | 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是否合理,不互相防碍,厂区和厂房内的人、物流走向是否合理。 |
4.1.4 | □ 是 □ 否 | 洁净区厂房地面的平整性和完好性,地面应为整体式、无缝地面。无孔、易于清洁和消毒。 |
4.1.5 | □ 是 □ 否 | 洁净区内厂房应为整体式、无缝内墙。光滑、无孔、易于清洁和消毒。 |
4.1.6 | □ 是 □ 否 | 墙-地结合处:圆角外开处理、与地面构成一体、拐弯处斜接处理。墙-墙结合处:圆角外开处理、与天花板构成一体、拐弯处斜接处理。建筑密封应用硅胶密封。 |
4.1.7 | □ 是 □ 否 | 洁净区内门窗应满足建筑标准。典型的门旋转方向应与气流方向相反。门视窗平整,门缝有密封材料(易清洁),窗框与内墙面应平齐,固定玻璃窗,所有连接处无缝,光滑。 |
4.1.8 | □ 是 □ 否 | 防鼠、防虫、防蚊蝇设施:应设有挡鼠板和防虫、防蚊蝇设施。灭蝇灯的安装位置影响灭蚊蝇效果。 |
4.1.9 | □ 是 □ 否 | 仓储区的布局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面积和空间便于放置物料和人员操作。 |
4.1.10 | □ 是 □ 否 | 取样室是否能够满足取样要求与生产区洁净度级别相一致。 |
4.1.11 | □ 是 □ 否 | 实验室布局是否合理,设施是否齐全,能够满足产品的检验要求。 |
4.1.12 | □ 是 □ 否 | 厂区主要道路应贯彻人流与货流分流的原则。洁净厂房周围道路面层应选用整体性好,发尘少的材料。 |
4.1.13 | □ 是 □ 否 |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周围应绿化,减少露土面积,不应种植散发花粉或对药品生产产生不良影响的植物。 |
4.1.14 | □ 是 □ 否 | 公用工程:锅炉、变配电、污水处理、消防设施等辅助配套设施是否符合国家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规定,并经验收合格。 |
参加风险识别人员:
最终审核人员: |
4.2.1 针对风险识别出来的风险点,开始分析这些风险点一旦发生的后果(严重性)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失效模式(FMEA)对风险发生的严重性进行定性分析。
风险点 | 风险发生的后果 |
4.1.1 | 厂区选址不符合要求,对生产造成重大污染,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
4.1.2 | 工艺布局不合理,在生产中造成混淆、污染、交叉污染,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
4.1.3 | 生产、行政、生活辅助区布局不合理,对生产带来污染及交叉污染,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
4.1.4 | 生产区地面不完好平整,对产品带来污染,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
4.1.5 | 洁净区内墙不完整光滑,不易于清洁和消毒,对产品带来污染,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
4.1.6 | 洁净区墙与地面、墙与墙结合处不做处理,不易于清洁消毒、对产品带来污染,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
4.1.7 | 洁净区门窗不符合要求,不易于清洁,对产品生产带来污染,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
4.1.8 | 无防鼠、防虫、防蚊蝇设施,造成产品受污染和交叉污染。 |
4.1.9 | 仓储布局不合理,没有足够的空间,易造成差错、混淆及交叉污染。 |
4.1.10 | 没有与生产区洁净级别的取样室,取样易造成产品受到污染和交叉污染。 |
4.1.11 |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齐全,导致检验结束不准确,有不合格品出厂的风险,可导致患者严重不满和投诉。 |
4.1.12 | 容易造成污染和交叉污染,影响产品质量。 |
4.1.13 | 容易造成污染和交叉污染,影响产品质量。 |
4.1.14 | 影响生产进度,同时给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
参加风险分析人员:
最终审核人员: |
根据失效模式影响分析(FMEA)进行风险评估和评分。
以下是为本次风险评估确定的风险评估标准
4.3.1 风险的严重性分级标准
分数 | 风险级别 | 描述 |
10 | 非常高 | 可引起患者可逆转的损害,引起患者高度不满,或比较严重的群体不良反应。 |
9 | 可引起患者可治愈的损害,导致严重不满和投诉。 | |
8 | 可能导致患者的一般性损害。导致严重不满和投诉。 | |
7 | 高 | 不导致患者伤害,损害与制剂无关(如微小的包装问题),可能引起个别患者投诉。 |
6 | 可以被患者注意到,不足以产生投诉 | |
5 | 可导致数批产品不合格,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 |
4 | 可导致不可逆转的整批产品不合格 | |
3 | 中等 | 可导致可逆转的整批产品不合格 |
2 | 可导致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 | |
1 | 低 | 没有任何可察觉的危害 |
分数 | 风险级别 | 描述 |
6 | 非常高 | 几乎不可避免出现,每天发生一次以上。 |
5 | 经常出现,每周发生一次以上。 | |
4 | 高 | 重复出现,每月发生一次以上。 |
3 | 相对很少出现,每年发生一次以上。 | |
2 | 中等 | 1-10年发生一次以上 |
1 | 低 | 不可能出现,10年发生一次或者更少 |
分数 | 风险级别 | 描述 |
6 | 非常高 | 监控点被忽视,或可能无法被检测(至今没有技术解决方案) |
4 | 高 | 未按要求进行监控和检测 |
3 | 做到人工监控和监测,但不完全符合要求 | |
2 | 中等 | 按要求做到人工监测,采用某种统计学过程控制,且产品最终经过检测 |
1 | 低 | 采用某种过程实时监控技术,系统失效可立即报警或纠正 |
风险评价表
潜在风险点 | 发生可能性 | 严重性 | 可监测性 | 风险测量值 |
4.1.1 | 2 | 10 | 2 | 40 |
4.1.2 | 2 | 10 | 2 | 40 |
4.1.3 | 1 | 10 | 2 | 20 |
4.1.4 | 2 | 10 | 1 | 20 |
4.1.5 | 1 | 10 | 2 | 20 |
4.1.6 | 2 | 10 | 1 | 20 |
4.1.7 | 2 | 10 | 1 | 20 |
4.1.8 | 2 | 8 | 1 | 16 |
4.1.9 | 2 | 10 | 2 | 40 |
4.1.10 | 2 | 10 | 2 | 40 |
4.1.11 | 2 | 10 | 2 | 40 |
4.1.12 | 1 | 8 | 2 | 16 |
4.1.13 | 1 | 8 | 2 | 16 |
4.1.14 | 2 | 10 | 2 | 40 |
参加评分人员:
最终审核人员: |
5 风险控制
5.1风险降低
5.1.1 27分以上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降低风险。
风险控制表
潜在风险 | 风险级别 | 控制措施 |
参加制定措施人员:
最终审核人员: |
5.2.1在上述的风险评价中,在27分以下的是在可接受范围内。
5.2.2 27分以上要采取控制措施,在控制措施实施后,依据失效模式影响分析(FMEA)评分标准,对已采取措施后的风险点再次评分。直至达到可接受标准。
编号 | 风险发生的失败模式可能导致的后果 | 严重程度 | 发生可能性 | 可监测性 | 风险值 | 措施确认 | 采取控制措施后风险等级评估 | 是否引入新的风险 | |||
严重程度 | 发生可能性 | 可监测性 | 风险值 | ||||||||
最终审核人员: 日期: |
6.1风险沟通
6.1.1风险评估小组与生产技术部、生产车间、相关岗位操作人员及时进行风险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6.1.2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防止风险的再次发生。
风险沟通记录
序号 | 沟通内容 | 沟通方式 | 沟通部门与人员 | 沟通 日期 |
1 | 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 | 书 面 □ 口 头 □ | ||
2 | 所采取的控制施 | 书 面 □ 口 头 □ | ||
3 | 风险评估的结果 | 书 面 □ 口 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