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际化社区不断增多,国际化社区建设成为我国城区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均将国际化社区纳入城市建设的重点范畴。但对于什么是国际化社区,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拟立足我国社区建设实际,从社区的概念、分类出发,通过与本土社区以及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安全社区的比较,对国际化社区的概念、要素、特点与建设进行梳理与探析。
一、社区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源自拉丁语,本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或共同体。首次将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1年,他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般译为社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等)一词首次用于社会学。1887年,他在社会学经典著作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社区与社会》,也译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共同体与社会》)中,进一步将“GemeinSChaft”与“GesellSChaft”进行对比分析,用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和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滕尼斯认为,“社区”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互助、富有人情味的团体,人际关系以古老的自然意志为基础,连接纽带是血缘、感情、信仰、伦理。而“社会”是以个人意志、理性契约、法律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缺乏情感交流和关怀照顾的团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把滕尼斯的“社区”(Gemeinschaft)翻译成“Community”,英文中的“社区”(community)一词由此产生,主要指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
中文“社区”一词,最早是费孝通先生1933年翻译“Community”时运用。费孝通先生在谈到“社区”这个术语的翻译时指出: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综合,每一个社区是一个社会,而社会却不是社区;社区指在一个地方共同生活的人,而这群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构成社会。
现在,“社区”成为社会学中一个通用的范畴,但从滕尼斯至今,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观点各异。据粗略估计,至今有关社区的定义多达140余种。1917年,英国社会学家麦基弗在其著作《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中强调了社区的利益共同性和地域性。他指出:“社区必须建立在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利益共同体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出来,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善或公共利益,或者一个团体所共有的一系列利益。”20世纪初,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学将社区定义为“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的汇集。但是,一个社区还不止这些。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概论》指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中一地域里,形成一个中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1]。1968年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3卷谈到
[摘 要] 国际化社区,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包容各类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国家、种族、民族背景的人能够和谐共处的城市社区;涉及人口、地域、环境、文化、制度等构成要素;与本土化社区相比,具有成员多国化、文化多元化、管理人性化的特征;文明、和谐、安全的社区常常具备较好的国际化社区建设条件。
[关 键 词] 社区;国际化社区;社区建设
[作者简介] 杨丽,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国际非组织、公民社会与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朝阳区委社工委、社会办资助课题“北京市朝阳区国际化社区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区时,社会学家伯纳德和桑德斯将社区的定义概括为三种:(1)社区是居住于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人口;(2)社区是以地域为界并具有整合功能的社区系统;(3)社区是具有地方性的自治自决的行动单位[2]
。1994年的《社会学词典》指出,社区这个术语,“至少指的是地理区域内人们的集合”。费林认为,一个令人满意的社区应当是一个“有能力回应广泛的成员需要,解决他们中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社区”[3]
。尽管各自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基本包含空间性、互动性与共同性三个基本要素。
简言之,社区与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属群体不同,指一般以地域为界,人们在地缘基础上通过互助、互动、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制度、共同意识或价值观等的合作群体。在西方国家,很多社区自然形成。在我国的城市中,2000年以前,事处管辖区域被界定为社区,2000年以后,居委会管辖区域被界定为社区。但不管是西方还是我国,绝大多数人都会与多个社区保持着联系,一方面是人们越来越不会永远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在地理上不断迁移;另一方面,人们居住的小社区通常隶属于更大的社区,这些社区同样影响人们的生活。有学者据此提出“量子城市治理”的思想。当然,本文所讨论的社区、国际化社区等相关概念等都是指与实体相关的社区,包括实体社区本身及以实体社区为凭借的网络社区,不包括网络虚拟社区。
二、城市社区
人们对社区内涵理解各异,社区研究重点也各不相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社区分类标准。随着社区研究的深入和社区本身的历史演进,社区分类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最为常见的是以社会关系特征、地理范围、主要生计方式、功能及综合各种指标作为分类标准。而农村社区、城镇社区、城市社区,就是按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规模等综合指标进行的分类(三种社区的主要特点如表1):
农村社区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
城镇社区,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居民主要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城镇社区是城乡连续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过渡,因而兼有两类社区的特点。在人口要素上,它与城市社区较接近;在组织和经济结构式上,它又与农村社区的特征相类似;在服务设施、物质条件和管理水平上,它又介于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之间。
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在居住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地缘感(共同的地域观念、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制度、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以及相应的空间环境设施和服务体系的社会生活实体。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具有人口数量多、密度高、异质性、流动性强、社会关系相对复杂、组织制度相对严密和社区文化相对多元等特点。对城市社区空间范围的界定,基本与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的界定一致,即“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三、国际化社区及其构成要素
(一)国际化社区的概念
根据国际惯例,外籍人口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高低,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指标。据有关统计,纽约外籍居民比例占总人口的20%左右,地区约7.6%[4](P.4),上海约1%,北京约0.6%。由于外籍人士进入中国有一定程度的聚居行为,因而城市层面的外籍人口比例尚不能反映具体社区境外人口比例状况,而且人口比例也不是社区国际化的唯一衡量标准。
社区的硬件设施与管理水平是否科学、宜居、以人为本,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社的重要指标。要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士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硬件系统,以及社区管理模式应当向国际水准靠拢。应当指出的是,国际化社区不一定是最高端的社会阶层的聚居地,境外人士也有差异与社会分层。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同样有收入不高的洋打工(如普通留学生以及在本国找不到工作的其他人士等)在这里寻找生存发展的机会。由此带来的是境外人士分布在城市各个社会阶层,所形成的国际化社区也是多层次的。
国际化社区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居住、工作、交往、休闲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城市国际化所带来的移际化的必然结果。学界对国际化社区的定义各不相同,本文认为,国际化社区,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社区中境外人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相应的社区组织制度、服务体系、环境设施趋向国际标准,包容各类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国家、种族、民族背景的人能够和谐共处的城市社区[4](P.5)。
表1 城市社区、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二)国际化社区的构成要素
国际化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涉及人口、地域、环境、文化、制度等因素:
1.人口。人是社区生活的主体。国际化社区是中外居民混合居住的生活共同体,就人口而言涉及数量、类型、构成与分布等因素。同时,社区中的人不是孤立的体,而是彼此关联、形成一定社会关系、共同从事社会活动的群体,他们既是社区物质基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社会关系的当事人。
2.地域。社区存在于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有一定的地理边界,社区成员的活动常常依托但不限于一定区域。特定区域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不仅会影响社区中成员活动的性质与特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社区的发展。
3.环境。每个社区都有为社区成员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房屋、交通工具、商店、幼儿园、学校、图书馆、医院、文化中心、活动室等居住、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娱乐设施。这些物质基础(硬件)及其服务(软件)构成国际化社区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4.文化。社区是一个与利益有关的共同体,社区成员既有自己的利益与需求,也有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关切。生活在同样的社区,行为规范相同,常需共同面对与解决社区问题,形成共同的利害关系与目标,这样容易从情感和心理上产生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这就是社区文化,一种把社区成员联系在一起的“润滑剂”、“粘合剂”,也是社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一个社区的风土人情、行为模式、邻里关系、价值观念等都体现着社区文化,也是各社区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5.制度。社区既是社区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体,也是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实体。社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管理制度的影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际化社区同样需要制定与实施规范、约束或鼓励社区成员的规章制度,从而更好地管理社区公共事务,保障社区生活正常有序运行,使社区成为中外居民生活、工作与发展的乐土,成为中外居民共同的家[5]。
四、国际化社区与本土社区的比较
国际化社区是相对本土社区而言的。与本土化社区相比,国际化社区主要具有成员多国化、文化多元化、管理人性化的特征(如表2)。
(一)社区成员多国化
国际化社区是不同国籍人士聚居的场所,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本土公民与境外人士混合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一般来说,收入的高低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力不同,较高收入阶层的境外人士对经济资源有较强的控制力,这使得有些国际化社区人口聚居的密度不高,甚至是低密度的,而中低收入阶层的境外人士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力较弱,这使得有些国际化社区人口聚居的密度很高。同时,由于社区成员受教育背景、职业、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国际化社区成员的异质性尤为突出,在不同国家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的生活方式差异也特别突出。
(二)社区文化多元化
由于外籍居民在社区占据一定比例,不同国籍、种族、民族、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宗教信仰、社区理念、生活方式的成员在这里交汇共生,使国际化社区成为多元文化共存、交融、发展的精神家园。形成多国融合的社区文化,凸显对多元文化的宽容,这也是国际化社区的一个特点。
(三)社区管理人性化
国际化社区成员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社区生活设施需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对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需求的多元化与高标准。相对本土社区,国际化社区一般都参照国际化标准建设和管理,具备良好的规划建设、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较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先进的物业管理、完善的社区治理模式。
五、国际化社区与其他社区的比较
在我国的社区建设中,经常提到或参与考核评比的还有诸如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安全社区等。这些从不同视角提出的社区概念或社区建设目标,尽管与国际化社区不同,互相之间并不冲突,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安全社区常常具备较好的国际化社区建设条件。
(一)文明社区
创建文明社区是动员社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方式。文明社区指以行政区划的事处为载体,其辖区内有一定数量的文明小区,能够连点成块,发动辖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整体合力。如北京制定了《首都文明社区创建标准》,包括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教育深入,风气良好;秩序优良,社会安定;服务优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设施完备;阵地牢固,文化繁荣等各项指标。
(二)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中形成的提法。民政部2006年8月发出的通知中首次具体解释了“和谐社区”的标准,即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
表2 国际化社区与本土社区的比较
和。2008年民政部制定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市)指导标准(试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指导标准(试行)》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指导标准(试行)》,命名表彰了一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其中,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市)100个,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200个,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500个;和谐社区的标准涉及组织机构规范(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群团及民间组织)、队伍作用明显(党员干伍、社区工作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制度规章健全(共驻共建制度、社区工作制度、民主自治制度)、阵地设施(硬件配套、服务设施、宣传阵地)完备四个方面。
(三)安全社区
安全社区指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社区内有关部门、企业、志愿者和个人共同参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实现安全健康目标的社区。安全社区有必要的组织机构,明确的目标和职责,切合实际的预防项目,积极的自我评估制度和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改进机制。“安全社区”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涉及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等各个方面,涵盖了交通、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学校、老人、儿童、家居、体育运动等诸多领域。
安全社区的概念首次在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提出,会上通过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享有健康和安全之权利。从此,推广安全社区概念成为WHO在推广健康和安全方面的一个重点工作,WHO设于卡罗林斯卡大学的“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负责全球“安全社区”的考核和确认工作。为推广安全社区的理念,WHO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提出了安全社区的六条准则: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有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性别、年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有针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 以及提高脆弱群体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有记录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度;有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有关活动。近年来,在总结安全社区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WHO社区安全促进中心在上述6条标准的基础上,又在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安全、涉水安全、儿童安全和学校安全9个方面分别提出了7项具体指标。自19年瑞典Lidkoping 社区首次获认可,至2011年6月15日,全球共有247个社区获得WHO认可的安全社区称号,分布于欧洲、美洲、亚洲等地。亚洲第一个获WHO认可的安全社区在韩国的水原市。就我国而言,职业安全健康局2000年引进安全社区计划,成为世界第六个安全社区支持中心。至今我国共有73个社区被确认为安全社区,其中地区9个,地区18个,地区46个[6]。
参加安全社区的国家根据标准,结合国情和组织结构情况,制定各国国内的安全社区实施标准。我国申请安全社区评定的社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按照监管总局颁布的《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持续开展安全社区建设项目两年以上;有效地预防、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及其他各类事故与伤害连续两年控制在当地下达的考核指标内。截至2010年底,我国启动和建设社区达1085个,覆盖人口近1亿人,已建成1个社区、33个国际安全社区。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地区和单位,各类安全事故和人员伤害数量均降低30%以上。2010年11月,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对全国16个先进单位,40名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7]。
从世界各地国际安全社区的开展情况看,安全社区可能是一个居民小区、一个街道,也可能是城市所辖的行政区、甚至整个城市,社区规模小的只有1000人,大的达250万人。
综上,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安全社区分别从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化建设、健康安全等视角提出了社区建设的目标、要求与标准,国际化社区则从社区成员多国化、社区文化多元化、社区管理人性化角度来提升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各类社区建设侧重点各不相同,评价指标各异。但国际化社区与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安全社区之间并不冲突,有文明、和谐、安全基础的社区常常具备较好的国际化社区建设条件。这也是上海浦东的碧云社区、花木社区成为国际化社区典范的原因之一,也是北京市朝阳区 2010年选择麦子店、建外、三里屯、亚运村、望京五个街道作为国际化社区试点的原因之一。其实,不管是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安全社区,还是国际化社区,共同的关注点都是一样的,即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更好地维护和保障社区成员的利益,有效地培养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从而促进社区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
[2]夏建中.社区工作(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
[3]P.Fellin,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al Workers, Itasca,IL:F.E.Peacock,2001,p.70.
[4]戴春.上海融入:上海国际化社区建构[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5]高征阅.上海市国际化社区发展中的文化融合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11.
[6]国际安全社区网络成员[EB/OL].卡罗林斯卡大学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http://www.phs.ki.se/csp/who_safe_communitie s_network_en.htm,[2011-06-15].
[7]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关于表彰全全社区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D].安监总厅[2010]2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