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实验中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围绕实施新课程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现已取得可喜的效果。
一、“目标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支撑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有效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四个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要完成这“四个转变”的关键是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校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相关理论,决定构建“目标导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目标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推广
我校“目标导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从探索到定模再到全面推广,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7年-2009年)借鉴探索阶段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不断探索、研究、实践课改的新路,在认真学习、分析全国多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确定借鉴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并开始在各个学科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
第二个阶段(2010年-2011年)建模实践阶段
经过反复的探索、实验和总结,我校于2010年春确立构建了“目标导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结构和内涵是:
1.出示目标(1—2分钟):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并提示重点。
2.自主学习(8—10分钟):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教师补充的学习资料,完成导学案或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3.对标检测(7分钟):通过提问、检查导学案、汇报学习成果等方式,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4.释疑解惑(10分钟):针对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兵教兵,兵强兵,最后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5.归纳提升(2—5分钟):师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6.当堂训练(10分钟):针对目标当堂训练。
在新课模实验过程中,我们采取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反思、边研讨的方式,以点带面,为新模式在学校全面推广铺开了道路。
第三个阶段(2012年—至今)全面推广阶段
为了让“目标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学校全面铺开,学校在三届二次教代会上讨论并通过了《鸡西实验中学关于深化课程改革,推行新教学模式的决定》。此《决定》对推行新课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加大新课模推进的力度,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新模式推进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坚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督促、检查新课模的推进情况,同时,我们还通过“营造氛围”、“机制约束”、“骨干引领”、 “活动推进”、 “检查考核”等措施和方法,坚定不移地推行新课模。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培训、形成共识。课改的关键在教师,为了推进新课模的实施,我们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围绕“目标导学,先学后教”的六个环节,我们编写详细的培训材料,对每个环节的设计理念,操作要点,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说明。主要方式:一是采取集中辅导,备课组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有效培训。让老师了解课模的操作步骤和内涵。科研处组织了“课改我们在路上”、“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等集中培训。高中部先后组织学习了2011年《人民教育》有关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及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的《教师的文化自觉》等文章。二是走出去请进来。我们充分利用我校是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的有利条件,每月外请一到两名全国名师到我校讲学,与我们的老师进行同课异构,面对面地与专家交流。同时我们还派出主管校长到上海参加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的专题学习。形成“人人研究新课模,人人使用新课模”的浓厚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培训,如:怎样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班级学习小组的建设等。使学生适应新课模上课形式,知道在新课模的课堂上怎么做。
2、营造氛围,得到家长及社会的支持。为了更好地推进课改,必须让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新课模了解、支持。今年的4月17日我们组织了面向全市中学及全体家长的一次大型公开课活动。出展板38块,出课88节,参加听课的家长及各校领导、老师有200多人。下半年,我们又组织了四次家长听课日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的课改进展情况。这些活动的开展,推动了课改,也使我们的课改得到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新课模实施提供了社会保证。
3、从备课入手,强力推进。为了确保新课模的贯彻落实,我们从上课源头抓起,制订了“鸡西实验中学新课模教学设计样本”,从备课开始就严格按着新课模形式备课和制作课件。每节新课都先由主备人按“目标导学,先学后教”的新课模备课,再集体讨论修改,得出备课通稿,教师再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从而确保每节新课都按新课模进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采取“名师示范,骨干引领,先进展示,组内研讨,青年汇报”等多种赛课形式,促进新课模的贯彻落实。做到人人过关,课课落实。教学主管部门通过查课、巡课,时时监控新课模落实情况。教务处专门制定了“鸡西实验中学课改听课反馈表”,每个听课老师都要如实地填写,每周五各班学委交给教务处,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活动展示,督促提高。为了推动新课模的实施,一年来,我们不断地通过各种公开课和教学竞赛等形式,督促提高。先后组织了老实验教师的引领课,新高一教师的展示课,学科骨干的示范课,每日两节的随意抽签课等形式。2012年11月我们还组织了新课模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大赛。近50人参加活动,有10余人获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广大教师的新课改意识,促进了使用新课模的水平的提高。
5、课题牵动,科学推进。新课改实施后,为了使其更有效、有具科学性,我们通过中国教育学会,把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立项为国家级课题。通过科研的方式牵动新课改的实施。一年来,我们通过行动研究法,老师在新课模推进中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课例和个案。
三、“目标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推行后的收获
通过几年的实验,“目标导学,先学后教”的课堂已成为我校的常态课堂,这种新型的课堂,已由过去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成“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型课堂,变成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变成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和能力的课堂。它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收获,
1、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用新课模上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互动,解决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这些都客观地提升了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2、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模式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和意识明显提高。因为他们要在课堂上展示,所以必须先做好准备。此外,在这种课模下,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也在逐渐形成。
3、提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在新课模教学中,我们的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靠学生自身和努力和实践才能实现。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课堂展示交流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蕴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4、促进教学相长
在新课模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多的,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从学生身上也学到了许多东西,这让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更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推行这一新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也曾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和困惑,我们现在还仅在新授课课型上进行实验,习题课和复习课课型的课模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但我们全体实验人勇于攻坚克难,知难而进。改革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行这一教学模式,并让它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巩固、完善和提升。我们坚信,只有我们领导下定决心,教师全员参与,加强监督检测,这个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教学模式一定会在我们实验中学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