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观念达标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
2、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3、品行端正,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尊重学生。
4、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二、理论水平达标
1、通晓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教学法的一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向。
2、了解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教学基本功达标
1、熟练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体系。
2、具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能力。
3、必须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标准、流畅,教学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
4、能恰当运用教具,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制作课件。
5、板书工整、规范,内容科学,条理清晰,板图准确。杜绝错别字、繁体字、不规范字等。
6、学科专业技能熟练。如美术的准确板图,数学的规范作图、理念准确,科学的实验规范操作,语文、英语、体育、音乐的教学示范等。
四、课堂教学常规达标
1、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明确具体,并以灵活的形式自然呈现。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转换自然。
3、优化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要能恰如其分的运用教学语言进行导入、提问、讲授、启发、释疑、转折和总结,既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紧扣主题,把握分寸,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
4、优化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要能够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和不失时机的,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管而不死,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开展学习。
5、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调节教学的精神,灵活运用调节教学的五个环节,注意体现课型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环节,及时反馈矫正,发现和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6、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概括,并恰当的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针对三维目标进行检测。
ⅩⅩ镇中心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授课教师: 学科: 班级: 时间:
指标 | 权重 | 指标要求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一般 |
导课激趣 | 5 | 导入设计形式新颖,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 5 | 4 | 3 | 2 |
学习 目标 | 8 |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具体适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目标贯穿始终 | 4 | 3 | 2 | 2 |
结合教材实际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 4 | 3 | 2 | 2 | ||
自主 学习 | 20 | 学习指导具体,方法科学有效 | 6 | 5 | 4 | 3 |
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健全,伙伴互助有效 | 7 | 6 | 5 | 3 | ||
注意培养探究能力,勤学好问,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7 | 6 | 5 | 3 | ||
展示 交流 点拨 升华 | 28 | 展示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效率高 | 10 | 8 | 6 | 4 |
课堂资源意识强,动态生成,体验成功 | 10 | 8 | 6 | 4 | ||
善于捕捉动态学习资源,营造“愤悱”情景,点拨简洁、透彻、明了 | 8 | 7 | 6 | 4 | ||
达标 反馈 | 20 | 创新达标作业设计,精编、精选作业题。当堂完成作业。 | 7 | 6 | 5 | 3 |
利用口头、书面、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检测课堂达标情况。 | 7 | 6 | 5 | 3 | ||
反馈贯穿始终。及时反馈矫正,做到“堂堂清”。 | 6 | 5 | 4 | 3 | ||
教师素质 | 19 | 提前2分钟到课堂,下课及时不拖堂 | 2 | 1 | 0 | 0 |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等良好学习习惯(每节课至少提醒2-3次,低年级适当加强) | 3 | 2 | 1 | 0.5 | ||
教学评价针对性强,形式多样,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 3 | 2 | 1 | 0.5 | ||
教师示范能力强,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 | 4 | 3 | 2 | 1 | ||
板书工整、规范,内容科学,条理清晰,杜绝错别字、不规范字等 | 2 | 1.5 | 1 | 0.5 | ||
必须用普通话授课,教学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 | 3 | 2 | 1 | 0.5 | ||
能恰当运用教具,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制作课件。 | 2 | 1.5 | 1 | 0.5 |
总 分 |
ⅩⅩ镇中心小学说课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 指标达成度 | |||||
指标 | 权重 | 指标要求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一般 |
教材 | 20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后联系 | 4 | 3 | 2 | 1 |
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 | 5 | 4 | 3 | 2 | ||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准确 | 5 | 4 | 3 | 2 | ||
说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定的依据恰当 | 6 | 5 | 4 | 3 | ||
教法 学法 | 26 | 教法选择恰当,富有启发性 | 8 | 7 | 6-5 | 4 |
学法指导恰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8 | 7 | 6-5 | 4 | ||
说明所选择的教法和学法指导的依据得当 | 10-9 | 8-7 | 6 | 5-3 | ||
教学 程序 | 28 | 容量适当;结构合理;层次清楚; 衔接紧凑;体现“先学后教”的要求 | 6 | 5 | 4 | 3 |
突出重点,抓住关健,突破难点 | 8 | 7 | 6-5 | 4 | ||
板书、图示、实验设计合理 | 6 | 5 | 4 | 3 | ||
说明各环节安排的道理 | 8 | 7 | 6-5 | 4 | ||
教师基本素养 | 16 | 讲普通话,语言流畅、准确、精炼 | 6 | 5 | 4 | 3 |
教态自然大方,感染力强 | 6 | 5 | 4 | 3 | ||
演示操作熟练;板书图示工整规范 | 4 | 3 | 2 | 1 | ||
答辩 | 10 | 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观点正确, 理由充分。 | 10-9 | 8-7 | 6 |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