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测度理论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51:20
文档

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测度理论研究

《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测度理论研究孙巍盖国凤一、引言资源的稀缺性要求人们必须做出选择,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机制分配社会资源。我们把这种资源的分配过程称为资源配置(Allocationofresourses)。经济学意义下的资源配置可以分为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和消费领域的资源配置。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是指可供选择的生产要素资源在特定社会机制作用下在不同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和组合。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为实现商品的供求平衡要保证生产资源在不同商品之间、同类商品不
推荐度:
导读《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测度理论研究孙巍盖国凤一、引言资源的稀缺性要求人们必须做出选择,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机制分配社会资源。我们把这种资源的分配过程称为资源配置(Allocationofresourses)。经济学意义下的资源配置可以分为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和消费领域的资源配置。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是指可供选择的生产要素资源在特定社会机制作用下在不同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和组合。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为实现商品的供求平衡要保证生产资源在不同商品之间、同类商品不
《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测度理论研究

孙 巍 盖国凤

  一、引言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人们必须做出选择,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机制分配社会资源。我们把这种资源的分配过程称为资源配置(A llocati on of resourses )。经济学意义下的资源配置可以分为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和消费领域的资源配置。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是指可供选择的生产要素资源在特定社会机制作用下在不同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和组合。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为实现商品的供求平衡要保证生产资源在不同商品之间、同类商品不同品种之间以及同种商品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合理分配。消费领域的资源配置是指可供选择的消费品在特定社会机制作用下在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消费资源的配置为实现公平、合理等特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或发展目标要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利益集团或消费者之间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机制分配生产者提供的消费品。

决定社会资源如何配置的工具是资源配置的社会机制,其中包括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决定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主要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而不起主导作用的经济。理论意义上纯粹的市场经济中,一切资源归个人所有,人们通过投资或“负投资”(即资源的消费)来增加或减少资源的拥有量;个人被假定为经济人,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价格机制是理想的资源配置机制。在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下,通过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实现生产要素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配置;通过对商品消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实现商品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在非理想的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也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因此,厂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何合理地配置可获得的各种生产资源以实现生产的有效性和利润的最大化,就成为实现资源合理

配置的关键。

  二、生产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内涵

理论上,生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可以从宏观经济、行业(或部门)和企业三个方面来理解。宏观经济意义上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指在合理经济机制作用下,实现生产资源在全社会的最合理分配,使生产资源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并通过生产活动的合理组织获得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这里,所谓合理经济机制是指为实现社会既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能够分配社会资源、合理调节社会生产活动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活动规范,其中即包括合理而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机制,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机制和其他社会机制。所谓生产资源在全社会的最合理分配,是指生产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或不同生产群体按生产活动的客观需要,在特定社会机制作用下实现的效用最大化分配。所谓社会产出的最大化,是指通过生产活动的合理组织使技术水平得以充分发挥,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使生产资源的效用得到有效利用,实现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出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通过以市场机制为主的经济机制促使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和社会经济目标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性来实现的。

行业(或部门)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指在特定社会生产资源配置机制作用下,生产资源在产业内部的合理分配。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指在特定经济环境与条件下,使获得的所需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狭义上,厂商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配置资源,但成本最小化并不能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只有在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和规模经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统一。

目前,经济理论界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

62—

由于一方面产出的最大化和利润的最大化才是生产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标志和最终目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蕴含于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经济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能否充分发挥也是生产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重要体现,因此生产资源配置有效性对社会产出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是合理的。但是,实际经济活动中上述理论意义上的经济运行状态往往难于实现。技术水平的发挥很难达到或保持在最优状态;规模经济必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状态;价格的变化使成本最小化难于维持;宏观上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往往和某些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要求相悖;地域要素禀赋的差别会导致那些资源稀缺地区的生产资源低效配置;长远发展目标常常会使短期生产处于资源低效配置状态;社会福利最大化要求的资源公平分配模式和生产领域的资源有效配置要求存在本质差别;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资源有效配置状态和实际无效配置状态的差距普遍存在,也使衡量这种差距的研究,即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厂商生产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分解

宏观上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目标不同于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终极目标,实际社会的经济目标又具有多重性,所以宏观意义上的生产资源有效配置问题颇为复杂。而市场经济中厂商的生产行为是经济机制调节生产资源配置的主要目标。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和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是实现社会生产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我们把企业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作为分析的重点。

微观生产理论中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Effec2 tiveness)可以从技术有效性(T echnical effectiveness)、规模有效性(Scale effctiveness)和要素组合有效性(Com binative effectiveness)三个方面来刻画。技术有效性是指在生产规模和生产要素组合比率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充分发挥,生产要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最大可能产出的生产状态。规模有效性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要素组合比率下,通过要素投入数量的调整实现规模经济性的生产状态。要素组合有效性(或称为价格有效性,P ric effectiveness)是指根据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消除要素拥挤现象,保持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组合比率的生产状态。技术有效性、规模有效性和要素组合有效性同时实现才是厂商资源有效配置和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状态。多投入生产函数对生产资源有效配置状态的空间描述被称为生产前沿面(p roducti on frontier)。

 四、厂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测度指标体系

资源配置效率是实际配置水平和有效(或理想)配置水平的比率。与厂商生产资源配置有效性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厂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A llocative efficiency)也有技术效率(T echnical efficiency)、规模效率(Scale effcinvy)和要素组合效率(Com bina2 tive efficiency)三个指标。

技术效率是指与生产要素资源投入数量和组合比率既定条件下技术有效状态相比技术水平的发挥程度。这里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含生产技术水平,也包含管理技术水平,还包含企业家的经营才能等多个方面。技术效率可以用现实产出和要素投入数量与组合不变条件下有效产出的比值来表示(也可以用产出数量与要素组合比率不变条件下有效成本和现实成本的比值来表示,可以证明二者之间的一致性):

  T E=y

y3TE

或T E=

c3TE

C

式中,y3TE表示要素投入数量和组合不变条件下的有效产出,T E表示技术效率,c3TE表示产出数量和要素投入组合不变条件下的有效成本,y和c分别表示现实产出和成本。

规模效率是指与技术水平和要素组合比率不变条件下规模有效状态相比规模效益的发挥程度。规模经济性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不可随意分割性。规模效率(SE)可以定义为在技术水平和要

7

2

素组合比率不变条件下现实单位成本产出量(y c )

和有效规模的单位成本产出量(y 3SE c 3

SE )的比值(同样也可以定义为有效规律单产成本(c 3SE y 3

SE

)和现实单产成本(c y )的比值):  SE =

y c

y 3SE c 3

SE

或SE =y 3SE c 3

SE c y 要素组合效率是指与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要素组合状态相比要素组合效益的发挥程度。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成本最小化状态是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选择总成本中可以相互替代的生产要素各种可能的组合中成本最低的组合。即当单位成本的所有生产要素创造相同的边际产量时,生产要素的组合最优,这就是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经济法则。这一法则的数学表达式为:  M P 1 P 1=M P 2 P 2=…=M P n P n

上式中,M P i (i =1,2,…,n )表示生产要素

i 的边际产量,P i 表示生产要素i 的投入价格。要素

组合效率(CE )可以用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既定条

件下要素最优组合的最小成本c 3

CE 与现实要素组合

状态的实际成本C 的比值来表示:  CE =

c 3

CE C

生产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A E )可以由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要素组合效率得到:  A E =T E 3SE 3CE

  五、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

  现采用等产量线来分析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经济意义。为便于分析,假定X 1和X 2两种生产要素,现实生产点为a ,产出为y ,成本为c ,其等产量线AA 如图1所示。oa 为要素组合比率线,表示oa 线上的点保持相同的要素组合比率。

首先分析技术效率。在要素组合的和要素投入量不发生变化条件下,由于技术水平发挥程度提高

到有效生产状态,产出y 会达到理想产出y 3TE 。如果

假定产出y 不发生变化,则会实现生产要素X 1和X 2的节约,生产点a 会向下移动到技术有效的理想成

本c 3TE 所在的点b 等产量线移动到BB 。此时生产点a

的技术效率T E 为:

  T E =ob oa =c 3TE C =y y 3

TE

图1

再分析规模效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组合比率不变条件下,通过要素投入量的调整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性。同样假定产出y 不变,则会实现成本的节约,生产点由b 移动到c ,等产量线由BB 移动到CC ,规模效率SE 为:

  SE =oc ob =y c

y 3SE c 3SE

=

C 3SE Y 3

SE C Y 最后分析要素组合效率。与等产量线CC 相切的等成本线为P 1P 2,切点为d 。d 点是由要素价格决定的最低成本点,od 线是成本最小化要求的要素组合比率线。设P 1P 2与oa 交于e 点,则要素组合效率为:

  CE =oe oc =C 3

CE C

综合上述分析,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为:  A E =T E 3SE 3CE =

ob oa 3oc ob 3oe oc =oe

oa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等量线AA 、BB 和CC 表示同一产出量y (这与一般等产量线的分析和描述不同),由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了要素资源的节约,从而导致等产量线下降。理论分析还表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要素组合效率是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限度的分解。

至此,我们完成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测度指标的设计和理论意义的分析。从中可以发现,生产领域资源配置效率测度经验性分析的关键是技术有效面、规模有效面和要素组合有效面的计量经济学估计。生产有效面估计的前沿生产函数(F rontier p ro 2ducti on functi on )研究为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 长春

130021 责任编辑:胡岳岷)

82—

文档

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测度理论研究

《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测度理论研究孙巍盖国凤一、引言资源的稀缺性要求人们必须做出选择,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机制分配社会资源。我们把这种资源的分配过程称为资源配置(Allocationofresourses)。经济学意义下的资源配置可以分为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和消费领域的资源配置。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是指可供选择的生产要素资源在特定社会机制作用下在不同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和组合。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为实现商品的供求平衡要保证生产资源在不同商品之间、同类商品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