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外资商业银行发展回顾
(一)机构扩张总体趋缓,发展呈分化趋势
2012年,受世界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低迷、欧债危机升级以及各个国家对银行业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型银行在世界范围内机构铺设方面显示出较为保守的态度和收缩态势,外资银行在国内的机构扩张势头继续在低位徘徊且有所放缓。
表1:2008年-2012年在华外资银行构成情况(家)
项目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
外国银行分行 | 116 | 95 | 90 | 94 | 95 | |
独资银行 | 法人机构总行 | 28 | 33 | 37 | 37 | 38 |
分行及其附属机构 | 157 | 199 | 223 | 245 | 267 | |
小计 | 185 | 232 | 260 | 282 | 305 | |
合资银行 | 法人机构总行 | 2 | 2 | 2 | 2 | 3 |
分行及其附属机构 | 6 | 7 | 7 | 8 | 8 | |
小计 | 8 | 9 | 9 | 10 | 11 | |
独资财务公司 | 2 | 2 | 1 | 1 | 1 | |
营业机构总数 | 309 | 336 | 359 | 386 | 411 |
1.新进入中国市场的机构数量减少。近年来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逐年减少,2012年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机构数仅有3家,即新增加了一家外国银行分行、一家独资银行和一家合资银行。截至2012年底,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总数为412家,同比增加25家,增速为6.46%,比2011年降低1.04个百分点(见图1)。在机构性质方面,有49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42家外资法人机构、9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97家代表处。截止2012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27个省(市、区)、59个城市设立了机构,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覆盖面和市场深度的总、分、支行服务网络。
表2:国内主要外资银行机构分布及新设情况表
外资银行 | 机构布局 | 2012年变化 |
汇丰中国 | 目前,汇丰中国共有145个网点,其中28间分行。 | 当年新增28家网点。新设哈尔滨、唐山、南宁共3家分行,另新设了25家支行。 |
花旗中国 | 花旗中国共有48家网点,另还设有四家贷款公司。 | 当年新增设3家网点,均为支行,无新设分行。 |
渣打中国 | 在国内有100家网点。拥有23家分行、76家支行和1家村镇银行。 | 当年新设19家网点,新设了长沙、济南和福州3家分行,另新设了16家支行。 |
东亚中国 | 在国内有114个网点,包括上海总部,25间分行和88间支行,覆盖内地32个城市。 | 当年新设机构10家,设立了宁波、昆明2家分行,另新设8家支行 |
恒生中国 | 在国内共有网点46个,包括总部、12家分行和34家支行。 | 当年新设6家支行,其中新设了厦门分行,另新设5家支行。 |
星展中国 | 共有分支行机构30个。 | 新增设5家网点,均为支行,无新设分行。 |
2.主要外资银行机构扩张步伐出现分化。外资银行本地法人化以来,由于其母体集团所处环境不同,其在中国网点扩张方面也出现分化。如汇丰中国2012年网点扩张步伐加快,新设机构28家,网点达145家,是当年国内新增网点最多的外资银行;渣打中国紧追汇丰中国步伐,新设19家机构,网点数已达100家,在国内外资银行中排名第三;东亚中国当年新设机构10家,网点数达114家,仅次于汇丰中国。相比于上述三家外资银行,花旗中国新增网点仅3家,网点数达48家。从主要外资银行网点变化看,虽然其新设分行大多填补区域空白,布局于中西部,但新设支行大多仍继续布局于东部发达地区(见表2)。
3.外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稳步增加。与大多数欧洲银行大幅裁员相比,在中国的外资银行并没有裁员,相反却加大员工招聘力度。截至2012年底,外资金融机构共有从业人员44560人,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总数的1.33%,同比增加8543人,增长率为23.72%,远高于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性银行从业人员增长率。其中,汇丰中国雇员超过5000人;东亚中国的员工总数超过4331人;恒生中国的全职员工1883人。
4.对中资银行减持趋势渐弱,积极补充自设机构资本金。进入2012年,外资银行减持国内商业银行股份趋势明显减弱。主要有花旗集团减持2.71%的浦东发展银行股票;摩根大通减持中信银行(4.99,-0.090,-1.77%);黑石减持招商银行(10.36,0.010,0.10%)港股;瑞银减持民生银行(7.73,-0.070,-0.90%)港股等。实际上截至2012年末,除汇丰控股仍持有交通银行(3.87,-0.030,-0.77%)18.70%的H股外,总体看外资银行战略投资国内五大商业银行股份已基本减持完毕,再减持的空间已变得很小(见表3)。截止2012年底,仍有5家上市银行十大股东中有外资行持有其A股股份,分别是德意志银行持有华夏银行(8.18,-0.020,-0.24%)总股份的17.49%;荷兰ING集团持有北京银行(8.00,-0.170,-2.08%)总股本13.%;新加坡华侨银行持有宁波银行(9.07,-0.170,-1.84%)总股本的13.74%;恒生银行持有兴业银行(9.54,-0.010,-0.10%)总股本的12.8%;法国巴黎银行持有南京银行(8.09,-0.060,-0.74%)总股本的14.74%。
表3:外资银行持有中资银行股份情况表(亿股,%)
银行 | 外资银行股东 | 2011年末 | 占比 | 2012年末 | 占比 | 备注 |
建设银行(3.98,-0.010,-0.25%) | 淡马锡控股 | 226.55 | 9.06 | 178.79 | 7.15 | H股 |
美国银行 | 20.00 | 0.80 | 20.00 | 0.80 | H股 | |
中国银行(2.58,-0.030,-1.15%) | 东京三菱日联 | 5.20 | 0.19 | 5.20 | 0.19 | H股 |
农业银行(2.38,0.000,0.00%) | 渣打银行 | 12.17 | 0.37 | 12.17 | 0.37 | H股 |
交通银行 | 汇丰控股 | 115.31 | 18.63 | 138.86 | 18.70 | H股 |
中信银行 | 西班牙对外银行 | 70.18 | 15.00 | 70.18 | 15.00 | 限售H股 |
瑞穗实业银行 | 0.82 | 0.18 | 0.82 | 0.18 | H股 | |
浦发银行(9.34,-0.050,-0.53%) | 花旗集团 | 5.06 | 2.71 | 无 | 无 | A股 |
兴业银行 | 恒生银行 | 13.80 | 12.80 | 13.80 | 12.80 | A股 |
华夏银行 | 德意志银行 | 11.98 | 17.49 | 11.98 | 17.49 | 限售A股 |
北京银行 | 荷兰银行 | 10.00 | 16.07 | 12.00 | 13. | A股 |
南京银行 | 法国巴黎银行 | 3.76 | 12.68 | 4.37 | 14.74 | A股 |
宁波银行 | 新加坡华侨银行 | 3.96 | 13.74 | 3.96 | 13.74 | 限售A股 |
相对于外资银行减持其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外资银行对其境内法人机构资本金补充更引人关注。自2011年8月份外资银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启动以来,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增资的热潮。2011年,汇丰中国增资28亿元人民币,使注册资本增至108亿元;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将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至45亿元人民币;渣打中国注册资本由87.27亿元增至107.27亿元人民币。2012年增资热潮继续,南商中国将注册资本增至65亿元人民币,星展中国将注册资本增至63亿元人民币。据上海银监局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共有17家在沪外资银行完成增资123亿元人民币。而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2012年,金融部门来华直接投资由上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85亿美元,其中,流入86亿美元,流出1亿美元。
5.重视在中国建立其全球和地区性的基础设施中心。花旗集团选择在上海建立软件技术服务公司和数据处理公司。软件技术公司为全球花旗银行提供软件开发及技术支持,其服务遍布亚太、美国、拉丁美洲、中东、欧洲及非洲地区50多个国家。数据处理公司专为花旗亚太地区客户和业务部门提供专业的金融后台运营服务。花旗软件和花旗数据均为于花旗中国的法人主体。此外,花旗还在上海成立了花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专为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约17个国家和地区的花旗员工提供培训支持。汇丰环球佛山中心预计2014年年中可正式投入使用,届时中心员工规模达4500人,将为全球各地的汇丰客户提供专业的运营服务,并为汇丰集团全球金融业务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渣打中国科技营运有限公司于2008年投资建设了位于天津的新办公大楼,专门提供金融后台数据外包服务,目前业务涵盖中国区与美国纽约的交易处理与后台运营,并陆续引入来自渣打集团其他地区的新业务项目。
(二)资产负债增速双双回落,市场占比进一步萎缩
表4: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产总额及其占比变化(亿元、%)
年份 | 外资银行资产总额 | 外资银行负债总额 | ||||
总额 | 增速 | 市场占比 | 总额 | 增速 | 市场占比 | |
2003年 | 4160 | - | 1.50 | 3751 | - | 1.41 |
2004年 | 5823 | - | 1.84 | 5329 | 42.07 | 1.76 |
2005年 | 7155 | 22.87 | 1.91 | 6530 | 22.54 | 1.82 |
2006年 | 9279 | 29.69 | 2.11 | 8532 | 30.66 | 2.05 |
2007年 | 12525 | 34.98 | 2.38 | 11353 | 33.06 | 2.27 |
2008年 | 13448 | 7.37 | 2.16 | 12028 | 5.95 | 2.03 |
2009年 | 13492 | 0.33 | 1.71 | 11818 | -1.75 | 1.57 |
2010年 | 17423 | 29.14 | 1.85 | 15569 | 31.74 | 1.76 |
2011年 | 21535 | 23.60 | 1.93 | 19431 | 24.81 | 1.83 |
2012年 | 23804 | 10.66 | 1.82 | 21249 | 9.36 | 1.70 |
截至2012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含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资产总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0.66%,增速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全国银行业资产平均增速7.12个百分点;外资银行资产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仅为1.82%(见表4)。2012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负债总额2.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36%,市场占比为1.7%。通过多年发展,外资法人银行中涌现出汇丰中国、东亚中国、渣打中国、花旗中国和东京三菱日联中国5家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外资法人银行。在2012年标普发布的中国50大银行排行榜单中,有四家外资银行首次进入榜单,分别是汇丰中国资产总额2690.15亿元,排第26位;东亚中国1744.03亿元,排40位;渣打中国1731.52亿元,排第41位;花旗中国1273.亿元,排第48位。
外资银行资产负债增速双双回落且市场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存贷款增长缓慢所致。截至2012年底,外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04万亿元,增长6.23%。外资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43万亿元,增长7.74%,增速虽比上年大幅下降了17.5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平均增速6.36个百分点,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1.51%(见表5)。
表5:2010-2012年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存贷款总额及其占比(亿元、%)
年份 | 外资银行存款总额 | 外资银行贷款总额 | ||||
总额 | 增速 | 市场占比 | 总额 | 增速 | 市场占比 | |
2010 | 1.06 | 43.99 | 1.44 | 0.91 | 26.26 | 1.79 |
2011 | 1.32 | 25.27 | 1.59 | 0.98 | 7.1 | 1.68 |
2012 | 1.43 | 7.74 | 1.51 | 1.04 | 6.23 | 1.54 |
(三)盈利虽小幅下降,但主要监管指标依然较好
2012年,外资银行盈利小幅下降。截至2012年底,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税后利润总额163.4亿元,比2011年减少3.9亿元,下降了2.33%(见表6)。外资银行税后利润增长率在保持了连续两年的快速增长后,后劲不足,税后利润不增反降,与2011年同期增速相比,形成较大的反差。而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税后利润增长率相比,也出现较大的差距。而从近六年的情况看,外资银行相对于银行业整体而言,税后利润表现极不稳定,即大增之后就会出现负增长情形,如2009年和2012年的负增长都是在上年大幅增长之后出现的。
表6:2007-2012年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税后利润状况(亿元、%)
项目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
外资银行 | 税后利润 | 60.8 | 119.2 | .5 | 77.8 | 167.3 | 163.4 |
增速 | 96.05 | -45. | 20.62 | 115.04 | -2.33 | ||
银行业金融机构 | 税后利润 | 4467.3 | 5833.6 | 6684.2 | 90.9 | 12518.7 | 15115.5 |
增速 | 30.58 | 14.58 | 34.51 | 39.24 | 20.74 |
2012年末,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9.74%和19.25%,同比分别提高0.91和0.87个百分点,分别比全部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高出6.44个百分点和8.65个百分点。两项比率都远远高于监管比例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2011年以来外资银行大幅增资以及同期贷款及资产增长较慢所致。2012年末外资银行流动性比率为68.77%,比2011年小幅下降了0.76个百分点,且大幅高出全部商业银行平均水平45.8%约22.21个百分点,也大大超过25%的监管要求;不良贷款率从2011年的0.4%略升为2012年的0.52%;不良贷款余额为54亿元,比2011年增加13.9亿元,上升幅度为34.66%。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1.1%,明显低于其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的比例;且其不良贷款率在所有类型的商业银行中保持最低水平,低于全部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0.5个百分点(见表7)。在外资银行全年贷款增长仅6.23%的基础上,其不良贷款仍能控制在较低水平,不良贷款率长期在同业中保持最低,说明外资银行在贷款管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符合其一贯稳健经营原则。
表7:2007-2012年中国境内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比较(亿元、%)
年份 | 大型商业银行 | 股份制商业银行 | 城市商业银行 | 外资银行 | ||||
不良余额 | 不良率 | 不良余额 | 不良率 | 不良余额 | 不良率 | 不良余额 | 不良率 | |
2007年 | 11149.5 | 8.0 | 860.3 | 2.1 | 511.5 | 3.0 | 32.2 | 0.5 |
2008年 | 4208.2 | 2.8 | 657.1 | 1.3 | 484.8 | 2.3 | 61.0 | 0.8 |
2009年 | 3627.3 | 1.8 | 637.2 | 1.0 | 376.9 | 1.3 | 61.8 | 0.9 |
2010年 | 3125.2 | 1.3 | 565.7 | 0.7 | 325.6 | 0.9 | 48.6 | 0.5 |
2011年 | 2996 | 1.1 | 563 | 0.6 | 339 | 0.8 | 40.1 | 0.4 |
2012年 | 3095 | 0.99 | 797 | 0.92 | 419 | 0.81 | 54 | 0.52 |
(四)理财业务遭遇“理财门”事件影响,部分外资银行积极调整理财产品结构
2011年以来,花旗中国、渣打中国、东亚中国等多家外资银行被卷入社会和媒体所称的“理财门”事件,多款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因亏损等原因饱受争议,甚至被告上法庭。“理财门”事件对外资银行特别是一些领先的外资银行理财业务冲出较大。2012年全年共11家外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858款,单纯从数量上看,比上年翻番,而且发行理财产品的外资银行也由上年的8家增加到11家。但在领先外资银行中,除汇丰中国全年发行167款,东亚中国发行42款,略有增加外,渣打中国、花旗中国等均有所下降(见表8)。南商中国、恒生中国等受“理财门”事件的影响较小的银行表现突出,特别是南商中国全年发行185款产品,排名外资行第一。
表8:2009-2012年境内主要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行数(款)
银行名称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银行名称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渣打中国 | 69 | 117 | 118 | 42 | 星展中国 | 38 | 15 | 39 | 114 |
汇丰中国 | 26 | 69 | 145 | 167 | 华侨中国 | 21 | 6 | 0 | 0 |
东亚中国 | 20 | 36 | 26 | 42 | 德意志中国 | 20 | 2 | 0 | 0 |
法兴银行 | 14 | 26 | 33 | 58 | 南商中国 | 9 | 1 | 0 | 185 |
恒生中国 | 63 | 18 | 31 | 146 | 澳新中国 | 3 | 0 | 0 | 17 |
花旗中国 | 22 | 18 | 16 | 13 | 荷兰中国 | 65 | 0 | 0 | 0 |
永享银行 | 0 | 0 | 18 | 59 | 大华中国 | 0 | 0 | 0 | 15 |
受“理财门”事件的影响,部分外资银行对原来热衷的结构化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基本停发和发行少量,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发行保本浮动型产品方面(见表9)。而从2012年全部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来看,非保本型产品占比仍高达62.85%。外资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客户和渠道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改变这一不利情形,一方面在拓展客户的范围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模式创新,开始将个人理财的客户范围由高端向中端延伸,国内主要外资银行均在个人理财方面推出双品牌。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也在拓展渠道方面进行尝试,2012年底汇丰中国推出理财产品在线交易平台,首推的为“双币投资”网上申购平台。南商中国早在2012年初对个人网上银行的改版中,增加了在线购买理财产品的功能,还通过一系列互动促销活动,来提升客户参与网上理财的兴趣。
表9:2012年中国境内主要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分类表(款)
银行名称 | 保本型 | 保本浮动型 | 非保本型 | 小计 | 银行名称 | 保本型 | 保本浮动型 | 非保本型 | 小计 |
渣打中国 | 0 | 41 | 1 | 42 | 星展中国 | 36 | 56 | 22 | 114 |
汇丰中国 | 5 | 120 | 42 | 167 | 永享银行 | 0 | 0 | 59 | 59 |
东亚中国 | 0 | 41 | 1 | 42 | 大华中国 | 0 | 4 | 11 | 15 |
法兴银行 | 0 | 47 | 11 | 58 | 南商中国 | 1 | 5 | 179 | 185 |
恒生中国 | 0 | 109 | 37 | 146 | 澳新中国 | 0 | 0 | 17 | 17 |
花旗中国 | 3 | 10 | 0 | 13 | - | - | - | - | - |
(五)托管业务继续巩固优势领域,并试图进入新的领域
基金托管历来是商业银行最热衷的托管业务。在传统的基金利益产业链上,主要分享者是获得托管资格和代销资格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获得代销资格的券商。外资银行由于,还未进入到这一领域。在2012年5月举行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方就承诺公募基金业的分销和托管将向外资银行开放。2012年10月26日和银监会联合发布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旨在推进基金托管业务对外开放,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提升基金托管服务水平,监管层放行外资银行基金代销资格后,已有渣打中国、花旗中国、大华银行、东亚中国和恒生中国五家外资银行已先后递交了基金代销业务资格申请材料。在托管市场上,外资银行长期以来受牌照,不能与国内商业银行在全部托管业务领域展开竞争,从主要金融机构证券托管总额(流通市值)排名前50 名来看,在上海分公司中有两家外资银行进入前50名,其中汇丰中国托管1026.78亿元,占全部市场份额的0.61%,排名29名,花旗中国托管573.76亿元,占全部市场份额的0.34%,排名40名。在深圳分公司中只有汇丰银行进入前50名,托管524.77亿元,占全部市场份额的0.7%,排名37名。
表10:2012年主要外资银行QFII托管情况(家)
项目 | 2012年末存量 | 2011年末存量 | 比上年新增 |
全部QFII数 | 207 | 135 | 72 |
汇丰中国 | 43 | 21 | |
花旗中国 | 40 | 24 | 16 |
渣打中国 | 9 | 6 | 3 |
德意志中国 | 2 | 2 | 0 |
外资银行总计 | 115 | 75 | 40 |
但外资银行在QFII、B股等个别托管领域发展可圈可点。在QFII托管方面,2012年放宽对QFII的监管要求,鼓励境外长期资金进入,加快QFII资格审批,给国内银行业资产托管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截止2012年末,国内具有QFII托管资格的外资银行有6家,分别为汇丰中国、渣打中国、花旗中国、德意志中国、星展中国、三菱东京日联中国。共有207家境外机构进入QFII名录,其中115家选择外资行作为其境内托管行,占比超过55.56%。2012年新增加的QFII共计72家,有40家选择外资行作为其托管行,占比高达55.56%。值得关注的是汇丰中国一家托管全部207家中的家,占比高30.43%,排名居全部托管行第一;而在新增72家QFII中,汇丰中国一家就托管了其中的21家,新增占比高达29.17%(见表10)。
在B股托管方面,汇丰中国、花旗中国、渣打中国等领先的外资银行表现不俗。在2012年B股托管总额(市值)前20位排名中,汇丰中国、花旗中国、渣打中国分别进入上海分公司和深圳分公司B股托管B股托管前20名,在上海分公司排名中分列第三、十一名和十七名,在深圳分公司B股托管前20名中,分列第一、第三和第四名,特别汇丰中国托管比例高达23.32%,优势明显(见表11)。
表11:主要外资银行2012年末B股托管总额(市值)排名(万港元,%)
上海分公司 | 深圳分公司 | |||||
外资银行 | 托管总额 | 比例 | 排名 | 托管总额 | 比例 | 排名 |
汇丰中国 | 106,788.48 | 8.5 | 3 | 2,268,550.45 | 23.32 | 1 |
花旗中国 | 36,305.11 | 2. | 11 | 818,770.13 | 8.42 | 3 |
渣打中国 | 22,097.27 | 1.76 | 17 | 5,678.49 | 6. | 4 |
(六)参与金融市场业务热情高涨,份额继续上升
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参与其中。目前,外资银行参与债券一级市场受部分业务资格,处于弱势。国内银行间一级市场所发行的债券主要有三大类,分别为国债(214.00,0.000,0.00%)、金融债和非金融企业债(32.00,0.000,0.00%)等,国债和金融债券一般采取承销团承销的方式,外资银行已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取得相应的资格,并参与承销之中,而且个别外资银行在个别债券的承销中还获得主承销商的资格。非金融企业债券,特别是短期融资券近两年增长极为迅速,而且在债券市场中的占比较大,其对银行吸引力不言而喻,这不仅能为银行带来可观的手续费收入,而且也会带动其他业务的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8万亿。其中,包括超短融、中票、企业债、公司债(146.45,0.020,0.01%)、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在内的信用类债券呈加速发展态势,全年发行3.6 万亿元,同比增加60.1%。全年71家机构共计承销1235单债券项目,实际募集资金16325.7亿元。截至2012年底,国内市场具有企业债券主承销资格的有34家,承销商资格有16家。虽然外资银行也在努力获取企业债券的主承销资格,但目前并无外资银行获得。而据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的中国银行(2.57,-0.040,-1.53%)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意向承销类会员(银行类)市场评价标准看,除个别外资银行外,多数外资银行获取这一资格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外资银行在海外人民币债的发行承销中具有较大的优势。2012年在海外人民币债券牵头发行机构中,就汇丰银行一家牵头筹集资金就超过100亿元,市场占比超过20%,可见优势突出。
外资银行参与二级市场基本无资格障碍,表现极为活跃。相对于一级市场,除对部分市场做市商资格、Shibor报价行资格的准入较严外,二级市场对机构的准入相对较宽,这为外资银行进入二级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较为领先的外资银行如汇丰中国、渣打中国在二级市场上基本所有的品种上都具有相应的资格,和国内商业银行比较并无差别。而在一些相对较宽泛的交易品种上,基本上国内的所有的外资银行都有参与(见表12)。
表12:外资银行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相关会员资格获取情况表(家)
市场类别 | 业务种类 | 参与各类机构数量 | 参与外资银行数 | 业务种类 | 参与各类机构数量 | 参与外资银行数 |
银行间 | 人民币外汇即期做市商 | 31 | 14 | 人民币外汇远掉尝试做市机构 | 3 | 3 |
外汇市场 | 人民币外汇远掉做市商 | 26 | 11 | 人民币外汇即期尝试做市机构 | 3 | 0 |
对日元做市商 | 10 | 5 | 外币对做市商 | 17 | 12 | |
人民币对澳元做市商 | 12 | 5 | 外币对会员 | 107 | 42 | |
对林吉特做市商 | 4 | 2 | 人民币外汇远期会员 | 83 | 55 | |
人民币外汇掉期会员 | 82 | 55 | 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会员 | 79 | 54 | |
人民币外汇期权会员 | 32 | 18 | 人民币外汇即期会员 | 369 | 大多 | |
外币拆借会员 | 178 | 大多 | - | - | - | |
本币市场 | 同业拆借市场 | 949 | 74 | 现券做市商 | 25 | 3 |
Shibor报价行名单 | 18 | 2 | 利率互换报价机构名单 | 24 | 11 |
从外资银行参与银行间市场的交易情况,可以看出也极为活跃,2012年,外资银行同业拆借占全部市场成交额的17.07%;债券成交占比23.44%;质押式回购占比4.97%;买断式回购占比为2.08%。而实际上,国内外资银行的资产在全部银行业机构中的占比还不足2%,相对于其资产占比,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程度也更深一些。而从债券市场的机构债券交割情况来看,2012年外资银行交割量占全部市场的比重为4.66%,也高于其相应的银行资产占比。而在外资银行内部排名中,交割量排在前六位的外资银行分别是花旗中国、法国巴黎银行中国、三菱东京日联中国、德意志中国、汇丰中国、美国银行中国上海分行。
而从黄金交易市场看,截止2012年末,在上海黄金交易所银行间黄金询价业务远期品种准入机构名单有20家机构进入,其中有四家外资银行,分别是汇丰中国、渣打中国、澳新中国、大华中国四家外资银行。在黄金询价业务即期品种准入机构名单中有24家机构,其中外资银行有5家。在交易会员有8家外资银行获准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资格。在贵金属业务上,汇丰银行和澳新银行表现极为活跃,在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自营交易十强2012年各月度排名中,澳新银行和汇丰银行不时地进入十强名单。而且澳新中国全年交易量进入上金所金融会员前十五位,并被授予201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优秀金融会员称号。在期货市场中,虽然目前外资银行未能参与到期货保证金存管和结算业务中,但部分交易所的会员资格中可看到外资银行列于其中,如上海期货交易所共有银行类自营会员7家,分别为工商银行(3.43,-0.010,-0.29%)、交通银行(3.86,-0.040,-1.03%)、兴业银行(9.46,-0.090,-0.94%)、民生银行(7.65,-0.150,-1.92%)、中国银行、汇丰中国、澳新中国。
二、2013年外资商业银行发展展望
(一)机构扩张总体会趋缓,且外资银行间将呈分化趋势
2013年,在国际经济仍未走出低谷的新形势下,国际大型一流外资银行在网点的扩张方面会继续保持审慎态度,此外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实体网点渠道功能的取代,以及实体网点运营成本高涨,都将成为制约外资银行机构扩张的主要因素。
从国内的情况看,预计国外银行新进入国内金融市场情况会继续保持现有的态势,不会有大的变化,即每年至多有两到三家的进入情况。而现已进入国内并设立法人机构的外资银行在网点扩张方面会继续呈现分化情况,汇丰中国、渣打中国等大型外资银行会坚持网点扩张步伐,保持每年增加20家左右网点。恒生中国、东亚中国等其集团总部大多在东南亚及的中小型外资银行,自始至终把中国作为其业务发展主战场,会继续加大投入和网点建设。如东亚中国全球共有220个分支机构,其中有超过114家机构已开设于中国,2012其在美国退出零售业务的同时,在内地投入加大。星展中国全球也有200家分支机构,其中有30家机构在中国。但大多数外资银行法人机构进入国内,并不做零售业务,也不会重视网点的拓展,如来自日本的外资银行及欧美的部分银行等。这些银行虽然进入国内并法人化已有六年的时间,但网点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有的外资银行退出中国零售业务,如金融危机后,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亚太区和中国的发展重点将转向批发银行和投资银行,主要面向企业、金融机构和部门。其在中国的零售银行及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于2010年12月,转让与星展中国。而德意志银行中国也在2012年采取收缩零售业务的战略。
(二)存款争夺会更为激烈,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将有所加快
2013年,外资银行必然会采取措施来扭转这种资产负债增速双降的不利局面。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资产决定负债不同,在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太完善发达的形势下,以及监管部门严格的存贷款比例控制要求,在资产与负债的关系中,商业银行的负债,也就是存款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存款是外资银行提高资产负债增速的关键和突破口,也是外资银行发展难点所在。
预计,2013年外资银行会在存款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在利率逐步市场化的条件下,会通过存款利率的大幅上浮与中资银行争抢份额。二是会努力改变对公客户过分集中于外向型企业和公司的不足,加大对其他客户拓展力度,即通过加快本土化步伐,大量招聘使用本地有人脉关系的员工,努力争抢本地客户,特别是会注重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的发展。三是网点的不断拓展,使部分外资银行已能够初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达到相应的密度,并辅以电子银行大力推广,会加大个人存款吸存力度,提高个人存款对全部存款的贡献度。
在贷款方面,外资银行过于审慎的贷款态度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所改变,贷款的投放力度也会有所加大。但部分外资银行贷款客户行业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过高,贷款风险控制难度较大且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如东亚中国2012年末对公贷款中30%投放于房地产业、19%投放于批发和零售业,具有较高的集中度,且房地产业和批发与零售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而渣打中国2012年末对公贷款前三大行业中33%集中投放于制造业、19%投入于批发与零售业、及8%投入于房地产业;从区域看,其55%的贷款投入到长三角(2359.07,-32.940,-1.38%)区域。
基于以上分析,再考虑2013年国内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向好的变化,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回暖,外资银行存款增长会快于上年,但受渠道和客户资源的,其增速难以超过全国银行业务金融机构存款的平均增速,其资产负债规模的市场份额提高难度也比较大。
(三)尽管盈利压力增大,但预计税前利润会小幅增长
从影响外资银行收入的因素分析,主要有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而利息收入增加依赖于资产负债规模扩张和净息差的增大。外资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将快于2012年,会从规模上推动利息收入增长。从净息差的变化分析,由于外资银行在存款的争夺中投入加大,存款的成本会上升,而贷款方面,尽管外资银行有定价能力较高且客户集中于中小企业的优势,但利率市场化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步伐加快,以及同业之间争夺优质客户,会外资银行贷款上浮空间,即其贷款平均收益率水平会小幅上升但不会太大。净息差会基本维持在现在水平或略有小幅上升。
从成本方面考虑,多数外资银行在国内依然处于业务扩张期,增设网点和大量招聘员工,以及伴随物价的上涨,网点运营成本及员工薪酬支出也会水涨船高。同时,外资银行在机构扩张过程中,特别是跨区设立分行,都要增加相应营销费用,如广告费用的投入。综合分析,外资银行成本控制方面面临挑战依然很大。以东亚中国为例,其2011年成本收入比率高达46.98%,2012年依然上升达50.21%。而渣打中国的2012年成本收入比率接近60%。外资银行目前盈利主要靠公司类业务和金融市场以及交易类业务,大多数外资银行的零售业务还处于亏损状态和微小盈利,预计随着网点增多,个人类客户划分范围扩大和客户数量的增加,未来部分领先的外资银行将逐步在个人类业务方面掘金,这会进一步增加外资银行的利润。此外,外资银行在贷款方面的审慎态度和以及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且其资产质量目前处于较好水平,并在各类型商业银行中领先。这些都使推动其利润增长的因素,预计2013年外资银行税后利润会较上年有小幅增长。
(四)中间业务将会有所突破
外资银行虽擅长中间业务,但在国内受制于渠道、客户群体的劣势,以及相关业务监管资格的,难以全面有效拓展,非利息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且不稳定。以渣打中国为例,其2012年非利息收入中有超过40%来自贷款手续费收入。
预计2013年,外资银行会千方百计拓展中间业务并有所突破。一是在取得相关业务牌照方面将有所突破,目前外资银行正积极争取的主要有基金代销、基金托管、非金融企业债(32.00,0.000,0.00%)券的代销等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业务品种,而且部分领先的外资银行已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实力,随着金融业开放程度加深,外资银行拿到相关牌照已为时不远。就基金代销来说,汇丰中国、花旗中国、渣打中国、恒生银行、东亚中国和星展中国等五家有实力的外资法人银行已经在洽谈基金公司、业务人员和系统准备以及产品平台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积极准备,部分银行已经准备就绪,只等开闸。二是理财业务会走出“理财门”的阴影,部分外资银行会不断地适应市场,调整自己理财产品开发策略,并借助其网络营销平台和其他机构的合作,加大理财业务拓展力度,理财业务将会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三是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和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步伐的加快,外资银行会借助其强大海外分支机构的协同配合,加大对国际结算、贸易融资、海外债券发行和托管、海外人民币结算等相关中间业务的争夺,预计来自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也会快速增长。
(五)经营特色化将进一步深化
经过多年发展,进入国内的外资银行阵营开始分化,有的外资银行采取全领域推进,有的外资银行则把目标锁定在相应的领域。即使采取全领域推进渗透的外资银行,要想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更具深度的竞争在短期内难度依然很大。因此,大多数外资银行为了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更加重视对市场的细分,力争在目标客户定位、业务重点选择、服务渠道摆布等方面,体现自身的特色。如渣打中国的小微企业服务已做得有声有色,在产品设计、网点建设、风险管理、人员配备、营销模式方面也都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如按季度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连续六年举办优秀中小企业年度评选以及与地方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培训等。此外,近年来,一批走“精尖”路线的专业化银行纷至中国内地。2012年8月,上海迎来首家拥有法人资格的科技创新银行即“浦发硅谷银行”,专注于服务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个阶段的创新企业。还有澳新中国、荷兰合作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探索,北欧银行进入国内的融资租赁等。
预计今后外资银行在一些特色领域的拓展探索将会进一步深化。一是会集中在更能发挥自身特长的业务领域,如汇丰中国在金融市场领域、澳新中国在黄金交易、花旗中国在信用卡推进领域等,会看到外资银行会继续表现活跃,而且会走在业务和产品创新的前列。二是会继续围绕人民币国际化大做文章,集中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结算领域进行创新,以及对客户的深度挖掘,特别是伴随着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势头增强,外资银行利用其强大的海外机构网络支持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三是会集中在国内银行不太重视或不太熟悉的业务领域,通过挖掘客户的需求,开辟市场。如浦发硅谷银行服务创新型企业,北欧银行的融资租赁等都值得关注。
http://www.cs.com.cn/ssgs/gsyj/201305/t20130524_3997291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