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税收筹划概述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tax planning)
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先筹划和安排,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二、税收筹划的特点
(一)合法性---最本质的特征
(二)筹划性
(三)风险性
(四)方式多样性
(五)综合性
(六)专业性
三、相关概念比较
(一)概念
1、偷税(Tax Fraud):
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意识违反国家税收法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或者已扣税款等情节严重行为。
(非法、欺诈)
2、避税(Tax Avoidance):
纳税人利用税法漏洞或者其他不足之处钻空取巧,通过对经营及财务活动的精心安排,以期达到纳税义务最小的经济行为。
3、节税(Tax saving) :
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当存在着多种税收、计税方法可供选择时,纳税人以税负最低为目的,对企业经营、投资、筹资等经济活动事先进行的涉税选择行为。
(二)比较
1、共同点:税收的最小化
2、区别
(1)法律性质不同
* 偷税是违法行为;
* 避税合法但不合理(有驳国家税法立法意图);
* 节税合法、合理
(2)行为过程的内容不同
* 偷税通过违法手段将应税行为转变为非应税行为;* 避税纳税人对模糊行为进行人为安排;
* 节税避免应税行为发生或事前以轻税行为替代重税行为
(3)后果(社会影响)不同
* 偷税、避税直接减少国家财政收入,而且违背国家导向,使国家为防范这些行为花更多人、财、物力;
* 节税符合国家的立法意图(导向),减少的这部分财政收入等于对纳税人的响应行为给予的一种财政补贴。
(4)国家的态度不同
* 偷税:坚决给予严厉打击;
* 避税:国家一般通过完善税收法规来反对;
* 节税:无权干预,鼓励、认可。
四、税收筹划的内容
* 狭义:节税
* 广义:节税+避税+税负转嫁
(一)采用合法手段进行的节税筹划
顺法意识,符合国家的导向,不但允许,而且鼓励
(二)采用不违法手段进行的避税筹划
逆法意识,“国家没有禁止”
(三)采用经济手段,进行税负转嫁筹划P20
1、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为了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通过价格的调整和变动,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经济行为。
税负归宿是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负转嫁的最后结果。
税收转嫁是一个过程,当某一纳税主体承受的税负无法再转嫁时,税负转嫁就到了终点,这个终点就是税收负担的归宿,称为税收归宿。税负转嫁结果是有人承担,最终承担人为负税人。税负落在负税人身上的过程叫税负归宿。
2、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
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下一个环节的经营者或消费者)。
税负与纳税人能够加价的额度的差额,表明税负前转的成功程度。如果税负与纳税人能够加价的额度的差额为零,表明税负完全前转;如果大于零,表明税负部分前转。
(2)后转。
又称逆转。是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的购进价格,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商品的供应者(上一个环节的生产者或经营者,如批发商、产制厂商、原材料供应者等)。
税负与纳税人能够降价的额度的差额,表明税负后转的程度。
(3)混转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纳税人应承担的税款,通过前转和后转等形式,将税款分别转移给买方或者卖方
(4)税收资本化:
一项资产出售时,买方事先将以后所应纳税款折算成现值从购进价格中预先扣除,即压低资产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卖方。
实际是后转的一种特殊方式
3、税负转嫁的规律
(1)税负转嫁的基本前提条件:
物价自由浮动
商品价格能够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自由上下浮动
纳税人要将税负前转,必须将其商品加价出售;要将税负后转,必须压低所购商品的价格。只有在商品价格能够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自由上下浮动的条件下,纳税人所要销售的商品供不应求,加价后才卖得出去;所要采购的商品供大于求,压价才能买得进来。
(2)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①商品供求弹性
商品需求弹性:商品的需求量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越小,税收越容易向前转嫁给买者
商品供给弹性:商品的供给量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越小,税收越容易向后转嫁给卖者。
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税负容易前转。
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税负容易后转。
②税种
一般讲,流转税比较容易转嫁,而财产税等很难转嫁。
③课税范围
课税范围越宽广越普遍,税负转嫁则相对容易;相反,课税范围越窄小,税负转嫁则越困难。
第二节税收筹划的原则与目标
一、税收筹划的原则
(一)守法性原则---最基本
(二)系统性原则
(三)事先筹划原则(四)实效性原则
(五)保护性原则
(六)综合平衡原则
二、税收筹划的目标
(一)减轻税收负担
(二)实现涉税零风险
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纳税款及时、足额,不会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即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风险,或风险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
(三)获取资金时间价值
(四)提高自身经济利益
(五)维护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税收筹划产生的动因
一、主观原因
经济利益的驱动
二、客观原因
(一)国内税收筹划产生的客观原因
1、纳税人定义上的可变通性
任何一种税都要对其特定的纳税人给予法律规定,这种界定理论上包括的对象和实际上包括的对象差别很大。
2、课税对象金额上的可调整性
税额计算的关键:一是课税对象金额;二是适用税率
3、税率上的差异性
(1)不同税种的税率差异
(2)不同税目的税率差异
(3)边际税率的差异
4、各种减免税是税收筹划的温床
* 税收优惠
(1)有没有地区性的税收优惠;
(2)是否有行业性税收倾斜
(3)减免税期如何规定
(4)对纳税人在境外缴纳的税款是否采取避免双重征税的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给予抵扣等
5、会计的可选择性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
(二)国际税收筹划产生的客观原因
1、国家间税收管辖权的差别
* 居民管辖权* 公民管辖权
* 地域管辖权
2、税收执法效果的差别
3、税制因素
各国税法要素界定不同
税种、税基、税率、征税对象、纳税人、税收征收管理方式、税收优惠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
4、其他因素
* 各国对避税的认可程度及在反避税方法上的差别
* 关境与国境的差异
* 技术进步
* 资本流动
* 外汇管制与住所的影响
* 通货膨胀
第四节税收筹划的基本步骤
一、收集信息
(一)收集外部信息
(二)收集内部信息
二、目标分析
(一)纳税人的要求
(二)目标的限定
三、方案设计与选择
(一)制定税收筹划草案
(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与选择
四、实施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