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评类目 | 文件、制度、规程、记录表格及台账 |
安全生产目标 | 1、安全生产目标的管理制度(发布文件); 2、安全生产方针、总体和年度的安全生产目标(发布文件)及其印发记录; 3、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分解(基层单位和职能部门)及实施计划; 4、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办法; 5、签订的安全目标责任书; 6、安全目标与指标实施情况的检查或监测记录表; 7、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效果定期评估考核表; |
组织机构和职责 | 1、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发布文件); 2、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文件、安全管理人员任命书(发布文件); 3、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安全会议记录(每季度一次); 4、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 5、主要负责人、其它各类人员和各部门安全生产职责; 6、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 7、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培训记录; 8、安全生产责任制评审、修订记录。 |
安全投入 | 1、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发布文件); 2、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台账; 3、安全费用使用计划书; 4、工伤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缴费凭证及其管理制度; |
法律法规 与安全管理制度 | 1、建立识别、获取、评审、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发布文件),并发布清单; 2、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其他要求的培训和考核; 3、安全规章制度的制订,评审及修订管理制度 4、至少建立和健全下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 2)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 3)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管理制度; 4)领导带班(值班)管理制度; 5) 安全投入保障管理制度 6) 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 7)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8) 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9)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10)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11) 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制度; 12) 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制度; 13) 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 14) 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15)相关方及外用工(单位)管理制度; 16)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17)个体防护装备管理制度; 18)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19)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0)应急管理制度; 21)事故管理制度; 22)安全绩效评定管理制度等。 5、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应包括安全条件确认、工艺的安全指标、开车程序、停车程序、紧急停车程序等),发放到员工;6、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记录; 7、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定期评审记录; 8、文件和档案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流程、形式、权限及各类安全生产档案及保存要求等事项; 9、建立下列档案: 1) 主要安全生产文件; 2)安全生产会议记录; 3)安全费用提取使用记录; 4)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5)劳动防护用品采购发放记录; 6)危险源管理台帐; 7)安全生产检查记录; 8)授权作业指令单; 9)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10)事故隐患整改记录; 11)安全生产奖惩记录; 12)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记录; 13)特种设备管理记录; 14)外来施工队伍安全管理记录; 15)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台账(包括安装、运行、维护等); 16)有关强制性检测检验报告或记录; 17)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 18)风险评价信息、 19)职业健康检查与监护记录; 20)应急演习信息; 21)技术图纸等。 |
教育培训 | 1、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发布文件); 2、制定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 3、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包括效果评价及改进);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证书; 5、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和考核的相关记录; 6、从事特种作业人员的操作资格证书; 7、相关方人员的教育、告知记录及和相关方签订的安全协议; 8、安全文化建设,如安全标语等。 |
生产设备设施 | 1、“三同时”管理制度(发布文件); 2、平面总图, 3、现场检查:照明(线路、照度、电压等)、防火安全距离、防雷设施、休息室(操作室、更衣室等)的设置区域、疏散要求、警示标志、移动梯台、火灾烟雾报警装置、发电机房、蒸汽(腐蚀性气体、粉尘)场所、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附件、管线标示、起重机、安全出口及门、火警信号监视和显示等。 4、项目设立到验收的相关文件; 5、设备设施变更管理制度; 6、设备、设施的运行、检修、维护、保养的管理制度; 7、设备、设施台账及运行记录; 8、设备设施检测检验检定资料; 9、检维修计划; 7、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8、特种设备的登记、定期检验资料; 9、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 10、设备设施拆除、报废的管理制度。 |
作业安全 | 1、风险分析及控制台账(作业过程、设备设施、通道、环境等); 2、现场检查: 3、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危险区域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大型吊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其他危险作业); 4、危险性作业作业票; 2、仓库管理制度(包括存放要求和出入库要求);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5、交制度及交记录; 6、在作业现场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具)及消防设施与器材,操作人员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7、对生产作业过程及主要生产设备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危害后果进行辨识,并制定控制措施(风险分析)。 8、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的管理制度; 9、在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或有关设备上,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10、有关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的管理制度; 11、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 12、签订安全协议。 13、变更管理制度(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变更)。 |
隐患排查和治理 | 1、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且制定隐患排查工作方案; 2、重大隐患档案; 3、制定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表格; 4、隐患整改通知及检查验收表。 |
重大危险源监控 | 1、建立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制度,明确辨识与评估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回顾、持续改进等; 2、按照相关规定,将重大危险源向安监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 3、对重大危险源采取措施进行监控,包括技术措施; 4、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危险源点警示牌。 |
职业健康 | 1、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2、职业健康档案和员工健康监护档案; 3、定期对职业危害场所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公布、存入档案; 4、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当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和必要的泄险区; 5、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各种防护用具,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6、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防护措施等如实以书面形式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7、按规定及时、如实地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
应急救援 | 1、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2、按相关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3、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 4、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5、应急预案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 6、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效果评估及修订记录; 7、设立应急救援专柜; 8、应急救援及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记录。 |
事故报告、调查 和处理 | 1、事故管理制度; 2、事故调查处理的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