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55:17
各类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各类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序病名潜伏期隔离期接触者处理号常见最短-最长腺鼠疫2-5日1-8日腺鼠疫隔离至淋巴肿完全痊愈;肺鼠疫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痰连续培养6次阴性才能1鼠疫检疫9日解除隔离。肺鼠疫1-3日数小时-3日(有接种史(原发型)者可长至12日)①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或肛拭)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2霍乱1-3日数小时-7日②无粪便培养条件的:症状消失,自发病日起,住院隔离不少于七天。密切接触者或疑似患者应留验5日,并连续送粪③慢性带菌者,大便培养连续七天阴性,每周
导读各类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序病名潜伏期隔离期接触者处理号常见最短-最长腺鼠疫2-5日1-8日腺鼠疫隔离至淋巴肿完全痊愈;肺鼠疫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痰连续培养6次阴性才能1鼠疫检疫9日解除隔离。肺鼠疫1-3日数小时-3日(有接种史(原发型)者可长至12日)①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或肛拭)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2霍乱1-3日数小时-7日②无粪便培养条件的:症状消失,自发病日起,住院隔离不少于七天。密切接触者或疑似患者应留验5日,并连续送粪③慢性带菌者,大便培养连续七天阴性,每周
各类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序 | 病名 | | 潜伏期 | 隔离期 | 接触者处理 | |
号 | | | | |
常见 | | 最短-最长 | |
| | | | | |
| | | | | | | | |
| | 腺鼠疫 | 2-5 日 | | 1-8 日 |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肿完全痊愈;肺鼠疫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痰连续培养 6 次阴性才能 | | |
1 | 鼠疫 | | | | | 检疫 9 日 | |
| | | | 解除隔离。 | |
肺鼠疫 | 1-3 日 | | 数小时-3 日(有接种史 | |
| | | | |
| | (原发型) | | 者可长至 12 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或肛拭)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 | | |
2 | 霍乱 | 1-3 日 | | 数小时-7 日 | ②无粪便培养条件的:症状消失,自发病日起,住院隔离不少于七天。 | 密切接触者或疑似患者应留验 5 日,并连续送粪 | |
| ③慢性带菌者,大便培养连续七天阴性,每周培养胆汁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可解除 | 便培养 3 次,若阴性可以解除隔离观察。 | |
| | | | | | |
| | | | | | 隔离,但尚需进行流行病学观察。 | | |
| | | | | | | | |
3 | SARS | 3-5 日 | | 1-16 日 | 实行住院隔离治疗,具备以下三项可出院:① 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 7 天以上; | 自最后接触之日起隔离观察(检疫)14 天 | |
| ② 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③ 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 |
| | | | | | | |
| | | | | | | | |
4 | 艾滋病 | 7-10 年 | | 0.5-20 年 | 定期随访 | 配偶、性接触者采血检测 HIV 抗体,一般生活接 | |
| 触无需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甲型 | 30 日 | | 15-45 日 | 自发病日起隔离 3 周 | 密切接触者检疫 45 日,每周检查一次 ALT,以便 | |
| | | 早期发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急性期应隔离至 HBsAg 阴转,恢复期仍不阴转者,按 HBsAg 携带者处理,慢性肝炎病 | 急性肝炎的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 45 日。幼托机 | |
| | 乙型 | 60-90 日 | | 45-160 日 | 人应调离接触食品、自来水或幼托工作。HBsAg 携带者可作 HBeAg、抗-HBcIgM 及 HBV | 构发现病人后观察期间,不办理入托、转托手续。 | |
| | | | | | -DNA 检查,以确定是否有 HBV 复制,如属阳性应按慢性肝炎处理,不能献血。 | 疑诊肝炎的幼托和饮食业人员应暂停原工作。 | |
5 | 病毒性 | | | | | | | |
丙型肝炎 | 50 日 | | 15-160 日 | 急性期隔离至病情稳定 | 同乙型肝炎 | |
肝炎 | | |
| | |
| | | | | | | | |
| | 丁型 | 同乙型 | | 略 | 略 | 略 | |
| | | | | | | | |
| | 戊型 | 40 日 | | 10-60 日 | 自发病日起隔离 3 周 | 同甲型肝炎 | |
| | | | | | | | |
6 | 脊髓灰质炎 | 7-14 日 | | 3-35 日 | 隔离 40 日,第一周为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第二周以后为消化道隔离。 |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20 日,观察期间可应用活疫 | |
| 苗进行快速免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行住院隔离治疗。≥13 岁者原则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持续 7 天以上方可出院: | 自最后接触病、死禽或人禽流感确诊病例、疑似 | |
7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1-7 日 | | 2-4 日 | ①体温正常;②临床症状消失;③胸部 X 线影像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12 岁者应 | 病例之日起医学观察 7 天,观察期间不活动, | |
| | | | | | 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并持续 7 天以上。如自发病至出院不足 21 天的,应住院满 21 天。 | 但活动范围在动物禽流感疫点周围 3 公里内。 | |
| | | | | | | | |
1
各类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序 | 病名 | | 潜伏期 | 隔离期 | 接触者处理 | |
号 | 常见 | | 最短-最长 | |
| | | | | |
| | | | | | | | |
8 | 炭疽 | 1-5 日 | | 12 小时-12 日 | 皮肤炭疽隔离至创口痊愈,痂皮脱落为止。其他类型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分泌物或排 |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8 日 | |
| 泄物连续培养 2 次阴性后取消隔离。 | |
| | | | | | | |
| | | | | | | | |
| | 细菌性 | 1-3 日 | | 数小时-7 日 | 临床症状消失后 1 周或 2 次粪培养阴性解除隔离 | 医学观察 7 日,饮食业人员观察期间应送粪便培 | |
| | | 养 1 次,阴性者方可工作。 | |
| | | | | | | |
9 | 痢疾 | | | | | | | |
| | | | | 接触者不隔离,但从事饮食工作者发现本病时, | |
| | 阿米巴 | 1-2 周 | | 4 日-数月 | 症状消失后连续 3 次粪检未找到滋养体或包囊者,可解除隔离 | 其他人员应作粪检,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 | |
| | | | | | | 包囊者应调离。 | |
| | | | | | | | |
10 | 肺结核 | - | | - | 痰菌阳性病人应居家隔离。 | 密切接触者查痰 | |
| | | | | | | | |
| | | 伤寒:10-14 日 | | 7-23 日 | 体温正常后 15 日解除隔离,或症状消失后第 5 日起间歇送粪培养 2 次,阴性后解除隔 | 伤寒医学观察 23 日,副伤寒为 15 日,从事饮食 | |
11 | 伤寒、副伤寒甲、乙 | | | | 业人员观察期间应送粪便培养 1 次,阴性者方可 | |
| | | 离。 | |
| | | |
| | | 副伤寒:8-10 日 | | 2-15 日 | 工作。 | |
| | | | | |
| | | | | | | |
12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3-4 日 | | 数小时-10 日 | 症状消失后 3 日,但不少于病后 7 日。 | 医学观察 7 日 | |
| | | | | | | | |
13 | 麻疹 | 8-12 日 | | 6-21 日 | 发病之日起至出疹后 5 日 | 密切接触的儿童应检疫 21 日,如接受过被动免疫 | |
| 者应检疫 28 日。 | |
| | | | | | | |
| | | | | | | |
14 | 流行性出血热 | 14 日 | | 7-46 日 | 隔离至热退 | 不检疫 | |
| | | | | | | | |
15 | 狂犬病 | 20-90 日 | | 10 日-1 年以上 | 病程中隔离治疗 | 接触病人者不检疫,被狂犬或狼咬伤者应进行医 | |
| 学观察,观察期间应注射免疫血清及狂犬病疫苗。 | |
| | | | | | | |
| | | | | | | |
16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10-14 日 | | 4-21 日 | 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 | 接触者不检疫 | |
| | | | | | | |
17 | 登革热 | 6 日 | | 5-8 日 | 起病后 7 日 | 不检疫 | |
| | | | | | | |
18 | 百日咳 | 7-10 日 | | 2-30 日 | 发病后 40 日或出现痉咳后 30 日 | 医学观察 21 日 | |
| | | | | | | |
19 | 白喉 | 2-4 日 | | 1-7 日 | 症状消失后,连续 2 次鼻咽分泌物培养阴性。 | 医学观察 7 日 | |
2
各类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序 | 病名 | | 潜伏期 | 隔离期 | 接触者处理 | |
号 | 常见 | | 最短-最长 | |
| | | | | |
| | | | | | | | |
20 | 破伤风 | 出生后 4-6 日 | | 2-14 日 | | 可用破伤风抗毒素(尤其是有皮肤破损者)或类 | |
| | 毒素(孕产妇) | |
| | | | | | | |
| | | | | | | | |
21 | 猩红热 | 2-3 日 | | 1-7 日 | 症状消失后咽拭培养 3 次阴性,可以解除隔离。一般不少于病后 1 周。 | 医学观察 7 日 | |
| | | | | | | | |
22 | 布氏杆菌病 | 14 日 | | 7 日-1 年以上 | 临床症状消失后解除隔离 | 不检疫 | |
| | | | | | | | |
23 | 淋病 | 3-5 日 | | 1-10 日 | 一般不需隔离,但应避免性接触,个人物品做好消毒 | 性伴应接受检查 | |
| | | | | | | | |
24 | 梅毒 | 2-3 周 | | 9-90 日 | 隔离治疗至临床治愈后要定期随访 | 性伴应接受检查 | |
| | | | | | | | |
25 | 钩端螺旋体病 | 10 日 | | 2-8 日 | 隔离至症状消失 | 不检疫 | |
| | | | | | | | |
26 | 急性血吸虫病 | 40 日 | | 3 周-2 个月 | 住院隔离治疗,粪便做好除虫处理 | 有共同疫水接触史者要进行血吸虫病筛查 | |
| | | | | | | | |
| | 间日疟 | - | | | | | |
| | | | | 13-15 日 | | | |
| | 卵形疟 | - | | | ①采血作疟原虫检查和血清学检查。②从到达疟 | |
| | | | | |
27 | 疟疾 | | | | | 隔离对症治疗,做好环境灭蚊 | 区前一周至离开疟区后 6 周内连续服用:氯奎, | |
| | | | |
| | 恶性疟 | - | | 7-12 日 | | 每周一次 300mg。 | |
| | | | | | | | |
| | 三日疟 | - | | 24-30 日 | | | |
| | | | | | | | |
28 | 流行性感冒 | 1-3 日 | | 数小时-4 日 | 退热后 2 日 | 大流行时,集体单位进行检疫,出现发热等症状 | |
| 者,应早期隔离。 | |
| | | | | | | |
| | | | | | | | |
29 | 流行性腮腺炎 | 14-21 日 | | 8-30 日 | 从发病日起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 3 周) | 成人一般不检疫,但幼儿园、托儿所及密切 | |
| 接触者应检疫 3 周。 | |
| | | | | | | |
| | | | | | | |
30 | 风疹 | 14-21 日 | | | 隔离至出疹后 5 天。 | 一般接触者不进行检疫 | |
| | | | | | | |
31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1-2 日 | | | 隔离治疗至眼睛不再有异常分泌物(一般 7-10 日) | 清洗、消毒双手,做好病例监测 | |
| | | | | | | | |
3
各类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序 | 病名 | | 潜伏期 | 隔离期 | 接触者处理 | |
号 | 常见 | | 最短-最长 | |
| | | | | |
| | | | | | | | |
32 | 麻风病 | 2-5 年 | | 数月-十数年 | 隔离治疗,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MDT),细菌阴转后再每三个月查菌一次,一共三 | 细菌学检查 | |
| 次连续为阴性为治愈 | |
| | | | | | | |
| | | | | | | | |
33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10-12 日 | | 5-23 日 | 彻底灭虱后,隔离至体温正常后 12 日。 | 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灭虱,并检疫观察 15 日。 | |
| | | | | | | | |
34 | 黑热病 | 3-6 个月 | | 10 日-9 年 | 无需隔离,积极治疗,同时做好消灭病犬和防蛉灭蛉工作。 | 一般接触者无需检疫 | |
| | | | | | | | |
35 | 包虫病 | 10-20 年 | | | 手术或药物治疗,无需隔离 | 一般接触者无需处理 | |
| | | | | | | | |
36 | 丝虫病 | 4 个月-1 年 | | | | 可服用乙胺嗪预防 | |
| | | | | | | | |
38 | 水痘 | 14-16 日 | | 10-21 日 | 隔离至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 2 周。 | 医学观察 21 日 | |
| | | | | | | | |
| 轮状病 | A 组 | 48h 以内 | | 24-72h | | | |
39 | | | | | 住院或在家隔离 | 2 个月至 3 岁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 |
毒腹泻 | | | | | |
B 组 | 52h | | 38-66h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 手足口病 | 3-7 日 | | | 及时隔离治疗 | 一般无需处理 | |
| | | | | | | |
41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10 日 | | 5-15 日 | 隔离至症状消失 | 一般不检疫 | |
| | | | | | | |
42 | 黄热病 | 3-6 日 | | 3-13 日 | 发病之日起一周 | 医学观察 2 周 | |
| | | | | | | |
43 | | 10-12 日 | | 4-21 日 | 不隔离 | 不检疫 | |
| | | | | | | |
44 | 回归热(虱传) | 7-8 日 | | 2-14 日 | 彻底灭虱后或体温正常后 15 日解除隔离。 | 不检疫,彻底灭虱后接受医学观察 14 日。 | |
| | | | | | | | |
4
各类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各类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序病名潜伏期隔离期接触者处理号常见最短-最长腺鼠疫2-5日1-8日腺鼠疫隔离至淋巴肿完全痊愈;肺鼠疫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痰连续培养6次阴性才能1鼠疫检疫9日解除隔离。肺鼠疫1-3日数小时-3日(有接种史(原发型)者可长至12日)①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或肛拭)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2霍乱1-3日数小时-7日②无粪便培养条件的:症状消失,自发病日起,住院隔离不少于七天。密切接触者或疑似患者应留验5日,并连续送粪③慢性带菌者,大便培养连续七天阴性,每周